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说德云】创作,肚子里得有货——评斗笑社第四期相声
《德云斗笑社》第四期相声竞演以“童年”为题,仍是八个人分四组,这次的四个相声,水平差距巨大,得票数量悬殊。
张九龄和栾云平的《妈妈的爱》得分最低,52票。
其次是九熙和壮壮的《怀旧动画》,80票。
小白和九良的《童年的旋律》还行,104票。
得分最高的是孟鹤堂和杨九郎的《狗子的童年》,杨九郎因规则不参与评票,孟鹤堂得票219,“险胜”。
这一期相四个节目,一个既不合格又不好看,一个合格但不大好看,一个有点好看但不合格,三根狗尾巴草把最后一朵花映衬成了国色。
行吧,总比都是狗尾巴草强。
其实这一期能站在团综竞演舞台上的演员,都是德云社第二梯队的佼佼者,论演技均在优良之间,没有特别拉胯的。
然而,他们的创作水平、捯饬活的能力相差巨大。没了栾队把关,90的活碎成一摊,就这一摊,还是他从别的地方刨的。九熙把自己的老活升级,然而受众太窄,一半观众对内容没兴趣。小白的活前面还算好笑,结尾突然和前头断开,咔嚓掉地。
最后,孟鹤堂这个“写在纸上这挺不像玩意儿”的,成了这一期里最完整、最好的一个。


老郭一再强调,说相声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相声不仅是有相有声,它还是个口头文学,现在孩子们这只有口头没有文学,后续要怎么提高?
这四个相声里,张九龄和栾云平的《妈妈的爱》最差,跑题不说,还涉嫌抄袭,这不仅是创作能力的问题,更是创作态度的问题。
壮壮以前说过,相声演员没什么版权意识。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德云社的壮大,这个问题还是重视为好。
相声行业讲“万象归春”,可以吸收其他“笑”的因素来加工,但是照搬不行。
第二季已播四期,90演了四个相声。
第一期《我要立规矩》,栾云平给量的,栾云平给捯饬的活,最终效果不错,得到了老两口的加分:“不错”“挺好”“整个这活的思路是对的,而且按人设立起来了”“有头有尾”。

第二期,90和九良演的《神奇小子的软件》,不叫玩意儿。
第三期,还是90和九良,《你是我的哆啦A梦》,差强人意。
到了第四期,90再一次和栾队合作,这回的活是90自己攥弄的,俩人临上台才对词。
俩人说没对词儿这段有点摆拍,我不信90因为眼睛肿了就不对词儿,也不信栾队早对完记不住。他俩没对词儿,多半是栾队忙别的去了。
要上场了,说啥也没用了,栾队发愁。

栾队是得发愁,90这个活创作得挺失败的。
开头拿栾云平是副总、和师兄弟的相处找了垫话,然后用栾云平和师兄弟的沟通做了过桥,正活是母子相处,主题落在了“和妈妈的沟通”,没有“童年”什么事儿。
命题作文跑题了,内容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得高分。
就结构来说,这个相声只有剧情推进,没有给包袱留出铺平垫稳、三翻四抖的余地,文本创作失败。




“尺寸、劲头、表演什么的其实很投入了”,但是,投入不等于出效果,就这个活看,张九龄的演技也差着,人物塑造也不成功。

欻欻这两下,90要不说,我都看不出来这是拉开窗帘。当然,他说了,我也还是没看出来。
这个动作不叫“拉”,叫“掀”。拉窗帘拉成这样,就叫不讲理。
关于相声的真假,老郭说过观众看的时候会较真,一个点觉得有问题,观众就开始走神,后边说得天好也不管用。更何况,张九龄离“说得天好”还远着。
作为相声演员,这种细节是能做到而且应该做到的。
赵佩茹为了上《百分迷》,特地跟徒弟们学打扑克。孙少林演《拉洋车》,不仅把车夫师傅请到后台给自己做示范,还租了半天车,自己上街实地感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马三立这样的大角儿都说“塑造人物就在你周围找”,张九龄塑造的这个人物,找的还是想的?
相声以说为主、以学当先。90这个活讲的是生活琐事,底下大部分观众都有实际感受,九龄演这类主题,是拿演员的不熟悉去碰观众的熟悉,最后得分垫底,也在意料之中了。
既创作不出好的文本,又塑造不出真实的人物,在创作这方面,九龄还有的学。
这段相声值得叫好的点,几乎都在捧哏身上。



被掀了被子,栾队惊慌到模糊,立刻捂裆:“别别,别别别,毕竟我也这岁数了。”
栾队这句响了,可惜九龄没给翻,直愣愣地过去了。
放下手机这一段,同样的“我放下”,栾队第一次说“我放下”是耐不住唠叨,想让妈妈闭嘴,可“妈妈”还在说“跟妈妈说会儿话”,栾队多了几分无奈和不耐烦,第二次说“妈妈我放下、我放下”,把“手机”往桌上放。假作手机的醒木还没放到桌上,“妈妈”扔在抱怨絮叨,烦得栾队发脾气,两次“我放下了”一次比一次恼火。
想要听从妈妈,听从了妈妈还唠叨就烦躁,烦躁多了就恼怒,发了脾气又心虚愧疚,觉得对不住妈妈、不该对妈妈这样,于是,栾队又换上了这幅表情:

栾队的演绎精彩挽救不了整体的跑题。
这段相声如果不落在成年后和妈妈的相处,而是改成童年时和妈妈相处,九龄演起来会容易一些,现场观众也更容易共鸣。
小时候怎么被妈妈监督做作业,妈妈怎么辅导,家长会怎么开,开完怎么鸡飞狗跳……这些都是痛点,都可以做文章。九龄没当过家长,还没当过孩子吗?或者,张九龄13岁入科,他可以把在德云社学习的过程迁移过来,现场观众也会感兴趣。
想要创作,肚子里得有货,不一定要学富五车汗牛充栋,起码,创作的内容得是自己了解的、有真实感受的。
文化不足以创作的时候,先用真实的经历和情感打动观众,是不错的路径。
争点气吧张九龄,多生活少上网,多感受少想象!
相比《妈妈的爱》,九熙和壮壮的《怀旧动画》要好一些。
尚九熙有进步,而壮壮的表现,连老郭都感叹“难为阎鹤祥了”,壮壮则觉得已经没有脸活了,哈哈哈。


精彩归精彩,但壮壮这捧哏的状态还得找。
长期不说相声,没有和逗哏碰撞,壮壮几处包袱都翻得太硬。长期没有在剧场演出,壮壮作为捧哏和观众沟通的功夫也落下了。
问观众“对不对”“谁说的《西游记》”,九熙说他是不是小时候八点还和你妈一块看《渴望》,壮壮回的“那又怎么了”,这几处都给得太直,缺乏相声的含蓄幽默,这不是他该有的水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经历了《牛天赐》《福寿全》这两个话剧舞台的拉练,壮壮提升了演技,对舞台的感觉、人物的塑造都有所突破。
壮壮不缺学问,不缺阅历,再跨界吸收了别的艺术门类的滋养,等大林重返相声舞台时,这一对搭档应该能创作出更优质的作品。

有壮壮珠(圆)玉(润)在侧,九熙的表演没什么亮点,光彩都在壮壮那头。
九熙和九华作为唯二参加了团综的二九,和师哥们确有差距,这可以理解。
九熙有进步,从《不想长大》到《怀旧动画》,看得出九熙在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紧、碎、平的缺点,也有意识地加强和捧哏的合作,去年老郭给他上的课,他听进去了。
比起前三期,这一期的张鹤伦大失水准,最后得票是四期最低,前三期分别是102、137、150,本期断崖下跌至58票。
这个本子创作得有问题。正活演《西游记》,底是《五唱德云社》,这要写在纸上也不叫玩意儿,前后都不挨着。
设计垫话时,小白想要自我介绍说自己是周杰伦、郭艾伦、邓伦,说希望因此得到“观众怜爱的、怜悯的掌声”。



不知道这个垫话是没演还是剪了。
去年的《金牌喜剧班》,老郭作为导师出席,德云社众弟子发微博帮师父宣传,张鹤伦也转发了。
如果小白看了《金牌喜剧班》,他就会发现他在创作上的毛病,导师们有讲到过。一是带明星的名字,被英达批评过,这种抓包袱、抓现场,年轻朋友听到会很高兴,但就是没有笑声,因为那不可笑。
二是想要观众怜爱的怜悯的掌声,更是要不得的心态。喜剧演员急于要笑声、急于要反应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用廉价的办法。
这样的垫话要是出现在德云社团综的舞台上,老郭的脸又得黑几分。
虽然相声界有“一柳三火”的说法,但是,相声大师侯宝林也说过“说清楚了再唱”“我们是表演相声,不是卖唱的”。
突出优势是对的,但是设计唱段要为了相声服务,而不是相声沦为唱段的容器。
小白最后的底《五唱德云社》一出来,于谦失望,“三对都没有靠自己的功力把东西展现到多大高度。”


小白这个活,相声方面的技能没多少,更多的是才艺展示,学个什么,唱个什么,不见人物的塑造,没有情节的冲突,铺平垫稳、三翻四抖什么的,就更不用提了。
论经验、论技巧、论积累,小白都不差。到了小白这个层级,不能再只靠经验和感觉搞创作,得从前辈大牛那里学点理论,再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给自己的创作升升境界。
没有创作的一套方法论,最后就会出现作品品质高低不一的结果。小白作为一个成熟的演员,该补补文化,让自己突破突破了。
前三期得票比小白稍逊一筹的孟鹤堂,这一期得了满堂彩,219票。
这么个“写得也就那样”的本子,是这一期四个本子唯一一个紧扣主题、有捧有逗、有铺有垫、三翻四抖、有头有尾、结构完整的作品。
又要懂相声的语言规律,又要贴合演员的个人特点,相声创作的确不易。
《狗子的童年》的成功之处,首先是把点开活。在东北的剧场里,一个东北籍演员从“舔栏杆”开始,通过和北京孩子作比较,演绎了东北孩子童年的玩法。这一大部分很好,很切题。
后半段虽然没有了地域色彩,但是由于前半段对观众的训导,观众笑的惯性仍在。
造句部分,谐音哏这一系列包袱是打外的,同时嵌套在里面,并行的还有打内的一套包袱。


说完“欣欣向荣”“一边一边”,第三番的“一本正经”,逗哏说“你等会儿,前面还得有铺垫”,捧哏翻“还有铺垫”,相声的术语被巧妙自然地嵌套在欣欣、容容和狗子三个学生造句的顺序里,于谦被逗乐了。
能把老两口逗乐,这就了不起。
说欣欣的“你没什么包袱”“老师要包袱”,说容容的“渐入佳境”,说狗子的“你别让他盖过去”,这相声里的相声就开始了。
“你别让他盖过去”的“盖”就是“顶刨撞盖”里的“盖”。
接下来这一逗一翻就很有趣了。逗哏说“我让欣欣给你做铺垫”,捧哏翻“铺垫?欣欣改冷板凳了”,既翻了包袱,又即兴砸了他们刚上场时给他们带气氛的小四一挂。



欣欣造完句,杨九郎说“您听见了吗您?尊重一下欣欣好不好?”
容容造完句,杨九郎说“容容开窍了。”
老师让狗子“你也加把劲”,杨九郎翻“来吧,别接不住倒二!”(这里字幕错了)
狗子要给校长和老师们都来一个,杨九郎见缝插针,塞一句“改专场了”。
这一段的节奏和配合,是一头沉的经典使法。逗哏讲故事、推进剧情,捧哏配合演戏加评论,逗哏做包袱,捧哏翻包袱。
欣欣向荣、一边一边、一本正经、欲罢不能直至勾股定理,渐次铺垫三翻四抖,直到最后把前面的包袱都缝上做成一个大包袱,这一连串的配合下来,谐音哏造句的包袱、说相声的包袱、因人物荒唐剧情荒谬产生的包袱都响了。
难怪老两口在看完全场后,给孟鹤堂和杨九郎各画一道,一个演得好,一个翻得好。
孟鹤堂的确演得好,这一场,他的使相很符合这个活,嬉闹、夸张,和这个本子的荒诞意味完全契合。就是到了老师等不及那儿,小岳演的写当先生老在我眼跟前晃,这人物的区别,孟鹤堂还得再琢磨琢磨。


小孟的创作方式是对的,先定主题,根据主题拉主线,然后在主线上找包袱。这样才能不跑题、保证作品完整。
有人说谐音哏那段不高级,是脱口秀玩腻了的哏,这话不对。没有不高级的哏,只有不高级的使法。
单纯用谐音哏产生包袱,那的确不高级,但是《狗子的童年》里的谐音哏只是构成包袱的最低层,那一大段重点在剧情,亮点在孟鹤堂的演绎,华点在杨九郎的捧哏。
谐音哏要是一直往前倒,起码能倒到南北朝时期的优人石动筩论难。一千多年下来,谐音哏依然是喜剧常见的方式。烂的不是哏,是玩哏的水平。

孟鹤堂这个活的成功之处,除了把点开活,还在于情感真实。
垫话时先说自己是阿城,再说现在自己可以说自己是哈尔滨人,没文化、出身低和说相声这三点的自嘲始终贯彻在作品里。
在文化不足、对人生的理解不深的时候,从真实的自我出发创作作品,是很好的方式。

就全纪录里孟鹤堂和杨九郎对活的这一段看,杨九郎对语言的审美和掌控很成熟。



老两口一致认可杨九郎“翻得挺好”,杨九郎得到了于谦的加分,这是四期内第二个得到加分的捧哏,上一位是栾云平。
能捧孟鹤堂还翻得很好,不容易。
相声的搭档一般是捧哏的年长一点,技艺也更纯熟一些,用张寿臣的话说:“捧哏的水平比逗哏的水平高,所以这个活能逗好。”德云社目前的几对固定搭档都是这个模式,而孟周不同。孟鹤堂年长且入科早,周九良比孟鹤堂小几岁,人生阅历和舞台经验都不如孟鹤堂,再加上性格原因,多年磨合下来,孟周最终形成了一头沉的风格。
孟鹤堂习惯了自说自话,不给捧哏留余地,也没有给捧哏翻包袱的准备。要想捧孟鹤堂捧得不撒不漏还不搅和,就得见缝插针往里头塞话,这难度挺大,捧哏的一个搞不好,不是撞了挡了,就是话掉地下。然而要是不塞话,捧哏不发挥作用,作品出来的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这也是孟周这两年始终感觉差一档的原因之一。
《狗子的童年》是很明显的一头沉,在这样一个捧哏没有太多发挥余地的活里,杨九郎能得到老两口的加分肯定,首先得益于情绪层面,他情绪跟随做得到位,从头到尾情绪始终跟随在逗哏营造的情境,并见缝插针的帮助逗哏带观众入戏;其次得益于技巧层面,瞪谝踹卖各层次的反应根据剧情给得恰到好处;最后是节奏把控到位,孟杨只在去年团综后合作过一场,再次合作依然是一头沉的活,作为捧哏的居然不挡不撞不断不凉,把包袱翻得恰到好处,杨九郎对作品的掌控力真不像个九字科。
云鹤九,杨九郎都捧过了,我很期待他能和霄字合作一场。
总体来说,斗笑社第二季的相声质量比第一季高不少。
观众也许看不出来单独谁好谁不好,但是这一季,老郭把本对拆开,放在同一个秤上,好与不好,看作品的整体效果就知道了。
生活是艺术的土壤,文化是创作的必需,希望德云社这些年轻的演员们,读书少的能多学习,上过学的也不要忽视生活,多给相声添产业,把这门艺术好好地传承下去。

感谢安宁1019、awaterbird、画猫养只狗、爱羊羊的小瑶、問云tipo、锤基盾冬绿光、蓝色天空里的牵挂、漫步云端pxj、小慢慢屋、LyliAAA、墨辰EZ、小冷猫lilo、geyao2017、海湖河江、皮皮醉时歌、笨笨特笨、古道fatimah、多肉ty、陌上花开0226、邹邹小盆友0106、bili_99154361038、羊羊蟹蟹与天蝎、淡若清风笑对生活、静夜云开给我充电!
感谢三连、点赞的朋友们!
让大家久等了,《德云斗笑社》下期的相声部分是周日播出,而相关的评论文章,我到今天才写完。
虽然我也很想日更,每天都来和大家快乐地讨论,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说一个观点和说明一个观点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说观点可以随心所欲,说明一个观点则必须严谨。
周日晚上播出相声正片,周一晚上播出《相声全纪录》,四个相声要反反复复看,对比正片和全纪录的差异。除去看视频,还要思考、研究,翻阅相关资料,罗列素材矩阵。
这所有的工作,都要落在笔头,精准记录。
一期综艺可以有很多角度切入,有很多主题可以写,但是文章的体量有限,我只能选择一个主题,然后根据这个主题选择相关素材,形成文章。
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一篇相声的评论文章,篇幅都在五千字往上,如果我拆开三篇发出,大家会感觉我很勤劳,但是那样,文章的完整性就被破坏了。
我知道这种文章是有时效性的,大家都希望能前一天晚上看了相声,第二天就看到文章,好能一起讨论,但是阅片、思考、写文都需要时间,如果把团综当做八卦,只写一些肤浅的文字,那非我所愿,也对不起德云社这样认真的呈现。
创作者的诚意灌注在作品中,体现在作品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德云社的诚意我感受得到,也希望你们能感受到我的诚意。
作为作者,我会尽量严谨客观地作文艺评论,感谢耐心的读者们愿意等我几天不发文,愿意认真读我发出来的长篇大论。
斗笑社还有六期,希望未来的六期,我还有这样的精力和诚意写作。
感谢你们。
斗笑社真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