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音乐 舒婷《致橡树》朗诵:史可

▼
以诗之名 致敬英雄-"聆响·行歌"音乐朗诵会
▼
《聆响·行歌》音乐朗诵会品牌发起人徐涛如是说:“我认为,朗诵就是说话,是用心说话,是用生命说话。”
2013年,徐涛发起朗诵会品牌“聆响·行歌”,目前已经在业内建立了良好的知名度,品牌集结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朗诵艺术家、表演艺术家、播音艺术家,并成功在国内多个城市乃至国外多个城市举办多场主题朗诵会、传统文化交流研讨会,在繁荣诗歌文化事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舒婷
朗诵:史可
主持:陈超
配乐:聆响行歌室内乐团

《致橡树》 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艺术家介绍

她是“中戏五朵金花”之一,她是家喻户晓的当红女星,她是中国女演员专业能力最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戏剧舞台的“大青衣”,她就是在《雷雨·后》中扮演蘩漪的史可。
史可出道以来,主演了《摇滚青年》《血色残阳》《勇敢的心》《娘道》《她眼中的UFO》等众多佳作,曾荣获罗马尼亚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第八届浙江省电影凤凰奖优秀女主角奖、第七届国际戏剧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奖、2017年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女主角奖。史可也是一位活跃在国际舞台的影后。2010年她主演的电影《80'后》提名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7主演电影《嘉年华》是唯一一部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
作品赏析
《致橡树》是“朦胧派五将”之一舒婷的作品,创作于1977年3月,是文革过后最早发表的爱情诗。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在此之前,旧式诗文中常常用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等纤柔、妩媚的形象来描绘情爱关系中的女性;而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向世人展示了新一代女性心目中“伟大的爱情”——扎根于同一片土地之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全诗文笔凝练、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地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画,在刻画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地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
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一说龚舒婷) ,1952年生,福建厦门人。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省文联、作协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委员。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代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第九届常委。
舒婷1969年参加工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的诗》,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真水无香》《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