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旅部学者:奋力书写文化强国的汉服篇章

2022-02-26 23:27 作者:汉服世代  | 我要投稿

奋力书写文化强国的汉服篇章



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是华夏民族的古老传统服饰;广义上,是以护体衣物为物质形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汉服伴随古老的中华文明而生,历经数千年风雨,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与中华传统饮食、建筑和汉字汉语等共同构筑成恢宏的中华文化大厦,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依靠,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体系的重要表征,汉服以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包含古人关于自然与宇宙的知识、宗教信仰、理想追求、族群历史、制度仪范、美学倾向、手工技艺等多方面内容。其作品是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外化,包含中华文化精神、中华制度文明、中华传统服饰形制三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汉服复兴与国学复兴、中医复兴、传统礼仪节庆复兴共同构成弥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板的整体复兴。

汉服是中华传统服饰的主干。作为国粹,汉服贯通中国历史各代王朝、地域,是全体华夏儿女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稳定存在的民族文化体系。自《周礼》制定完整系统的衣冠礼制后,汉服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为古代中国赢得“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等诸多美誉。狭义的汉服断代三百余载,即使枝节在今天依然巧夺天工、价值连城。包括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蚕桑习俗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服饰类项目达12项,列入国家级的则达225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浪潮奔涌的时代条件下,价值被重新发现的汉服必然会焕发出迷人丰采,填补中华民族至今没有正式服饰的空白。

汉服蕴含着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以右为尊等核心概念构筑的中华话语系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具有文雅而恢宏、正直而宽厚、仁爱而洒脱的内在品格,显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汉服轻形式重精神,轻虚幻重体验,雍容典雅,深邃灵动,体现了中国人追求随心所欲不逾矩、含蓄蕴藉守太和的审美理想,具有独特的中国气派。

汉服的复兴,意味着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一是更优物质生活的获得。在人类文明视域下,衣食住行,衣排首位。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汉服不仅是一件裹体御寒的衣服,更是讲究面料、做工、格调的人体第二款皮肤,是整个社会恩格尔指数下降带来红利的体现。二是更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享有。汉服的回归不是穿越,而是在认知、礼仪、节庆等方面与历史的真正打通,是文化生活的丰富,审美素养的提升,精神品位的强化。一套汉服,坐着是一个文化修为的展柜,走着是个人魅力的T台。三是更为明确的中华民族身份的确立。日韩印等皆以服饰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只有全方位确立中国人的身份,全体国民自豪地穿上代表当代中华文化精神的标志性服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中华民族才能毫无愧色地迈入现代化国家门槛。

汉服的复兴,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构建。汉服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寄托着持久浓烈的民族感情,焕发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华,不可能因朝代的更替而湮灭。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看,汉服的退隐只是暂时现象。当下的汉服复兴,实质是汉服中断发展后的重启,是对传统文化结构性难点的深刻梳理,对一体多元文化格局的重大完善。具有代表当代中华民族统一气质的新时代汉服的出现,对于深化有关民族关系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抚平民族冲突造成的历史创伤,冰释兄弟民族潜意识中的宿嫌,增进中华各民族的同胞感情,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汉服的复兴,昭示着中华民族形象的最终完善。民俗学家钟敬文曾说过,服装在中国社会中不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其中蕴含着很多象征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世界上2000多个民族罕见没有自己民族服饰的。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是唯一没有代表性服饰的民族,这对于拥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占14亿人口92%的主体民族来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十分遗憾的。在中华服饰体系中,无论从时间长度、内涵厚度、影响广度以及市场热度上看,汉服最能代表中华服饰,代表中华服饰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新时代汉服的面世和推广,华夏民族的优美形象将闪亮在世界各民族面前,使世界民族之林的风景更加靓丽。这必将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祝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的大事。

新时代复兴汉服已具备充分条件。社会心理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思潮强劲。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达到百年来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中华民族新时代航船的舵手,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高屋建瓴夯实其国家民族根脉的基础地位,一以贯之肯定其深厚的思想精神作用,画龙点睛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关键举措,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国人民树立了礼敬传统、守护传统、弘扬传统的榜样。伴随中国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去年以来在抗疫方面取得的成就,爱国、爱党、爱历史、爱传统文化正成为民族自觉,大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气节的认同和回归直线上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汉服新国风一路高歌猛进。

供求关系上,服装行业产需两旺。我国服装年产量达700多亿件,建立起完备的服装产业体系。在全球疫情严峻态势下,我国服装行业表现出顽强的韧性和卓越的创新精神,产品供给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稳步提升,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有信心有能力建成对全球有创造、有贡献、有推动的时尚强国。截至去年10月,抖音上排位第一的汉服话题累计播放422.9亿次,微博上“汉服”话题阅读量达41亿次;B站汉服频道精选视频的播放量累计11亿次,话题栏浏览量为1.6亿次。包括海外在内的潜在汉服用户达4.15亿人。2019年国潮服装的市场规模达6000多亿元。“汉尚华莲”淘宝店年销售金额达8000万元,其他如“重回汉唐”“十三余”“兰若庭”等均达到千万以上。

按照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复兴汉服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认识上,汉服不是静态的出土文物,而是活态的社会习俗。如果说传统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新时代汉服则是以传统汉服为基本规范,吸收其他民族服饰元素,适合当代人着装需要,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象征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符号。理论上,加强汉服研究阐释工作,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汉服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属性上,汉服包括文化属性与自然属性,文化属性构成汉服的精神价值,自然属性构成汉服的经济价值。轻视自然属性,汉服复兴没有根基;轻视文化属性,汉服复兴不能持续。

二是发挥多方力量。衣冠制度是重要的国家制度,各个华夏朝代都以继承汉衣冠为神圣的国家大事,《二十四史》因此专门编纂了《舆服志》。作为国家行为,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对传统服饰振兴做出总体部署。要落实这些要求,可以制定好汉服复兴的行动计划,做好顶层设计,安排好汉服复兴的时间表、任务书,形成中央主管文明建设的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新闻媒体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协同发力的发展格局。

三是分步推广应用。在场景上,由艺术服而礼服而常服。当前汉服穿戴还是属于在特定文化空间展示艺术美的范畴,今后可将汉服作为礼服向国家、社会、人生仪式,以及文化、教育、科技等行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场所推广,最后推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起居。在类别上,由国服而行业服而常服,发挥国家权威机构和典范人物的引领作用。在人群上,从目前Z世代汉服主流人群破圈,由青年而儿童而其他。在地域上,则由都市而城镇而乡村;季节上,由春秋服而寒暑服;国别上,由国人而国际人士,最终形成覆盖全社会、全人生、全天候的文化景观。

站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起点上,顺应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大潮,有理由相信,有唯一健在文明古国浩荡而持久的传统文化复兴思潮作为消费动力,有最大发展中国家充沛的资本投入,有制造业大国无与伦比的产品生产能力,有中华民族共同体世居的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消费市场前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的购买力保障,汉服复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已经踏入不可逆转的时代轨道,汉服梦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愿景中最绚丽、最欢快的篇章!

 

(本文作者: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 唐建军)

  作者:唐建军

编辑:蓝蓝五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

文旅部学者:奋力书写文化强国的汉服篇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