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资本” 理论谈谈汉服圈层:审美、断层和自我定位
用“文化资本” 理论谈谈汉服圈层:审美、断层和自我定位
图文来自:原创 汉姑娘 黎舞
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最近关注到“如何打破汉服群体的圈层属性”这一话题,我想只有明白了圈层的成因,我们才可能更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
所以本文想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有个著名的“文化资本”的理论,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见解,分析在汉服运动初期,“圈层”这一现象何以产生。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
1.具体形态(embodied),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或者说就是依附于这个人身上一些习得的特质,比较好的例子是口音(英语国家里向来有听口音辨别此人阶层的传统)和品味。
2.客观形态(objectified),主要是指文化商品的形态(图片、书籍、词典、工具和仪器等),例如热播剧《三十而立》里的一位女性角色把一个奢侈品牌手包视为贵妇圈的入场券。
3.体制形态(institutionalized),由权威机构授予,并成为一种具有保证性的资历认证,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学历教育文凭。
以及,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那么布尔迪厄的这个文化资本的理论应用于汉服界,可以被这样理解:
第一种,具体形态(embodied)的文化资本,反映在汉服同袍身上就是对汉服的品味和审美,以及穿汉服时候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姿态、风格和气场,后者这点用于区分第一次穿汉服的普通人和多年的老同袍尤为明显。对于汉服的品味和审美,不仅使我们区分了同袍与大众、同袍与陈朕冰之流,也在我们同袍内部区分出若干个各种不同风格的小圈层,例如“仙服党”“考据派”“日常派”“汉洋折衷”爱好者等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分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有时尚潮流也有传统复古,品味虽然有高低之分,但品味作为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没有谁比谁更正确的道理。

第二种,客观形态(objectified)的文化资本非常好理解,我们汉服商家到了这个年份,业已进化出了比较全面的依据价位和质量划分出的商家定位:白菜,普通和高级定制店。最高档的明华堂/撷秀等商家搭配万宝德/风陵渡等高级配饰,俨然也成了汉服界贵妇圈的入门标配。(ps:如果想当汉服圈顶级贵妇,你还可以搭配奢侈品包+外国的蓝天白云+精致食材摆盘,以及衣服必须是插单才能拿到的当年新品)(pps:手动狗头)

图源/西笑子
第三种,体制形态(institutionalized)的文化资本用于汉服领域还稍显生硬,毕竟汉服运动自己都还没有成型、都是依附于官家这个最大的体制而生存的。不过这点也还是可以灵活运用的,毕竟汉服界自己确实有一些较为公认的前辈、大佬、KOL,比如不论汉服社有多弱小,汉服社长一职也确实是无可争辩的体制形态文化资本。

图源/西塘文化周
我上述所分析的汉服界的文化资本,背后均需要经济资本来转换、支撑。这也是汉服圈层之所以会形成的第一步门槛,简单来说,就是进入汉服圈需要花钱(消费)。
不可否认,我们的汉服在宣传推广过程中存在一个不可调和的自盾之处:
一方面,我们复兴汉服的理念是让汉服被认可为全体汉族人的民族服饰,那么作为民族服饰,汉服运动理应像母亲一般无条件接纳所有汉族人;另一方面,汉服复兴运动,是对现有社会观点的挑战、既定社会秩序的冲击,那么在不断完成这项任务、达到复兴目标之前,汉服同袍这个群体确实具备一定的排他性。
更准确的来说,汉服运动在当今这第十七个年头如果还能保持一定纯洁性不偏离初衷,正是依据一定的门槛不停筛选出来的结果。因此我认为,汉服运动之所以会出现圈层,归根结底还是汉服在中国社会中近四百年的断代所导致的。

图源/西笑子
文化是有门槛的。我们中国的婴儿出生以后自然学得中文为母语,说中文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来说毫不费力;但一个外国人若想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中文,就十分吃力。说汉语、写汉字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是毫不费力的基本生存技能;同样的道理,行汉礼、穿汉服(对汉服形制的基本认知)对于明亡之前的汉族人来说也是毫不费力的基本生存技能。 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导致了加入汉服圈的门槛过高、让圈外人望而止步呢?
一来,形式远远大于内容。如今的风气是追求服饰的极致华美繁复、妆造的美艳绝伦,这种审美取向反而是积年累月的“美盲”造成的。我这个论断听上去也许有些反直觉,但背后有其深刻道理所在。这就像一个长期因贫穷而省吃俭用的人,突然进入了自助餐厅,也一定是只吃最贵最奢侈的菜品。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7月份西安举办的国风大赏,每一个走上台的模特无不争奇斗艳、力求在服饰元素与配饰的堆砌中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极致,导致一整场走秀下来让人实在审美疲劳。而这种做法不仅与我们华夏传统对于美学讲究“留白”的做法背道而驰,更让汉服作为民族服饰与普通老百姓产生隔阂。 二来,是成本/付出大于回报。内部没有统一的标准且标准也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导致新人摸索期越发漫长而痛苦,太容易踩坑,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很多新人并不受到民族复兴大义的感召、纯粹是喜欢汉服这件衣服本身才被吸引来“入圈”,这部分人在心理预期中拨给汉服的投入是很低,那么他们在意识到自己的付出已经超过了预期回报的时候,为了及时止损、规避投入更多的成本就会选择远离汉服主流话语体系,也就是“退圈”。 然而,由于缺乏共识,汉服圈内部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也在不断自我分化,形成不同的派系。

当然,内部派系林立、缺发共识的问题也不能全怪我们汉服同袍自身缺发凝聚力,无论是对汉服客观的形制知识还是汉式审美情趣的提升,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培养的过程;加之汉服宣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之中不断会有新人加入、学习和成长。由于接触汉服年限的不同,每个人处在上图的不同阶段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不可否认总的趋势还是趋向于回归日常和融入现代生活。 总而言之,我们汉服运动起步阶段圈层之所以会形成,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内部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外门槛过高。那么回到如何才能让汉服运动突破圈层,答案就在成因之中,我认为就是做到这八个字——“内达共识,外求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