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零基础学经济Ep15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概念梳理P506:货币政策

2023-03-19 17:36 作者:躺坑老碧的学习瞎记  | 我要投稿

(合计3430字,用时130min——)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a.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西方银行制度:

  1. 金融机构:

    1. 金融中介机构:最主要的是商业银行,业务——

      1.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2. 资产业务:放款和投资两类业务,

      3. 中间业务:代为顾客办理支付事项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2. 中央银行:一国的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的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职能——

      1. 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

      2. 作为银行的银行,既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又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

      3. 作为国家的银行:

        • 代理国库,

        • 提供政府所需资金,

        • 代表政府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

        • 执行货币政策,

        • 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的活动。

货币供给(MI):概念——

  1. 狭义的货币供给:流通中的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2. 通货:流通中的硬币和纸币被称为通货;

  3. 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用来支付债务,因而也可被看做严格意义上货币,而且是最重要的货币,因为货币供给量中的大部分是活期存款,同时通过活期存款的派生机制还会创造货币。

b.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概念:

  1. 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2. 法定准备率: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应当占的最低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成为法定准备率;

  3. 法定准备金: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

银行体系创造货币:

  1. 公式:D=R/rd——

    1. 符号:存款总和用D表示、存款用R表示、法定准备率用rd表示;

    2. 含义: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

  2. 货币创造乘数:1/rd,用k表示,k=1/rd——

    1. 含义:货币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2. 概念:

      1. 超额准备金(ER):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可用ER表示);

      2. 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

      3. 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3. 条件:

      1. 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会全部贷放出去

        否则,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额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可称超额准备率(可用re表示);

        公式:k=1/(rd+re)——货币创造乘数,派生存款总额D=R/(rd+re);

        规律:市场贷款利率(用r表示)越高,银行越不愿多留超额准备金,因为准备金不能生利,市场利率上升,超额准备率下降从而实际准备率会下降,货币乘数就会增大;

      2. 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

        否则,客户未将得到的贷款全部存入银行,而是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则又会形成一种漏出,现金和准备金一样不能形成派生货币,用rc表示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公式:

        1. k=1/(rd+rc+re)——货币创造乘数(仅把活期存款当做货币供给)

          规律:现金-存款比率上升,货币创造乘数会变小;

        2. M=Cu+D——严格意义的货币供给,即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Cu和活期存款D的总和;

        3. H=Cu+Rd+Re——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

        4. M/H=(Cu+D)/(Cu+Rd+Re)=(Cu/D+1)/(Cu/D+Rd/D+Re/D)=(rc+1)/(rd+rc+re)——货币创造乘数(把活期存款和通货和在一起当做货币供给量)

          规律:所有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变动的作用上来,因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

          意义:中央银行正是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供给的。

c.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的关系

关系: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具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债券的价格越高,意味着利率越低,反之,债券的价格越低,意味着利率越高。


d.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货币政策

  1. 定义: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凯恩斯观点);

  2. 分类:

    1. 扩张性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会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2. 紧缩性政策:通过削减货币供给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美国运作方式为例——

d.1再贴现率政策

概念:

  1.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或者说放款利率;

  2. 贴现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d.2公开市场业务

概念:

  1.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2. 政府债券:政府为筹措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而发行的支付利息的国库券或债券。

d.3变动法定准备率

含义: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存款只需留出更少的准备金,或反过来说,让每一美元的准备金可支撑更多的存款。


d.4其他工具

道义劝告: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e.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和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

  1. 人物: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泰勒;

  2. 时间:1993年;

  3. 依据:美国的实际经济数据;

  4. 性质:针对通过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

  5. 结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和经济增长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要使货币政策能真正调节物价(从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从而就业和失业),货币当局就应当把调节真实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

  6. 公式i=i*+a(p-p*)-b(u-u*)——p和p*分别是实际通胀率和目标通胀率,u和u*分别是失业率和实际失业率,i和i*分别是名义利率(以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之间短期资金拆借利率衡量)和名义目标利率,a和b是正的系数,表示央行对通胀和失业的关心程度;

  7. 规律:

    1. 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真实”的均衡联邦基金利率,在该利率水平上,就业率和物价均保持在由其自然法则决定的合理水平上;

    2. 如果上述真实利率、经济增长率(从而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遭到破坏,货币当局就应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1. 若通胀率高于目标值(p>p*),央行就应将名义利率i设定为高于i*,以抑制通货膨胀;

      2. 若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u>u*),央行就应降低名义利率,以降低失业率。


f.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

  1. 定义: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

  2. 图线:

    1. 在LM图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的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2. 当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g.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局限性:

  1. 在通货碰撞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 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3. 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

  4.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h.货币政策案例:沃克尔紧缩货币治通胀

背景:

  1.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实施了工薪及物价管制,并废除了美元金本位制;

  2. 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恩斯为了帮助尼克松1972年成功连任,要营造经济繁荣表象,随心所欲地增加货币供应;

  3. 由于物价管制,通胀并未随之发生;

  4. 后来,尼克松为水门事件丑闻所困,物价管制被取消,物价开始如脱缰的野马一样飞奔;

  5. 1977年卡特当选总统时,通胀已十分严重,但是伯恩斯继续放宽货币,使通胀率一度高达14.8%,金价在1980年逼近每盎司850美元;

  6. 1979年沃克尔受命于卡尔总统出任美联储主席,当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高达14.8%。

对策:为了抑制高通胀,沃克尔超常规地紧缩银根,20世纪80年代初将联邦基金利率提升至20%。

结果:

  1. 一方面把美国经济拖入自3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萧条,为此饱受批评;

  2. 另一方面把美国的通胀率坚决降了下来,一场近乎恶性的通货膨胀终于被制服了。




【零基础学经济Ep15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概念梳理P506:货币政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