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纠错——火炮口径越大,意味着重量越大吗?
今天晚上利用睡前时间谈谈一个新军迷经常容易犯的错误:火炮口径和重量级的问题。很多人都以为,火炮口径和它的重量是正相关关系——即越大的炮肯定越重。其实不然,现实中有很多相反的例子。

1、炮管倍径带来的重量差异
一些刚入行的军迷往往会觉得很纳闷,过去中国的压制火炮中,为何122和152都是师属炮兵,而130却是军属炮兵呢?其实,如果看一看他们的身管长度,就能看出很多问题了。

苏联M46式130mm加农炮倍径高达55倍,总长度11.73米,重达7.7吨,中国59-1式改用了60式122加农炮的炮架后,作战重量缩到了6.7吨,它能够把40公斤的弹头送到27公里外,在中国PLZ-05服役以前,该炮一直是国产射程最远的火炮。不过,由于膛压较高,130炮炮管只有800发寿命,因此155加榴炮服役后它就迅速淡出了一线。

苏联D-20式152mm加榴炮是34倍径火炮,射程17公里,发射43.6千克的榴弹。虽然口径比M46大出了1英寸,但是它因为炮管较短,膛压较低,反而重量只有4.6吨,可以用CA-30等卡车牵引。相比之下M46由于重量有7吨多,行军重量超过8吨,机动性远不如D-20,所以虽然M46射程更远,但它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中国都比D-20退役的早。

2、炮架导致的重量差异:
基本是个军迷都知道二战德国“88高射炮”的赫赫威名。该炮虽然是设计作为防空炮,但是真正大放异彩并不是在帝国保卫战的本土防空领域(尽管绝大部分弹药都消耗在了这个阶段),而是用于东西两线的反坦克任务。我们一般说的88mm高射炮一般是1937年开始生产的8.8cm FLAK 36式56倍身管的高射炮,如下图。有的不太了解军事的也经常错误的把虎1式坦克的KWK 36式坦克炮、PAK-41/43式反坦克炮都笼统的称之为“88高射炮”,但事实上,这几种炮的吨位和外观差异巨大,因此现实中41年后大部分的“88炮”的战果,实际上都是以FLAK36为原型开发的坦克炮/反坦克炮。
让我们逐个介绍一下它们的吨位。

FLAK 36采用4轮拖车底盘,高射炮架和自动装弹机,对空模式下每分钟射速15-20发。平射亦可在1000米外摧毁T-34-76坦克。但由于是对空底盘,且有着较大的装弹机,该炮重达7400千克,无法人力拖动,只能以SDKFZ 8履带式拖车移动。

8.8cm PAK41/43将身管加长到71倍口径,装备威力更大的822mm药筒,也是有史以来最长倍径的中口径反坦克炮之一,近距离射击连IS-2的前装甲都可以摧毁。但是虽然威力极大提升,但是由于用了反坦克炮的炮架,它战斗全重只有3.65吨,比起FLAK41少了一半,高度更是大幅缩减,可以很好隐蔽在灌木丛中。这使得它机动性和隐蔽性远高于FLAK 36 高射炮,也是后期真正大量使用的88炮。当然,由于炮管过大过重,其机动性只和122榴弹炮相当,因此现实中德国人还是以更加轻便的PAK40为主战武器。

3、膛压带来的重量差异
该情况是最容易被军迷忽视的因素。在苏德战争中,有两种非常出名的3英寸级火炮——PAK40和ZIS-3,都以反坦克炮著称,不过ZIS-3还同时充当步兵炮、师属加农炮等多功能角色。但是这两种定位接近,炮管长度接近(PAK40 是46倍口径,3.45米炮管;ZIS-3是42倍口径,3.4米炮管)的火炮,重量居然差了30%之多。PAK40达到了1.425吨,而ZIS-3只有1.116吨。这问题又是出在哪里呢?答案就在于它们的炮弹和膛压相差很大。




PAK40的炮弹为75*714mm,药筒长达714mm;而ZIS-3只有385mm的药筒,因此两者的膛压和出膛速度差异巨大。在反坦克任务时,二战差异更加显著。德国PAK40在发射最常见的39式钝头被帽风帽穿甲弹时,能把这种6.8千克的弹头加速到790m/s的初速度,能够在1000米击穿80mm装甲(为垂直穿深,下同)——足够打掉前期T-34-76了,在100米甚至能击穿108mm装甲,这意味着近距离伏击甚至能够干掉虎1的前装甲;而苏联ZIS-3发射BR350A穿甲弹时,只能把这种6.3千克的弹头加速到700米,只能够击穿在1000米击穿67mm装甲,在100米也不过82mm装甲。这意味着ZIS-3在对抗四号G型以后的坦克(装甲提升到80mm且使用表面硬化工艺)时,很难在1000米外对其主装甲造成致命破坏。而T-34-76的F-34坦克炮和ZIS-3都是战前F-22USV师属火炮衍生而来,两者共用弹药,因此43年后T-34-76立即在对抗德国坦克落于绝对下方。但由于苏联情报并未探知到德军为4号换装装甲和黑豹入役的消息,还以为德国人除了极少数虎式坦克外,大部分的坦克仍然能够被T-34-76轻易摧毁,这给库尔斯克战役中高昂的坦克战损埋下了伏笔。
结果,在1943年库尔斯克大战中,德国人大量投入虎1,黑豹和4号G,4号H等先进坦克,正面装甲普遍超过了80mm,在远距离几乎无视苏军最流行的ZIS-3反坦克炮,也几乎无视大部分T-34-76和T-70远距离的射击,在南线几乎突破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第二道防线,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也战败。而且,由于4号提升装甲到80mm,使得很多T-34无法在500-1000米外对其造成致命伤,加之四号G,H正面和虎相似,因此苏联很多前线士兵惊呼遇上了大批虎式坦克。觉察到势头不对的苏军急忙调来草原方面军的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在普罗霍夫卡战役和德军党卫军第二军的三个师交火。由于前线误报“敌方有大批虎式坦克”,罗特米斯特罗夫认为“应当采用快速推进,在近距离迫使敌方机动性差的虎式坦克打肉搏战”的“正面强开团”战术,因此在普罗霍夫卡战役中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2个坦克军约400辆坦克高速冲向德军方向,但德国方面其实只有少数虎式坦克,绝大多数都是升级了防护的四号坦克,而四号坦克机动性很强,很快便利用地形优势和苏军玩起了“拉扯”战术,凭借正面装甲和能够击穿T-34正面装甲的75mm炮痛打苏军坦克。结果,日终时大批苏联坦克被毁,德军损失不足苏军四分之一,之后德国人修复了绝大部分坦克,仅彻底报废3辆。在此之后,苏联立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动物猎手”换装计划,立即推出携带85mm高射炮的T-34-85和携带A-19 军属122mm加农炮的IS-2坦克,并大幅优化装甲。
因此,同样为3英寸级炮,由于膛压的问题,苏联和德国的ZIS-3和PAK-40其实是两种差异不小的火炮,在重量和威力上,德国人都高出了30%。

所以,火炮的重量和威力取决于很多因素,决不能单纯以口径大小判断其威力高低,其他的武器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