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2021-12-31 14:22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阅前提醒】本系列『种花家事』专栏是采用“附经而作”的整理模式,即先将“冯梦龙-蔡东藩”十二部历史演义的公版原经抄录于专栏;然后进行分段分节,并添加小标题;之后对各部分进行叙述,置于节前;最后注解附录于相应位置。由于工程量浩大,因此每篇专栏发表时并不完善,前期以跑马圈地为主,写得较为简略。待第一遍完成后,会再进行第二遍、第三遍……增修,以求能趋于完善。总而言之,本系列是以种花家十二部信史流历史演义小说为大纲底本,以种花家古典传统历史文献为参照准绳,兼采历史演义与历代笔记小说为补充,最终杂糅整合而成。在初步计划中,『种花家事』系列共有本纪十二,上起诸夏共和行政,下迄中华再造共和,以求取其间两千七百九十年历史之精要:

孟春纪·东周列国志;仲春纪·前汉演义;季春纪·后汉演义;孟夏纪·两晋演义;仲夏纪·南北史演义;季夏纪·唐史演义;

孟秋纪·五代史演义;仲秋纪·宋史演义;季秋纪·元史演义;孟冬纪·明史演义;仲冬纪·清史演义;季冬纪·民国演义…… 

〇、山话嵓语

1.鸟瞰概览

        今天继续更新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书接上回CV14153838,本篇是第020章回,主要讲的是齐桓伐卫灭鄣、晋武曲沃代翼、晋献迁都大婚以及楚成弑兄杀叔的故事。另外我本来以为楚文王驾崩后,息妫成为太后,已是多年媳妇熬成婆了,那这位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故事也该告一段落了。但谁承想楚国竟然还藏着一位暗中觊觎息妫美貌的权贵,楚文王之弟令尹子元。然后这位女强人只得再次出山,在长袖为舞闪转腾挪之下,笑看强敌灰飞烟灭……

2.目录概要 

(1)齐桓伐卫

        ①方伯之名——齐桓公被周惠王封为方伯,重新拿回了周武王赐予齐国先祖姜子牙“代天子伐不臣”的特权。

        ②奉命伐卫——昔周五大夫之乱时,卫惠公为报曾经的失国之仇,派兵逐天子,拥乱臣。幸得郑厉公即使拨乱反正,方使天子复位。而此时齐桓高举尊王大旗横空出世,周天子遂打蛇随棍上,命齐桓代天子伐卫。于是乎齐桓就奉命讨伐卫国,并大胜而归。

(2)曲沃代晋

        ①晋国溯源——晋国自本回正式登上《东周列国志》的大舞台(平王继位东迁的时候出现过,不过一闪而逝)。晋国开端于武成王与弟弟唐叔虞的一场过家家游戏,然后历史上著名的“叶珪立国”的故事便开始了。

        ②二晋分家——晋国发轫之时,发生了曲沃桓叔之乱,至此晋分成了翼晋和曲沃晋两部分,然后便开启了绵延大半个世纪牵扯十数个诸侯国的大内战。

        ③曲沃灭翼——曲沃晋陆续发动六轮二晋统一战争,终于在最后使曲沃成功代翼,成为了晋国正统。

(3)晋献迁都——可惜代晋次年,曲沃武公薨逝,其子,一生功过难评的晋献公继位为君,晋献公继位后欲迁都绛邑,但恐自己走后,曲沃本家再效仿先祖故事来个“曲沃代绛”,于是就大开杀戒,清洗了大量的曲沃亲戚,然后才安心迁都。

(4)红颜祸水

        ①渣男本色——晋献公好色成性,后宫中不仅有贾氏姐妹、戎狐姐妹、骊戎姐妹,竟然还有小妈齐姜!啧啧……

        ②时间罢搁——关于晋献公后宫与子嗣的时间顺序,《东周列国志》与太史公和左传有不少相左之处,此处我略微浅析一二。

        ③晋国将乱——晋献公被外族美女骊姬姐妹魅惑,刚刚统一的晋国,眼看又将大乱。

(5)骊姬谋嫡

        ①色诱优施——骊姬欲为子夺嫡,但根基浅薄,于是就色诱出轨晋献公的宠人优施,以行不轨。

        ②三子离都——骊姬借优施之助拉拢到奸臣二五,炮制毒计驱逐重耳、夷吾、申生三子。我们后世熟悉的晋国三位公子将陆续在本回登场,尤其是重耳,一看到这个名字,我的脑海中就不由自主的会回响起小破站影视吐槽区阿普主常用的“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背景音乐。

        ③狐裘尨茸——晋献公的几个儿子水平都不错,这就导致了狐裘尨茸之象,就是继承候选人如同狐裘绒毛一般没有主次又方向各异,正是夺嫡争储之兆。

(6)楚成弑兄——楚文王死后,楚成王之兄堵敖继位,然后楚成王就弑君篡位,成为了楚国统治者。

(7)令尹子元

        ①子元伐郑——楚成王弑兄登基,局势不稳,其母息妫不得不再次出山,拉拢小叔子子元方使政局稳定。但这也激发了子元权色兼收的野望,息妫于是祸水北引,借郑国背楚盟齐之机,怂恿子元伐郑,而子元竟然色与魂授的同意了。

        ②空城之计——郑国面对楚国大兵压境,竟然急中生智,玩了一出空城计,勉强退敌。这应该是历史记载最早的空城计,很可能就是三国演义的空城计原型。

        ③色令智昏——楚文王死后,子元以为机会到了,撤兵归国之后,竟仗着军队迫不及待的上场跳反,住进楚宫近两年,妄想挟太后以令群臣,从而兼得江山美人。起初子元先是勾引,而息妫只得虚与委蛇闪转腾挪,子元见勾引不成就想用强,然后就被息妫设计给灭掉了。

(8)斗榖於菟——子元死后,大贤斗榖於菟继任令尹之职,楚国大兴,遂有争霸中原之望。

(9)齐桓灭鄣——齐襄公灭纪报九世之仇,但纪国还余一附属国鄣未灭。后齐襄被公孙无知弑杀,未能全功。齐桓始霸之后便用管仲之计,兵不血刃的吞并了敌国鄣,为齐纪九世之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3.观后有感

        为了兼容历史上关于“共和元年”说法上的小罢搁,我在纪年体系中设置了一个“共和零年”,即我将国人暴动发生的时间定为了共和零年。这是因为目前我们关于国人暴动的时间有一个巨大争议点,而且在这个争议上,主流观点是与太史公的记录完全相左,就是国人暴动时间与共和元年是否是同一年?也就是说,国人暴动是否是发生在共和元年(也就是元始前841年)? 以太史公为代表的古代史学家一般认为国人暴动时间是比共和元年早一年;不过目前的史学界主流观点是认为国人暴动时间与共和元年是在同一年。

        现行大多数的书及教材是将国人暴动和共和元年定在了同一年,即公元前841年。这样做依据的是“九五”立项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中关于“共和元年”的论断——“共和当年改元”——即周厉王三十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发生国人暴动,当年平息,当年共和行政,当年改元共和,即共和元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虽有颇多争议,但却可以基本代表上个世纪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不过我写演义复述札记不是搞严谨学术的,因为暂时无法接触到“断代工程”中的依据,也无精力去找寻研读“断代工程”的相关专著;所以在共和元年的问题上,我只以我能看到的文献作为依据,采用的依然是传统文献的记述。即认为国人暴动比共和元年早一年,比如《史记》记载:

       ——根据《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武公九年,周厉王出奔,居彘。十年,王室乱,大臣行政,号曰“共和”。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再如《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记载:靖侯十七年,周厉王迷惑暴虐,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而参见《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年表首栏,即共和元年一栏明确对应的是晋靖侯十八年。即晋靖侯十七年国人暴动,晋靖侯十八年为共和元年。 

        再例如清代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上的记载——“三十有七年,国人叛,王出居彘。”“三十有八年,春,王在彘,召公周公行政,号共和。”

        甚至就连史记的一生之敌,《竹书纪年》,在国人暴动与共和元年关系的这个问题上,也与史记观点一致,即认为国人暴动时间比共和元年早一年。〖山注||《今本竹书纪年》中认为周厉王执政十二年就爆发了国人暴动,故周厉王十三年即共和元年。——“十二年,王亡奔彘。”“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

        但虽然我自己定的纪年体系中“国人暴动是在共和元年的前一年”。但“断代工程”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我也不能假装看不到。因此为了兼容这个罢搁,从而与主流观点不冲突,我就设定了一个共和零年,然后将国人暴动安排在这个时间点上。

        这样就兼容了两种说法,若认为国人暴动发生在共和元年前一年,那我设定的“共和零年”的意思就是比“共和元年”早一年;若认为国人暴动发生在共和元年同一年,那我设定的“共和零年”就不表示独立存在的一年,只表示从国人暴动到共和行政的这段秩序真空期,并不纪年。毕竟一般历法纪元中没有“零年”的概念,我设定一个可有可无的“零年”并不影响共和纪元。

一、齐桓伐卫

1.方伯之名

        周惠王七年(鲁庄公二十四年,齐桓公十六年,元始前670年)夏,鲁庄公遵照其母文姜遗命,迎娶齐襄公的幼女齐哀姜。至此齐桓公与鲁庄公亲上加亲,齐鲁之好愈固〖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秋,哀姜至。〗

        周惠王九年(鲁庄公二十六年,齐桓公十八年,元始前668年)秋,齐桓公与鲁庄公合兵讨伐徐国,徐国臣服〖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周惠王十年(鲁庄公二十七年,齐桓公十九年,元始前667年),齐势愈大,诸侯归心。于是在当年的夏六月,宋国、鲁国、郑国、陈国四国诸侯与齐桓公会盟于幽地。而周王则遣召伯廖赐封齐桓公为方伯,重新继承齐国开国之主太公姜子牙的职司——代天子以伐不臣〖山录||《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至此齐桓公完成了霸业的第二步——奉天子以令诸侯〖山注||  关于齐桓公称霸过程,我给其分成了三个阶段:①会诸侯以尊王;②奉天子以令诸侯;③合诸侯以攘夷。现在是到了第二个阶段,奉天子以令诸侯。〗

2.奉命伐卫

        周天子封齐桓公为方伯后,交给齐侯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讨伐卫国,以报卫惠公伐周拥子颓的大仇〖山录||《左传·庄公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齐桓公得令后二话不说,立刻于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齐桓公二十年,元始前666年)春,兴兵前去伐卫,可惜当初的罪魁祸首卫惠公早已作古,此时的卫国是由卫惠之子卫懿公赤掌权,其继位已有三年。但卫懿公却因好鹤而荒废朝政,因此迎战之后一触即溃〖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卫懿公只得与齐桓公在卫都城外立城下之盟,并命庶长子开方亲自押运五车金帛以作赔礼〖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齐桓公收到后则全部遣人转交给周王室。

        而卫懿公庶长子开方在卫国一直不得志,于是趁押送财物面见齐侯之机,请求留到齐国为齐侯执鞭,齐侯感念其诚就答应了。而开方此人善于交际,很快就与齐侯左右打成一片,摸清了齐桓公的情况。在得知齐桓公十分好色后,开方就在为齐侯驾车时假装不经意的向齐桓公聊起了自己另一个妹妹的美貌。而齐桓公本有一个卫姬,是当初随王姬陪嫁来的滕妻,深得齐桓公的喜爱。此时齐桓公一听卫开方竟然还有一个容貌不下于卫姬的妹妹,立刻心痒难耐,马上就去找卫侯索要。卫侯无奈只得应允。齐桓公一看,果然貌美如花,齐侯甚喜,遂对这一对儿卫国姐妹花愈加宠爱,为便于区分,二女则分别被称作长卫姬和少卫姬。至此左拥右抱的齐侯就彻底认可了开方这位大舅哥的忠诚,于是也更加宠信开方,不久开方的地位就与竖貂和易牙相当,被称之为齐国“三贵”〖山注||  关于东周称霸与方伯的关系。“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班固《白虎通·号》”  “千里之外设方伯。——《礼记·王制》”。我的理解是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阻塞,中央无法集权,于是中央在四方赐封较为强大的诸侯为方伯,而方伯即为诸侯之长,中央千里之外有想打的诸侯时,不需要亲自派兵远征千里,只用派使者命令方伯即可。西周时,姜太公应该就是东方的方伯。而东周的霸主,位格大概相当于商周时的方伯。不过后世评选春秋五霸时,不再以“是否得到周天子任命”为唯一评选条件。因此五霸虽行方伯之职,但后世不再称其以方伯之名,而称其为霸主,盖以表两者虽位格相当,但已有本质区别。〗

【《东周列国志》原文020-01】 

        周惠王十年,徐、戎俱已臣服于齐。郑文公见齐势愈大,恐其侵伐,遣使请盟。乃复会宋、鲁、陈、郑四国之君,同盟于幽,天下莫不归心于齐。

        齐桓公归国,大设宴以劳群臣。酒至半酣,鲍叔牙执卮至桓公之前,满斟为寿。

        桓公曰:“乐哉,今日之饮!”

        鲍叔牙曰:“臣闻‘明主贤臣,虽乐不忘其忧。'臣愿君毋忘出奔,管仲毋忘槛囚,宁戚毋忘饭牛车下之日。”

        桓公遽起离席再拜曰:“寡人与诸大夫,皆能毋忘,此齐国社稷无穷之福也!”是日极欢而散。

        忽一日,报:“周王遣召伯廖来到。”桓公迎接入馆。

        召伯廖宣惠王之命,赐齐侯为方伯,修太公之职,得专征伐。因言:“卫朔援立子颓,助逆犯顺,朕怀之十年,迄今天讨未彰,烦伯舅为朕图之。”

        惠王十一年,齐桓公亲率车徒伐卫。时卫惠公朔先薨,子赤立,已三年矣,是为懿公。懿公不问来由,率兵接战,大败而归,桓公乃直抵城下,宣扬王命,数其罪状。

        懿公曰:“然则先君之过,与寡人无与也。”乃使其长子开方,辇金帛五车,纳于齐军,求其讲和免罪。

        桓公曰:“先王之制,罪不及子孙,苟遵王命,寡人何多求于卫耶?”

        公子开方见齐国强盛,愿仕于齐。

        齐侯曰:“子乃卫侯长子,论次序当为国储,奈何舍南面之尊,而北面于寡人乎?”

        开方对曰:“明公乃天下之贤侯,倘得执鞭侍左右,荣幸已甚,岂不胜于为君?”

        桓公以开方为爱己,拜为大夫,宠之与竖貂、易牙等,齐人谓之“三贵”。

        开方复言卫侯少女之美。卫惠公先曾以女媵齐,此其妹也。桓公遣使纳币,求之为妾。卫懿公不敢辞却,即送卫姬至齐,齐侯纳之。因以长卫姬、少卫姬别之,姊妹俱有宠。

        髯翁有诗云:卫侯罪案重如山,奉命如何取赂还?漫说尊王申大义,到来功利在心间。

二、曲沃代晋

1.晋国溯源

        晋国是姬姓,侯爵国。昔年,周成王继位之时尚是少年,因此由周公摄政辅佐。一日少年成王无聊之下就与其弟叔虞过家家〖山录||《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只见成王捡起一片梧桐叶,做成珪板状,交给叔虞,先封其为侯,然后两人开始模仿周王和诸侯进行议政〖山录||《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此时周成王年幼尚不能亲政,因此只能和弟弟过家家模仿一下朝堂之事〖山录||《史记·鲁世家》——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却不承想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结果两个人过家家的对话全被史官记了下来。等到成王长大亲政时,史官就拿着记录提醒成王兑现承诺〖山录||《史记·晋世家》——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周成王就册封叔虞为侯,封地在唐,故叔虞又被称为唐叔虞〖山录||《史记·晋世家》——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后传国至晋六任主晋靖侯。晋靖侯十七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共和零年)〖山注||  史学上并没有“共和零年”,主要是太史公认为共和是次年纪元,如今学者认为共和是当年纪元,结果造成时间冲突,于是我就弄了个“零年”以兼容罢搁〗,周厉王出奔〖山录||《史记·晋世家》——靖侯十七年,周厉王迷惑暴虐,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大臣行政,故曰“共和”。〗〖山注||  此处太史公似乎也认为共和是当年纪元,但年表以及其他传中非常明确是次年纪元〗。次年(晋靖侯十八年,共和元年,元始前841年)晋靖侯薨,其子晋僖侯继位。周宣王元年(晋僖侯十四年,元始前827年),周宣王纪元。周宣王五年(晋僖侯十八年,元始前823年),晋僖侯薨,晋国八任主晋献侯继位。周宣王十六年(晋献侯十一年,元始前812年),晋献侯薨,晋国九任主晋穆侯继位〖山录||《史记·晋世家》——十八年,靖侯卒,子厘侯司徒立。厘侯十四年,周宣王初立。十八年,厘侯卒,子献侯籍立。献侯十一年卒,子穆侯费王立。〗。        

2.二晋分家

        晋穆侯有二子,分别为嫡长子仇以及次子成师。周宣王四十三年(晋穆侯二十七年,元始前785年),晋穆侯薨,其弟殇叔篡位。周幽王元年(殇叔四年,元始前781年),太子仇拨乱反正,继位为晋文侯(算作十一任主)〖山录||《史记·晋世家》——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周幽王十一年(晋文侯十年,元始前771年),周幽王驾崩,晋文侯与郑、申、秦等国诸侯拥立周平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山录||《史记·晋世家》——文侯十年,周幽王无道,犬戎杀幽王,周东徙。而秦襄公始列为诸侯。〗

        周平王二十五年(晋文侯三十五年,元始前746年),晋文侯薨,其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山录||《史记·晋世家》——三十五年,文侯仇卒,子昭侯伯立。〗

        但晋文侯次弟成师势大,晋昭侯被迫于周平王二十六年(晋昭侯元年,鲁惠公二十四年,元始前745年),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邑,是为曲沃伯,又被称为桓叔〖山录||《史记·晋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山录||《左传·桓公二年》——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

        而曲沃邑比晋国的首都翼还要大,且桓叔野心极大,其在曲沃刻意市义于百姓,竟深得百姓的爱戴,不久就与晋昭侯分庭抗礼。此时的晋国,已实为二晋,即翼晋和曲沃晋〖山录||《史记·晋世家》——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3.曲沃灭翼

(1)第一次二晋战争

        周平王三十二年(晋昭侯七年,鲁惠公三十年,元始前739年),大夫潘父弑杀晋昭侯拥立桓叔,桓叔欲带兵入翼,翼都人大怒,杀潘父,立晋昭侯之弟平为君,是为晋孝侯。晋国十三任主晋孝侯带兵击退桓叔〖山录||《史记·晋世家》——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山录||《左传·桓公二年》——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纳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

        周平王四十年(晋孝侯八年,元始前731年),在位十五年的桓叔含恨去世,其子鱓继位,是为曲沃庄伯〖山录||《史记·晋世家》——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鳝代桓叔,是为曲沃庄伯。〗

(2)第二次二晋战争

        周平王四十七年(晋孝侯十五年,鲁惠公四十五年,元始前724年),曲沃庄伯继承父志出兵伐翼,大胜,杀晋孝侯。但翼人立晋孝侯弟郄,是为晋鄂侯〖山录||《左传·桓公二年》——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晋国十四任主晋鄂侯据守翼都,曲沃庄伯久攻不克只得退回曲沃〖山录||《史记·晋世家》——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其君晋孝侯于翼。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复入曲沃。晋人复立孝侯子郄为君,是为鄂侯。〗

(3)第三次二晋战争

        周桓王二年(鲁隐公五年,晋鄂侯六年,元始前718年),郑庄公恼怒前一年周桓王纵容卫公子州吁率五国之兵围攻新郑,遂助反贼曲沃庄伯讨伐周王室的铁杆支持者翼晋,周天子急命尹氏、武氏派兵相助,但晋鄂侯依然不敌,只得弃国南逃到同姓国随避难,但不久后因颠簸流离和失国之痛郁郁而终〖山录||《左传·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山录||《史记·晋世家》——鄂侯六年卒。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山注|| 太史公与左传在此观点相左,因此我兼容了一下,让晋鄂侯出奔后薨逝〗

        周桓王闻讯大怒,立刻命虢公讨伐曲沃,以围魏救赵,果然曲沃庄伯不得不回师防守,翼晋之危顿解,之后翼晋拥立晋鄂侯之子光继位,是为晋哀侯〖山录||《左传·隐公五年》——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山录||《史记·晋世家》——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至于郑国,次年冬,周都洛邑饥荒,郑庄公兴冲冲地带着粮食求见周桓王以缓和两国关系,但却只换来周桓王的一记白眼〖山录||《左传·隐公六年》——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

        周桓王四年(鲁隐公七年,晋哀侯二年,元始前716年),在位十五年的曲沃庄伯薨,其子称代继位,是为曲沃武公〖山录||《史记·晋世家》——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子称代庄伯立,是为曲沃武公。〗

(4)第四次二晋战争

        周桓王十一年(鲁桓公三年,晋哀侯九年,元始前709年)春,前一年晋哀侯侵占陉庭的田地,导致陉庭人大怒,主动联系曲沃武公,自愿做曲沃伐翼的带路党,以助武公一臂之力〖山录||《史记·晋世家》——哀侯八年,晋侵陉廷。陉廷与曲沃武公谋。〗〖山录||《左传·桓公二年》——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曲沃武公大喜,遂借道陉庭起兵伐翼,翼晋猝然被袭,一败涂地,以致晋哀侯在汾水旁被武公趁夜俘获〖山录||《史记·晋世家》——九年,伐晋于汾旁,虏哀侯。〗〖山录||《左传·桓公三年》——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逐翼侯于汾隰,骖絓而止。夜获之,及栾共叔。〗

        曲沃武公欲用晋哀侯威胁翼晋开城投降,翼人大怒,遂立晋哀侯之子为君,是为小子侯。小子侯立,被俘虏的晋哀侯也就无用了。周桓王十二年(鲁桓公四年,晋小子侯元年,元始前708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掉晋哀侯以祭旗〖山录||《史记·晋世家》——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所虏晋哀侯。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

(5)第五次二晋战争

        周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晋小子侯四年,元始前705年)冬,曲沃武公假意议和,诱杀晋国十六任主小子侯〖山录||《史记·晋世家》——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山录||《左传·桓公七年》——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周桓王十六年(鲁桓公八年,晋侯缗元年,元始前704年)春,曲沃武公趁晋无主之机一举灭翼〖山录||《左传·桓公八年》——八年春,灭翼。〗。周桓王闻讯大怒,命虢公仲再伐曲沃,再次迫使曲沃军回师防守〖山录||《史记·晋世家》——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

        同年冬,周桓王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组建流亡政府,是为晋侯缗〖山录||《左传·桓公八年》——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山录||《史记·晋世家》——乃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次年秋,曲沃武公欲自封为晋侯,虢公仲遂奉王命联合芮、梁、荀、贾四国再伐曲沃,这一战使曲沃武公意识到,只要周桓王不死,自己就无法彻底代晋,遂消停了二十多年,以暗磨爪牙〖山录||《左传·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共同出兵讨伐曲沃。〗

(6)第六次二晋战争

        周僖王三年(鲁庄公十五年,晋侯缗二十五年,曲沃武公三十七年,元始前679年)〖山注|| 此处史记记载为晋侯缗二十八年,但太史公的年表在小子侯时就对不上了,因此此处我是用左传的时间节点倒推而成,并且这个时间点同时符合史记和左传记载的齐桓始霸时间〗,正逢齐桓霸业初成,天子王业大衰。是故休养生息秣兵历马二十四年的曲沃武公立刻举兵,趁周天子正全力应对齐桓霸业崛起的宝贵时机,倾力讨伐晋国十七任主晋侯缗,轻松灭之,遂尽取晋国宝器以贿赂周僖王〖山录||《史记·晋世家》——晋侯二十八(五)年,齐桓公始霸。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厘王。〗〖山录||《左传·庄公十五年》——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

        周僖王四年(鲁庄公十六年,曲沃武公三十八年,元始前678年),迫于齐桓势大难制,周僖王为拉拢曲沃为臂助,遂册封曲沃武公为晋侯,更号晋武公,为晋国第十八任主〖山录||《史记·晋世家》——厘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于是尽并晋地而有之。〗〖山录||《左传·庄公十六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这一年的纪年为“晋武公三十八年”或“武公代晋元年”。至此,自元始前745年晋桓叔成为曲沃伯,至元始前678年曲沃武公成为晋武公,前后共耗时67年。就这样,晋国大半个世纪的二晋分离状态终于结束。

【《东周列国志》原文020-02】 

        话分两头,却说晋国姬姓,侯爵,自周成王时,剪桐叶为珪,封其弟叔虞于此,传九世至穆侯。

        穆侯生二子,长曰仇,次曰成师。穆侯薨,子仇立,是为文侯。

        文侯薨,子昭侯立,畏其叔父桓叔之强,乃割曲沃以封之,谓之曲沃伯,改晋号曰翼,谓之二晋。

        昭侯立七年,大夫潘父弑之,而纳曲沃伯,翼人不受,杀潘父而立昭侯之弟平,是为孝侯。

        孝侯之八年,桓叔薨,子鱼单立,是为曲沃庄伯。

        孝侯立十五年,庄伯伐翼,孝侯逆战大败,为庄伯所杀。翼人立其弟郄,是为鄂侯。

        鄂侯立二年,率兵伐曲沃,战败,出奔随国,子光嗣位,是为哀侯。

        哀侯之二年,庄伯薨,子称代立,是为曲沃武公。

        哀侯九年,武公率其将韩万、梁宏伐翼,哀侯逆战被杀。周桓王命卿士虢公林父立其弟缗,是为小子侯。

        小子侯立四年,武公复诱而杀之,遂并其国,定都于绛,仍号曰晋,悉取晋库藏宝器,辇入于周,献于釐王,釐王贪其赂,遂命称代以一军为晋侯。

三、晋献迁都

(0)迁都隐患

        周僖王五年(鲁庄公十七年,武公代晋二年,晋武公三十九年,元始前677年),晋武公薨逝,世子佹诸立,是为晋献公,乃晋国十九任主。但晋献公执政后嫌弃曲沃位置较偏,想要迁都,可是又担心留下来的曲沃本家“温故知新”再次搞出类似曲沃代翼的这种事。上车后先焊死车门,因此晋献公迁都前的首要事情就是赶紧清洗曲沃本族中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留下的族裔及势力〖山录||《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晋大夫士蔿揣测出献公心意,立刻毛遂自荐,主动揽下清洗之事,从而趁机登上了历史舞台,一展大才〖山录||《史记·晋世家》——八年,士蒍说公曰:“故晋之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乃使尽杀诸公子。

(1)笑里藏刀

        周惠王六年(鲁庄公二十三年,晋献公六年,元始前671年),大夫士蔿屈意与曲沃桓叔和庄伯故族的众位公子结交。而众位公子因为本家已成晋国正统,因此开始骄横,很容易就被“和蔼可亲”的士蔿博得了信任。不久后,大夫士蔿就成功完成挑拨离间,唆使目中无人的众位公子联手赶走了曲沃邑的重要人物富子〖山录||《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士蔿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蔿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

(2)煽风点火

        周惠王七年(鲁庄公二十四年,晋献公七年,元始前670年),大夫士蔿又暗中布置,设计安排日益骄横的曲沃故族的众位公子擅杀游氏二子,从而让其等与豪强游氏结怨。连连得手的士蔿见这帮人这么蠢,于是向献公打包票,两年后就能帮晋献公彻底铲除曲沃故族〖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晋士 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士蔿告晋侯曰:“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周惠王八年(鲁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八年,元始前669年),大夫士蔿再次怂恿曲沃故族的众位公子不要心慈手软,而应再接再厉斩草除根,防止被游氏寻机复仇,于是再次被说动的众位公子又尽出各自关系网及势力,相聚一起,联手血洗游氏一族〖山录||《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晋士蔿使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乃城聚而处之。

(3)上屋抽梯

        周惠王八年(鲁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八年,元始前669年)冬,游氏一族虽被彻底消灭,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正当实力受损的众位公子相聚庆祝时,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时已经掌握了众位公子明暗关系网势力情报的晋献公趁机出手,立刻带兵围住了众位公子,然后以众位公子残暴为由,连数其罪后,尽数诛杀众公子,后又根据众公子灭游时暴露出的势力网逐杀残留势力,最终彻底驱逐消灭了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的族裔势力〖山录||《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这两位雄主生前恐怕怎么也想不到,经过几代人近百年的算计,好不容易夺下晋国,但到头来自己的族裔还没怎么享福,就尽数倒在了晋献公这个后继者的手上。

(4)迁都绛邑

        而大夫士蔿在此次行动中屡屡设计,最终功成,消了晋献公的心头之患。于是在周惠王九年(鲁庄公二十六年,晋献公九年,元始前668年)春,大夫士蔿凭此大功,被加封为晋国大司空〖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六年》——二十六年春,晋士蔿为大司空。。同年夏,大司空士蔿被委以重任,修建晋国国都,绛邑。而士蔿也不辱使命,将绛邑修建成了大国之都〖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六年》——夏,士城绛,以深其宫。。晋献公看后非常满意,遂迁都于绛邑〖山录||《史记·晋世家》——而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

【《东周列国志》原文020-03】 

        称代凡立三十九年,薨,子佹诸立,是为晋献公。

        献公忌桓、庄之族,虑其为患,大夫士蔿献计散其党,因诱而尽杀之。献公嘉其功,命为大司空。因使大城绛邑,规模极其壮丽,比于大国之都。

四、红颜祸水

1.渣男本色

(1)贾氏姐妹

        晋献公在感情方面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渣男。晋献公还是世子时,先是迎娶贾姬为妻,但可惜贾姬一直没有生子〖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后原配贾姬去世,但哪怕晋献公哀恸追悼之时,却依然控制不住渣男本性,竟看上了“一身孝,看着俏 ”的贾姬之娣贾君,遂再纳为妃。而贾姬姐妹可能患有不孕不育的遗传病,故贾君亦未生育。〖山注|| 此处原著作者设置了一个“贾姬之娣——贾君”,这是为了绕开一个历史小罢搁,即晋惠公烝的贾君到底是谁?《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烝于贾君”一般认为这个贾君就是指的晋献公的原配贾姬。但这时就产生了一个罢搁,即晋惠公上位时,贾姬的年纪再怎么估算也要有六七十岁了,再怎么驻颜有术,也不至于此时还能引得一国之君顶着千古骂名硬烝。于是为了修复这个罢搁,后世的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假说,例如贾君是指的贾姬宠爱的侍女;再例如贾君是指的申生之妻等等。但这些说法的主要问题就是这些情况都不太属于“烝”的范畴。因此原著作者设定了一个晋献公娶贾姬之妹贾君的桥段,然后让贾君抚养后来的秦穆姬。这样的话,贾君到晋惠公时,可以有个三四十岁,驻颜有术保养得当的话,是有可能引得晋惠公做出禽兽之事,从而引得秦穆姬闻之大怒。当然,我是倾向认为贾君是申生之妻,不排除是儒家微言大义,以烝暗示晋惠无德,不配为君,是故为烝。因此写到晋惠时我会设定另一个贾君。〗        

(2)戎狐姐妹

        尚是公子的晋献公婚后不久,便离家北守边境以御戎狄,然后就出轨了两位戎狄公主,结果班师回朝时,带回了两个还大着肚子的戎狄姐妹花:一位是大戎主的女儿狐姬,后生子重耳;另一位是小戎主的女儿,后生子夷吾〖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山录||《史记·晋世家》——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

(3)暗烝小妈

        但最离谱的是左拥右抱的晋献公竟然还不知足,居然又看上了自己的小妈——齐桓公嫁予晋武公的女儿齐姜。并且晋献公是在晋武公还活着的时候,就与小妈齐姜私通生子,后来为掩人耳目,就将其子寄养于申氏家,并且还做贼心虚的给此子取名申生,以强调是申氏家生的〖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也许是这种禁忌之恋令晋献公着迷不已,导致晋献公十分喜欢齐姜,登基之后直接将齐姜女扶为正宫〖山注|| 应该不是正宫,否则史书不至于只记其母族姓〗。但可惜齐姜在又生女秦穆姬后不久,不幸染病身亡〖山录||《史记·晋世家》——太子申生,其母齐桓公女也,曰齐姜,早死。

(4)骊姬姐妹

        周惠王五年(晋献公五年,元始前672年),晋献公兴兵伐骊戎。骊戎不支,献上两位美女骊姬和少姬以求和,果然晋献公的渣男本色再现,立刻同意罢兵,带着美女班师回朝〖山录||《史记·晋世家》——五年,伐骊戎,得骊姬、骊姬弟,俱爱幸之。。此时,正宫齐姜女在生下一女秦穆姬后不久就去世了,晋献公遂将孤女交给无所出的贾君抚养。之后晋献公有意空悬正宫之位,以给宠爱的娇妻骊姬做准备。而等入晋后的骊姬二女摸清局势后,也立刻意识到机会难得,于是就极力的贡媚惑主。不久,二女亦相继产子,骊姬生子奚齐;少姬生子卓子。晋献公愈加宠爱,便打算趁机立骊姬为正宫〖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群臣知道后,极力劝谏,毕竟此时尚有华夷之防,申生之母齐姜虽被父子聚麀,但好歹乃是华夏之女,因此群臣大都嘱意申生为继承人。而重耳、夷吾、奚齐、卓子却皆是戎狄女所生,不宜为储。而一旦戎夷骊姬成为正宫之主,那在晋国继承人问题上必生华夷之乱。

        但可惜献公却一意孤行,执意册封二女,先命卜史直接测吉凶。果然龟卜草筮的结果不吉,然后晋献公索性耍赖,言道:“若卜筮有定,尽鬼谋矣!”之后择日告庙,强立骊姬为正宫夫人;少姬为次妃,仅次于骊姬之位〖山录||《左传·僖公四年》——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此时晋献公有子八人,除了骊姬姐妹生的奚齐与卓子外,晋献公还有三个能力不弱的儿子,分别是长子重耳,次子夷吾,幼子申生。而由于申生是嫡出,且其母乃华夏族贵女,因此一直被按照储君世子培养,直到奚齐与卓子的出生后,晋献公才又起了新想法〖山录||《史记·晋世家》——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

2.时间罢搁

(1)晋献公伐骊戎的时间

        《东周》原著是晋献公十五年伐骊戎,但明显时间对不上,故复述时我进行了修改。

        ——《左传》虽没有明确时间,但在鲁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十一年,元始前666年)有此事的倒叙,此时骊姬宫斗大胜,已经摆平重耳等三位公子了,并将三人安排出晋都。骊姬怎么可能会在四年后才如晋。

        ——《史记》上明确了伐骊戎的时间是晋献公五年,与《左传》的时间点相合。因此为了逻辑时间线能捋顺,此处时间点使用《史记》记载的晋献公五年。

        另外《史记》关于三位公子离开晋都的时间节点是晋献公十二年,与《左传》的记载差一年,不过问题不大,毕竟三个权贵离都前整理东西、安排人手、捋顺关系、等待建城,搞几个月以致于拖到下一年并不稀奇。

(2)奚齐与卓子的出生时间

        《东周》原著此处关于奚齐与卓子的出生时间有罢搁。原著在后文中说到卓子准备继位时明确是九岁,但仅从之后发生的“三公子宫斗失败离开晋都”到后来“三公子死走逃亡伤”就有十年了,再怎么估算也不会等到卓子准备继位时才九岁。于是查了一下相关史料:

        ——《左传·鲁庄公二十八年》中明确了晋献公十一年即三公子离开晋都前,奚齐与卓子二人就已经出生。也就是说二子陆续继位被杀时应该都至少是十几岁的年纪。

        ——《史记·晋世家》中明确晋献公十二年生奚齐,晋献公二十五年生卓子,也就是说,按着这个时间线卓子准备继位时的确还是个幼儿。

        因为史料不一致,所以此处复述时,依然按照原著走向,只是我复述后文卓子准备继位时,会隐去其年龄,以绕开罢搁。

3.晋国将乱

        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十一年,元始前666年),晋献公不顾群臣反对,终将骊姬封为正宫〖山注|| 骊姬入主正宫的时间,《左传》《史记》以及原著都并未明确写出,我是根据这个“十年预言”倒推的。《左传》中鲁僖公四年(周惠王二十一年,晋献公二十一年,元始前656年),倒叙了晋献公封骊姬成为正宫这件事,这一年的十二月,晋国三公子中的申生自缢身亡,重耳、夷吾出奔,晋国始乱。而此十年前就是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十一年,元始前666年),也就是晋国三公子被骊姬用计安排离开晋都的那一年。因此我将这两个事件设置在同一年。〗

        私底下,大臣商议对策。太史苏说晋国将要亡国,群臣大惊,忙问其故,太史说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女妺喜归之。桀宠妺喜,遂以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女妲己归之。纣宠妲己,遂以亡殷。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女褒姒归之。幽王宠褒姒,西周遂亡。今晋伐骊戎而获其女,又加宠焉,不亡得乎?”〖山录||《国语·晋语》——饮酒出,史苏告大夫曰:“有男戎必有女戎。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其若之何!”里克曰:“何如?”史苏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且其兆云:‘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我卜伐骊,龟往离散以应我。夫若是,贼之兆也,非吾宅也,离则有之。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不得其君,能衔骨乎?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山注|| 无意中发现“妺喜”看起来有点别扭违和,仔细观察了一下,才发现这个妺(mo4)与妹不是一个字,就赶紧查了一下,果然这个字不是妹,右半边是“末”不是“未”。也就是说很多人其实一直都搞错了。〗

        正当群臣惶恐之际,学问渊博的太卜郭偃却讲起了数百年前的一则故事旧闻,以告群臣,晋国会有大乱,但不会亡国,并且之后还会否极泰来,再创辉煌。——原来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在受封之时,就曾经找高人卜算过国运,高人留下了八字谶言“尹正诸夏,再造王国!”意指晋国会遇到大难,但会浴火重生,甚至再造后会有升格“王国”之象(何止是升格王国,是一口气生出了韩赵魏三个王国)。并且太卜预言十年之内会有大乱,但无亡国之患。

【《东周列国志》原文020-04】 

        先献公为世子时,娶贾姬为妃,久而无子,又娶犬戎主之侄女曰狐姬,生子曰重耳;小戎允姓之女,生子曰夷吾。

        当武公晚年,求妾于齐,齐桓公以宗女归之,是为齐姜。时武公已老,不能御女,齐姜年少而美,献公悦而烝之,与生一子,私寄养于申氏,因名申生。

        献公即位之年,贾姬已薨,遂立齐姜为夫人,时重耳已二十一岁矣,夷吾年亦长于申生,因申生是夫人之子,论嫡庶不论长幼,乃立申生为世子,以大夫杜原款为太傅,大夫里克为少傅,相与辅导世子。

        齐姜又生一女而卒,献公复纳贾姬之娣曰贾君,亦无子,因以齐姜所生之女,使贾君育之。

        献公十五年,兴兵伐骊戎,骊戎乃请和,纳其二女于献公,长曰骊姬,次曰少姬。

        那骊姬生得貌比息妫,妖同妲己,智计千条,诡诈百出,在献公前,小忠小信,贡媚取怜,又时常参与政事,十言九中,所以献公宠爱无二。一饮一食,必与之俱。

        逾年,骊姬生一子,名曰奚齐。又逾年,少姬亦生一子,名曰卓子。

        献公既心惑骊姬,又喜其有子,遂忘齐姜一段恩情,欲立骊姬为夫人,使太卜郭偃以龟卜之,郭偃献兆,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

        献公曰:“何谓也?”

        郭偃曰:“渝者,变也。意所专尚,心亦变乱。故曰‘专之渝';攘,夺也,羭,美也,心变则美恶倒置,故曰‘攘公之羭';草之香者曰薰,臭者曰莸,香不胜臭,秽气久而未消,故曰‘十年尚有臭'也。”

        献公一心溺爱骊姬,不信其言,更命史苏筮之,得《观卦》之六二,爻词曰:闚观利女贞。

        献公曰:“居内观外,女子之正,吉孰大焉?”

        卜偃曰:“开辟以来,先有象,后有数。龟,象也;筮,尊也。从筮不如从龟。”

        史苏曰:“礼无二嫡,诸侯不再娶,所谓观也。继称夫人,何以为正?不正,何利之有?以《易》言之,亦未见吉。”

        献公曰:“若卜筮有定,尽鬼谋矣!”竟不听史苏、卜偃之言。择日告庙,立骊姬为夫人,少姬封为次妃。

        史苏私谓大夫里克曰:“晋国将亡,奈何?”

        里克大惊,问曰:“亡晋者何人?”

        史苏曰:“其骊戎乎?”

        里克不解其说,史苏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女妹喜归之,桀宠妹喜,遂以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女妲己归之,纣宠妲己,遂以亡殷;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女褒姒归之,幽王宠褒姒,西周遂亡。今晋伐骊戎而获其女,又加宠焉,不亡得乎?”

        适太卜郭偃亦至,里克述史苏之言,郭偃曰:“晋乱而已,亡则未也。昔唐叔之封,卜曰:‘尹正诸夏,再造王国。'晋业方大,何亡之患?”

        里克曰:“若乱,当在何时?”

        郭偃曰:“善恶之报,不出十年,十者,数之盈也。”里克识其言于简。

五、骊姬谋嫡

1.色诱优施

        晋献公册封骊姬为正宫后,就开始犹豫废立世子之事,其极欲将骊姬之子奚齐封为世子。但奈何申生贤能高洁,血脉纯正,故令群臣敬服,乃是难得的储君。而废贤立爱又实为诸侯大忌,因此晋献公一直犹豫不决,迟迟下不了决心。

        而骊姬也清楚自己本非晋人,且此时根基尚薄,除了晋献公以及陪嫁来的心腹外,并无可依靠的嫡系势力,此时能够入主正宫已是侥天之幸,若立刻行废立之事必会遭群臣围攻,绝难周全。于是立刻开始狂飙演技,每当晋献公私下与其商量此事时,骊姬就极力言说世子申生之贤能,并放言若晋献公再提此事,情愿自戕以免误国。晋献公闻言大为感动,遂更加宠爱信任骊姬。

        却不承想,这只是骊姬诡计的开始。之后骊姬便借晋献公的绝对信任,竟然开始勾引晋献公身边的宠人优施。优施是一名优人,甚得晋献公的喜爱,故经常入宫表演。而骊姬则趁机勾搭,优施哪见过这场面,结果一来二去两人就恋奸情热起来。而晋献公却不疑有他,只当是骊姬喜欢看优人表演而已,因此不仅不限制,反而鼓励优施常为骊姬表演解闷。

        等到优施被骊姬搞得五迷三道后,骊姬立刻将自己想让儿子成为世子的想法和盘托出,希望优施能够相助。此时优施想下船已经来不及了,再加上这种禁忌之爱也让优施欲罢不能,哪怕让他下船他也舍不得。于是优施为了能和骊姬长相厮守,就开始绞尽脑汁的出谋划策。而优施虽不在朝堂之上,并无谋国之能,但其却常常出入宫禁,熟知宫禁内外之事,因此立刻就有了主意。

        原来晋献公手下有两个佞臣,分别叫做梁五和关东五,这二人虽见钱眼开,为人所不齿。但却偏偏擅长媚主,深得晋献公的喜爱,因此被晋人戏称为“二五”。优施告诉骊姬只需要用重金买通二五就能成事。于是骊姬立刻以优施表演精彩为由,赏赐给其大量的金帛。而当优施带着金帛出宫后,立刻用金帛买通了二五。而二五虽是贪官但脑子并不差,否则也不可能成为晋侯宠臣。因此二五一合计就想通了其中关节,立刻献上了一条离间之计〖山录||《国语·晋语》——公之优曰施,通于骊姬。骊姬问焉,曰:“吾欲作大事,而难三公子之徒如何?”对曰:“早处之,使知其极。夫人知极,鲜有慢心;虽其慢,乃易残也。”骊姬曰:“吾欲为难,安始而可?”优施曰:“必于申生。其为人也,小心精洁,而大志重,又不忍人。精洁易辱,重偾可疾,不忍人,必自忍也。辱之近行。”骊姬曰:“重,无乃难迁乎?”优施曰:“知辱可辱,可辱迁重;若不知辱,亦必不知固秉常矣。今子内固而外宠,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殚善而内辱之,无不迁矣。且吾闻之:甚精必愚。精为易辱,愚不知避难。虽欲无迁,其得之乎?”是故先施谗于申生。骊姬赂二五,使言于公曰:“夫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而二公子主蒲与屈,乃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公说,乃城曲沃,太子处焉;又城蒲,公子重耳处焉;又城二屈,公子夷吾处焉。骊姬既远太子,乃生之言,太子由是得罪。〗

2.三子离都

        二五认为世子申生人品高洁,无可指摘;若要夺世子之位,首先就应该使世子申生与晋侯及群臣疏离,于是二五第二日就在朝堂上进言,认为曲沃是晋献公的本家宗邑,长期疏离,恐生是非,应该派遣世子申生代表晋侯前去坐镇,晋侯权衡之下,认为有理就同意了。而长子重耳与次子夷吾一向和申生友爱,恐申生年幼,长途跋涉之下会有闪失;欲协助申生,一同回本家宗邑镇守。

        二五恐三位公子相聚成势反而难制,将来废立世子时,若一旦有失再次搞出两晋分立,曲沃代晋的戏码,那乐子可就大了。于是赶紧再次进言,“边疆蒲与屈二地是防御戎狄的要害,应该分别建一座要塞,并各派一位深受晋侯信任的公子前去驻守,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则晋国边疆可无忧矣。”晋献公认为大善,就立刻派长子重耳与次子夷吾分别前去坐镇蒲、屈二地,并派遣曾主持修建晋国首都绛邑的大司空士蔿前去两地筑城,以示重视。

        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十一年,元始前666年),晋国三公子重耳、夷吾、申生收拾妥当后陆续离开晋都,分别前往各自封地,蒲、屈与曲沃〖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二五卒与骊姬谮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五耦”。

3.狐裘尨茸

        大司空士蔿领命为重耳夷吾筑城之后,则完美表现出了一名打工老油条的特质:士蔿为晋侯修建首都绛邑时是披肝沥胆费尽心血,但去边境给两位公子筑城时,却是极为敷衍,搞了些柴草混上黄土,随便夯夯,搞了个土城就草草了事。手下人看不下去,就提醒了一句“恐不坚固。”但士蔿却哈哈一笑,化身谜语人,说了一句没头没尾的话——“未来仇敌的城池,修这么坚固做什么!”

        待两城修好,夷吾看后大怒,立刻向晋献公打小报告,晋献公此时还没有弑子之心,虽有心改嫡,但确是真心想给三个儿子们一个好归宿,因此听说后大怒,直接狂怼士蔿,让其返工重修。但士蔿却不慌不忙的说到:“《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即主君只要修德安民,众位公子就是主君最坚实的城墙,又何必再修坚实的城墙,徒耗民力。晋献公一听有理,就未再发难。而蒙混过关的士蔿到家后,却一改无赖之色,看向远方三位公子的方向,面带忧色的叹息道:“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適从?”晋国有三位潜在的晋侯,就如同狐裘绒毛一般不分主次且各相为异,那我之后究竟要怎么站队啊?〖山录||《左传·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蔿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雠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適从?”

        等到大司空士蔿回都复命之后,一切都已尘埃落定。骊姬知道三公子至此将彻底远离朝堂,如今时机已到,更待何时,于是就安排自己姐妹的幼子奚齐和卓子日日在晋侯左右卖萌;而骊姬和少姬则尽力献媚夜夜在晋侯左右邀宠,借此为将来的世子废立做最后的准备和铺垫。〖山注||《左传》上关于士蔿筑城蒲与屈的记载也是倒叙,《左传》在鲁僖公五年(周惠王二十二年,元始前655年),也就是晋国三公子死走逃亡伤的第二年,倒叙了士蔿筑城的故事,因此对于筑城的时间暂未找到明确的说法。〗

【《东周列国志》原文020-05】 

        再说献公爱骊姬,欲立其子奚齐为嗣。一日,与骊姬言之,骊姬心中甚欲,只因申生已立做世子,无故更变,恐群臣不服,必然谏沮,又且重耳、夷吾,与申生相与友爱,三公子俱在左右,若说而不行,反被提防,岂不误事?

        乃跪而对曰:“太子之立,诸侯莫不闻。且贤而无罪,君必以妾母子之故,欲行废立,妾宁自杀。”献公以为真心,遂置不言。

        献公有嬖幸大夫二人,曰梁五、东关五,并与献公察听外事,挟宠弄权,晋人谓之“二五”。

        又有优人名施者,少年美姿,伶俐多智,能言快语,献公尤嬖之,出入宫禁,不知防范,骊姬遂与施私通,情好甚密,因告以心腹之事,谋离间三公子,徐为夺嗣之计。

        优施为之画策:“必须以封疆为名,使三公子远远出镇,然后可居中行事。然此事又必须外臣开口,方见忠谋,今‘二五'用事,夫人诚以金币结之,俾彼相与进言,则主公无不听矣。”

        骊姬乃出金帛付优施,使分送“二五”。

        优施先见梁五曰:“君夫人愿交欢于大夫,使施致不腆之敬。”

        梁五大惊曰:“君夫人何须于我。必有嘱也,子不言,吾必不受。”

        优施乃尽以骊姬之谋告之,梁五曰:“必得东关为助乃可。”

        施曰:“夫人亦有馈,如大夫也。”于是同诣东关五之门,三人做一处商议停当。

        次日,梁五进言于献公曰:“曲沃始封之地,先君宗庙之所在也;蒲与屈,地近戎狄,边疆之要地也。此三邑者,不可无人以主之。宗邑无主,则民无畏威之心;边疆无主,则戎狄有窥伺之意。若使太子主曲沃,重耳、夷吾分主蒲、屈,君居中制驭,此磐石之安矣。”

        献公曰:“世子出外可乎?”

        东关五曰:“太子,君之贰也,曲沃,国之贰也,非太子其谁居之?”

        献公曰:“曲沃则然矣。蒲、屈乃荒野之地,如何可守?”

        东关五又曰:“不城则为荒野,城之即为都邑。”

        二人又齐声赞美曰:“一朝而增二都,内可屏蔽封内,而外可开拓疆宇,晋自此益大矣!”

        献公信其言,使世子申生居曲沃,以主宗邑,太傅杜原款从行。使重耳居蒲,夷吾居屈,以主边疆。

        狐毛从重耳于蒲,吕饴甥从夷吾于屈。又使赵夙为太子城曲沃,比旧益加高广,谓之新城。

        使士蔿监筑蒲、屈二城。士蔿聚薪筑土,草草完事。

        或言:“恐不坚固。”

        士蔿笑曰:“数年之后,此为仇敌,何以固为?”

        因赋诗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狐裘,贵者之服;尨茸,乱貌。言贵者之多,喻嫡庶长幼无分别也。士蔿预知骊姬必有夺嫡之谋,故为此语。

        申生与二公子,俱远居晋鄙,惟奚齐、卓子在君左右。骊姬益献媚取宠,以蛊献公之心。

        髯翁有诗云:女色从来是祸根,骊姬宠爱献公昏。空劳畚筑疆场远,不道干戈伏禁门。

        时献公新作二军,自将上军。使世子申生将下军,率领大夫赵夙、毕万攻狄、霍、魏三国,灭之。以狄赐赵夙,魏赐毕万为采邑。

        太子功益高,骊姬忌之益甚,而谋愈深且毒矣。此事搁过一边。

六、楚成弑兄

        周惠王二年(鲁庄公十九年,楚文王十五年,元始前675年)夏六月庚申,楚文王驾崩〖山录||《左传·庄公十九年》——夏六月庚申,卒。〗〖山录||《史记·楚世家》——十三年,卒,子熊囏立,是为庄敖。〗〖山注|| 此处应按照左传的记载,即楚文王殁于十五年〗。后楚文与息妫的长子熊囏(jian)继位,但此时的楚国却是危机四伏。原因是息妫的次子熊恽(yun)才智出众,深得群臣喜爱。因此熊囏屡次欲寻机诛杀,但都被群臣设法护佑,而熊恽为求自保,则暗养死士,欲谋不轨〖山录||《左传·庄公十九年》——夏六月庚申,卒。〗

        周惠王五年(鲁庄公二十二年,楚堵敖三年,元始前672年),熊囏在位三年时,一次出外狩猎,被熊恽派死士刺杀,一举功成。事成之后熊恽立刻对外言说是熊囏突发急症,医治无效而亡。息妫虽不相信,但只此二子,只能默认既定事实,立刻和大臣拥立熊恽为王,是为楚成王〖山录||《史记·楚世家》——庄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庄敖代立,是为成王。〗〖山注|| 原著是堵敖三年被杀,《史记》是五年才被杀。我根据召陵之盟的时间节点倒推,应该是三年时就被刺杀了——关于召陵之盟,《左传》是在鲁僖公四年(周惠王二十一年,元始前656年);《史记》记载是成王十六年;倒推既是在元始前672年,熊囏被杀,即楚堵敖三年。这也解释了上一段我遇到的问题,上一段查阅《史记》时,我发现楚文王是十三年驾崩,而核算原著和《左传》,应该是十五年驾崩。但令我疑惑的是,校核楚成王的时间节点时,发现双方一致,因此刚开时一直没搞明白“楚文王记载中差的这两年,究竟是怎么抹平的”。直到这一次核算楚堵敖的时间才发现,《史记》中差的这两年是加在楚堵敖任上了,之后楚成王的时间节点两书就没有矛盾了。〗。而熊恽对兄长熊囏当年的刁难依然是耿耿于怀,因此兄长入葬之时,不为其立王号,亦不以王礼安葬,只赐号“堵敖”〖山注|| 关于熊囏之号,原著是堵敖,《史记》作庄敖。有说法是因“堵”与“杜”谐音,而“杜”与“庄”形似,造成在千百年的传抄中出现误写。〗

【《东周列国志》原文020-06】 

        却说楚熊囏、熊恽兄弟,虽同是文夫人所生,熊恽才智胜于其兄,为文夫人所爱,国人亦推服之。

        熊囏既嗣位,心忌其弟,每欲因事诛之,以绝后患。左右多有为熊恽周旋者,是以因循不决。

        熊囏怠于政事,专好游猎,在位三年,无所施设。

        熊恽嫌隙已成,私畜死士,乘其兄出猎,袭而杀之,以病薨告于文夫人。

        文夫人虽则心疑,不欲明白其事,遂使诸大夫拥立熊恽为君,是为成王。以熊囏未尝治国,不成为君,号为“堵敖”,不以王礼葬之。任其叔王子善为令尹,即子元也。

七、令尹子元

1.子元伐郑

        楚成王继位后,在母亲息妫的帮助下,勉强稳定了局势。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楚国政局再次暗流涌动,这次危机则来自楚文王的弟弟子元,子元此时为楚国令尹,而其与其兄楚文王的审美完全一致,第一次见到息妫,子元就被息妫的绝世美貌所震,一直暗中觊觎。但楚文王在世时,子元不敢造次。不过等到楚文王去世,新君尚幼,息妫不得不拉拢自己稳定局势时,子元的心思就立刻活泛起来。但好在尚有老臣斗伯比坐镇,而此时以斗氏为代表的若敖一族实力极强,因此子元虽时有僭越之行,但不敢完全纵肆,故对息妫虽曾有撩拨之举,但被息妫当众严词申饬后,就不敢再轻举妄动。

        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六年,郑文公七年,元始前666年),斗伯比病卒。子元大喜,立刻将家搬到王宫旁边,而新馆选址时正好“无意中”选在息妫所居宫禁的旁边。之后子元便在家中命人日夜歌舞演奏,妄图借此勾引息妫。息妫深知此时朝局不稳,尚不能直接对子元动手,于是佯装无意,在已被子元买通的侍者面前言道:“先君舞干以习武事,以征诸侯,是以朝贡不绝于庭。今楚兵不至中国者十年矣。令尹不图雪耻,而乐舞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此语意在暗示子元——若想当楚王,就要先做件担当得起楚王之位的事情。子元果然上当,在听到侍者复述的息妫之语后,感觉有理,就决定带兵征伐,然后携大胜之势回楚篡权。〖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御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妇人不忘袭仇,我反忘之!〗

        而此时,郑国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讨伐目标。原来在前一年,也就是周惠王十年(鲁庄公二十七年,楚成王五年,郑文公六年,元始前667年),郑文公竟敢背楚朝齐,于幽地盟会齐桓公〖山录||《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 夏,同盟于幽,陈、郑服也。〗

        昔周僖王四年(鲁庄公十六年,元始前678年)楚文王因郑厉公对楚国不礼,而讨伐郑国,大兵压境之下郑厉公只得于次年背齐朝楚〖山录||《左传·庄公十六年》——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 〗〖山录||《左传·庄公十七年》——十七年春,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 〗。但等到三年后,楚文王去世,楚国新君尚小,于是郑国就起了别样的心思,直至后来再次背楚朝齐。此时一代枭雄郑厉公早已病逝,而新君郑文公继位不久,且尚无建树,因此子元权衡之后就决定先拿郑国开刀。

2.空城之计

        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六年,郑文公七年,元始前666年)秋,子元率楚战车六百乘讨伐郑国背楚之罪〖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秋,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楚军果然势大,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杀入郑国国都的外郭集市,眼看马上就要攻打新郑内城〖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入于桔柣之门。子元、斗御疆、斗梧、耿之不比为旆,斗班、王孙游、王孙喜殿。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

        但好在前一年,郑国参加了齐桓公的幽地会盟,因此齐国一听说郑国被攻击,立刻就同鲁国、宋国前来救援〖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救郑。〗。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援军尚在路上,但郑都却已危在旦夕。郑文公大惧,就想要暂时先逃往附近的桐丘避难〖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郑人将奔桐丘。〗,等到齐鲁援军到后,再行定夺。好在正卿叔詹为人老成,分析了一下局势后就大笑道:“我有一计,可兵不血刃,使楚军自退!”于是叔詹就布下了一个虚虚实实的空城计:

        ——第一步,在城内显眼处整肃旌旗;而在城内要害处埋伏下重兵,但并不注重保密。

        ——第二步,大开城门,令街市百姓自由进出,而城门之上一切照平时之态,并无动静〖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县门不发〗

        子元率斗御疆、斗梧、耿之不比为前军,又以斗班、王孙游、王孙喜为后军,浩浩荡荡的向新郑内城杀奔而来。但等到楚军前军到达内城门时,果然立刻就被镇住了,反而不敢贸然进城,只得派人向子元请示。而子元立刻自以为看穿了郑国奸谋,认为郑国是准备在城中埋伏,于是让人前去查探。果然登高眺望时,楚军发现新郑城内旌旗整肃,而派出的斥候也在城内发现了几处似乎因掩饰失误而暴露的埋伏点。于是子元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遂让楚军后撤五里安营扎寨,想等到斥候彻底摸清虚实后再行定夺〖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言而出。子元曰:“郑有人焉。”〗

        次日,依然摸不清虚实的子元忽然得到情报,齐宋鲁三国援军正在路上。子元又自以为已经看穿了郑国的奸谋,认为郑国是故意诱敌深入,打算以新郑作饵,引诱楚军,然后和三国援军里应外合,绞杀楚军。于是子元立刻下令,等深夜全军弃寨撤军;并为防止郑军察觉,命令空营寨之中亦要保留旌旗,且撤军之时全军摘去马铃,以保持行军安静〖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诸侯救郑,楚师夜遁。〗

        第二日,尚不知楚军已退的郑国君臣,做了一夜噩梦后又开始惶恐不安的商量向桐丘逃跑之事。叔詹闻后,不屑与这些无胆鼠辈为伍,遂拂袖离席并亲自巡城。待远眺楚营后,叔詹忽然大笑道:“援兵将到,楚军已撤!”惊疑不定的众人在将信将疑之下,派出死士斥候前去探营。结果回报,果然面前只是一座空营,而不久之后援军消息也来了,果然援军快到郑国境内了,不过已经探知楚军退兵,就各自班师了。众人大服,立刻向叔詹请教其中缘故,叔詹也不藏私,坦然解释道:

        ——郑国只是小国,但子元却出动了整整六百乘,这说明子元恐惧失败,因此就会极为谨慎,宁愿不胜也绝不敢冒险,因此我故布疑阵,以空城之计让他以为有诈,再在城内整肃旌旗,明伏甲士,让他通过努力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人们往往会相信自己通过努力知道的所谓真相。因此其必不敢轻举妄动,这就为援军争取到了时间。

        ——楚营虽然旌旗尚在,但日常操练,军声震动,怎么可能会有乌鸟在营中盘旋栖息,故此必然是空营〖山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而楚军大兵压境就算要撤军也用不着如此鬼祟,那就只可能是援军已近郑国国境,所以我才能在早上提前预知军队动向。

        众人听完叔詹的解释,对叔詹之能更是叹服不已。安下心来的郑文公遂在稳定局势后立刻派遣使者前去向齐宋鲁三国致谢,至此郑国之危暂解。

3.色令智昏

        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六年,郑文公七年,元始前666年)秋,伐郑不利的子元只得班师回朝,但为了掩饰自己的仓皇撤退,刚出郑界就立刻命人鸣钟击鼓,奏凯而归,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国援军能立刻知道楚军已撤的原因。而等到回朝后,子元只对人说攻破新郑外郭,迫使郑伯龟缩内城,楚军全胜而归。但这么大的行动,想隐瞒真相根本就不可能。很快,息妫就知道了事情原委,于是佯装不知,立刻起哄提议,让子元公示国人,并告诸太庙。子元一听马上哑火,呐呐而还。

        子元此次无功而返,之前幻想的携大胜之势抢班夺权,然后得息妫青睐从而抱得美人归的场景已成泡影,于是恼羞成怒的子元决定直接强来。子元打算先拿下息妫,若是息妫顺从,那自然最好,有息妫出面,会少很多麻烦;若息妫不肯就范,那就直接强来,然后挟太后以令君臣,伺机夺权。

        而机会很快就来了,子元回楚不久,恰逢息妫偶感身体不适。闻讯的子元马上前来问安,待见到息妫后立刻借题发挥,以息妫病重,需要静养为由,当即着人带领数百名家甲驻守息妫寝宫门口。对外则说是息妫所患之病有极强的传染性,需要隔离治疗,严禁旁人探视,以防传染,甚至连楚成王也不例外,借此隔绝息妫与外面的交流,而其自己则趁机以照看病人为由,堂而皇之的将卧具移到宫中居住,而这一住就是近两年〖山录||《左传·庄公三十年》——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山注|| 原著写的是子元在王宫住了三天就被杀了,但《左传》上记载的是“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即元始前666年,子元伐郑归来后就住在王宫,一直住到元始前664年(鲁庄公三十年)秋被干掉为止,住了近两年。〗

        周惠王十三年(鲁庄公三十年,楚成王八年,元始前664年),大夫斗射师闻讯大怒,快两年了,不生也不死,什么病这么厉害啊,糊弄谁呢?于是强闯入宫,面见息妫,一探究竟。面对重臣侍卫们都不敢拦,子元只得亲自带人前去控制,已查得真相的斗射师立刻怒斥子元悖逆。而子元也是狂妄,担心斗射师泄露真相,竟然挟太后以令群臣,直接带手下擒拿大夫斗射师,并将其囚于狱中防止泄露消息〖山录||《左传·庄公三十年》——斗射师谏,则执而梏之。〗。而这就是取死之道了,此时的若敖斗氏可不是好相与的。

        斗氏乃是若敖一脉的强枝,而若敖一脉此时正是兴盛,兴盛到什么程度?后来晋文横空出世,楚成王有点犯怵,就打算避其锋芒,结果若敖一脉不服,在楚军主力撤退的情况下,直接出若敖六卒外加申息陈蔡之兵和东宫卫队,上去硬刚晋文的举国之兵,虽最终惨败于城濮,但晋文也是险胜,开战前晋文可是被逼得噩梦不断,差点就打算放弃。由此可见至少当时双方兵力相当,一族之兵与一国之兵相当,若敖势力之大可见一斑。无怪乎,后来楚庄王吞掉若敖一脉后,立刻就有了争锋天下位列五霸的实力和资本。

        子元狗胆包天,竟然直接拘捕斗氏高官,这一下就引起了斗氏的强烈不满,得知消息的斗氏立刻开始反制。而当年秋,息妫则趁斗氏与子元争执之机,着心腹携带懿旨趁乱潜出封锁,密令大夫斗伯比之子斗谷於菟带兵入宫除贼靖难。斗谷於菟接旨后知晓了真相,立刻密会楚王及楚王嫡系将领,约定半夜率军入宫,袭杀子元。

        而子元则已色令智昏,光天化日之下擅入楚王宫禁不说,还擅自擒拿当朝重臣,不赶紧想着如何善后,竟然满脑子还想着怎么让息妫就范。到了晚上不仅不加紧防范,还故意醉酒,然后去息妫处闹事,之后竟然在宫中当众强拥宫女眠宿。

        等到半夜时,准备妥当的斗谷於菟一声令下,就带领楚军杀入宫禁,子元的家甲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就溃散而逃。而子元也在梦中惊醒,但酒壮怂人胆,子元不仅不设法躲藏暂避,反而持剑前去单挑,结果不数合就被申公斗班当场斩杀。次日,楚成王上朝,立刻公示子元罪状,命人即刻诛灭子元满门,拨乱反正〖山录||《左传·庄公三十年》——秋,申公斗班杀子元。〗

【《东周列国志》原文020-07】

         子元自其兄文王之死,便有篡立之意,兼慕其嫂息妫,天下绝色,欲与私通。况熊囏、熊恽二子,年齿俱幼,自恃尊行,全不在眼。只畏大夫斗伯比正直无私,且多才智,故此不敢纵肆。

        至是,周惠王十一年,斗伯比病卒。子元意无忌惮,遂于王宫之旁,大筑馆舍,每日歌舞奏乐,欲以蛊惑文夫人之意。

        文夫人闻之,问侍人曰:“宫外乐舞之声何来?”

        侍人曰:“此令尹之新馆也!”

        文夫人曰:“先君舞干以习武事,以征诸侯,是以朝贡不绝于庭。今楚兵不至中国者十年矣。令尹不图雪耻,而乐舞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

        侍人述其言于子元,子元曰:“妇人尚不忘中原,我反忘之,不伐郑,非丈夫也!”遂发兵车六百乘,自为中军,斗御疆、斗梧建大旆为前队,王孙游、王孙嘉为后队。浩浩荡荡,杀奔郑国而来。

        郑文公闻楚师大至,急召百官商议。

        堵叔曰:“楚兵众盛,未可敌也,不如请成。”

        师叔曰:“吾新与齐盟,齐必来救,且宜坚壁以待之。”

        世子华年少方刚,请背城一战。叔詹曰:“三人之言,吾取师叔。然以臣愚见,楚兵不久自退。”

        郑文公曰:“令尹自将,安肯退乎?”

        叔詹曰:“自楚加兵人国,未有用六百乘者。公子元操必胜之心,欲以媚息夫人耳。夫求胜者,亦必畏败。楚兵若来,臣自有计退之。”

        正商议间,谍报:“楚师斩桔柣关而进,已破外郭,入纯门,将及逵市。”

        堵叔曰:“楚兵逼矣,如行成不可,且奔桐邱以避之。”

        叔詹曰:“无惧也!”乃使甲士埋伏于城内,大开城门,街市百姓来往如常,并无惧色。

        斗御疆等前队先到,见如此模样,城上绝无动静,心中疑惑,谓斗梧曰:“郑闲暇如此,必有诡计,哄吾入城,不可轻进,且待令尹来议之。”遂离城五里,扎住营寨。

        须臾,子元大兵已到,斗御疆等禀知城中如此。子元亲自登高阜处以望郑城,忽见旌旗整肃,甲士林立,看了一回,叹曰:“郑有‘三良'在,其谋叵测,万一失利,何面目见文夫人乎?更探听虚实,方可攻城也!”

        次日,后队王孙游遣人来报说:“谍探得齐侯同宋、鲁二国诸侯,亲率大军,前来救郑,斗将军等不敢前进,特候军令,准备迎敌。”

        子元大惊,谓诸将曰:“诸侯若截吾去路,吾腹背受敌,必致损折,吾侵郑及于逵市,可谓全胜矣。”乃暗传号令,人衔枚,马摘铃,是夜拔寨都起。犹恐郑兵追赶,命勿撤军幕,仍建大旆,以疑郑人。

        大军潜出郑界,乃始鸣钟击鼓,唱凯歌而还。

        先遣报文夫人曰:“令尹全胜而回矣!”

        夫人谢曰:“令尹若能歼敌成功,宜宣示国人,以彰明罚;告诸太庙,以慰先王之灵。未亡人何与焉?”

        子元大惭。楚王熊恽,闻子元不战而还,自是有不悦之意。

        却说郑叔詹亲督军士巡城,彻夜不睡。至晓,望见楚幕,指曰:“此空营也,楚师遁矣。”

        众犹未信,问:“何以知之?”

        叔詹曰:“幕乃大将所居,鸣钲设儆,军声震动。今见群鸟栖噪于上,故知其为空幕也。吾度诸侯救兵必至,楚先闻信,是以遁耳!”

        未几,谍报:“诸侯救兵果到,未及郑境,闻楚师已去,各散回本国去了。”

        众始服叔詹之智。郑遣使致谢齐侯救援之劳,自此感服齐国,不敢怀贰。

        再说楚子元自伐郑无功,内不自安,篡谋益急,欲先通文夫人,然后行事。

        适文夫人有小恙,子元假称问安,来至王宫,遂移卧具寝处宫中,三日不出。家甲数百,环列宫外。

        大夫斗廉闻之,闯入宫门,直至卧榻,见子元方对镜整鬓,让之曰:“此岂人臣栉沐之所耶?令尹宜速退!”

        子元曰:“此吾家宫室,与射师何与?”

        斗廉曰:“王侯之贵,弟兄不得通属,令尹虽介弟,亦人臣也。人臣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咳唾其地,犹为不敬,况寝处乎?且寡夫人密迩于此,男女别嫌,令尹岂未闻耶?”

        子元大怒曰:“楚国之政,在吾掌握,汝何敢多言?”命左右梏其手,拘于庑下,不放出宫。

        文夫人使侍人告急于斗伯比之子斗谷於菟,使其入宫靖难。斗谷於菟密奏楚王,约会斗梧、斗御疆及其子斗班,半夜率甲以围王宫,将家甲乱砍,众俱惊散。

        子元方拥宫人醉寝,梦中惊起,仗剑而出,恰遇斗班亦仗剑而入。

        子元喝曰:“作乱乃孺子耶?”

        斗班曰:“我非作乱,特来诛乱者耳!”

        两下就在宫中争战。不数合,斗御疆、斗梧齐到,子元度不能胜,夺门欲走,被斗班一剑砍下头来。

        斗谷於菟将斗廉开梏放出,一齐至文夫人寝室之外,稽首问安而退。次早,楚成王熊恽御殿,百官朝见已毕,楚王命灭子元之家,榜其罪状于通衢。

        髯翁论公子元欲蛊文夫人之事,有诗曰:堪嗟色胆大于身,不论尊兮不论亲。莫怪狂且轻动念,楚夫人是息夫人。

八、斗谷於菟

        斗谷於菟,字子文,楚国令尹,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祖父斗若敖,祖母为郧子爵的女儿。斗谷於菟幼时神异,既长,竟有安民治国之才,经文纬武之略。后楚庄王出世,斗氏衰落,至始皇一统天下后,后裔又被从南方强徙至北方,以畜牧为业。於菟者,虎也,故后裔即以虎之班为氏〖山录||《汉书·叙传》——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子文初生,弃于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名穀於菟,字子文。楚人谓虎“班”,其子以为号。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西汉时,天下承平,班氏家族否极泰来逐渐崛起。至东汉,更是有班固、班超、班昭一门三虎横空出世,文能汉书安天下,武能西域定乾坤,一彪三虎,不负先祖斗榖於菟虎乳文武之荣光。

(1)王族斗氏

       斗穀於菟,又名子文 ,楚国令尹。名字有些拗口 ,需慢慢拆解:斗,斗穀於菟之氏!斗氏一族,为楚国王室血脉,源自楚国第十四任国主若敖。若敖继位于周宣王三十八年(元始前790年)。其生霄敖、斗伯比等子,霄敖为储君太子〖山录||《史记·楚世家》——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为霄敖。〗。斗伯比则外封至斗邑,故其后以地为氏,这便是春秋楚国鼎鼎大名的斗氏一族。斗伯比生子斗穀於菟,故斗穀於菟亦为斗氏。

(2)德骨孽缘

       斗穀於菟虽为王脉,但其出生经历非常曲折坎坷。斗伯比之母乃是楚国邻国郧的公主,但等到楚王若敖驾崩,斗伯比兄长霄敖继位后。斗伯比母子就不得不搬出楚王宫,之后二人便回娘家郧国生活了〖山录||《左传·宣公四年》——初,若敖娶于郧,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郧。〗

        本来这也没有什么,毕竟斗伯比作为郧国国主的外甥,在郧国自然是吃喝不愁,生活无忧。但不承想其舅舅郧子竟还有个漂亮闺女。斗伯比幼年就随母居住在郧国,但深居宫中玩伴不多,故深感孤独,这就与同样孤独的舅父之女同病相怜,因此二人幼时极为亲善。却不承想长大后,两人依然难舍难分,结果就是“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一来二去,表兄妹两人就偷食了德骨禁果,并且还怀上了,而这就坏菜了!〖山录||《左传·宣公四年》——淫于郧子之女,生子文焉。〗

        此时舅父已经继承郧国国君之位,但尚不知情。最后,其舅妈郧国夫人为了防止丑闻外散,就瞒着郧子,棒打鸳鸯,拆散了二人,并将斗伯比撵回楚国。为防郧君知晓后重责女儿,就对外谎称女儿重病,需要养病不见外人,实则是在宫中一偏僻处静养待产。后此女产下一子,此子即为斗谷於菟。之后郧夫人为防丑事外泄便趁着女儿产后昏厥,且郧子在外田猎的时候,悄悄的将刚生下的这个孩子给扔到了梦泽〖山录||《左传·宣公四年》——郧夫人使弃诸梦中。〗

(3)虎乳神童

        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郧子田猎时,正好田猎到了梦泽弃婴之地,其见一猛虎卧于林,即刻搭弓射箭,不中;左右侍卫齐射,亦皆不中。但老虎遇人不扑亦不躲,郧子好奇,就近细看,竟发现老虎正在喂奶,而令其惊恐的是,喝奶的竟然是一个幼儿。郧子大惊,认为遇到了神灵,不敢冒犯,也不敢再田猎,就立刻打道回府〖山录||《左传·宣公四年》——虎乳之。郧子田,见之,惧而归。〗

(4)皆大欢喜

        郧夫人见丈夫忽然回宫,还以为事泄,心虚之下急问缘故。郧君未察有异,待回到府上后,就将此事告诉了妻子,郧国夫人一听,忙询问地点,一合计,正是自己扔孩子的地方。由于事关神灵,事情重大,于是其就赶紧将实情和盘托出。郧子一听大怒,言道,“昔年,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子,弃之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嫄以为神,收养成人,名之曰弃,官为后稷,即为周代之祖。此子有虎乳之异,必是大贵人也。”遂立刻命人寻回孩子,交还女儿抚养,等女儿坐完月子后,就与斗氏宗亲商议此事。并亲自作主,安排女儿与斗伯比的婚事。之后斗伯比就与其表妹有情人终成眷属,而那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斗穀於菟〖山录||《左传·宣公四年》——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穀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

(5)斗榖於菟

        穀者,谷物也!古时,谷与穀不通用——谷,山谷;穀,百穀(稻麦等)——建国后,规范字体,二字合并为“谷”。斗谷於菟中,谷为乳之意,盖因乳对幼儿,犹如谷物对成人也。〖山注|| 关于谷字的演变,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附录一的说明部分〗

        於菟,老虎也!古人称老虎为於菟。〖山注:关于於菟之意,可参见《典籍里的中国》第1季第8期《徐霞客游记》中关于游天台山的这一幕——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 〗

       “谷於菟”合一起就是喝老虎乳的意思。此子因幼年喝虎乳,故名斗谷於菟。文者,纹也!盖因斗穀於菟所遇老虎之纹理,故又名其为子文。斗榖於菟有一弟名为斗班,班者,斑也!文与班,正同于纹与斑。故两人极有可能是因为老虎之故,而采用同一取名逻辑。 而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老虎抚养幼子的故事可能有夸大,否则,不会这么巧,弟弟也是名字与虎有关。很可能不是老虎主动抚养,而是人为挤虎乳喂养二子,故以虎名之。

(6)令尹子文

        斗伯比生前为楚国大夫,卒后斗谷於菟继承大夫之位。周惠王十三年(鲁庄公三十年,楚成王八年,元始前664年),原楚国令尹子元伏诛,楚成王升斗谷於菟也就是子文为令尹。同年秋,斗谷於菟甫一上任,楚国财政就遇到困难,斗谷於菟二话不说,立刻毁家纾难,助楚国脱困〖山录||《左传·庄公三十年》——斗穀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而斗谷於菟也确有治国大才,接连推行强国之策——①斗豪强,令楚国臣属封地每年上缴一半收成,使楚国赋税充足;②迁楚都,说服楚王将楚都从丹阳迁往郢都,至此楚都南极湘潭,北据汉江,得南国要害〖山注|| 太史公明确记载迁都郢的是楚文王“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史记·楚世家》”〗;③兴军政,勤于政务,治兵训武,灭弦伐随,进贤任能——终使楚国大治〖山录||《左传·僖公五年》——楚斗穀於菟灭弦,弦子奔黄。〗〖山录||《左传·僖公二十年》——冬,楚斗穀於菟帅师伐随,取成而还。〗

【《东周列国志》原文020-08】 

        却说斗谷於菟之祖曰斗若敖,娶郧子之女,生斗伯比。若敖卒,伯比尚幼,随母居于郧国,往来宫中,郧夫人爱之如子。

        郧夫人有女与伯比为表兄妹之亲,自小宫中作伴游耍,长亦不禁,遂成私情。郧女有孕,郧夫人方才知觉,乃禁绝伯比不许入宫,使其女诈称有病,屏居一室。及诞期已满,产下一子,郧夫人潜使侍人用衣服包裹,将出宫外,弃于楚泽之中,意欲瞒过郧子,且不欲扬其女之丑名也。伯比羞惭,与其母归于楚国去讫。

        其时陨子适往梦泽田猎,见泽中有猛虎蹲踞,使左右放箭,箭从旁落,一矢不中,其虎全不动掸。

        郧子心疑,使人至泽察之,回报:“虎方抱一婴儿,喂之以乳,见人亦不畏避。”

        郧子曰:“是神物,不可惊之!”

        猎毕而归,谓夫人曰:“适至梦泽,见一奇事。”

        夫人问曰:“何事?”

        郧子遂将猛虎乳儿之事,述了一遍。

        夫人曰:“夫君不知,此儿乃妾所弃也。”

        郧子骇然曰:“夫人安得此儿而弃之?”

        夫人曰:“夫君勿罪。此儿实吾女与斗甥所生,妾恐污吾女之名,故命侍者弃于梦泽。妾闻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子,弃之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嫄以为神,收养成人,名之曰弃,官为后稷,遂为周代之祖。此儿既有虎乳之异,必是大贵人也!”

        郧子从之,使人收回,命其女抚养。逾年,送其女于楚,与斗伯比成亲。

        楚人乡谈,呼乳曰”谷”,呼虎曰“於菟”,取乳虎为义,名其子曰谷於菟。表字子文。今云梦县有於菟乡,即子文生处也。

        谷於菟既长,有安民治国之才,经文纬武之略。父伯比,仕楚为大夫。伯比死,谷於菟嗣为大夫。及子元之死,令尹官缺,楚王欲用斗廉。

        斗廉辞曰:“方今与楚为敌者,齐也。齐用管仲、宁戚,国富兵强,臣才非管、宁之流明矣,王欲改纪楚政,与中原抗衡,非斗谷於菟不可。”

        百官齐声保奏:“必须此人,方称其职。”

        楚王准奏,遂拜斗谷於菟为令尹,楚王曰:“齐用管仲,号为仲父,今谷於菟尊显于楚,亦当字之。”乃呼为子文而不名。

        周惠王之十三年也,子文既为令尹,倡言曰:“国家之祸,皆由君弱臣强所致,凡百官采邑,皆以半纳还公家。”子文先于斗氏行之,诸人不敢不从。

        又以郢城南极湘潭,北据汉江,形胜之地,自丹阳徙都之,号曰郢都。治兵训武,进贤任能,以公族屈完为贤,使为大夫,族人斗章才而有智,使与诸斗同治军旅,以其子斗班为申公。楚国大治。

九、齐桓灭鄣

        周惠王十三年(鲁庄公三十年,齐桓公二十二年,楚成王八年,元始前664年),远在东方的齐桓公说到,昔年兄长齐襄公诛灭纪国,为先祖齐哀侯报了九世之仇,但纪国的附庸国鄣尚存,因此此时齐国应该去灭鄣国,彻底报还九世之仇。但管仲谏言道,鄣国之所以能独存至今,是因为其开国先祖乃是太公姜子牙的旁支后裔,与齐国是同姓,而擅自灭同姓之国,必有非议,不利霸业。因此齐侯万不可兴兵灭鄣〖山录||《公羊传·庄公三十年》——鄣者何?纪之遗邑也。降之者何?取之也。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为桓公讳也。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尽也。〗〖山录||《榖梁传·庄公三十年》——降犹下也。鄣,纪之遗邑也。〗

        齐侯有些不悦,但管仲却立刻说到,其有一计,可不费一兵一卒,就使鄣国主动求齐兼并,这样既可以灭鄣,又可以不沾灭亲之恶名。齐侯大喜,忙问其策。管仲提议先让齐国大将率大军到纪国旧都巡视,然后让鄣国细作散布齐国将要灭鄣的谣言,鄣国国内必会有异动,此时鄣君若是识相,定会派人求降。

        果不其然,齐侯依计而行,不久之后,察觉不对的鄣君赶紧向鲁国求援,鲁庄公大惊,于当年夏急忙向鄣国派兵援救,但等援军到了成地的时候,军队摄于齐国之威,竟然直接趴窝,坚决不走,说什么也不去送死〖山录||《榖梁传·庄公三十年》——夏,师次于成。次,止也,有畏也。欲救鄣而不能也。不言公,耻不能救鄣也。〗。苦等援军的鄣君得知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再无生机,只得亲自求降争取主动。于是齐国顺势彻底吞并了鄣国,但允许保留其宗祀。至此这场起自西周齐哀公的齐纪九世之仇终于彻底画上了句号。事后齐桓公盛赞管仲——“仲父之谋,百不失一!”〖山录||《左传·庄公三十年》——秋七月,齐人降鄣。〗

        而之后很快齐桓公就听闻了楚成王以斗榖於菟为尹,任贤图治,秣马厉兵的消息。齐桓恐其会危及齐国霸业,于是就与管仲相商伐楚之机。但管仲认为,时机尚未成熟,齐桓公只是刚刚得到中原诸侯的认可,还未多施恩德,就急于征诸侯之兵以伐强楚。若是南下顺风仗还好说,而一旦战事不顺,则顷刻之间,诸侯就会离心背德。故为今之计,齐国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广威施德,以待时而动。

【《东周列国志》原文020-09】 

        齐桓公闻楚王任贤图治,恐其争胜中原,欲起诸侯之兵伐楚,问管仲。

        管仲对曰:“楚称王南海,地大兵强,周天子不能制。今又任子文为政,四境安堵,非可以兵威得志也。且君新得诸侯,非有存亡兴灭之德,深入人心,恐诸侯之兵,不为我用,今当益广威德,待时而动,方保万全。”

        桓公曰:“自我先君报九世之仇,剪灭纪国,奄有其地;鄣为纪附庸,至今未服。寡人欲并灭之,何如?”

        管仲曰:“鄣虽小国,其先乃太公之支孙,为齐同姓,灭同姓,非义也。君可命王子成父率大军巡视纪城,示以欲伐之状,鄣必畏而来降,是无灭亲之名,而有得地之实矣。”

        桓公用其策,鄣君果畏惧求降,桓公曰:“仲父之谋,百不失一!”

        君臣正计议国事,忽近臣来报:“燕国被山戎用兵侵伐,特遣人求救。”

        管仲曰:“君欲伐楚,必先定戎,戎患既熄,乃可专事于南方矣。”

        毕竟桓公如何服戎?且听下回分解。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