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风云中的风云国王——海因里希四世篇

这篇中要登场的主角叫做海因里希,或者被翻译作亨利,一个在德意志很常见的名字。在这里我们按照德系的习惯,统一称之为海因里希。海因里希是萨利安家的第三位凯撒,但加上之前的传承,他已经是第四位叫做海因里希的德意志国王了,故而称海因里希四世。因为他老爸和儿子也都叫海因里希,所以后面在需要区分的时候会加上四世,或者直接以四世代指。
说到海因里希四世,与前面的主角不同,他的一生并没有打出什么传奇的战绩。但他的一生并不是平平淡淡碌碌无为,正相反他与世俗贵族以及宗教权威的争斗深深的影响了德意志之后的发展。因为涉及宗教世俗权力斗争,且没有征服者这样响亮的名号,海因里希往往被人有意无意的忽略。然而他的故事造成的影响,其实完全不次于征服者威廉。

一、年幼继位被摄政,世俗教会初争权
海因里希四世出自萨利安家族,由于祖上的荣光,这一出身本身就意味着荣耀。他老爹海因里希三世对自己这个宝贝儿子也十分看重,在1054年小海因里希才四岁的时候,就帮他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并宣布其为共治皇帝,意图着重培养自己的长子。要说老爹海因里希三世和几位前任一样,也是个英雄人物,不仅牢牢掌控了德意志国内的政权,击败了波西米亚人和匈牙利人,还各种花式吊打教宗。吊打教宗还不算,这位老哥靠着支持教会改革控制教会,还能让教会承认自己的地位,甚至被称作“虔诚者”。然而英雄命短,这位老哥在39岁时就意外身亡,此时离小海因里希成为共治皇帝才2年。
于是一个6岁的小孩,被时任教皇维克托二世正式加冕为德意志的国王。虽然还没有被加冕为罗马的凯撒,但这已经让小海因里希成为了名义上的领导者。不过很显然他还没法胜任一个大帝国领导者的身份,即使他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帝王教育。尽管有他的母亲阿格尼丝太后摄政,但她也没有深厚的背景实力确保小国王的统治。在登基5年后的1061年,小海因里希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挑战。
此时海因里希四世已经11岁了,朝政仍然由太后阿格尼丝掌控。这一年的七月,时任教宗尼古拉斯二世去世,经选举意大利的卢卡主教成为新任教宗亚历山大二世。但是这个结果让德意志当权者不太满意,一个不受自己控制的教宗不是一个好教宗。从955年还是奥托一世时开始算,一直到1057年维克托二世去世的一百年间,德意志的皇帝们废黜了5位教宗,任命了总共25位教宗中的12位。显然阿格尼丝太后惯性地觉得,现在也可以像以前一样罢黜第6位教宗。于是德意志组织重新进行选举,并拥立更靠北、处于帝国势力范围内的帕尔马主教为(对立)教宗,称何诺里二世。

于是到了1062年春天,在德意志贵族的支持下,何诺里二世带着军队就跑去打罗马了。有了世俗军队的支持,何诺里二世在一开始确实占了上风。不过随着教宗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者加入战斗,何诺里二世并没能拿到100%战争得分。而另一边在德意志的腹地,一场针对海因里希四世的阴谋也在酝酿。
当小海因里希在莱茵河登船时,一伙儿阴谋者袭击了小国王。尽管海因里希立刻跳进河里试图逃走,但是还是被参与密谋的贵族抓到,并被带到了这伙人的派系领袖——科隆大主教安诺二世的手中。安诺大主教控制了小国王后,威胁太后阿格尼丝交出权力。阿格尼丝无奈之下只好接受前往修道院,不再参与统治的命运,朝政也就此落入安诺的手中。获得摄政权力后,安诺大主教立刻宣布支持教宗亚历山大二世,反对对立教宗何诺里二世。
尽管安诺二世对海因里希的摄政,并没有得到德意志境内贵族的广泛接受。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对立教宗何诺里二世得到的支持确实减少了。在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战争后,最终亚历山大二世作为教宗返回了罗马,而何诺里二世则退回了帕尔马,这次立伪扶正以失败告终。
二、三年隐忍终亲政,五载昂扬破权臣
返回德意志这边,海因里希在接下来青年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接受修道院的神学教育。科隆大主教安诺二世自诩为小国王的导师,而不来梅主教则成为小国王的监护人。这两神棍在教育上一通乱点,小国王属性没怎没涨,还只得了个专断的特质。
海因里希对于教会的控制显然并不满意。长期以来,教会只是德皇维持统治的工具。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很多土地的人在被征服前仍然信仰原始宗教。而借着天主教的推广,这帮来自不同部落、梳着麻花辫、留着大胡子的持斧肌肉男们,才能有更好的同信仰认同感。因此,在早期德皇的统治过程中,高级教士们经常出现在中枢及地方世俗政府中。为了让主教能够更好的贯彻自己的统治,很多贵族将自己的家族成员推上主教的位置,便于控制教会。于是这些流着贵族血脉的主教们,思想行事也常常带有贵族的影子。借着传教、捐赠及参与政务,教会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很多大主教管辖的土地比一些贵族都多。与此同时,土地带来的财富与权利,也让主教们更不甘心一辈子蹲在修道院里清修。
另一方面,随着克吕尼运动的发展,尽管教会在清修、不置私产等方面也有所进步。但这一运动更大的影响,还是在于教会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神权和王权的矛盾冲突也在不断加深。其中最直接的冲突,就在于地方主教的任命权。这一点不光在德意志,像之前提过的英格兰、法兰西等地方其实都是一样的。尤其在教会东西大分裂以后,罗马教廷更需要通过权力立威来确立自身的正统性,而地方主教任命权就是关键的体现。在以后的几百年里,教皇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宗教领袖,他更是欧陆上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跟各国间政治交易不断。并且在这期间,再也没能出现一位有能力做到至少统一西欧的帝王。
到了1066年的德意志,也就是我们的中世纪盛期剧本的时间。这时海因里希四世已经16岁了,更加想着拿回自己的王权。于是趁着安诺二世离开德意志,海因里希脱离了修道院的控制,宣布废黜安诺二世的摄政,只给他保留了大主教的身份,剥夺了其余所有世俗统治的权力。随后海因里希四世又用“以公谋私”的罪名,把不来梅主教也踢出了议会,并击败了北边的斯拉夫爬竿。此时的四世风头正盛,似乎又一位强大的德皇即将登上舞台。
同年年中,海因里希四世和早在加冕前就订婚的萨伏伊伯爵奥托之女,都灵的贝莎成婚。从地缘政治上来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助于加强对北意的控制,算是三世留给四世的政治遗产之一。而这桩婚姻在现实上却没有那么美好,婚后才2年,海因里希四世就想跟贝莎离婚。但是他的要求在美因茨的议会上被毫无疑问的拒绝了,教宗的使者甚至暗示威胁他,如果他坚持离婚教宗亚历山大二世就否认他加冕的合法性。无奈之下海因里希四世只能妥协,但由于此事他与教宗间也产生了不小的问题。显然四世认为教宗不支持自己,并且想要削弱世俗势力来强化教会。这次埋下的不和的种子,会在之后孕育出更加尖锐的对抗。
在之后的两年,海因里希四世的重心放在了消灭国内反对者及扩张边界上。首先是对外战争,他继续组织人马向斯拉夫及萨克森东方进行远征。而在国内,四世则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在四世被摄政的期间,德意志国内的大贵族们先后回过味来,加紧发展各地自己的势力,建立了一系列的派系。很快海因里希四世就迎来了这些派系的挑战,他不得不平定了施瓦本的鲁道夫和卡林西亚的伯特霍尔德的叛乱。而接下来他还要面对一个更严峻的挑战,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也是当年密谋绑架小国王的主谋之一,在1070年他还被指控或许在密谋暗杀国王。再加上这位奥托公爵之前在萨克森大肆扩张地盘,海因里希四世正好借此对其进行讨伐。尽管公爵要求会面解释自己并无反意,但是四世拒绝了这个请求,并宣布收回其巴伐利亚公爵的头衔,没收其名下财产和领地。奥托公爵当然拒绝交出权力,他逃到萨克森和图林根与海因里希四世持续斗争了一年。尽管四世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因为他授意美因茨主教在图林根报复性的收取十一税,再次激起了图林根民众的不满,更别提原本就敌视他的萨克森人。海因里希四世和大贵族的一系列争斗,只使得国内稳定度不断下降。
三、僧俗矛盾再放大,风雪受辱卡诺莎
到了1073年,海因里希四世成为德意志国王的第十个年头,他的一大敌人上线了。一个来自托斯卡纳的僧侣希尔德布兰德,成为新任教宗格里高利七世。面对这名新教宗,海因里希四世选择承诺支持宗教改革,以换取教宗对自己在萨克森和图林根扩张的支持。显然小国王低估了对方的野心,格里高利七世不仅继承了之前教庭改革派的思想,认为教会应脱离世俗君主的控制。他更进一步认为教宗作为上帝的代言人,应该反过来指导世俗的国王,甚至包括世俗国王的任命都应该由教宗决定。就像他对反对者宣传的那样:主说“我是真理”。某种意义上说,这位新任教宗完全没有传统教士的隐修默祷,而是把自己当作秩序的建立与维护者。于是这位大神棍很快展开了革命性的实质行动,否认世俗领主的统治权,拒绝世俗领主干涉教会领地的一切事物。于是德意志偌大一个王国,突然有几乎一半领土分离出来不再接受王权统治。而且这些领土还和其他领土互相交错,从德意志到北意大利完全碎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领地。
面对新任教宗的发难,海因里希四世起初并没有真当一回事。毕竟教廷和世俗领主间的争斗不是一天两天了,前面也提到过德意志国王几乎每两个教宗里就要换掉一个。现在你格里高利七世大叔跟我闹,我可不陪你玩,德意志的主教谁来当还不是老子说了算。于是四世继续在萨克森-图林根一带,巩固自己的领地并镇压叛乱。和远在阿尔卑斯另一边的敌人相比,这眼前的麻烦事才是四世现在最关心的,而且确实也够他喝一壶的。
到了1075年,海因里希四世终于在萨克森取得了胜利,便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南方。教宗此时新任命了米兰大主教,而米兰历来是北意大利的重镇。海因里希四世显然不能容忍一个过去一直是自己从属的角色,反过来对自己指手画脚。随着利益冲突加剧,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并开始相互指责,于是海因里希四世又把自己父辈使用过的手段拿了出来。1076年初,四世召集境内所有主教开会,宣布罢黜教宗格里高利七世。而在一个月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也宣布绝罚海因里希四世及其任命主教,以此作为对德王的回应。
同年年内,海因里希四世又召集国内诸侯开会,寻求对罗马的进一步行动。不过与四世希望的不一样,站在他这一边的诸侯寥寥无几。原本在打败巴伐利亚公爵奥托后,海因里希四世认为国内的诸侯已经服从自己的统治,不过事实证明这些大诸侯的算盘可不是这么打的。几位大诸侯本来就没有真心臣服四世,正好趁此机会发难,决定如果海因里希四世在一年内没有恢复教籍,在明年奥格斯堡的会议上就将真的不再承认四世王位的合法性。更糟的是,海因里希四世不仅失去了大贵族的支持,就连平民也因为四世被绝罚而不愿支持他。此时海因里希四世手里的牌着实不多了,到了年底他基本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眼看就要众叛亲离。
于是海因里希决定最后一搏,向教会内反对教宗的势力寻求支持,并想要在明年奥格斯堡会议前解决这个麻烦的对手。在1076年圣诞节后,海因里希四世在都灵主教的帮助下,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到达帕维亚,意图袭击前往奥格斯堡会议的教宗。然而这个消息走漏到了格里高利七世那里,他急忙退到了勒佐 艾米丽亚附近的卡诺莎堡坚守。海因里希四世的军队追去包围了卡诺莎堡,但是却对城堡里的人没什么办法。

眼看离时间期限越来越近,无奈之下,海因里希四世为了保住自己头衔的正统性,只好委曲求全,向教宗低头。从1077年1月25日到27号,海因里希四世连着三天站在大雪中的卡诺莎堡大门前,请求教宗原谅。格里高利七世最终同意撤回对海因里希四世的绝罚,并要求四世发誓接受教宗提出的条件,尽管海因里希四世在之后很快又无视了这些协定。
四、易北两度反王起,山南三打罗马城
尽管海因里希四世恢复了教籍,但是这件事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开关一旦开启,很多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同样,德意志境内的大诸侯们一旦有了反心,就再也压不住他们内心的躁动了。1077年3月,德意志境内反对海因里希的大诸侯们,还是推举了施瓦本公爵莱茵费尔登的鲁道夫,为反对派自己的对立国王。要说起来鲁道夫跟亨利也有很近的姻亲关系,他先是娶了海因里希四世的姐姐玛蒂尔达,在玛蒂尔达死后又娶了四世的小姨子、萨伏伊的阿德莱德。不过这些姻亲联系都没能保证鲁道夫的忠诚,他对国王头衔垂涎已久,在此之前就曾经有所尝试,这次更是趁海因里希四世声望及实力跌倒冰点之时再次发难。鲁道夫宣称自己得到了萨克森、巴伐利亚、和卡林西亚的贵族议会的支持,相当于德意志国内几乎整个东半边。除此之外,他还宣称自己将尊重教会的任职权,希望从教宗那里得到进一步支持。
尽管困难重重,海因里希四世在国内的处境却在逐渐好转。当鲁道夫在美因茨接受大主教加冕时,当地群众选择支持自己的正统国王海因里希,发动暴乱将鲁道夫及其支持者们赶回了萨克森。随后就是两王间的正面交锋,海因里希很快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他先是占领了萨克森,随后又攻取了施瓦本。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年,尽管海因里希始终没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明显鲁道夫正在输掉这场战争。到了1080年,鲁道夫在输掉弗拉尔希姆之战后,再次向教宗求援,请求他看在主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而海因里希则要求教宗绝罚鲁道夫,并承认自己为罗马及德意志的皇帝。格里高利七世见形势不妙,考虑和海因里希间的旧怨不可调和,且一旦海因里希真的加冕皇帝后,之前教会改革树立的威望将荡然无存,自己也不太可能再压制住海因里希,只能任其摆布。于是教宗选择支持鲁道夫,在1080年3月又一次宣布绝罚海因里希。然而这次纯粹政治上的绝罚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大部分德意志人选择支持海因里希四世。到了1080年10月,海因里希和鲁道夫的军队在莱比锡的埃斯特河对阵。尽管海因里希在战术上吃了败仗,但是却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鲁道夫在这场战斗中身受重伤,第二天就死在了梅泽堡,这场叛乱也就此暂告结束。
在解决了鲁道夫后,志得意满的海因里希四世又想起了他的老情人格里高利七世,想起他在战争中支持自己的对手鲁道夫,还二度绝罚了自己。于是海因里希马上召集国内主教们开会,再次宣布罢黜教宗格里高利七世,并拥立了对立教宗克莱门特三世。立伪就要扶正,随后海因里希率军南下,再次来到了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帕维亚。与几年前不同的是,这次他不再是走投无路,而是带着巨大的信心前来,目标直指罗马。在帕维亚,海因里希拿到了伦巴底的铁王冠,正式加冕了意大利的国王。之后在北意大利,他一边奖赏了支持自己的城市,另一边又打压了反对他的人,特别是几次支持教宗而跟他作对的托斯卡纳的玛蒂尔达。海因里希宣布玛蒂尔达犯上作乱,以叛君罪剥夺了玛蒂尔达的头衔,并没收了她的所有财产。
在控制了北意大利之后,海因里希挥军继续南下,并于1081年第一次围攻罗马城。不过海因里希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在教宗军队的抵抗下,他被迫退回托斯卡纳。为了筹集进一步的战争资金,海因里希向大量城市授予不同程度的自治权。除此之外,他还从东方的新盟友,东罗马帝国新任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处,以承诺阻止南意大利的诺曼人进攻希腊为条件,获得了总计约360000金币的财政支持。
当海因里希陷入在意大利的战争时,老家德意志的大贵族们又坐不住了。在被罢黜的巴伐利亚公爵韦尔夫一世领导下,贵族们推举萨尔姆的赫尔曼为新的反对派国王。不过这次的反对派实力明显不如前次,很快就被海因里希的女婿、新晋施瓦本公爵腓特烈击败,北上撤退到靠近边境的萨克森地区。不过赫尔曼还是在戈斯拉尔,由美因茨主教加冕为德意志的国王。说起这个美因茨主教,其实也是个两面派,不过既然背叛过一次,以海因里希的脾气也不可能原谅他,恐怕他也只能在反对国王的路上走到黑了。
对于海因里希来说,北边的赫尔曼在被自己女婿击败后,暂时构不成什么威胁。他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罗马,他头号敌人教宗格里高利七世的身上。尽管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对罗马的第二次进攻依然没能取得成功。由于玛蒂尔达的支持者在北意大利反叛,海因里希不得不再次掉头回到北意大利稳定后方。
到了1082年底,海因里希对罗马发起了第三次进攻。在7个月的围攻后,这座雄伟的城市最终还是落入了他的手里。入城之后,海因里希和罗马人达成了协议,由教会会议解决他和教宗之间的争端。但是此时格里高利七世已经逃到圣安杰洛堡藏匿起来,和谈的消息完全传不到他那里。而预计召开的宗教会议,海因里希又阻止了教宗的支持者出席,也没能达成什么实质性协议。随后海因里希暂时离开了罗马,按照之前和阿莱克修斯的协议,出军阿普利亚袭击南意大利诺曼人的后方大本营。

五、加冕仍未止内乱,膝下两子皆背叛
虽然海因里希做出了承诺,但他也并没有真的要打南意大利。德意志的军队本就没有统治性的实力,在长时间围攻罗马后更是无力再战。而且对于海因里希来说,藏起来的格里高利七世只要还活着,就是他的心腹大患,攻打仍在教宗控制下的城堡才是首要目标。于是在带着大家去旅游一圈后,海因里希很快回到了罗马。进入罗马后,海因里希向罗马人民宣布废黜格里高利七世,并引导罗马人民选举支持克莱门特三世为教宗。随后克莱门特三世投桃报李,于1084年3月31日在罗马为海因里希加冕,正式成为罗马人的皇帝。
不过海因里希在罗马屁股还没坐热,很快就不得不离开罗马。因为阿普利亚公爵,南意诺曼人首领罗贝尔·吉斯卡尔从希腊回来了。虽然海因里希是帮阿莱克修斯解了围,不过却引火烧身,把这个地中海的大魔头引到自己这来了。面对骁勇的诺曼人,海因里希直接放弃了罗马,任由诺曼人劫掠了这座城市。尽管格里高利七世被解放了出来,但是他也失去了罗马人的支持,只能随诺曼人前往南意大利,第二年就在萨勒诺见上帝去了。
在诺曼人南撤后,海因里希和克莱门特再次控制了罗马。海因里希对自己在意大利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满意的,很快他就动身返回德意志。回到老家后海因里希耀武扬威,宣称带回来了“上帝的和平”,以此打压帝国境内的反对者。在1085年,他又率大军在萨克森击败了反王赫尔曼,后者被逼逃亡丹麦。然而国内反对海因里希的势头并没有中止,迈森侯爵埃格伯特及之前的巴伐利亚公爵韦尔夫仍然在起兵反叛,并在1086年在曼恩河的布莱希菲尔德之战击败了海因里希,随后双方经调停暂时达成了和解。
到了1088年,奥斯蒂亚的奥托成为原教宗派的新任教皇,乌尔班二世。在诺曼人的支持下,乌尔班二世也绝罚了海因里希以及他拥立的伪教皇克莱门特三世。随着教宗举起新一轮反对海因里希的大旗,很快基辅、米兰、洛迪、皮亚琴察,以及老对手玛蒂尔达都加入了反对派阵营,形成了一个海因里希也不能小视的包围圈。除了外围的敌人,德意志内部也并不安定。同年下半年在赫尔曼去世后,迈森侯爵埃格伯特宣布自己是新任反王,成为德皇最大的反对派。海因里希围攻了埃格伯特四个月,尽管到了平安夜埃格伯特在援军的帮助下逃了出去,但已经无法再对海因里希构成威胁。两年后在一场战斗中埃格伯特被杀,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又一次除掉国内的反对派后,海因里希开始对付外围的敌人。首先他娶了基辅大公的女儿,尽管这场婚姻很快就被证实并不成功,不过至少暂时化解了来自东方的威胁。随后海因里希率军第三次来到意大利,尽管最初在卡诺莎取得了几场胜利,但是他没能得意多久。1092年伦巴第的城市联盟反叛,海因里希也吃到了败仗。更糟的是,玛蒂尔达策反了海因里希的长子康拉德。康拉德此时才18岁,虽然确实年轻没什么经验,但已经表现出是个草包的潜质。不过至少在名义上,他已经被授予德意志国王的头衔。再加上小王子的背后,是在北意大利浸淫多年的玛蒂尔达,以及玛蒂尔达的第二任丈夫、前巴伐利亚公爵老韦尔夫一世的长子小韦尔夫,于是康拉德很快控制了北意大利。自己爱子的反叛对海因里希打击很大,而且他发现自己和德意志间的联系被切断了。
不过反对派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海因里希四世以恢复老韦尔夫巴伐利亚公爵头衔为条件,重新把韦尔夫家争取到了自己这边。失去了韦尔夫的支持后,反对派的实力立刻大减。而且此时教宗乌尔班二世也把目光转移到了更远的东方,于是反对派很快就瓦解了。到了1097年,海因里希终于回到了德意志。第二年春天,海因里希在美因茨宣布废黜康拉德,改立幼子小海因里希为继承人及德意志国王,并要求小海因里希发誓永远不会以自己哥哥为榜样。
尽管海因里希四世回到了德意志,但是混乱的情况依旧没有好转的迹象。到了1099年,新任教宗帕斯卡尔二世上位,他作为格里高利七世的拥护者,再一次绝罚了海因里希四世。不过海因里希在国内努力稳定秩序,顶住了来自教会的压力。他还颁布了和平法令,以上帝的名义禁止诸侯内战。在1103年,海因里希进一步做出许多努力恢复和平,包括承诺将参加去耶路撒冷的十字军。然而很快他再一次遭到了自己儿子的背叛,小海因里希在教宗的支持下,宣布不再对自己被绝罚的父亲效忠,并取得了萨克森、图林根等地的支持。尽管有德意志各城镇的支持,海因里希四世节节败退,最终成了自己的儿子小海因里希的阶下囚。
到了1104年2月,海因里希四世不得不宣布退位,并承认自己迫害了前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且他拥立的伪教宗克莱门特三世是非法的。消息传开后,德意志再次掀起了暴乱。不过在1106年,保皇党的军队声势浩大,海因里希四世也设法逃到了科隆。他在莱茵得到了保皇派的支持,并遣使寻求英、法、丹麦的支持。掌控了足够的力量后,海因里希四世在洛林击败了自己儿子的军队。不过没过多久,四世就在自己朋友列日主教处做客时一病不起,9天后永远闭上了双眼。死前,海因里希像别的基督徒一样,向自己的主教朋友做了忏悔,并宽恕了自己的敌人和背叛自己的儿子。在海因里希死后,列日主教以皇帝的礼仪为他举行了葬礼。不过教宗似乎没打算让他得到安息,派出使节下令把海因里希四世的遗体挖了出来,运到了斯派尔并扔到专门为被绝罚之人准备的小礼堂里,直到1111年被赦免才重新以礼节安葬在了斯派尔大教堂。
海因里希四世的时代,可以说正好处在一个交错点上。在他统治期间,德意志的皇权不断被削弱,各地大贵族则逐渐崛起。与此同时,罗马教廷的权利也在不断上升,并逐渐走上了教权的顶峰。海因里希四世的一生,就在与这两股势力的不断斗争中度过。首先是国内的大封臣大贵族,这帮人从来就不是安分的主,这在哪个地方都一样,只要有机会他们总会想着获取更多的权利。而主教们对于权利的渴望,以及对平民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和一般贵族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手里的武器,并不是一般的刀剑而已。
另外说到游戏里的海因里希四世,现在CK II的版本,德意志开局基本能稳定几十年。而以前CK I的DV版本,德意志基本开局很快就碎,海因里希四世基本把把都会获得众矢之的的特性。从这点上看,CK DV倒是比现在的CK II更接近历史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