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英简史(2):罗马征服与布狄卡起义
我们终于跨过了枯燥而暧昧不明的史前时代,早期不列颠居民几百年的淳朴生活被罗马帝国终极了,英国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信史时代。
从凯撒入侵不列颠,到不列颠尼亚行省的建立,再到公元五世纪初期,最后一批罗马军队撤离不列颠,罗马人在这里统治了三百多年,其影响渗透入不列颠的方方面面。对此,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中写道:“引用英国学者最喜欢的说法,就是正因为不列颠曾经被罗马统治过,所以不列颠人不是日耳曼(德国)人一样的蛮族。”

罗马人与凯尔特人
当罗马人还未冲出亚平宁半岛时,他们就已经和北部的蛮族邻居有了很多的接触,
公元前390年左右,一支凯尔特人南下击溃了罗马的军队,并趁势洗劫了罗马城,一百多年后,希腊也遭到了类似的厄运。长期以来,希腊人和罗马人对于凯尔特人的态度是很矛盾的。在各类著述中,凯尔特人都被描述为野蛮无理的存在,他们披头散发、傲慢自大、不合规矩、贪婪嗜酒;但同时他们又是英勇的战士,好勇斗狠、斗志高昂、勇敢无畏……毫无疑问,虽然有着现实的基础,但凯尔特人的形象依然被有选择地夸张化了,对于他们的种种刻板印象一直保留到今天,而其真实的样貌,已经难为人所知。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凯撒亲自前往凯尔特人的聚居地,冷静地描述了他所看到的一切:这里的蛮族(至少是靠近罗马的那一批)远没有想象得那么野蛮,他们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不同的部落会追求各自的利益,社会和政治都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水平,他们的军队也给凯撒造成了一定的麻烦。虽然凯撒这样写可能是为了反衬自己的荣耀,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事实:凯尔特人并非一成不变,他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但对于罗马来说,他们就是潜在的威胁。

进军不列颠
武德越是充沛的国家,对武力的管控就越难。罗马共和国后期,元老院那帮“迂腐”的老头再也没有办法解决国家的问题,大家转而支持拥有强大军力的“大将军”,其中实力最强劲的凯撒控制了整个局势,并最终成为了事实上的统治者。
想要增加自己的威望,莫过于为罗马带来胜利。公元前58年,凯撒率领军队入侵罗马北部的高卢人部落(一般认为,罗马人所谓“高卢人”也是凯尔特人的一支),并取得了胜利,巩固了罗马的北部边界。在与高卢人作战的过程中,凯撒发现“几乎所有高卢战争中,都有不列颠方面的支援”。于是,在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凯撒领兵登陆了不列颠岛,准备给这些不列颠的“蛮子”一点颜色瞧瞧。
从罗马的方面来看,对“蛮族”进行军事打击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高卢人还是不列颠人,这些凯尔特部落的强大将对罗马造成很大的威胁,最好的情况,就是让他们维持一个弱小的、半死不活的状态。这样,时时刻刻地“敲打”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对于凯尔特部落来说,罗马无疑是“侵略者”,他们当然要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家园和传统。
出于种种原因,凯撒对不列颠的侵略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一方面是因为不列颠的情报实在太少了,凯撒第一次出海就遭遇了风暴,在登陆作战中因为不熟悉环境,遇到了不小的阻碍,而且补给供应也很不充分,另一方面,不列颠人的抵抗实在是很强烈,他们操纵双轮战车的战术给罗马军队带来很大的震撼,“他们还可以拉着战车柱奔跑,或是立在车轴上,即使在战车如闪电般飞奔之际,他们也可以随时飞身上车”。对不列颠人的战争就像个无底洞,继续纠缠下去实在是得不偿失,凯撒最终还是放弃了对不列颠的战争。

凯撒之后,提比略、卡里古拉等罗马皇帝都对不列颠进行过军事行动,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无法完全控制不列颠。
公元41年,在近卫军的拥护之下,已经50岁的克劳狄就任罗马皇帝。第二年,不列颠地区一位强大的王“克诺贝利努斯”去世,为了争夺土地和遗产,他的兄弟和儿子兵戎相见,战火甚至一度影响到高卢地区。
此时的高卢处于罗马的“保护”之下,因此罗马人有责任出兵维持秩序,而且这次不列颠的内乱有很明显的“反罗马”倾向,很多亲罗马的部落受到打击。
克劳狄此时刚刚上位,急需一场胜利来确立自己的威信。公元43年,4万人的精锐部队兵分三路登陆不列颠海岸,不列颠人面对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就崩溃了。在击败反罗马势力后,克劳狄亲自来到不列颠,接受来自不列颠诸王的臣服,随后他在罗马城建设了一座凯旋门,以此标榜自己征服不列颠的丰功伟业。

罗马人开始了在不列颠的直接统治,他们拉拢了一些本地的精英和贵族,赋予他们地位与权力,协助自己进行管理,这样一来,既可以收买人心、稳定统治,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毕竟还是被统治者最了解被统治者。比起原本落后无聊的原始生活方式,罗马人带来的葡萄酒、歌剧、奢侈品自然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很多不列颠的“上层人士”选择效忠于罗马,并接受了罗马的生活方式,他们被允许同罗马进行商业贸易,也会获得罗马人不定时的贿赂,如果碰到内乱等麻烦事,罗马人会出面帮他们摆平。同样的,臣服于罗马的不列颠诸部落也要向罗马人表示自己的“忠心”,不得违抗罗马人的统治。
“对胜利的渴望”
很多人从罗马的统治中获益,但也有很多的人背上了更重的负担,不列颠的普通居民不仅要面对时不时的征税,还要面临信仰和文化上的打压,这些骄傲的战士被要求臣服于帝国皇帝,甚至要将皇帝当做一种“信仰”,这与他们固有的德鲁伊信仰产生了矛盾。
这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为了建立一座巨大的克劳狄皇帝的雕像,罗马向不列颠人征税,不列颠人平白无故被征走了一部分财产,而这座雕像在不列颠人眼里也就成了罗马人侵略和压迫的标志。
公元60年或者61年,在一个名为“艾西尼”的不列颠部族,他们的“王”去世了。
这位王应该是一名典型的“罗马效忠者”,他与克劳狄签订了同盟契约。死后,他立下遗嘱将财产分为两份,一份献给此时的罗马皇帝尼禄,另一份则留给自己的妻子布狄卡。这引发了罗马人的不满,不列颠的各部族还带有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烙印,但在罗马人眼中,女性(尤其是蛮族的女性)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根据罗马人的“规矩”,这些财产应该全部献给帝国皇帝。对此,布狄卡本人当然不服,但罗马人根本懒得和她瞎咧咧,直接把她绑起来鞭打一顿,还侵犯了她的两个女儿,之后她的家园遭到了破坏,财富也遭到了掠夺。

罗马人的暴行彻底激怒了布狄卡的部众,布狄卡趁势率军起事,周边各部落纷纷响应。据记载,布狄卡本人拥兵十万(也有的记载说是23万),对于当时仅仅有一百万左右人口的不列颠,这么庞大的军队是难以想象的,其中必定有夸张的成分,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起义的规模非常大。
当然,这支军队肯定不光只有战士,应该还包括大量的随从、妇女、小孩,甚至是牲畜,其纪律性和组织性都相对欠缺,而对于布狄卡本人能对这支部队施加的影响,我们或许没法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
最开始,罗马人被她打了一个猝不及防,她迅速占领了最近的几座城市,还重创了罗马驻扎于不列颠的第九军团,整个帝国为之震动。不列颠总督放弃了伦敦城,撤退到西南沿海地区。起义军所到之处,罗马移民被无情地杀戮。据记载,在科尔切斯特、伦敦、维鲁拉米(现在的圣奥尔本)等地区,受难者人数总共达到七万,而当时的不列颠本来也就没有多少罗马人。根据德鲁伊教的传统,这些受难者的头颅估计还会被当作战利品展示起来。
终于,在不列颠东南部的“惠特灵大道”(这是一条通往伦敦城的罗马大道),罗马人组织起来的军队和布狄卡遭遇了。罗马军队仅仅有一万余人,在数量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在武器、战术、组织上则远远超过布狄卡的起义军。
罗马人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形,将军队布置于狭窄的山谷,背后则是一片树林,这样就保证了自己尾部和两翼的安全,不列颠人擅长的战车战术也施展不开。不列颠人的组织度非常低,“一拥而上”的人海战术或许是唯一的选择,可狭窄的谷口容不下太多军队,他们的数量优势被化解了,更糟糕的是,进入谷底的通道是一条斜坡,他们只能从低处向高处发动冲锋。
罗马人坚守原地,不断用标枪等远程武器进行消耗,等到布狄卡的军队疲惫不堪时发动反击,不列颠人就完全溃败了。
可以想象,场面一度非常混乱,看热闹的村民甚至挡住了士兵撤退的道路,于是乎,战斗马上变成一场屠杀,罗马人以牺牲几百人的代价杀了数万不列颠人(其中肯定包含大量的非战斗人员和围观群众),布狄卡女王服毒自尽,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就这样被镇压了。

抛开那些模糊不清的细节,毫无疑问,对当今的我们来说,布狄卡已经不再是,或者不只是历史上的“布狄卡” ,她更多成为了一种象征与符号。对于英国人来说,布狄卡已经成为了他们民族叙事的一部分,在伊丽莎白一世和维多利亚这两位女王统治的时代,布狄卡的故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传奇”。现在,即使是英国首相约翰逊先生,在谈到“对自己至关重要的女性”时,可能会对自己的家庭成员犹豫不决,但却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布狄卡”这个名字。而在英国脱欧这个问题上,布狄卡作为“英国本土反抗罗马的英雄”也被赋予了某种同欧洲大陆“对抗”的意义。


虽有『胜利』之名,但女王布狄卡的生涯也还是因失败而落下了帷幕。即便是这样,在苦难与不合理的面前鼓起勇气站起,取得了多次的胜利的她的模样,至今仍铭刻在人们心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布狄卡的故事完结了,但好像又远远没有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