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人物 第115期」河南省劳动模范,返乡创业青年张继强


“我看见母亲河奔腾流淌,铁路大桥横亘,火车在上面飞驰而过,对面是炎黄二帝的邙山头……河流代表着历史渊源,山脉代表着巍峨,铁路象征着现代化,黄河滩区土地沃野连片,各种元素交织,这是多么完美的画卷!”
15岁时的张继强在日记里记录着梦想最早的诞生地。
他把最早的梦想画成蓝图:丰绿庄园,象征着丰收和绿色。一片500亩的庄园,分为春夏秋冬4个版块,里面有房子,满足人们的生活起居。庄园周边一圈护城河,护城河一圈栽上白杨树……
多么淳朴的农民梦想,多么美好的少年想象。
成长于焦作市嘉应观景区旁,张继强知道,嘉应观里供奉的不是各路神仙,而是历朝历代的功臣,他们对人民、对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才会受到后人的敬仰。
童年的张继强在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也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受到人们尊敬的人。
当时稚嫩的他一定想不到,在实现这个梦想的道路上,自己会经历怎样的曲折与困难。
前进是本能,努力是本领
2006年,还在读大四的张继强,被北京知名肉制品企业破格录取。在这个15000人左右的大企业里,他凭借极高的工作能力,从人力资源总监秘书,短时间内一路晋升到董事长秘书。这样的升职速度受到了很多同龄员工的眼红,这让张继强更加努力,并获得集团年度唯一突出贡献奖。
2008年,张继强进入一家外企。在企业里近半数都是清华大学高材生和海归的情况下,张继强顶着巨大压力,恶补知识点,很快在企业里脱颖而出,为企业带来突出的业绩,享受到优厚的待遇。这个才刚刚大学毕业两年多的青年,已经拿着一年十多万的薪资。
2010年,张继强因家庭原因从外企辞职,回到河南省一家大型农业开发集团公司,瞬间从高压的工作状态进入一个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从董事长秘书到种植部总监,张继强的高能力受到公司上下的认可与赞扬。
然而,一场同学聚会,改变了张继强的人生轨迹。
走出舒适区,拒绝“温水煮青蛙”
在北京的一场普通的同学聚会上,同学们还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彼此间还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而张继强却觉得有些东西在悄然改变。
看着同学们高谈阔论时的笑脸,在觥筹交错之间,张继强居然有些接不上话。
想起之前在北京工作时的自己,在同学聚会里总是热烈话题的发起者和聚会的主导者,总是能跟同学们分享最先进、前沿的信息和知识。而现在的自己,却只能是一个陪着干杯的倾听者。
张继强意识到,原来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是在“温水煮青蛙”,很舒适,但很致命,自己正在快速地退步。
不甘落后的张继强,在意识到自己的情况后,警醒自己: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于是在2013年,张继强考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一边工作,一边深造学习。
就在研究生期间,张继强开启了自己的梦想之旅。
“梦想总会在合适的环境下绽放”
时间充足、资金充裕、资源充沛,各种条件的配合,使张继强开始打造自己的“梦想庄园”。本来规划在35岁时创业的张继强,在这个三十而立的年纪,就提前开始了创业之旅。
18个人的团队,几百万的资金投入,“依依家庭农场”诞生了。
然而,回乡创业的决定遭到了家人朋友的不理解,甚至反对。“为什么要放弃高薪体面的工作,回来搞农业?”,张继强无数次被问到这个问题。
从体面的高企办公室,到脏乱的田间地头,更让张继强遭到很大的非议,村民们一度认为他在外面的城市里犯了什么错,才回到农村。
“命运跟我开了个可怕的玩笑”
开始创业的张继强进入了在公司、学校、农场三地来回奔波的状态,生活、工作节奏非常紧张。
他开始隐约感觉到身体上的不适,晴天霹雳一般,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身体出现的问题,像一声巨雷,震碎了张继强积极忙碌的状态。
2015年底,张继强辞掉工作,专心治疗。然而清楚地知道身体状况的他,开始了无尽的担心与害怕。
原本美好和睦的家庭,因为噩耗而遭受沉重打击,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出现了微妙的家庭矛盾。
而就在这时,农场也因为经营模式不善,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资金已经用尽、员工纷纷离开,辛苦创办的事业逐渐走入低谷。
身体、生活、事业同时遭遇挫折的他,为了治病,2016年春节只能在医院里度过。
医院里的张继强,似乎一眼就窥见了自己的余生。看着病房里同样疾病的患者,他知道,自己的明天,就是这些人痛苦的今天。
“我甚至能看到自己在这世上还有多久的时间,一想到这里,我就陷入绝望之中。”
2016年的春节,痛苦、煎熬、无力代替了一日三餐,张继强像是被万家欢乐的气氛遗忘的人。
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张继强无数次想过放弃。
对于疾病,他有过消极治疗的念头。
事业上,他找到农场的其他两个大股东,表明退股的想法,但遭到股东的毅然拒绝。
“我们不会在这个时候接受你的退出,你要相信现在的医学水平,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的事业也会好起来”,股东们的鼓励,让张继强感到既无奈又惭愧。
“解铃还需系铃人”
“难道就真的这样了吗?”
如期而至的2016年,把张继强唤醒了。梦想与责任很快将他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给了他思想上的重生。
“第一,当时我有种壮志未酬的感觉,事还没干明白呢,不能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从股东的角度讲,我担有沉甸甸的责任,我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一定要给他们一个交代,不能就这样糊里糊涂的画上句号。”
“第三,我的疾病已经引起了家庭内部的矛盾。一切因我而起,解铃还需系铃人,我必须要振作起来!”
理清思绪的张继强,与家人进行了认真的沟通,巧妙地协调好家人之间的关系。
把疾病的焦点转移,在事业上重振旗鼓。2016年春天,万物复苏,张继强独自一人,背着装满中草药的背包,远去台湾、日本等地学习农业技术。
学习回来的张继强,也把光明带了回来。
之前依靠品种和技术的农业想法升级为农业、文化、旅游、科研相结合的思路。
于是,张继强带领仅剩的四个员工,在原有破败不堪的农场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
“依依甜蜜小镇”应运而生,不仅种植甜蜜瓜果,更是一个具有配套设施和必备综合功能的田园综合体。
新的思路成功地使农场经营发生好转,“依依甜蜜小镇”游客开始增多,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肯定。
团队从低落的状态回到士气高昂的情绪之中,家人们也重拾了对未来的信心。
2019年,在配型等待将近一年的时间之后,张继强成功完成了肾移植手术,身体上真正获得重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自2016年起,张继强先后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焦作市劳动模范、焦作市优秀返乡创业代表、焦作市十大杰出青年、焦作市优秀政协委员、武陟县优秀人大代表等多项政治荣誉。这些荣誉于他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尊重、肯定和精神鼓励。
对于乡村振兴,张继强有忧虑也有信心。他认为,乡村产业的一个危机是:农村劳动力。
“2013年,我的农场里工人平均年龄是45岁,今年的平均年龄变成了60岁以上。我很担心,5年以后,10年以后,农村还会有劳动力吗?”
在张继强看来,对农业的尊重和重视,才能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回流。
“作为创业者,我唯一的诉求,是希望和我一样的人,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
到目前为止,张继强的人生轨迹都没有违背自己的初心。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依然有着极强的使命感。
“这事我觉得难,普通老百姓会觉得更难,农业需要有人去坚守。我想带给农业从业者信心,让他们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张继强毅然扛起这面旗帜,始终坚信自己的努力可以为同样的从业者带来示范性的作用。
像他最初规划的那样,他依然想要在45岁的时候,成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者,去分享和传播这些年在从事农业中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更多的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个社会有的角色看起来很卑微,但却真正有着一颗虔诚之心。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奔着利益而去的,他们仅仅是在努力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然后带给这个社会积极的东西。”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农业是低端的,一个张继强可能改变不了他们的想法,对乡村振兴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那么十个、一百个张继强呢?民族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张继强一直没有把自己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直在努力影响着身边以及更多的人。
“你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我的员工,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将来都能是一个合格的农场主,而不只是我的搭档和合伙人”,张继强一直这样鼓励他的团队们,而他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他计划把自己创建的两三个实体项目都变成农业从事者的培训基地和孵化体验基地,让想做农业的人,可以先到这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避免盲目开始,损失时间、金钱和精力。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开一家农场,带动一百家农场。
“低头望脚,也要抬头看天”
这些年里,张继强都在脚踏实地,扎根土地,用心耕耘。
“低头望脚,也要抬头看天。在一个狭小的格局里待久了,会错过很多新的商业思路和模式,最终落后于时代。”
为了让自己所做的事情能提高一个层面,张继强在郑州成立中美国际乡村产业研究院,从个体层面的果树生产、乡村旅游等延伸到更高层面的乡村产业研究上。面向更多的群体和更大的区域,输出服务,让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
“最困难的时候,有些东西一直在鼓励我,引导我。量变引起质变,我总相信,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是的,像张继强一样:
更努力一点,就可以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变勇敢一点,就可以让病魔们知难而退。
更虔诚一点,就可以实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再坚持一下,就可以见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张继强,面对压力,努力且自强;面对病痛,勇敢且乐观;面对困境,从容且睿智。他是“河南省劳动模范”,是扎根土地的乡村振兴优秀青年!
访谈:皮乾敏
文案:皮乾敏
编辑:皮乾敏
主编:皮乾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