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古诗选择题!2020-2022!透彻精讲?【语文大合集05】

1。画眉鸟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译文对照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标签: 古诗三百首写鸟写人人物动植物寓人数字
译文 注释
千百声的鸟的鸣叫声,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在高低有致的林木里。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1 啭: 鸟婉转地啼叫2 随意: 随着自己(鸟)的心意。3 树高低: 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4 金笼: 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5 不及: 远远比不上。
赏析 相关内容
这首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的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作者】魏了翁 【朝代】宋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译文 注释
处处都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祖孙三代(不是魏了翁)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如能领会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
1 苦: 形容执著地追求。箫、鼓、2 笛: 乐器名,此用以形容节日歌舞之盛。3 祈麦祈蚕: 祈求农事丰收,麦、蚕代指诸多农事。4 元正七: 即农历的正月初七。
赏析
这首词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题中的“人日”,和词中的“元正七”,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民间旧俗,是以七种菜为羹,用彩色的布或金箔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戴在头上,表示“形容改新”和“一岁吉祥”之意,并且饮酒游乐,吹奏乐器,以祈农桑。这是一个快乐吉祥的节日,“人”在这一天显得特别尊贵,所以李充在《登安仁赋铭》中有“正月七日,厥日唯人”之说。
正月的时候正值孟春,初阳发动,故词以“无边春色”起头。但是,就人之常情来说,尽管到处是春色,还是要去寻春、觅春的。
3.。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作者】陈师道 【朝代】宋
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译文 注释
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笑着一身清爽。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对曾巩出山的态度)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
1 篮舁: 竹轿。2 骨毛清: 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4.。鹊桥仙·赠鹭鸶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溪边白鹭。
来吾告汝。
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
青泥别渚。
剩有虾跳鳅舞。
任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译文 注释
溪边的白鹭呀,我来告诉你:溪里的鱼儿已经陆陆间数了。我固然爱护你,间你也该怜惜鱼儿,我们大家之间要快活相处才对。在远远那片白色沙岸,在水中那个青泥小岛,有许多虾在跳,泥鳅在舞。你间以飞去那里随意觅食,吃上了再飞回来。当微风吹动你头顶上那根长长的羽毛,我就来迎接你。(虚写!还未发生,只是想象,不可能有视觉和听觉!!!!!!!)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词人把白鹭招来,郑重其事地告诉它:溪里的鱼儿悠然自得,供人游赏,令人愉悦。我爱惜你白鹭,你白鹭也应爱惜游鱼,不要去吃它们,要欣然相处。表达了对游鱼的爱怜,抒发词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下片写词人对虾鳅之类的厌恶。全篇运用拟人化手法,通过与白鹭的对话,对鱼儿和虾鳅不同态度的对比,表现出词人爱憎分明的态度。起句直呼溪边食鱼儿的白鹭,要它前来听自己的劝告。以下词人的劝告说服,藏有数个曲折。他先动之以情,说溪中的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再晓之以理,要它体谅主人的心意,推己及人,与溪中的鱼儿泯去物我,浑然相处。这种物我的浑然一处
1 汝: 你,指白鹭。2 堪数: 不堪一数,言溪里鱼儿已陆陆无几。3 主人: 词人自称。4 怜: 爱。5 物我: 物与我,即白鹭和它的主人。这两句是说请白鹭勿食吾鱼,应和主人欣然相处。
5.。寄江州白司马(白居易)
【作者】杨巨源 【朝代】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有没有)。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译文 注释
江州司马(白居易)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1 惠远: 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6.。别郑炼赴襄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对仗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译文 注释
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 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捱的时光,想到离别之后的情景而心惊神伤(过去和现在,没有将来)。 暮色沉沉,天地一片广阔,我与您在蜀地作别,您回到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 希望您回到故乡后,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 庞德公 的踪迹。
1 戎马: 军马,借指军事、战争。2 把: 握,执。3 岘首山: 在襄阳。4 耆旧: 年高望重的人。5 姓庞人: 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炼字对仗、内容深远的。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因其所在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他写出的诗都是表达对人们的深刻同情,跟揭露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从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手法也很蕴藉沉著,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
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