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干货 | 怎么才能保证自己专心致志地学习6小时呢?-四川大学新传
Hello!
学弟学妹们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南风学姐
今天来给大家分享
四川大学 新闻与传播专业
备考经验帖干货!
学姐/学长信息 /Profile/
南风学姐
专业方向:新闻与传播
初试390+高分上岸!
我为什么想读研?
首先,由于疫情的影响,近两年就业形势会较为严峻。在这个时候选择深造自己、观望社会走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其次,我相信许多同学有着和我一样的经历:在选择本科的时候,由于刚刚高中毕业,缺乏社会经验,对各个专业不大了解,因此听从了身边人的建议,选择了更有就业前景、竞争力小、更符合自身分数的专业,而非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考研是一次重新选择,你能够有学习自己所爱专业的机会。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无论世事如何变动,你的实力永存。如果对现在的局势感到迷茫,不知道怎么选择的话,就拼尽全力考研吧。当你的实力提升时,你会遇见许多以往无法触碰的机会。
选择合适的专业和院校
我认为考研选择的顺序应该是先选择专业,再选择学校。
大家可以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因为硕士与本科不同,即使是专硕,大部分都是要做研究的。如果选择了一个自己不喜爱的专业,做研究时是十分痛苦的,读研期间既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也不能获得任何学术方面的成就。
选定了专业后,再选择学校。如果是考专硕,并希望毕业后直接就业的话,选择学校需要着重注意地区。因为每个学校影响力的辐射范围有限,比如广东地区就业则更喜爱招收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而不是四川大学的学生。因此,建议大家选择的学校,最好位于经济发达且自己想要居住的地区,便于未来就业。
如果是考学硕的同学,则更需要注意该学校该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具体可参照官方大学学科能力水平排名。
初试
复习时间线安排
●整体复习规划●
4-6月:完成第一遍参考书阅读,整理好了笔记和框架。
6-8月:完成第一轮背诵,强化知识
9-11月:完成第二、三轮背诵,有自己的答题框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答出题目。
11-12月:冲刺,完成第四轮背诵,能够定时完成真题和模考。
●关于复习时间线的小建议●
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不要和别人比。
公共课、专业课备考建议
专业课
首先,分析川大近三年的真题,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川大热点问题居多,主要是媒体界和学界热点。
例如两会时,各家媒体用了什么新的报道方式、新技术、新团队等等。但仅仅关注热点是不够的,因为热点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一个去看根本关注不过来。所以关键还是要提升答题技巧,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所有热点题目的答题框架。
第二,川大对传播学理论的考察较为基础。
以去年真题为例:简述麦克卢汉的贡献。(2021.440.简答)因此,超出参考书的传播学理论,川大一般不会以名词解释或简答的形式出题,也就是说,你不用去死记硬背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可以不学。因为学习传播学理论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去应付简单的名词解释和简答,而是让我们的论述题思路清晰、更有深度。
第三,川大知识的涉及面非常广。
公关、报界、广电、广告都有涉及,这些知识如果你在之前完全没有看过的话,答不出就是答不出。例如川大去年的真题:请结合实例简述媒介公关的成因及发展现状(2021.334.简答)这道题考察了媒介公关的知识,但川大的参考书中并没有任何关于媒介公关的内容,许多同学遇到了脑子就死机了。因此,我们必须要扩大知识面,不需要面面俱到死记硬背,但必须要对最基础的理论有点印象。
第四,川大考察的死知识是很少的。例如去年真题:列举媒体品牌宗旨、定位和口号,谈谈你对其品牌建构及策略的看法。(2021.334.论述)川大的很多简答或论述题也带有“结合实例”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积累案例。
第五,题型灵活多变,杂糅式问题多。
例如前年真题:请从重新定义网络音频行业的角度谈谈你对“耳朵经济”的看法。(2020.334.简答)这道题目中就杂揉了“网络音频行业”和“耳朵经济”两个概念,虽然相似,但仍需要从这两个角度分开作答,并用严密的逻辑将它们连接起来,非常考验学生的逻辑思辨和语言组织能力。
参考书
其次,我们来看川大的参考书。
334的参考书有
《新闻采写教程(上/下)》,操慧;《网络新闻编辑学(第二版)》,蒋晓丽;《广播电视学教程》,欧阳宏生;《广告传播教程》,吴建;《媒体产业运营方略》,李宜篷;《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曾娅妮;《新闻评论教程:原理、方法与应用》,操慧;《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吴建、徐沛。
440的参考书有
《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二版)》,李苓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新闻学概论(第七版)》,李良荣;《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方汉奇;《外国新闻传播史纲(第三版)》,郭亚夫。
参考书看起来很多,但这些参考书其实还不够,因为其中并没有包括公关、编辑等川大可能考到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些参考书也并非全部都要看、全部都要仔细看的,在之后的课程中,我会逐一为大家圈出每本书中的重难点,减轻大家的工作量,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其他建议
这里我想讲一个非常重要的、贯穿整个复习阶段的学习建议:效率大于时长。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一个小时左右。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无法连续十几小时集中注意力地学习。我考研时,是从2月开始准备,一直到12月备考,每天学习时间大概6小时左右,每周给自己放假一天,可以做喜欢的事。每天6小时的学习时间,看起来很少,但这6小时,我是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的,这6小时中我所学到的,可能比自己注意力涣散的12小时中学到的还多。
那么怎么才能保证自己专心致志地学习6小时呢?我的建议是,给自己划定每天学习的任务,而不是学习的时长。
具体做法就是,每天规定自己要在这一天中完成什么任务,比如白天看完某本书多少页,看几节课,计算注意力集中时,完成这些任务的时长,控制在6~7个小时。然后告诉自己,做完今天规定的这些任务的其他时间,都是可以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这样,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你会产生一种尽快学完的动力。但是,为了让自己不因过于追求速度而敷衍了事,需要更强的控制力,我会在自己产生快速看完的想法时不断告诉自己:如果知识没入脑子的话,就必须重新再看一遍。就这样,在注意力集中并不断鞭笞自己的状态下,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
第二天可以在前一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点学习任务。然后你就会发现,尽管每天学习时长一样,但你学习的内容逐渐增多了。这就是效率提升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