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散热硅脂长测(day 1)

2019-08-13 23:33 作者:哔站名字最长的就是我  | 我要投稿

开篇之前先说明一下,本人即非热力学相关专业人员,也不是材料学相关专业人员,这个测试只是一个基于个人爱好的小实验,如有其它不同意见和建议,请大家平心静气的讨论。

为了避免出现商业倾向,进行长测的硅脂只使用编号代替各自本来的名字,这个测试使用的散热器是一个双风扇6热管的塔散,按照其官方公布的信息,能够应对测试平台CPU功耗200W以内的要求,所以不存在散热器偏弱导致的热量溢出问题。此外,为了防止因散热器底面和CPU顶盖接触面积不匹配的问题,专门测量了CPU顶盖和散热器底面的尺寸,CPU顶盖尺寸约为3.5cm*4.2cm,散热器底面尺寸约为3.0cm*4.0cm。为了确保测试不会因显卡发热导致的温度上升,显卡特意选择了人间最惨的1050Ti显卡,并且使用主板4#PCI-E槽位安装,尽量远离CPU。

限于本up手头就一套设备,所以大概未来三个月只能以短日志的方式尽量持续的更新。下面,咱们进入正题。

测试平台:

CPU:Intel I7-5820K  全核4.3GHz,单核4.4GHz  核心电压满载1.275V  满载功耗《=200W

为了防止CPU因撞墙降低功耗和频率,拷机测试前已手动调节功耗墙上限至225w,温度墙上限至120度。

机箱:CoolerMaster Silencio 652s 拆除脸部和头盖骨。

风扇:CPU风扇KF-120-1850*2,前置KF-120-1850*2(进风),底部KF-120-1850*1(进风),顶部猫头鹰P14-1500*2(排风),后部KF-120-1850*1(排风),上述各风扇在拷机开始前手动调节至满转速。

内存、主板、显卡(1050Ti)、硬盘与本次测试无关,就不做介绍了,为了尽量控制变量,长测期间使用的硅脂均用x涂抹法,硅脂沿cpu顶盖两条对角线交叉涂好,然后直接用散热器压紧。

室内环境为35平米房间使用3P柜机保障温度位于26摄氏度附近,机箱距离空调出风口5-6米左右,避开直吹冷风,机箱附近温度误差不超过1摄氏度。

============================我是习惯性分割线=========================

首先是散热器原装硅脂,上机时间是4月20日~4月27日之间,具体时间不记得了,不过这个不重要,这个硅脂我们把它编为0号,在替换之前,做了一次20分钟的FPU拷机测试,结果如下图:

0号硅脂测试结果

大家注意图中CPU Package峰值温度达到了102度,而CPU外部温度则只有87度,这和这个CPU的内外温度差数据基本差不多,具体测试过程曲线图如下:

0号硅脂-FPU温度曲线

从这个曲线图上可以看出,CPU始终徘徊在99-102度之间,测试期间也未发生温度或功耗撞墙导致的频率下降。此后拆下散热器发现0号硅脂已经大量空泡化,可想而知,这款硅脂的有效期应该远远短于三个月。

停机冷却后,换用本次长测的1号硅脂,清理干净并且全部安装到位后,进行第二次FPU拷机测试,更换硅脂耗时大约20分钟,此时CPU已经完全冷却,因此可以认为和首次测试时的基础环境基本一致。FPU拷机结果如下图:

1号硅脂-测试结果
1号硅脂-温度曲线


从1号硅脂的温度曲线图上看,CPU温度大约保持在89-91度之间,但是曲线波动较多,猜测这个和CPU风扇实际转速不均匀或热管冷却效率波动有关。换用1号硅脂后,CPU Package最高温度下降明显,从102度下降到了91度。CPU体外温度从87度下降到了76度,降温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也符合这个CPU一贯的内外温差数据。

当然,这种比较可能有人说不公平,因为0号是已经使用超过3个月的硅脂,1号是新涂上去的。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毕竟测试要持续三个月以上。因此,等10月底11月初时,看最后一次1号硅脂的测试成绩再回过头来和今天的成绩对比,很容易就可以比较出两款硅脂到底谁好谁坏。

好了,今天先到这里,后续我会尽量保持每周一至五每天更新一组测试结果。毕竟~作为一个社~畜,周末这么稀有的休息时间就用来陪娃陪老婆了,电脑测试什么的,完全不存在的。

散热硅脂长测(day 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