《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代与代的矛盾
其实值得反复看的书不多,我有特别喜欢的书,但是很少看第二遍。应人之邀,最近重拾《乡土中国》,好像一时间去到西南联大的那个学堂,教室地面还是土面,后面的山里有防空洞,汪曾祺带我去过街上,费孝通先生在讲台上授课。
在开篇,和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个问题:大家觉得,《乡土中国》这本书只是单纯的中国人性格纪实,还是具有批判意义的问题调研?诚以为,是后者。故作此小篇,共勉之。
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气息,中国人也是具有乡土气息的,不仅体现在农村人,也体现在城里人,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观念,是文化的特征。有人会说,大城市的人思想上往往比农村更加开放、更加包容,而农村代表着封建、代表着保守,其实这也和中国人的性格有关,本质上来说,无关乎农村和城市。读《乡土中国》,不只是认识中国农村,更是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
在《文字下乡》中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情节,费孝通用一个故事阐明了乡下人的“愚”是凭什么。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汽车按喇叭,慌了手脚不知何去何从,不知道红绿灯是什么意思(当然今天是不会再有了),城里人说连这都不知道,认为这是“愚”,;城里的孩子来到农村指着麦子说是水稻,问为什么花生不是长在树上,乡下的人也觉得很可笑。城里人说乡下人不识字,没有知识,乡下人没见过世面。前段时间,央广传媒有一条50秒的视频,视频中的老师回答学生世面是什么?世面不过是世界的一面,世面是坦然地接受这个世界上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见没见过世面,而是能不能透过世界的另一面“见天地 见自己 见众生”。
中国人应该从偏见中走出来。费孝通在《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章说:“差序格局的社会,传统的道德里找不到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也无法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这句话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以孔孟为精神体系的传统道德至今无法给出“仁”的明确概念,也就是在伦常关系下的中国人始终有道德解释权。费孝通引用万章和孟子的对话也阐明了一个人对于上纲(君、父亲、兄长)犯错和其他人犯错态度是不一样的,因为很多看似矛盾的观点在这样的社会下是不矛盾的,一切的普遍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拿出标准,中国人的偏见体现在这里。基层治理中伦常关系(纲)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这里,权望更高的人在村落里更具有话语权。
而在家庭中,大部分的中国家庭父母的话语权占据绝对的主导,这也是费孝通在随后一章《家族》中讨论的。他指出,家庭和家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原则结构中却不相同,因为家族包含了家庭,而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古有家族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家族内部是一个结构完整且可以保持运转的团体。所以当外国人嘲笑中国人的团队意识薄弱时,中国人反驳我们是有团队观念的,家族即是一个团队,这和文明的性质(江河文明下的自给自足和海洋文明下的探索收集)有关。和西方团队观念不同的是,中国家族这个团队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以家为团队的成员在想加入到其他团队时需要获得家长(队长)的认可,大部分人小时候会听过“不要和哪个小朋友(不三不四的人)一起玩”。随后,费孝通谈到,在中国家族中,纵向关系比横向关系更重要。放在今天可以换一个说法,在大多数中国家族(父系家族)中,家这项事业的主轴依旧是父(母)子(女)、婆媳,而夫妇是配轴。中国式的夫妇关系相比于契约关系,不如说是合作关系,合作为了一项共同的事业。任何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以培育后代、赡养长辈为任务,子女是家族意志的继承和血缘继替(《血缘与地缘》一章中所讲),因而我们所憧憬的浮士德精神的自由恋爱(现代文化)为基础的家在乡下的家无法得到满足,常听的“结婚不是你自己的事,是家族的事”既为佐证。然而,受现代教育的新一代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使得不少人对这些观念发起挑战,由于我们这些特殊的国情“深入骨髓”,所以“历久弥新”,难度望而生畏。
再谈浮士德,乡土社会对浮士德的不认可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感情定向。感情定向是指个人的感情的发展是被约束和文化规定的,感情定向的根本目的是对稳定的追求,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追求。费孝通在《男女有别》一章中指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是熟习。这种思维导致家长认为“我熟习的人(我挑选的人)才是我所能掌控的,才是稳定的”。生活在小天地的每一代人总会认为对下一代人未来所要面临的问题是有先见性的,“我们的经验和经历是他们参考的蓝图”。而年轻人如果被束缚在这样的关系中,也会自然地接受年长的人给的这项设定。《西方陆沉论》中说西洋文化有两种,阿波罗式(古典精神),浮士德式(现代精神)。前者认为宇宙的秩序是神所创造的,人不过是去维持他,因为人没有能力去维持他,所以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人应该去恢复秩序重新回到诸神年代;后者认为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前途是无限创造的可能,是不断改变的,这是现代文明精神,是探索,是求知。浮士德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确实破环了乡土社会的基本事业,破坏了稳定,而书中费孝通先生关于对生育的预言也在今天得到了验证。在本章的最后,费作出总结,男女有别的界限使得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向于同性去发展,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普遍存在,以合适为基础的两性婚姻婚后的两性依旧只需要安守本分,对两性感情的沉默和保守,使得人发展和同性交往,而不是和自己的丈夫(妻子)交往。这一点在我身边的家庭尤其可见,因为和传统观念里所保持一致的“男人围着老婆转就是没出息”,“女人太体贴丈夫就会纵容对方”。
有一个朋友,她的父母反对她找外地人,最后她很痛苦地结束了和恋人的关系;我在村选调的一个同事阿姨的儿子也是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中国这是很普遍的现象,“爱情败给了现实”。《乡土中国》这样解释,缺乏变动的文化里,差序格局导致了年长对年幼具有强制的权力,费孝通在《血缘与地域》这一章中有一段情绪较为激动的表述,“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地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印证了开篇的提问。而谈到对地域性问题时,乡土社会对“外地人”仍然保持偏见,外地人带来的是不稳定的因素,人口不流动的乡土社会,社会关系是稳定的。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这是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刚开始选调在一个陌生的村落就会感同身受,体会到排外性和感受到村民对于“新客”的怀疑。有人说城市人口的流动性更强,所以更加包容,这并不完全正确,我们也常常会听到这个城市的“包容度”如何,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家庭对待外地人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表现,所以依旧无关乎农村和城市,这是文化的观念。商业发达的今天,必然会对乡土社会的人们对血缘和地域的稳定性追求带来冲击,这是社会史的大变革。
亲爱的朋友,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持两种态度。第一种是你道出了这些又有什么用?既然无法改变,就要学会适应环境,乡土社会的文化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存在即合理。亦或是第二种,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浅有启发,决心从自身做起。无论是哪种,还是希望大家可以怀着包容的态度,走出偏见,走出对文化的偏见或者是对人的偏见。书的英文名《From the Soil》,是想告诉大家作为一份来自于乡土的调研,可以让我们更清醒地面对这片古老,而亟待新生的土地。至于为什么费孝通先生的言语中会偏向批判性,因为他所处的年代也是社会变革的年代,封建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再加上先生本人也有过出国经历,乡土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矛盾被看到;而在今天的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共鸣?应该也是接受了现代教育的新一代,与仍然保持乡土思想的上一代之间发生冲突,是对所学知识的质疑,还是对乡土文化的质疑,取决于个人。
乡土社会文化的解体,旧的伦理社会被打碎,而新的文化还未形成,大部分人奔波于生活却又感到无所适从,精神生活贫瘠。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文化的新生,要靠各位青年人一同来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坚定四个自信,其中坚定文化自信,守住文化的底气,面对惊涛骇浪时敢取舍,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