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1中的定点野战炮:克虏伯FK.96nA
“谁能拒绝一个高精度、高伤害、高下坠的77炮呢?”———某位在西奈沙漠操纵火炮鸿儒大姐姐的土耳其突击兵。

19世纪90年代,德国陆军发现老式的FK.73型75毫米野战炮(1873年服役)已经落后于时代,不再适合充当一线炮兵武器。于是FK.73野战炮的研发商,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克虏伯火炮公司开始在FK.73型野战炮的基础上研发一款更加现代化的同类型武器。
最后,克虏伯火炮保留了FK.73的基本技术,但将新式火炮的口径增加到了77毫米,炮管长度也增加到了2150毫米。更好的炮管让新式火炮能够以465米/秒的初速发射高威力的6.85千克高爆炮弹,而且射程与FK.73型野战炮相比也有了明显进步:可达5800米。
1896年,新式野战炮被德国陆军正式定型并列装部队,型号名为【7.7cm FK.96】,意思是【96型7.7厘米口径火炮】。


然而,操蛋的是,1897年,德国陆军的死对头,也就是法国陆军装备了世界上第一种现代化野战炮:1897型75毫米野战炮(75小姐)。由于率先使用了液压驻退器,1897型野战炮不仅受地形限制小,射速更是可以达到恐怖的15发/分;而FK.96除了要比75小姐更多的考虑战场环境外,其射速也只能达到8发/分。此外,1897型野战炮的射程足足有8500米,超出FK.96野战炮2700米之多,这意味着一旦发生战斗,FK.96野战炮会被75小姐全面压制,毫无还手之力。仅仅服役一年就在对手面前成了过时武器,这对FK.96野战炮来说无疑是一大悲哀。
不过,在1899年的时候,出于政治目的,德国向位于南非的德兰士瓦布尔共和国出售了一批FK.96型野战炮,这些火炮在训练有素的布尔军人手中倒是给了英国佬不小的打击。
到了1904年,德国陆军已经深刻意识到了FK.96型野战炮的性能劣势,于是克虏伯公司又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克虏伯公司为野战炮更换了更容易拖曳的新版炮架,同时安装了火炮后坐复进装置,让其射速增加到了10发/分,这在当时也算得上可以。
此外,改进型野战炮的战斗全重也只有1020千克,相对于FK.96不过增加了101千克,这种重量在当时非常符合德军的机动炮兵要义。于是德军很快就在1904年宣布列装改进版本火炮,将其定型为FK.96nA,nA是德语“新型号”的缩写。这款火炮,就是战地1中的定点野战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最初一段时间的运动战中,FK.96nA野战炮凭借机动性好的优点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然而随着各国速战速决的想法破产,西线战场转入堑壕战后,FK.96nA野战炮就再也无法雄起了。在堑壕的对峙僵局中,FK.96nA野战炮的机动性无法体现出来,射程只有5500米的大病倒是暴露无遗。以至于当时德军野战炮兵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在英法火炮的覆盖范围内作战,自己却因为装备射程不足而对敌人无可奈何。至于FK.96nA野战炮射程不足换来的代价,也只能是德军士兵们的鲜血和断肢了。


1916年,真正优秀的克虏伯FK.16野战炮问世,受够了FK.96nA那“阳痿射程”的德军自然是感到欣喜,立刻用FK.16野战炮取代了FK.96nA。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命令德国不得拥有火炮,其中就包括FK.96nA野战炮,不过波兰、立陶宛等国家倒是在1919年获得了一些该型火炮,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才宣告退役。


克虏伯FK.96nA野战炮
服役时间:1904年
总产量:5086门
炮组人员:5人
战斗全重:1020千克
口径:77毫米
炮管长度:2080毫米
俯仰角:—12度56分至+15度8分
左右射界:各7度15分
射速:10发/分
炮口初速:465米/秒
射程:5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