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4.15 贮藏手段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5、贮藏手段[i]
在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中,随时可以用货币买到任何一种商品,因此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的这种性质引起了人们企图积累货币的欲望。为了积累货币,人们在出卖以后,就不再继续购买。这时,货币就脱离了流通过程,成为贮藏手段。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和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都是不同的。作为价值尺度,必须是足价的货币,但它可以是想象中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它可以用货币符号[ii]来代替。但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则不仅要是足价的,而且要是现实的货币。因此,只有金属货币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货币已经作为贮藏手段了。当时货币的贮藏多系将足价的货币埋藏起来,这是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贮藏形式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将闲置的货币资本储存在银行里,并获取利息。这些被储蓄起来的货币,是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但同时又是潜在的货币资本。资本家保留货币,目的在于准备积累,即准备将剩余价值资本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资本家也以贵金属器皿或装饰品的形式积累着巨额的货币。
在使用足价货币的条件下,货币的贮藏就像货币流通的蓄水池,它自发地调节着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iii]时,一些货币所有者就会把不需要投入流通的货币以储蓄或存款的形式当作贮藏手段贮藏起来。反之,如果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iv]时,许多人就会感到周转不便,设法获得贷款或取出自己储蓄的货币来购买必需的商品,这就使一些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重新投入流通,以满足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因此,在足价的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中不会发生货币流通量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也不会发生货币贬值。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55页。
[ii] 纸币。
[iii] 由于商品价格减低、商品减少或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等原因。
[iv] 由于商品涨价、商品增加或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