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为了学生的梦攀岩
IT时报见习记者 ■孙永会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当誓词响起,观众的内心掀起澎湃,被一群与命运竭力“抗争”的姑娘们的勇敢所触动。看到影片中的女孩们为最后考出理想成绩欢呼的时候,观众席上的我为之欣喜,也为之感慨。对于来自大山的孩子来说,上大学,尤其是相对不错的学校,有着特别的意义,意味着人生迎来拐点,意味着可以“改命”。
电影《我本是高山》根据“燃灯校长”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张校长和一群青年教师帮助山区女孩“逆天改命”的故事。她创办的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给困守大山的女孩们提供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身边人在质疑能否办成功的时候,张校长凭借坚定的信仰、“不服气”的心态带着这群姑娘们成功圆梦。

一次蜕变
凌晨,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简称华坪女高)尚被黑夜笼罩,张校长(海清饰)打着手电筒,步履蹒跚地走到教室,在窗户边注目远方。华坪女高在2008年建立,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影片的故事也从这一年的开学典礼拉开序幕。
尘土飞扬的教学楼前,操场还未修建,学校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大门。因基础设施的不完备,这场典礼并未顺利举行。除了办学条件的窘迫,学生们对学习的不以为然和漫不经心也让张校长心寒。目睹了这一情况后,她毅然采取措施以改变学生们的态度,如严格要求学生们留短发,以节省梳洗时间。可改变并非易事,解决了学生的心态问题,外部冲击接踵而至。
电影以山英、山月、玖朵云、唐小萍四名学生为主要人物脉络,展现了她们从高一到高三的变化。
山英和山月是姐妹,姐姐山月成绩优异,妹妹山英基础薄弱。开学不久母亲病逝,二人回家办理后事,此后一直没有返校。张校长上门走访,却发现山月已经嫁人,山英正在家里做着农活。在和她们的父亲据理力争后,张校长让山英重返校园。
2009年,华坪女高迎来了新面貌,为提升教学水平,张校长邀请了经验丰富的老师给学校的青年教师培训,还让教师们亲自答卷,站在学生的立场找到疑难杂症,教学的氛围有了较大转变。但这一年对于山英来说,是痛苦的——姐姐山月遭受家暴离世,留下三个月大的女儿。遭遇打击的山英再度辍学前往城里打工,最后仍被张校长带回学校。
时间转瞬,高三的冲刺期到来,楼道上,学生们在认真地背书,夜间的宿舍依然发出亮光,学生们手持手电筒在学习。“咱们山里的孩子,还是眼界没打开,胆子太小。”当问及志愿填报的时候,多数学生因不自信而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为了让学生开阔眼界,电影情节设置巧妙,大家爬上山顶,眺望远方的同时,由教师讲述远方的“美好”——“翻过这些山,我们一起走出去。”
影片结尾,高考成绩出炉,欢呼声响彻办公室,480分、508分,一串美丽的字符从老师们的口中说出。曾经基础较差、经常辍学的山英也如愿以偿,成绩比一本线高出一分。她站在家门口朝天空呐喊:“姐姐,我考上大学了。”在群山之间,声音回响,似乎是远在天堂的山月送来了祝福。剧情结尾处的台词“我们考上了”则是所有姑娘们交出的满意答卷。
成为“高山”
影片有较多“山”的意象,承载着不同的寓意。山英和山月的家被群山“环抱”,尽显渺小,此处的“山”是“拦路虎”,代表着山路崎岖,行路艰难;在师生共同爬山的过程中,镜头通过仰拍呈现了山的面貌,寓意着希望,攀岩的过程也是逐梦的历程;山英和山月的名字中皆有“山”字,或表示“大山里的女儿”;而“山”还可以代表着安全感和厚重感。
张校长是“高山”,让学生们踩在她的肩膀上奔赴远方,她脱下山的伟岸“外衣”,为教师和学生们送去体贴和温暖。电影中有这几个细节表现出她的无私和大爱:其一,山英个子较小,在把她从工地带回学校办公室后,张校长递给她一瓶牛奶,并为其身高定目标;因看见山英的午饭仅有辣椒和菜汤,校长又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饭票,并叮嘱她好好吃饭。其二,在她获得捐款后,首先想到的并非治理自己的病痛,而是带着患有听力障碍的玖朵云前往医院配助听器;此外,她还帮助教师付春盈照顾孩子。无微不至或是最准确的形容词,尽管直面办学的考核压力,但关心从未缺席。
除此之外,张校长还注重对学生的保护。临近高考,山英的父亲和兄长到学校闹事,构成本片的一大冲突点。父兄仍持着女生读书无用论,想带山英回家为其挑选婆家,以此换取彩礼帮助兄长今后成家。但在张校长的努力之下,山英如期踏进考场。
资料显示,2011年,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94人,本科上线69人,综合上线率100%。截至2023年,该校共有2000多名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皆有华坪女高学生的足迹。
张校长想要实现怎样的成绩?在现实生活中的一档访谈节目里,她笑着告诉主持人:“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还想让她们上最高目标——清华北大。我想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走进最好的学校!”
剧情改编陷风波
《我本是高山》未映先“火”,还是一味“燥火”,多个话题曾冲上热搜榜,引发了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起因是部分网友讨论剧情改编的合理性,之后编剧失态的回应又将风波扩大。比如在电影中,唐小萍之母的形象设定是酗酒、颓废,但实际原型是一位酗酒的父亲。一些观点认为,电影存在贬低女性的倾向。
对此,中国电影频道做出回应,一是指出电影编剧回应失态的事实,二是指出部分网友的过度解读和断章取义。
针对网友提出的唐小萍母亲的设定争议,女主角海清和导演在路演时皆做出回应。在调研方面,剧组发现确实存在母亲酗酒的现象;在人物“小传”上,这位母亲因丈夫的抛弃成为一名堕落者,无法给予孩子关爱。因此,张校长了解情况后上门家访,帮助她走出堕落,并为她安排好工作——在学校食堂上班。这是张校长对这位母亲的救赎。在有限的银幕时间里,剧情有所取舍,有的通过台词表现,有的则通过行为语言刻画。
何为根据真实人物事迹改编?它指的是电影、小说或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其内容是基于实际发生的事件和人物,通过艺术加工而成。虽然改编后的作品可能会加入虚构的元素,但其核心内容仍与真实事件密切相关,如《车四十四》《我不是药神》《失孤》等电影。既然带有艺术加工的手法,对于观众来说,不应该放大局部设计,毕竟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