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咨询:创新大咖40多年企业创新与高校创新教育经验分享!(2)

艾玛:因为在大学执教之前教授曾经在企业界工作很多年,曾经参与过上千款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我想问您,您之所以充满了各种创造力,能够开发出这么多好的产品。您认为开发好的产品的核心要素有哪些呢?
Stephen Melamed:通过这个问题我重申一下设计思考在创新当中它所产生的一个作用。首先我回想了一下在80年代我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当时的情况即使是在美国他们可能也是根据生产线上面有哪些工具,有哪些设备能够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去决定的,这就是工业化一个代表性的特点。然后还有一种方式可能会看这个市场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的竞争者可能在40年前,后来在90年代、20世纪初的时候我们经历了全球化,中国也是全球化最大的一个受益者。各种因素,比如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以及我们的人口红利等等这样的一些造成了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制造工厂,因此也帮助我们真正的改善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迈向了小康,实现了我们现在生活、人均收入、GDP、教育、医疗等等都达到了一个在整个历史当中可能是最好的一个阶段。
但是当我们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第一大国,我们新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我们怎样跟其他国家相比较而找到新的位置?说到底就是刚才姜博士一直提到其实创新就是我们核心竞争力,我们一定要从创新思考的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再是考虑我们手上有什么,而是我们想要提供什么,我们要去满足哪些还没有被满足的这些需求。我们如何能够发现这些需求,它们在哪里。因为像我们英语里面说到的,你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事情的确你就不知道。可是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方式去打破这样的思维定式,然后去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未知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又可以依靠什么?这里我认为设计思考其实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用的一个工具,当然可能不仅仅是设计思考,但是它是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去找到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只有当我们找到了这些需求以后,我们才能够去考虑说如何去解决问题,去满足这些需求。因为这时候我们还是带着开放的心态,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会创造出来,一个产品还是一个APP,是一个电子产品,还是一项服务,它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还是什么。因为其实创新有不同的形式,比如像芝加哥有一个组织他们总结出来的创新其实是包括了十种不同的形式。这个里面可以是结构上、组织上,可以是各种形式,但是在这里我们其实还是围绕着基于我们本身的这个问题,这个需求出发。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考虑我们想要找到的这个解决方案它的属性是什么,特征是什么,然后再去通过头脑风暴,通过其他的方式也好,我们去把这些所有的可能性都列出来,并且通过快速原型去测试,反馈,最后我们可能会找到一些解决方案,然后再不断的去测试。它实际上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可能往往意味着下一个阶段的开始。
所以我相信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给了大家很多的启发,把以前思维的习惯方式,先去想解决问题,然后反过来我们先考虑到底那个问题是什么,实际上是设计思考里面跟以往的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
最后我们也要补充一点,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个也是我刚才提到的一个诺贝尔得主的一句名言。其实设计思考就是帮助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如何做好准备。因为我们这个过程当中它实际上会让我们在面对这些复杂的不确定的未来的时候,我们能够更加的自信,能够更加的自如。当我们不断的去运用设计思考这样的开放的一些工具和方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于未来的这种我们说的焦虑或者紧张或者是这些负面的情绪都会越来越少。
艾玛:谢谢!Stephen教授能够在多种跨行业领域都成功参与产品设计,您有哪些秘诀呢?
Stephen Melamed:在美国创新会有三个层次,主要是按照时间去分的。这三个层次,其中最短的6个月以内,属于产品设计方案这一类型的创新。因为这一类型的创新,实际上已经有一个非常具体直接的目的性,我们要创造我们可能发明出的一种新产品,但也许是基于现有的技术以及我们现有的一些问题去做的一个产品设计方案。
第二层面的创新时间是在18个月以上到5年这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往往我们可能需要有一些更具有前瞻性方面的研究,同时又可以给大家带来创新设计灵感的一项工作。在18个月到5年的阶段,我们能够把握这样的一些方向,他们能够满足用户潜在需求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更多的创新产品和设计方案。
最后一个层面是5年以上的时间都将发生在实验室里,做更加基础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当然非常重要,它可能是属于我们更加长远战略的一个考虑。或许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和直接应用不会马上联系,但是会考虑到将来5年以上的大问题。那么设计思考其实刚好就是在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层面,就是18个月到5年间的创新维度上,它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如果我们在第二个层面上能很好的运用创新思考,我们就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的设计和方案。
艾玛:OK,刚才教授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设计思考如何应用在不同层面的这些分享。接下来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刚才我说在我们国家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您感觉跟十年前我们产品和创新方面有哪些不同呢?
Stephen Melamed:我从更大更宏观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回答,我认为首先感觉这十几年来中国发生非常大的一种文化或者是观念的转变。创新是某些人才做的事情,我发现创新是从上至下,从中国国家层面都把它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重要的地位。在这当中因为我们说的文化不仅仅在中国,可能在日本、韩国、东亚的民族这些文化当中,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中国有一个悠久的历史,有非常好非常长的一个传统,基于东亚文化的整体性比较单一的文化。中国现在的孩子还能够背很多的唐诗宋词,但是在西方比如说美国,是移民国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非常大。跟中国的文化理念的反差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好的地方一旦我们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决定了一个方向,我们去做,达到这个目的的时候,所有人都可以被快速的调动起来。这些人都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能够高效的达成目标,但是现在的时代发生了改变,我们要更加重视每一个人的主动能动性。我们说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里面不再是单一我们要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也许大家大的方向都是一致的,但是每一个人他可能在朝着这个大的方向去努力的同时,他会有自己的个性,他会有自己衍生出来许许多多的创新。
这里面也许会跟中国文化的基因会有不太一致的地方,因为毕竟中国像TRIZ可能是从前苏联过来的,设计思考是从美国过来的,可以说这些方法是舶来品,怎样把这些工具为我所用,中国如何能够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中国国情,我们所处组织里面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我从这个角度跟大家说了时间上面的变化。
大家也非常认同好的点子有可能是来自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个人,何人何处都有可能发生,其实在这里面我们更加强调是个性化的东西,去找到挖掘人们潜在的需求,我们希望朝着更加文明、更加平等的环境努力找到适合创新的土壤。
艾玛:我刚刚正好在开始直播之前把这个题目改了一下,因为正好教授他有企业,也有高校的经历,我想问一下您觉得高校产品设计开发的课程可不可以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的话如何去结合呢?
Stephen Melamed:所以我们把这个问题考虑成是一个公式的话,我们这边是高校,那边是企业。我的观点很明确,我们高校和企业之间必须要通力合作,因为这将会产生一个双赢的局面。为什么是这样?首先在企业里面我们往往能够考虑到前十我们待解决的问题,往往可能只是涉及到前五项,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没有资源,可能没有办法去考虑没有这么着急的一些任务。第五项往后往往也很重要,可是它可能没有这么燃眉之急,可能不需要那么快对它作出反应。像企业里面这些同样重要的问题,是不是正好就可以跟我们的高校去合作了呢?在和高校合作,去做这个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虽然有可能面临的是失败,但是结果还是训练和培养了这些企业未来的员工。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学习到了真实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他们如何通过实践出真知,怎样能够通过真实的去解决这些问题,学到了经验,待以后他们走出校门,进入到工作岗位的时候,他们已经是准备好了能够去解决这些真实的问题。
因为在以后工作的场景当中,我们是没有教科书的,没有人再告诉你要如何去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可能都是曾经没有遇到过的,没有发生过或者是没有面对过的问题。这时候他们在高校里面学到的那些经验,就会变得非常的宝贵。对于企业来说,他们也是减少了成本,得到了这些员工是有备而来,并且企业也承担起了教育和社会的责任。他们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际操练的经验。
想要浏览Stephen Melamed和姜台林博士的视频访谈节目请扫描如下二维码:
《大佬微直播》的“国际视角看中国创新成就”录播节目

法思诺创新 Fasinno
法思诺拥有一支超强实力的创新顾问团队。如技术创新领域,汇聚了两位华人TRIZ五级大师(含全球首位华人TRIZ五级大师),四位TRIZ四级专家;在产品创新领域,拥有一位设计思考大师和三位设计思考教练;在研发和管理创新方面,拥有三位六西格玛黑带大师和精益管理大师。
法思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其中的TRIZ Talk课程更是成为华为、美的、中石油等企业内部指定创新课程。
法思诺提供的创新咨询产品和服务:
技术创新战略规划
产品创新战略规划
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赋能
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策略
创新型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策略
敏捷式新产品开发
客户忠诚度强化设计
旗舰店创新体验设计
产品成本降低设计
专利破解与强化设计
客户洞见挖掘
创新产品设计
创新服务设计
真创新,不平凡!
联系我们
400电话:4008199008
法思诺网站:http://www.fasinno.com
法思诺创新投稿及建议:newidea@fasinn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