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劝学第一 1 君子说:任何时刻都不能终止学习。青色,是从蓝色中萃取出来的,因而青色更胜于蓝色;冰,它的本质是水,但是它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可以符合墨线的笔直,但它可以通过熏烤制造成车轮,而且此时木材所弯曲的程度与圆规相符,即便从此经历太阳的暴晒,也不能让木材恢复原状,这是因为通过熏烤的结果。 所以,木材通过墨线的校正而笔直,金属在磨刀石摩擦才能锋利,君子不但博学而且还能通过所学的知识每天观察自己反省自己言行举止,如此他将会明确地知道怎么去做才能没有过失。 2 人要是没登上高山,他不会知道这个天到底怎么个高法;不站在山谷上往下探视,他不会知道这个地到底怎么个厚法;没读到先王所遗留下来的知识,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学问大。 不论是干,还是越、夷、貉的孩子,他们生下来哭叫的声音是一样,因为习俗不同,他们长大后也各自显现出不同性格,这就是教导不相同产生的结果。 《诗》有说“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大意:君子们,别整天叹息世道了,好好做个正直的人。神总是在观察,到时候神会给你福报的。)神最大的功德就是引导人们走向仁道,一辈子无灾无难的就是最大的福报。 3 我曾经从早到晚漫无目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出来的知识真不如须臾认真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我曾经用脚尖站立来看远处,但还是不如登上高山看得远而多。 人站在高处招手,不是因为手臂加长,而使得远处的人看见;顺着风叫唤,不是因为风让声音更加洪亮,可人们确实听得更清晰。 会驾驶马车的人,能走千里路,不是他的两条腿比你我擅长走路;人即便不会游泳,但他借用船只也能过河。 君子绝非天生就和其他人不一样,只是他懂得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 4 在南方有种叫蒙鸠的鸟,它在苇苕上利用毛发编结羽毛来造巢栖息,大风一来,将苇苕吹折,于是巢覆卵破子死。可以说不是蒙鸠所造的巢不结实,而是它选择把巢筑造在不结实的苇苕上。 在西方有种茎长四寸名叫射干的草,它生长在高山上,底下就是百仞的深渊。这不是说射干能长,而是它生长的地方高而已。 长在麻丛里的蓬草,不用扶持也能自然挺直。 白色的沙子落在黑土里,时间久了白沙也会变黑土。 兰槐的根是芷若,要是它是在臭水中长大的话,君子不会去接近它,即便是庶人也不会佩戴它。并不是兰槐不美,而是它所出生的环境使它让人无法喜欢起来。 所以君子要选择居住在行政区内,交往的人必须是有学问的人,这样作能让自己为人更加中正,防止走入邪僻中。 5 以前有位叫瓠巴的演奏家,他一鼓瑟水底下的鱼儿会浮出水面聆听,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六匹在拉车的马儿竟然抬头倾听。 所以,没有所谓的因为声音小而没人听见,没有因为行事隐秘而不暴露的行迹。蕴藏宝玉的山,那儿的草木因为滋润而茂盛;有宝珠的深渊,崖壁不会显出贫瘠。你是不能坚持为善吧,否则怎么会不被人知道呢? 6 怎么算是开始学习?到什么程度可以终止学习? 回答“按照排列顺序来讲应该从诵《经》开始,到能通达《礼》时结束;这样的排列顺序的意义,是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这位普通的读书人努力学习一直到成为圣人为止。真心努力在学习的人,坚持不懈自然能深入所学的知识,再将所学的知识通达后为目的。所以按学习的排列顺序来说是有终止,但所通达的《礼》的义理绝对不可以须臾舍弃。能坚守《礼》,是人;舍弃《礼》,和禽兽没有区别。所以《书》,是记载了政治上的一些事;《诗》,是歌颂自然和谐的歌曲;《礼》,是记载作为人的标准大纲以及细分归类。因而学习到能通达《礼》结束。因为《礼》是道德的最高标准。《礼》是教导尊敬的文章,《乐》是教导如何中正融合;《诗》、《书》广大普遍,《春秋》细微精深,天地间的道理包含在这些书籍里。” 7 君子一学习到知识,他将听进耳朵里,还紧记在心里,并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言行举止一动一静上;说话时态度以及形体上端正,在行为举止上从容不急躁,无论是言行还是举止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小人一学习到知识,他听进耳朵里,马上到处宣讲。口到耳朵之间的距离才四寸而已,怎么能和七尺之躯相媲美呢? 8 射出一百支箭只要一支箭没射中目标,人们会认为他不是一位好射手;目的在千里之外,你驾驶马车走到离目的地的最后一步马车倒下了,你不能算是一位好的驾驶人;伦理道德法类不能贯通,不能一心坚持执行仁义,不能被称为擅长学习。 正在学习的人,应该恒心专一的学习,不能一会儿学,一会儿不学,像那些住在小巷子的普通人的学习态度;如果某人行善的时候比较少,不行善的时候比较多,那么他和夏桀、商纣、盗跖这些人差不多;先懂得全心尽力的行善,之后才是学者。 9 君子知道那些学问不全面不纯粹的人不是完美的学者,所以应该诵读很多的书籍,认真思考并融会贯通书里面所讲的道理,经常与有学问的人相处并讨论,去除那些不正确的理解,将正确的理解坚持并执行它;让自己的眼睛不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耳朵不去听那些不该听的话,嘴巴不去说那些不该说的话,以便让自己的心不去思考那些是非。 一直到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如眼睛喜欢五色(青、黄、赤、白、黑),如耳朵喜欢五声(宫、商、角、徵、羽 ),如嘴巴喜欢五味(甜、咸、酸、苦、辣),如心贪图天下一般。此时的学人不会在权利面前倾倒,不会轻易改变自己而去跟随有很多人支持的学说,天底下再没有什么能动摇到他。活着的时候是这样,在死亡了也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道德操守。 先有道德操守才能定心,能定心的人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能定心、能应付复杂的情况,这叫做成为圣人。天能见到圣人的光明,大地能见他所散发出的光芒,君子最可贵之处是,他是位全面纯粹的学者。 (劝学第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