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831(下)

2018-11-02 15:45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接上一期,继续在灯下守株待兔。

广鹿蛾 Amata emma

    与西山公园篇中提到的“西南特产”中华鹿蛾不同,本种在东部地区也非常常见,我在山东郊游时也经常看到,它与中华鹿蛾最明显的差别就是胸部(以及翅基片)没什么黄斑。

截叶糙颈露螽 Ruidocollaris truncatolobata

    中文名有好几个版本,我随便用了一个。

    体型壮硕(或者说肥胖)的露螽,吃草,脾气很好。糙颈露螽属在川北不算罕见,说起来还真有点扎心,我越往南走越找不到好玩的露螽,只有无处不在的条螽。

三条蛀野螟 Pleuroptya chlorophanta

    斑野螟亚科是草螟科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但与隔壁螟蛾科内具有同等地位的斑螟亚科相比,不同种类的野螟在前后翅斑纹上一般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意外地很容易鉴定。(当然,也没有那么容易,只靠大图鉴肯定是解决不了多少问题的)

洼皮瘤蛾 Nolathripa lactaria

    可能不是当地最常见的瘤蛾,但绝对是最好认的。有好事者指出,本种倒过来看像是个狗头,我说不出话。

    以前属于夜蛾科的很多类群都被归到瘤蛾科了,可见二者的关系。不难想到,瘤蛾的生活方式与夜蛾颇为相似,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过多数蛾类幼虫的生活方式大同小异)

日本纺织娘 Mecopoda niponensis

    比较常见的一种纺织娘,前翅特别宽,因而也有人叫它宽翅纺织娘。国内还有另一种翅膀不太宽的纺织娘,我只在广西见过。

    体型很大,叫声响亮但不好听,心情不好时听到纺织娘的叫声很容易狂躁。不叫的时候还有点儒雅随和。

茶翅蝽 Halyomorpha picus

    不知道你们看到的茶翅蝽长什么样,但我确实没见过这种色型的茶翅蝽,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我之前看到的个体颜色都偏黄而浅。

    茶翅蝽可能是国人最熟悉的蝽科动物,在某些地区(比如贵州),茶翅蝽会在房屋中越冬。与蟑螂或白蚁不同,闯入室内的茶翅蝽不能随便拍死,需要用卫生纸或抹布小心翼翼地“请”出去,否则屋子里就会瞬间充满浓烈的“香气”,非常的新鲜,非常的美味。

赭小舟蛾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小舟蛾是常见的杨树害虫,有杨树植物的地方一般都能找到它,没有杨树的地方也不一定看不到。它们暗沉的颜色与树皮类似,这种介于保护色和拟态之间的策略有效地降低了它们被大型动物发现的概率。

黑带棘丛螟 Termioptycha nigrescens

    丛螟是一类提醒非常大的螟蛾,与某些长须夜蛾体型相似,很容易混淆,一般来说,螟蛾和夜蛾前翅斑纹的基本排列方式差别很大,长须夜蛾的下唇须也比大部分螟蛾明显。

    它似乎在吃东西,但我确实不知道藤椅有什么好吃的。

肉色艳苔蛾 Asura carnea

    小型苔蛾,夜间活动,白天藏身于树叶背面,偶尔可以看到。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看到的个体可能有所不同,老河沟的肉色艳苔蛾颜色就比较深。

钩襀属 Kamimuria sp.

    襀翅目俗称石蝇,是一类比较常见的水生昆虫,成虫不善长途飞行,因而常见于水边。这类昆虫的成虫分类并不容易,我觉得比较容易把握的特征是翅脉、单眼和腹部末端。

暮尘尺蛾 Hypomecis roboraria

    雕尺蛾族的土味配色第一弹。

    我第一次接触雕尺蛾族的时候,觉得这个类群里有一半的种类长相没有任何区别。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有些属的划分不太能看懂。这类尺蛾的分辨方法也没什么可说的,本质上就是个“大家来找茬”小游戏,找不到茬了,鉴定结果也就有了。

    我其实可以把论文里那些内线中线外线亚缘线之类的描述复制过来,但是没有必要。没看过论文的人肯定看不懂,看过论文的自己找论文看就行了,不用来看二次创作。

圆斑苏苔蛾 Thysanoptyx signata

    以前角圆斑土苔蛾,后来动物志的作者觉得苏苔蛾这类东西应该单独拿出来,于是属名就变了。苏苔蛾属有一些很有趣的特性,比如修长而发达的附肢,跟土苔蛾那种背面几乎看不到腿的肥宅不可同日而语。这种结构可能与它们白天的休息地点有关——它们经常在不稳定的竹叶上休息,修长的足可以钩住竹叶的边缘,防止被狂风吹走。

尘尺蛾属·无中文名 Hypomecis lunifera

    雕尺蛾族的土味配色,第二弹。

    国内的资料没有这货,日本有资料,但我不太懂日语,种加词也不认识,所以又一次放弃了自拟中文名。

白珠绶尺蛾 Zethenia contiguaria

    台湾的繁体中文名是白点截角尺蛾,但只有雌性的前翅才有比较明显的白点。

    虽然大部分尺蛾前翅平展,但尺蛾科停落姿势并非平展的特例非常多,根据我个人的感受,大概有1/5甚至更多的尺蛾不按基本法停车。

灰褐水尺蛾 Hydrelia enisaria

    当地常见种类,体型很小,不容易被发现。虽然看起来跟前面的几种尘尺蛾有点像,但本种与尘尺蛾甚至不属于同一个亚科。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类群——尺蛾科。

中华婪步甲 Harpalus sinicus

    婪步甲属的定种很容易出错,请不要模仿。本种的特点:口须、触角和足均为黄色,躯干黑色发亮,通体近无毛,前胸背板基部的刻点区域连续。

    婪步甲属倒是很常见,但不同地区出产的婪步甲到底是哪一种,我且蒙在鼓里。北京的纯黑色种类和贵州的纯棕红色种类是什么婪步甲?不知道,也完全不想查,摸了。

海南蜉 Ephemera hainanensis

    双臂截肢的成年雌性个体(我记得某些网络小说里经常出现这种设定?),腹部的花纹很独特,一般来说不容易认错。

    说起来,有中介试图用我的公众号连载一些小说,但他们提供的小说水平不够,我没答应。

芒灶螽属 Diestrammena sp.

    裸灶螽亚属的种类,我暂时没有详细鉴定的能力。

    这类昆虫俗名灶马,经常出现在人类房屋(以厕所为主)取食垃圾废物,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生活方式与蟑螂类似,甚至比蟑螂还要脏。要不是繁殖速度比不上蟑螂,“四害”的黑锅送给谁还未可知。

东方蝼蛄 Gryllotalpa orientalis

    国内最常见的长翅形蝼蛄,后足胫节有四根刺。

    前足特化擅长刨土,狭长的身体也是对土壤生活的适应,啃食植物的地下部分,是比较难对付的土栖害虫。

    “凭良心!凭良心!”(激寒联想)

黑膝大蛩螽 Teratura geniculata

    以前叫黑膝剑螽,我几乎查不到资料。

    左侧前足末端钩住的是半翅目昆虫的卵,看样子快要被吃掉了。

    本种的配色与某些草螽相似,但前中足长而粗壮,有捕食刺,这显然不是草螽亚科有可能会出现的形态。

波翅青尺蛾 Thalera fimbrialis chlorosaria

    绿色的尺蛾几乎都属于尺蛾亚科,只有少数几个类群例外。

    本属的鉴定特征就是后翅外缘明显的缺口,因为翅形是非常明显的形态特征,所以几乎不会分错属。

    至于种定得对不对,我不保证。

小用克尺蛾 Jankowskia fuscaria

    雕尺蛾族的土味配色,第三弹。

    这一种跟前面两种长得不太一样,虽然花纹一如既往的混乱,但翅形和整体气质更接近鹰尺蛾属。

    当然,它肯定不是鹰尺蛾,你么见过鹰尺蛾翅展只有35.00cm长的吗?有这种鹰尺蛾吗?

迷卡斗蟋 Velarifictorus micado

    斗蟋蟀是我国的传统艺能,在某些历史时期,下至市井小民,上至宰相甚至皇帝,都参与到这种奇妙深刻的赌博活动中来,当然,斗蛐蛐的皇帝因为一篇《促织》而遗臭万年,斗蛐蛐的宰相(指贾似道)名声更差。

    图中这只是雌性,脾气比较好,不像雄性那样好斗。为了保证雄性斗蟋的身心健康,解决其后顾之忧,很多斗蟋蟀书籍都建议在秋季适当地给雄性蟋蟀配几次种。至于单身蟋蟀是不是真的打不过现充蟋蟀,不知道,没试过。

白线篦夜蛾 Episparis liturata

    曾经的裳夜蛾亚科,现在归到了裳蛾科,以后中文名可能会相应地变化,但目前我仍然沿用老资料里的中文名。

    我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心里这样想:它怎么能是个夜蛾呢?

    现在,我这样想:它怎么就不是夜蛾了呢?

    泪,拉了出来。


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831(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