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丛书》 宋 王楙(三十七)
余粮栖亩 西晋左思的赋说“余粮栖亩而不收”,后晋时期的干宝、宋刘裕也都有说这样的话。近代的场屋(科场)中,用《南史》刘裕所说的话当成出处,出一题《余粮栖亩省题诗》但没提左思,真的是失了先后。 我个人再考究这句话,其实并非开始于左思,在左思之前,已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读《蔡邕集》里面的《胡公碑》说“余粮栖于〈亩犬〉亩”,因而了知左思这句话源自蔡邕。 鲁直玉花骢诗 乌戍张仲思的家中,收藏很多前辈的墨迹。其中有黄鲁直亲手写的《题李伯时画欲辗玉花骢后》,里中写说“此篇晁无咎、蔡天启诸人皆和,多有好句。昨见允蹈斋官书工,有士人写繁城隶,笔法秀整,试为问姓名,当求写此诗本著马后(大意:这篇晁无咎、蔡天启等人都有和诗,而且出了很多好句子。昨天见允蹈斋的官书工,里面有一位读书人写繁城隶,笔法秀整,请帮忙问他的姓名,我想求他写此诗在马后。)” 黄鲁直作这诗,笔力劲甚,不是寻常的石刻者所能比。这首诗三句一换,三叠而止,《禁脔》称这样的诗体为“促句换韵”。 我个人读当时很多名人的诗,比如鲍夷白几乎都是这样诗体。渔隐说黄鲁直有写一篇这样的诗体,却不知还有其他的人也写过。有人以为,唐朝人也写这样的诗体。按我个人考究,不止唐朝人,其实后代所写的这诗体,都出自三百篇中,比如《素冠》就是这样的诗体。 杜撰 为什么包弹对杜撰呢?包拯任台官时,极为严格,凡是有过失必定追究,朝廷要是有官员犯错,必定会弹击,所以称作事无任何瑕疵的人为“没包弹”。 杜默所作的诗,大部分不合格律,所以称不合格的人为“杜撰”。 世俗间所说的杜撰、包弹,出自于此。 我个人又发现世俗间有杜田、杜园的说法;杜有假的意思,比如说自酿薄酒,人们会说“杜酒”,杜子美有“杜酒偏劳劝”的句子,子美的诗中的杜酒是指杜康,意趣与事件契合,大概类似这样的。这和杜撰的意思相同。 《湘山野录》记载,盛文肃公(盛度)编撰《文节神道碑》,石参政中立问“谁撰?”盛卒回答说“度撰”,大家听了忍不住笑出声。盛文肃在杜默之前,可知“杜撰”这一说法,其来久矣。 谢玄晖诗 谢玄晖的诗说“淮阳股肱守,高卧犹在兹。”李周翰注解,汉朝淮阳太守汲黯上书说自己生病了,皇上说“淮阳是我的股肱郡,卿可以躺着为我治理。”按照《汉书》,文帝对季布说“河东是我的股肱郡,所以特意召君来治理。”武帝对汲黯,是这样说“君看不起淮阳吗?我现在特意召君去治理。”最初其实没有什么“淮阳是我的股肱郡”,大概是李周翰的失误,将季布事套到汲黯身上。但,读《汲黯传》有说“淮阳卧治”,可以看出这里没有“高卧”的说法。 刘禹锡有诗句说“肯放淮阳高卧人”,应该是从谢玄晖的诗来的。 词句祖古人意 《后山诗话》记载:王平甫子斿认为秦少游的这句“愁如海”,是引自江南李后主的“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趣。 我个人以为李后主的意趣,他也是有所引用的;比如白乐天的诗句说“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澦堆”,刘禹锡的诗说“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难道不是引用他们的吗?所以,一些好东西前辈已经说过,后辈只是翻新利用而已。 再秦少游的词有句“天还知道,和天也瘦”,伊川先生听了,以为媟黩上天;的确是如伊川先生所评论的,但他不知道秦少游的这句是引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趣啦。以此类推,晏叔原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出自老杜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戴叔伦的“还作江南梦,翻疑梦里逢”,是延续司空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的意趣。 谢无逸的词句“我共扁舟江上两萍叶”,是出自白乐天的“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的意趣。 黄鲁直的诗句“趁此花开须一醉,明朝化作玉尘飞”,是出自潘佑“劝君此醉直须欢,明朝又是花狼籍”的意趣。 这类的若举例,极为多。 鹰鹘史传不闻 有一本杂说认为鹰鹘的“鹘”,因为以前的史传未见到这个字,所以这名字应该是近代所取的。 我个人读唐朝的《张子寿集 鹰鹘图赞序》里面有这样的说法,他说“鹰,名字出现在《尚父》,意义记载在《诗》;鹘,在古人书籍中未见到,史传也没见记载。难道古先贤那么大学问,也会遗漏吗?现在嘉人辈出,人才都在世上显露,是不是称呼不同,或者所记不同呢?”我以为子寿应该没去深考。 张衡的《东京赋》说“鹘雕春鸣”,《北史》记载文宣对思好说“尔击贼如鹘入鸦群”,《左传》说“鹘鸠氏司事也”。而且,枚乘的《赋》扬雄的《方言》、《尔雅》、《说文》皆有这个字,怎么能轻易说“在古人书籍中未见到,史传也没见记载。” 方言序 《汉书 扬雄传》说:孝成帝时,有人向皇上推荐扬雄的文章,说他的文章很像司马相如。皇上到郊外祭祀甘泉,他召扬雄在承明庭待诏,正月,扬雄作《甘泉赋》。 我个人考究《方言》,扬雄作《答刘歆书》说“雄开始写文章,最先完成的是《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以及《成都城四堣铭》。当时郎官杨庄是四川人,是他念诵给成帝听的。成帝听后,极为喜欢,认为文章特别像司马相如的文章,于是我因此获得皇上的召见。”这才知道,是杨庄向皇上推荐扬雄的《县邸铭》等文章,认为扬雄的文章像司马相如的文章,是皇上刘骜说的话,不是他人向皇上推荐扬雄时所说的话。 又,《方言序》说“雄为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诗三章,及天下上计孝廉,雄问异语,纪十五卷,积二十七年。汉成帝时,刘子骏与雄书,从取《方言》。(大意:扬雄任郎官一年,他作铭诗《绣补》《灵节》《龙骨》三章,以及天下上计孝廉,扬雄所问的异语,二十七年写完,共十五卷。汉成帝时,刘子骏写信给扬雄,扬雄接受刘子骏的建议取名为《方言》。)” 我个人以《答刘歆书》和《方言》结合《汉书 扬雄传》作考究,取名为《方言》是哀帝不是成帝刘骜。不然,《答刘歆书》这么大胆,竟然直接称刘骜的谥?为何还说什么先君等等?扬雄的这些书怎么能比得上《太玄经》呢? 一丁字 现在文人常用的“不识一丁字”,是源自《唐书》“挽雨石弓,不如识一丁字”这句。 我个人考究,是“个”字,不是“丁”字。在《续世说》里是写“个”字,因为“个”字与“丁”字相似,而后传写失误而已。 之后,读张翠微的《考异》,也认为是“个”字,才知《世说》的说法是可信的。 我又读《蜀志》、《南史》里面皆有这句“所识不过十字”这句话,按照《史通》说法,认为“王平所识的字也就十字”,恐怕是“丁”字也有可能,“十”与“丁”也很相似,这个说法估计也是有根据的。这和《淮南子》说宋景公“荧惑徙三舍”的谬误相同,《史记》认为是“三度”。 诗家用明光事 杜子美的诗说“不远明光殿,致于丹青地。”王洙注解说:明光殿,是霍去病用来避暑的地方。修可注解说:汉朝宫殿的名字。《元后传》说:成都侯用来避暑的地方。 苏东坡的诗说“何人先入明光宫”,又说“老死不入明光宫”,赵注说:武帝太初四年所建造,是成都侯王商用来避暑的地方。 我个人曾经考究,得知汉朝有两座明光宫、一座明光殿。按照《三辅黄图》,一座明光宫位置在北宫,一座位置在甘泉宫。位置在北宫的明光宫,是成都侯王商的避暑处。位置在甘泉宫的明光宫,是汉武帝所建造,目的是用来求仙的。所谓的明光殿,是在桂宮。这三座宫殿,原本并不相干。现在读各位名家的注解,他们认为是一处,这实在是颠倒错乱,不知道其实并不是一处,甚至有人说是霍去病避暑的地方,太过疏忽粗卤,确实好笑。 我又考究《汉纪》,说“太初四年建造明光宫”,颜师古注解说“成都侯在明光宫避暑”,大概是从这里开始的,颜师古的注解,已经有此谬误。 车作居音 《佩觽》说“牛车之车,尺遮反。”原本没“居”这个音。丧予之予,戈汝反,原本没“余”这个音。韦昭也说“车子是从汉朝开始有‘居’音的。” 我个人读经书,书中凡是出现“予”的地方,皆读上声,因而了知《佩觽》的说法是很得当的,那么汉朝以前的文字,凡是出现“车”字的,必须是尺遮反。凡是出现“予”字的,必须是戈汝反。 但是读《战国策》里面冯欢的歌词说“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说苑》记载淳于髡禳田之词说“蟹堁者宜禾,湾邪者满车,传之后世,洋洋有余。”看这段,似乎和“居”音相协。又读《毛诗》,里面有“其淆维何,魚鳖鲜鱼。其赠维何,乘马路车”。《周易》有“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那么车读“居”音,由来很古了,并非开始于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