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读书笔记:V1 希腊与罗马 第一章 导论

阅读的哲学史是 Frederick Copleston, S.J. 的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英文原文。读书笔记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整理和复习,次要目的为分享。个人感想和思考将会用灰色区分,笔记则用黑色。
一、为何学习哲学史?
1. 以通识为目的。如果有教养的人 (educated) 需要学习和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文学,和艺术等等,那么哲学也不应该有所例外。而既然有教养的人都需要学习哲学史,那么作为哲学的学生(特别是经院哲学的学生)则更是需要学习。作者此处强调philosophia perennis。
2. 过往的哲学系统不是已经无用的古董。“被批评”和“被推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当一个哲学系统不在主流,并不自动意味着这个系统不再成立。即使这个系统不再成立,并不意味着这个系统丧失价值。就算是死掉的系统也有所贡献。绝对唯心主义的失败让人们放弃一元论。马哲提供了科技和经济对于人文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3. 哲学史不该导致怀疑论。甲理论质疑和扬弃了乙理论并不直接意味着乙理论的失败。甲理论或许实际上对于乙的扬弃并不充分或者成立。多种理论共存是一件事,而提出某种理论并不成立是另外一件事。且哲学可以对错各一半,即使在理论的一些方面失败,被扬弃,另外一些方面也可以拥有价值。
二、哲学史的本质
1. 哲学史并非纯粹的将历史上的思想整合,哲学思想的成列。若是不理解一个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和因果,便不能理解为什么哲学家要这么想,如此做。
2. 哲学史不能理解为不断进步的螺旋进程。进步存在,但非必然。黑格尔式的世界遗址和最高哲学论不可取(作者对黑格尔的批判)。
3. 哲学的追求永远无法绕开对于绝对真理和绝对存在的追求。即便是那些明面上驳斥这条陈述的哲学思想。便是历史唯物主义也在寻求某些不变的真实。即便是伟大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有时也会得出某些怪异的结论。人的教育,性情等其他因素让人很容易踏入思想上的牛角尖。
4. 如托马斯阿奎那有其历史局限性。不过我们不应该将阿奎那思想同样局限在他的年代,而是能够在现代思想中继续建构阿奎那的哲学。
三、如何学习哲学史
1. 注重历史基础,哲学系统不能在摆脱历史的基础上论述。
2. 不能采取一种心理学论的思想。叔本华和尼采都有其独特的性情。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他们为什么会在他们有所成就的领域有所成就,但是不能因为他们的性情而将他们的理论认作纯粹是个人心理的产物。叔本华的美学理论是有价值的。尼采也是有价值的。
3. 理解思想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各种文化基础。
四、古代哲学
希腊哲学很重要。虽然有时人们会告诫不要将现代哲学的成果归在古希腊哲学家的头上,神话古希腊哲学家,但是更多时候人们没有充足的认识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和成就。罗马哲学虽然拉跨,但是也需要了解。
感想与思想:
和我最近有些意识到的颇为吻合。我在大学里学的第一个(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哲学史是分析哲学。从Moore开始到Austin。当初各个人自信满满的试图颠覆哲学,将哲学归纳为科学的一个辅佐学科。结果罗素的体系和逻辑实证主义搞了半天被证实是行不通的,五六十年之后大家重新开始研究康德乃至中世纪哲学。每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哲学思想都留下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便是现在一个人跳出来持一个经过现代改良过的新柏拉图主义,大概也无法很轻松的将其驳斥。哲学分流行和不流行的,但是许多不再流行的哲学流派并不是完全死绝了(也有一些死绝了的,像逻辑实证主义 笑)但是流行哲学没有办法杀死他们,这些少数派也没有办法让他们的思想变成主流,所以就各论各的,或许某一天这个主流哲学一暴毙,大家发现康德修修改改还能再用五十年,那些曾经被排挤的康德主义者连同着他们的学术成果就又回到主流的位置了呢?
我想,无法将某一个哲学证伪是一件事,但是一个人选择投身于某种哲学又是另外一回事。当有复数的哲学流派存在的时候(比方说现在西哲和东哲),那么一个人到底去选择那一派哲学便尤为重要了。或许一个哲学并不能被完全毁灭,但是在一些其他哲学和非哲学知识的影响下,某一个哲学会脱颖而出,在众多成立的哲学流派中成为最具吸引力和最有可能正确的一个。不一定需要de facto地击败一个哲学,或许也可以de jure地击败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一个人支持“西哲”的立场仅是因为他身处一个西哲的传统中时,或许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