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4.14 流通手段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4、流通手段[i]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就是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想象的货币是不能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的。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以后,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和内容,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简单的物物交换[ii]被商品流通[iii]所代替。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先将自己的商品出卖,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他所需要的其他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例如,在物物交换的条件下,一张兽皮同十支箭相交换,这一交换过程的完成,就同时实现了双方的买卖愿望。但是,在商品流通的条件下,兽皮的所有者在将兽皮变卖成货币以后,可以不马上去购买箭,而箭的所有者换不到货币,也便不能继续购买其他的商品。这就表现出商品经济矛盾的加深,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在商品流通中,每一种商品在出卖以后,就退出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但是,货币却不是这样,它在实现了一次交换后,接着又去实现另一次交换,不断地运动着。因此,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经常处于流通领域,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这个数量是由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的规律决定的[iv]。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条、块,以后发展成铸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v]。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54页。
[ii] 商品 商品。
[iii] 商品 货币 商品。
[iv] 参见“货币流通规律”条。
[v] 参见“纸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