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刚与柔
最近有后辈来问我,说:“师兄,我该如何去取舍自己练习中的刚与柔呢?”我听完一头雾水,问他是不是对刚与柔有什么误解。
那么就来浅谈一下武术中的“刚与柔”吧。
首先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刚”
一些朋友就觉得,力量大,就是刚,或者说,看起来有劲儿,就是刚,实际上这就是不那么正确的一种理论了,就好像有些朋友经常说:“在绝对力量面前如何如何。”
那么力量的来源是什么呢?
力量的本身就是一种技巧,诸位可以试想一下,大家全速跑步的时候哪里用力?是手的摆动?还是脚的运动?还是腰的扭转?答案是身体的各方面协同作用,所进行的项目不同,身体各方面协同的轻重就不同,同样的,武术中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施力,不同的练习者使用起来也是不同的,使用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种技巧,所谓“绝对力量”,是把人体协同割裂开来看的东西,本质上是只存在于泥头车这样的东西中的。
那么说回正题,什么是刚?
刚其实是使用身体达到一个整体,也就是所谓的劲儿能整,能够使出刚力来,无论是咱们挥拳还是用兵器,能够把身体形成一个整体,各部位协同打出,这就是有力量,有刚力,这是任何武术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
咱们初期练习的时候,都该以“刚”为目标,尽可能的做出这点,在有限的身体素质内,尽可能大幅度的使用出转化率高的“刚力”,就好像盖房子,身体素质是地基,而力量是层高,地基越大,层高也就越容易堆的高,但是地基小,能堆的高,也就是“刚力”的转化率高了,身体已经达到了“刚”的技巧要求。
现在聊完“刚”,就稍微探讨一下“柔”吧。
笔者的一位同门用的形容非常好:面条是柔软的,钢丝绳也是柔软的,那你说哪个是柔呢?
所以“柔”,不应该单纯理解为“柔软”,而是“柔韧”。
武术中有一句话叫“四两拨千斤,必先有千斤力。”“柔”是建立在“刚”的基础上的。
一般练习武术,首先要有概念。
最开始,什么是整,整是什么表现,然后再进入到另一个概念,什么是“僵”,如何才能“不僵”?
“刚”的练习中,为了追求“整”,往往会导致形成“僵”,也就是发劲卡顿,不够“活”,那么追求的,也就是“柔”了。
就好像一个弯道,“僵”是直直的冲,到了接近弯道的地方猛地刹车,再调整位置拐过去,而“柔”就好像一个熟练的赛车手,用漂移的技巧,毫不减速的贴着弯儿拐过去。
笔者想起少年时期,看过一部漫画叫《北斗神拳》,里面有刚拳和柔拳两兄弟,最后决战的时候,柔拳的亦能使用刚拳,虽然漫画不能当真,但是武术的“柔”本身就是建立在“刚”的基础上的。抛开了“刚”直接去谈“柔”,或者把“刚”与“柔”当成对立面来看待的,就是陷入了极大的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