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儿,这不是摩托,这是哈雷|密尔沃基一日
中学时知道了美国有个叫Milwaukee密尔沃基的地方,因为NBA的雄鹿队。这个威斯康星州的最大城市,居民有60万左右,城里还有一支MLB职棒球队,名叫“酿酒师”,只因此地早期德国移民多,啤酒工艺高超,直到今天仍是本地骄傲。之前在密歇根没有喝到一滴可口的啤酒,今日在密城Lakefront Brewery湖前啤酒厂终得饱饮,更加确信文化基因切实存在。








密尔沃基这个名也来自印第安语,原意有说是“富饶美丽的土地”,也有说是“重聚之地”。这里有三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文化意义最显著的,毫无疑问是哈雷摩托。市中心河边专设Harley-Davidson博物馆。一家企业存活两个甲子,在全美甚至全球都有拥趸,确实值得纪念。




还没进博物馆,已看到一些穿皮衣的骑手,他们的女伴,以及成排的重型机车。我们有个邻居就是哈雷拥有者。他们同有一个集体称号HOG,自嘲是猪,其实是哈雷忠诚用户组的简写。千万别小觑这样的松散民间组织,这些会员既是客户,也是宣传队,也是播种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然也可以撩妹。
哈雷的中文翻译,只提及创始人Harley,对其他三位Davidson兄弟视而不见。这家传奇摩托车制造商,初心还真就是四个追风少年耍酷耍宝,只是后来一不小心把生意做大了。技术工艺很重要,但梦想起飞于梦想,定睛必须在高处,谁还盼望已经得到的呢?产品再好,还须名声鹊起的机遇,维持梦想的热情,孜孜不倦的精进,谦卑合作的心态。
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哈雷都努力争取山姆大叔的订单,二战期间美军买了8万多台,其中三分之一给了苏联,不知道够凑多少个摩托旅。在美国国内,他们想办法给邮递员和警察提供便利,抓住民众对运输效率或者交通安全的关切,大力推广。营销上,哈雷大卫森等哥卖的不是产品,是情调,是价值,是伦理,是生活方式。帅哥骑摩托载着美女去沙滩,“我家有辆摩托车”见证征文,赞助摩托大赛,组织创意组装车友线下见面。今天人们能想到的营销方式,早就有了。世上本无路,人走多了便成了套路。







哈雷摩托作为一家百年老店,命途多舛,多次要完蛋。创业和守成本来心态不同,没有对错,关键时候都是关于价值观的属灵争战。从起初专业化生产,建立销售网络,到拥抱大资本,与工会相生相克,再到管理层毅然回购,二次创业,连年血亏,最后喜迎铁粉大银行家的报恩,成功上市,凤凰涅槃。回首惊心动魄,其实道理亘古不变。“客户就是上帝”本是一句箴言,只是人往往对这句话理解非常肤浅。
从博物馆出来时,天空传来巨大轰鸣。六架战斗机编队在密尔沃基上空环城表演。享受周末的人们,停下脚踏车,放下酒杯,纷纷举目观看。也不晓得有什么由头,只注意到国旗州旗悬在旗杆一半。查了一下,是白宫发了行政令,要纪念刚去世的威斯康星州前国会众议员Michael Endsley。




儿子昨日吃过晚饭,休息不够,游泳太猛,胃口不好,只想吃Spaghetti。城市中心,交通缓慢,停车困难,点餐要排队,吃个面也要等半小时,真有点不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