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四)
二、选择正确答案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2.假定政府没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支出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
A.吸取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足够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8.如果所得税率既定不变,政府预算为平衡性的,那么增加自主性投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会增加均衡的收入水平,并且使政府预算( )。
A.保持平衡 B.有盈余 C.出现赤字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答案1.C 2.B 3.A 4.D 5.B 6.A 7.C 8.B
三、计算
1.假设一定经济中有如下关系:
c=100 + 0.8yd----------------------------------(消费)
i=50------------------------------------------(投资)
g=200-------------------------------------(政府支出)
tr=62.5--------------------------------(政府转移支付)(单位都是10亿美元)
t=0.25-------------------------------------(边际税率)
(1)求均衡收入;
(2)求预算盈余BS;
(3)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4)若充分就业收入y* =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
(5)若投资i=50,政府购买g=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盈余为多少?
(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即投资增加后,预算盈余由原来的125亿美元赤字变成187.5亿美元的盈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实际收入水平的增加。
(4)投资无论等于50还是100,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均不受影响。即
BS﹡=ty﹡- g - tr = 0.25×1200-200-62.5=37.5(10亿美元)
(5)当政府购买增至250后,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
BS﹡=ty﹡- g – tr
=0.25×1200-250-62.5
=-12.5(10亿美元)
(6)导致实际预算盈余BS发生变化的原因既可有财政政策的变动,也可以有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由(2)、(3)可以看出,虽然政府并未改变税率和支出水平,但由于收入的增加,实际预算盈余BS也增加了。因而用实际预算盈余BS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显然是不行的。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将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上,从而消除了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因而可以准确反映财政政策的方向。另外,使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衡量政策方向,还可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2.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β=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
解:政府购买减少200亿美元对收入的影响:

因此政府税收将减少0.25×500=125亿美元。即政府减少购买性支出200亿美元这一举措将增加200-125=75亿美元的财政盈余,恰好将已有的75亿美元的赤字消灭。
4.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为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四、分析讨论
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答:(1)所谓自动稳定器,指的是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一种无需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的自动稳定的内在功能。这种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自动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三个方面得到发挥。
(2)一般而言,边际税率越高,税收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原因是:一方面,边际税率越高,繁荣时政府的税收增加就越快,萧条时政府的税收下降就越快,从抑制了个人可支配收入及个人消费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较高的边际税率会使繁荣时的开支乘数()自动减小,而使萧条时的开支乘数自动提高。所以说,边际税率越高,总需求的波动从而产出的波动就越小,其自动稳定作用就越大。
2.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所谓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稳定经济而采取的主动性财政或货币措施。其原则是: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应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以抑制衰退;当总需求水平非常高,经济过热以至于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考虑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以避免过度繁荣。总之一句话,就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追求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平衡,不允许出现财政赤字或盈余。这种思想按其发展阶段又分三种情况:一是年度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要求量出为人,每个财政年度都要实现预算平衡;二是周期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要求政府财政在一个周期内保证预算平衡,具体说,就是以繁荣年份有意安排的盈余去弥补萧条年份有意安排的赤字,整个周期的预算盈余为零;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这种思想主张,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平衡预算财政思想的发展,说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单纯追求年度平衡发展至以一定经济目标为前提的预算思想,但其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
功能财政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思想,这种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为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施行。由此观之,两种思想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为目标,而后者则将平衡目标抛在一边,认为无论预算平衡、盈余抑或是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
4.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六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5.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和变动法定准备率三种。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水平并进而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债券价格上升,最终货币供给扩张,利率也会下降,这样便能达到刺激投资和总需求的目的。若经济出现膨胀的趋势,中央银行就通过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以达到抑制总需求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另一种工具。由于贴现率的高低影响到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借款的成本,因而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贴现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进一步影响货币水平和利率,影响产出和就业。此外,无政府还可通过逆经济风向地改变法定准备率以达到紧缩或扩张货币供给的目的。以上三种政策工具在实践中经常要配合使用,其中,公开市场业务以其灵活性、准确性和主动性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主要手段。
6.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答:(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水平并进而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债券价格上升,最终货币供给扩张,利率也会下降,这样便能达到刺激投资和总需求的目的。若经济出现膨胀的趋势,中央银行就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以达到抑制总需求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2)其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及时地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债券,从而比较容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很灵活,因而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变买进为卖出证券,立即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为减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连续地、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有价证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而且中央银行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得到纠正。
第六部分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总需求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作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从IS—LM模型分析中可知,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动会使LM移动,进而影响收入水平,而LM移动究竟会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即h越小,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越敏感即k越大),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已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为:

式中d表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e表示自发支出乘数,h和k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程度。从上式可以看出,当d、Ke不变且k比较稳定时,若h越小,则P上升一定幅度使M/P下降一定量时,国民收入Y就减少得越多;反之,P下降一定幅度使M/P上升一定量时,国民收入Y就增加得越多,因而,AD曲线就越平缓。同时,当h和k既定时,如果d和Ke越大,即IS曲线越平缓,则实际货币余额M/P变动时,收入变动也会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增加),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3.总供给函数: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所谓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的。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量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率的减函数,可写为:,实际工资越低,劳动力需求越大;劳动力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可写为,实际工资越低,劳动供给越小。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在短期,就业量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水平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对企业或劳动者来讲,重要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是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的比率,当名义工资上升的幅度低于价格上升的幅度时,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实际工资就会上升。如果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变化,那么,就业量的决定就完全独立于价格水平的变化。因为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就会同比例上升,劳动力市场将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样,就业量就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总产出也不随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当价格水平具有完全的伸缩性时,实际产出量主要由潜在产出决定,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可称它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或古典总供给曲线。
当名义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时,现实经济中即使存在失业,工资水平也不会下降;但当劳动力处于过度需求状况时,工资却可向上调整。这样,在刚性的名义工资水平下,如果物价上升,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劳动力需求就会扩大,经济的就业量和总产出就会增加,总供给曲线就会向上倾斜。总产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可把这条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凯恩斯主义供给曲线。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率逐渐减少。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价格水平的上升就会导致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的出现,这样,名义工资就会随物价同比例上升,使就业量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从而物价水平上升时,产出也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经济的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向右上方倾斜,在长期就变为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上的垂直线。
4.总供给、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当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经济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实际产出、就业水平、利率水平和价格水平。在古典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价格水平的变化不影响经济的就业量和总产出水平。任何由于总需求或总供给的波动而造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不相等,理论上都可通过价格水平的变化使经济恢复到原先的均衡,而不需要任何经济政策。例如,由于货币供给量的扩大(或者政府支出增加,出口增加等),经济的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这样,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就超过了总供给,价格水平即上升。在需求方面,随着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市场上实际货币供给开始减少,利率水平上升;投资缩减,总需求开始减少。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距也开始缩小。只要总需求还大于总供给,价格水平就持续上涨,直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结果,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同比率增加,利率、总产出、就业量以及总需求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当经济的非均衡来自供给方面的波动时,如石油供给的减少,总供给曲线会向左移动,造成经济在原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只要总供给不随价格水平的变化而调整,价格水平就持续上升直到总需求重新等于总供给。结果,总产出与就业水平下降,价格水平、利率上升,总需求量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的向下刚性而向上倾斜,就业量和产出水平都会随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就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
基本概念:
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个经济部门的总支出。
2.总需求函数与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函数是指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支出或均衡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经济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会随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下降。总需求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就是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就是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了每一个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均衡支出或收入。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系中,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利率效应(凯恩斯效应):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会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投资水平就会下降,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4.总供给:是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5.总供给函数与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一般价格水平与总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就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描述了与每一个价格水平相对应的总产出量。
6.实际余额效应(庇古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以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会相应地下降,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7.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表示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长期总供给是惟一的,并不随物价水平而变动,所以在纵轴为价格水平、横轴为产出水平的坐标系中,长期,实际产出量主要由潜在产出决定,因而不受价格的影响,或者说,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实际工资相应调整后,产出量不会相应变化。
8.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表示劳动市场均衡或非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纵轴为价格水平、横轴为国民收入的坐标平面上,就得到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因此,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交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就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三个市场同时均衡也意味着此时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现转化。
9.货币中性:指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
10.古典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在该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因此,总需求曲线移动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发生影响。
11.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在该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刚性而向右上方倾斜,这说明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水平。
12.劳动市场均衡:劳动需求曲线表明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劳动市场均衡就由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交点决定。当劳动的需求与劳动的供给相等时,劳动市场达到均衡。
13.工资下限假说: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但也具有完全向上伸缩性。这也就是说,工资有一个最低限度,无论劳动市场上供求如何变化,工资不会低于这一水平,从而具有不能向下变动的刚性,但在这一最低之上,工资则可以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具有向上的伸缩性。这一假说是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的基本假定之一。
14.工资粘性假说:当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动时,工资也要发生变动。但工资的这种变动不是迅速的,而是缓慢的,劳动市场上供求的变动与工资变动之间存在着时滞。具体来说,当劳动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就要下降,但这种下降不是迅速发生的,而不缓慢地进行的;反之;当劳动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会上升,但这种上升也不是迅速发生的,而是缓慢地进行的。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就是这一假说(参阅第二十三章)。
15.工资完全有伸缩性假说:工资可以适应劳动市场供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动。当劳动市场上供给超过需求,工资会迅速下降,当劳动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又会迅速上升。通过工资水平这种迅速而及时的变动,经济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新古典总供给模型正是在工资有完全伸缩性这一假说的基础上说明就业量、产量、工资与物价的决定的。
·习题解答
一、判断正误并解释
1.总供求模型是微观供求模型的简单放大。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可由单个产品供给曲线的形状直接推得,但总需求曲线的形状与单个产品需求曲线的形状则无必然联系。单个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反向变化,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反向变化,则是由于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等方面的原因。另外,微观供求模型中价格与总供求模型中的价格也有不同,后者是前者的加权平均。
2.单个产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长期影响要比短期的大。宏观供求模型中,价格水平对总供给的影响亦如此。
分析: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就单个产品的供给曲线而言,由于弹性的完全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越长,弹性释放越充分,价格对供给量的长期影响就比短期的大。宏观的总供给曲线恰相反:它在短期向右上方倾斜,在长期却变得垂直。也就是说,在短期,价格水平的变化可以改变总供给的水平,但在长期却不能。
3.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状态,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亦如此。
分析: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在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状态,消费者实现了效用的最大化,厂商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高,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状态,此时政府的干预也被认为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但在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叉点上,虽然经济实现了总供求的均衡,但国民收入可能要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并且存在非自愿失业。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说法,这种情况可以由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所导致。因此,要求政府积极地进行经济干预,以熨平经济波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4.主要地是由于对劳动市场的不同理解,使得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对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以萨伊定律和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为前提,其必然结论就是经济总能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货币的作用是中性的,政府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只能改变价格水平,而不可能使产量、就业等实际变量发生变化。因此,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劳动市场是不完全的,货币工资的变化具有“刚性”或“粘性”的特征,从而劳动市场常常是非出清的,存在非自愿失业,产出也低于潜在水平,此时,扩张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出的增加。因此,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起码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或存在向右上倾斜的部分。但在长期,凯恩斯主义者也倾向于同意总供给曲线垂直的说法,因为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这就使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
5.根据凯恩斯的观点,非自愿失业应归因于工人自身。
分析:这句话是正确的。凯恩斯认为,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他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使货币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这样,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将会上升,从而使劳动需求减少,相应地要求货币工资下降以使实际工资恢复到市场出清的水平。根据凯恩斯的假设,货币工资不可能向下调整,这样就造成了非自愿失业。
二、选择正确答案
1.下面哪一项是潜在产出的长期决定因素( )。
A.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水平 B.货币
C.技术 D.对过分增长的工资罚以重税
2.增加国防开支而无相应的增税措施,将会引起( )。
A.价格上涨和GDP上升 B.价格上涨和GDP下降
C.价格下降和GDP下降 D.价格下降和GDP上升
3.宏观经济学的传统观念可能会反对以下哪种说法( )。
A.工资和价格对失衡可以有迅速的反应
B.当产出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时,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C.积极地改变总需求的政策只会影响价格,但不会影响产出和就业
D.非自愿失业是一种经常有的状态
4.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的财富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的税负会增加
D.以上几个说法都对
5.能够使总需求曲线右移的是( )。
A.实际货币供给的增加 B.价格水平的下降
C.政府税收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
6.古典总供给曲线垂直是因为( )。
A.总供给中单个产品的供给弹性都为零
B.总供给中单个产品的供给曲线都垂直
C.宏观生产函数是稳定的
D.劳动市场是出清的
7.总供给曲线倾斜的原因可能是( )。
A.劳动力供给立即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做出调整
B.劳动力需求立即对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做出调整
C.劳动力需求立即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做出调整,但劳动力供给却不受影响
D.劳动力供给立即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做出调整,但劳动力需求却不受影响
8.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
A.是由于工资面对劳动市场过量的需求时没有提高
B.是由于工资面临劳动市场过量的供给时没有降低
C.也被古典经济学家所承认
D.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无足轻重
9.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 )。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对价格和产出水平均无影响
10.“长期”总供给曲线的“长期”( )。
A.是就资本存量是否可变而言的
B.是就技术水平是否可变而言的
C.是就劳动力市场能否对价格水平变化作出适应性调整而言的
D.是就日历时间的长短而言的
11.潜在产量就是( )。
A.不受价格水平变化影响的产量
B.是潜在的但不可能实现的产量
C.是确定的而非可以改变的产量
D.可以被财政或货币政策改变的产量
12.古典主义将会同意以下的哪种说法( )。
A.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用
B.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无用
C.财政政策有用,货币政策无用
D.财政政策无用,货币政策有用
13.在常规总供给曲线的情形下,实际产出接近充分就业的水平,总需求的增加将会使( )。
A.产出和价格都有明显的提高
B.产出和价格都无明显的变化
C.产出增加较多,价格无太大变化
D.价格提高较多,产出无太大变化
14.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某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会使( )。
A.产出增加,价格下降 B.产出增加,价格提高
C.产出减少,价格下降 D.产出减少,价格提高
15.其他条件不变,突破性的技术进步最终将会使( )。
A.产出增加,价格提高 B.产出增加,价格下降
C.产出减少,价格提高 D.产出减少,价格下降、
答案1.C 2.A 3.D 4.D 5.D 6.D 7.C 8.B 9.B 10.C 11.A 12.B 13.D 14.D 15.B
二、计算
1.设IS曲线的方程为r=0.415-0.0000185y+0.00005G,LM曲线的方程为r=0.00001625y-0.0001M/P。式中,r为利率,y为收入,G为政府支出,P为价格水平,M为名义货币量。试导出总需求曲线,并说明名义货币量和政府支出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容易看出,名义货币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政府支出增加,将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2.设总量生产函数Y=F(K,L),式中Y代表总产量,K代表总资本量,L代表总劳动量。试说明,如果规模收益不变,则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产量唯一地取决于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资本。
解:设生产函数Y=F(K,L)为规模报酬不变的一次齐次式,则有

令y=Y/L,k=K/L,上式可写为:
y=f(k)
也就是说,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产量y唯一地取决于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资本k。
3.如果总供给曲线为ys=500,总需求曲线为yD=600-50P,
(1)求供求均衡点;(2)如果总需求水平上升10%,
求:新的供求均衡点。
解:(1)解方程组;yS=500; yD=600-50P;易得P=2,y=500

(2)总需求水平上升了10%,即新的总需求水平为550单位。易知点A(2,550)是新的总需求曲线AD1上的一点。设AD1的方程为y=a-50P,将A点坐标代入,易得AD1的方程为YD=650-50P
结合总供给曲线Ys=500易得为P=3,Y=500.
4.设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2350+400P,总需求函数为y=2000+750/P,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解:解方程组;y = 2350 + 400P;y = 2000 + 750/P
易得均衡时的价格和收入分别为P=1和y=2750。
5.假定某经济社会为不含政府和国外的两部门经济,且存在以下经济关系:
y=c+i,L=(0.9y-900r)P,c=90+0.9y,M=900,i=900-900r,P=1
其中,y、c、i、r、M、P分别代表产量、消费、投资、利率、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
求:(1)均衡利率和收入(2)若货币供给增加,超过900,收入和利率会有什么变化?
(3)写出总需求曲线的表达式。
解:(1)将消费和投资函数代入y=c+i并整理,易得IS曲线的方程y=9900-9000r
将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函数代入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M/P=L,易得LM曲线的方程y=1000+1000r
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组,可得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分别为r=0.89 y=1890
(2)LM方程亦可表示为如下形式y = M/0.9 + 1000r
解其与IS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可得 r = 0.99 – M/9000,y = 990 + M
容易看出,如果M增加,M>900,则r减少,r<0.89;y增加,y>1890。
(3)由M/P=L,可得LM方程y=1000/P+1000r
解其与IS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并消去利率r,可得总需求方程y=990+900/P
6.假定经济的短期生产函数是y=14N-0.04N2,劳动力需求函数是Hd=175-12.5(W/P),劳动力供给函数是Ns=70+5(W/P)。
(1)在P=1和P=1.25的水平下,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2)求在P=1和P=1.25水平下经济的短期产出水平。
解:(1)当价格水平P=1时,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函数分别为:Nd=175-12.5W, Ns=70+5W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均衡就业量:N=100
当P=1.25时,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分别为Nd=175-10W Ns=70+4W
解方程组可得均衡就业量为:N=100
(2)从(1)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不受价格水平变化的影响,在P=1和P=1.25的水平下,均衡就业都为100单位。由y=14N-0.04N2 ,得此时短期产出为y=1000单位。
四、分析讨论
1.说明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答: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反向变化,是因为(1)价格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的同方向变动,进而引起投资和产出水平的反向变动。如当价格上涨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投资水平下降,从而总需求水平也将下降。其次,(2)价格水平的变化还会影响人们的实际财富,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以货币表示的资产(如现金、存款等)的实际价值将降低,人们由于变得相对贫穷而减少消费支出,也会引起总需求的下降。再就是(3)价格水平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税收负担,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将增加,从而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消费者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水平下降从而总需求水平也将下降。最后,(4)价格水平的变化还将通过影响净出口来影响总需求。如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固定汇率下降会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也会使总需求水平下降。
2.试说明主流学派经济学家是怎样用总供求分析法说明经济的“滞胀”状态的。
答:主流学派经济学家用供给冲击解释“滞胀”产生的原因。如图18-2中,AD曲线的位置不变,短期总供给曲线ASs0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的提高)向左移动至ASs1的位置,容易看出,与原来的均衡点E0相比,新均衡点E1的价格水平提高了,产量下降了。也就是说,经济中出现了“滞胀”。

3.试比较IS-LM模型和AD-AS模型。
答:IS-LM模型被认为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标准阐释,它是在产品和货币两个市场的背景下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其中,IS曲线反映产品市场的均衡要求,LM曲线反映货币市场的均衡要求,在两条曲线的相交之点,两个市场实现了一般均衡,相应的国民收入即为均衡收入。与IS-LM模型不同,AD—AS模型将价格水平作为一个变量来处理,将IS、LM两曲线“合并”成一条AD曲线;该模型的分析背景亦有所扩大,对劳动市场的分析成为导出总供给曲线的逻辑基础。这些变化使得AD-AS模型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并且可以被用平分析更为广泛的经济问题。
第七部分 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指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用公式表示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为:Gt =(Yt-Yt-1)/ Yt-1;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为:gt =(yt-yt-1)/ yt-1。
2.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源泉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t=Atƒ(Lt,Kt)(Yt、At、Lt、Kt分别表示t时期的总产出、技术状况、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由此可得到增长率的分解式:GY=GA+αGL+βGK(GY、GA、GL、GK分别表示产出、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因此,经济增长的源泉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3.人力资本: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4.哈罗德—多马模型:这里以哈罗德模型为代表来介绍。该模型主要研究在使充分就业得以保持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ΔY/Y=s/v(ΔY、Y、s、v分别为社会的总产量、总产量的增加量、储蓄率、资本—产量比),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如果v表示的是资本与产量的实际变化量的比率,则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称为实际增长率GA;如果v表示的是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量比,则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GW;如果考虑就业水平这一因素,则与人口增长率n相等的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GN。哈罗德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必须满足:GA= GW= GN。
5.有保证的增长率:指与企业家所需要的资本—产量比适合的收入增长率,是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
6.不稳定原理:哈罗德通过考察认为,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这个结论被称为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
7.新古典增长模型:该模型在生产的规模报酬和劳动力的增长比率不变的假设条件下,研究资本与储蓄之间的关系。模型的基本方程为:Δk=sy-(n+δ)k(式中,k为人均资本,Δk为人均资本的增加量,s为储蓄率,y为人均产量,sy为人均储蓄,n为劳动力的增长率,δ为折旧率)。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减去(n+δ)k项。(n+δ)k项被称为资本的广化,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方面,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δk。人均储蓄超过(n+δ)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的上升,即Δk>0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新古典增长理论展示了一个稳定的动态增长过程,即当经济偏离稳定状态时,无论人均资本过多还是过少,都存在着某种力量使其恢复到长期的均衡。
8.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这是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的与人均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资本应满足的关系式,其基本内容为: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就是:ƒˊ(k*)= n。
9.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最为著名。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其中要素投入量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投入;要素生产率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包括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丹尼森进而把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丹尼森通过对各个增长因素所作贡献的量的分析,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得出结论: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与丹尼森分析的不同之处是他重视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0.库兹涅茨的“倒U字假说”(库兹涅茨曲线):这是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即“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多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因而被命名为库兹涅茨的倒U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
11.最优经济增长:最优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是,当社会目标已经确定时,经济社会从各种不同的可行的增长路径中挑选出一条路径,以使社会目标函数最大化。最优经济增长问题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用来评价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的目标函数、用来描述所考察的经济社会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运行的状态方程、有关变量的初始约束条件以及最终的约束条件。
12.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新增长理论的重要特征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因此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是新增长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前者又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主要包括罗默模型和卢卡斯模型;另一种是凸性增长模型,主要包括AK模型、琼斯-真野惠里模型和雷贝洛模型。
13.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大体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根据周期的长短经济周期可分为长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中周期(朱格拉周期)和短周期(基钦周期)。
14.乘数-加速数模型:用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说明经济波动的理论称为乘数-加速数模型。乘数原理是指投资变动引起收入变动的理论;加速原理是指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由萨缪尔森所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Yt=Ct+It+Gt Ct=βYt-1,0<β<1 It=υ(Ct-Ct-1),υ>0
·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实际增长率,国民经济将持续高涨。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哈罗德模型得知,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实际增长率时,一国经济会实现稳定均衡的增长。
2.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国民经济将长期萧条。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哈罗德模型得知,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时,一国经济会实现均衡的增长。否则,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经济将长期萧条。
3.哈罗德增长模型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在分析方法上存在的区别是:凯恩斯采用的短期的静态的分析方法,哈罗德采用的是长期的动态的分析方法。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哈罗德模型既在技术、人口、资本均可变化的时期内分析经济增长,又从连续的各个时期来分析经济增长,因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分析。而凯恩斯的分析则相反。
4.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为繁荣、复苏、萧条、衰退。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每一个循环都有一定的顺序,依次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5.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周期是围绕着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而上下波动的。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线是正斜率的,经济就是围绕着这一长期趋势线而上下波动的。
6.加速原理断言,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倍增加。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加速原理是指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即指GDP的增加会导致投资数倍增加,而不是反之。
7.如果国民收入在某个时期增加,则净投资肯定是大于零。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加速原理,It=υ(Yt-Yt-1),υ>1,当Yt-Yt-1>0时,净投资It必定大于零。
8.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都是说明投资的决定的。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
二、选择正确答案
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
A.失业率的下降 B.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C.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D.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2.根据哈罗德的定义,有保证的增长率GW与实际增长率GA之间可能有的关系是( )。
A.GW > GA B.GW = GA C.GW < GA D.以上各项均可能
3.要达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必须使( )。
A.GA = GN B.GA = GW C.GA = GN = GW D.GN = GW
4.在哈罗德模型中,已知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实际增长率,如果合意的储蓄率等于实际储蓄率,那么合意的资本-产量比将( )。
A.小于实际的资本-产量比 B.大于实际的资本-产量比 C.等于实际的资本-产量比 D.以上都可能
5.在哈罗德模型中,已知合意的储蓄率小于实际储蓄率,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等于实际的资本-产量比,那么有保证的增长率( )。
A.小于实际增长率 B.大于实际增长率 C.等于实际增长率 D.两者的关系不能确定
6.基钦周期是一种( )。
A.短周期 B.中周期 C.长周期 D.不能确定
7.加速原理断言( )。
A.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数倍变动 B.消费支出随着投资的变动而数倍变动
C.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增长率数倍变动 D.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数倍变动
8.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是因为( )。
A.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动 B.加速数作用 C.乘数和加速数的交替作用 D.乘数作用
答案1.B 2.D 3.C 4.B 5.A 6.A 7.D 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