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张爱玲
作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女作家,时至今日,张爱玲的作品依然被无数人膜拜。她的传奇人生经历也被人反复探寻、研究。关于她的传记数不胜数,着重点大都放在她的家族出生、求学经历以及她和胡兰成那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对于她和她父母亲及弟弟张子静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争议较少,大都意见比较统一,认为她对于父亲和弟弟是没有多少感情的。而对于母亲,则是既爱又恨。之前我也认可这样的说法的,毕竟也是有很多资料佐证的。比如张爱玲1941年香港沦陷自港大回到上海后,就为了转入圣约翰大学的学费问题,由张子静从中协调,上过父亲的门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与父亲见过面,可以说是死生不复相见了。而与她的弟弟,在她1955年离开上海去往香港的时候,都没有提前和他说一声,也没有给弟弟留下任何的联络方式。可以说也是准备与弟弟老死不相往来了。但她和母亲黄逸凡,还是一直有联系的,在她和美国丈夫赖亚结婚的时候,她母亲还给了她一小笔钱作为嫁妆。在她母亲1961年在英国逝世的时候,也是把剩余的古董都寄给了张爱玲。但是,《小团圆》的横空出世,完全打破了我之前的所有认知。如果说《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的话,我只能说,我错了,人性真是太深不可测了。
在《小团圆》这本书里,作者的笔就像一把钢刀,把她周围的人一个个劈开来,把她自己也劈开来,刀刀见血,字字诛心。当读到九莉拿了两条黄金还给她母亲的时候,张爱玲是这么写的,“不拿,其他也没有了”,这句话看似很轻,但我读来犹如五雷轰顶。竟然是这样,她对于母亲,并没有既爱又恨,赤裸裸的只是把她当作一个债主——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关系的人。什么叫“其他也没有了”,不就是别来谈感情,没有。
对于张爱玲,我并不认为她老年以后是因为心理问题而选择避世,可能她觉得世间没有让她再想见的人了,她早已看透一切,心如止水。她只是一直在和自己对话,后来的《易经》、《雷峰塔》、《小团圆》、《对照记》,看得出来,对于书中影射的那些人,她并不打算放过,连她自己,她也没饶恕。这样的心狠意狠,也只有她。
张爱玲是有很强的表达欲的,她是害怕孤独的,但她更害怕被辜负。所以,她情愿把自己包起来,至于小蟑螂、皮肤病,我觉得更像她给自己躲起来找的一个借口。她老年时,经济条件是比较宽裕的,但她的生活环境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每天就靠一些罐头和速食来果腹,把自己搞得支离憔悴,这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呢?为什么要惩罚自己?我觉得大概因为她活了一辈子,都没能和自己和解,她不原谅所有人,也不原谅自己。只能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而她,很不幸,恰恰是后者。1955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但她的心,我相信,一直也没离开过。
终其一生,她只是想找一个懂她的人,在一起,生几个孩子,过平静的生活。《小团圆》里九莉梦里和之雍手拉手,牵着孩子,那个梦,让她醒来后高兴了很久。这又何尝不是张爱玲的心之所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