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美帝稀有舰船-伊利级巡逻炮舰

由于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并未对10000吨以下的战斗舰艇作出详细的限制划分,直接导致了条约签订后各国新造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火力越发离谱,战列舰军备竞赛演变成了巡洋舰竞赛。
为了制止这种危险行为的持续进行,在1930年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中,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类型被重新划分,各类巡洋舰的吨位也被重新明确。但是该条约同样有漏洞存在,其第八条规定了有两类战斗舰型可以免除限制。第一类是标准排水量小于等于600吨的水面战斗舰;第二类是没有装备鱼雷兵器、口径大于155毫米的火炮或4门以上76mm火炮,排水量在600吨到2000吨之间,且航速不超过20节的水面战斗舰。

各国都没有放过这个漏洞,例如日本就建造了相当出名(恶名)的重火力千鸟级雷击舰。该型舰排水量600吨左右,但却同时装备有120毫米主炮和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战前GG的友鹤号就是该级舰) 相对于脚盆的极端,美帝这边就比较保守了。美国海军部看好第二类舰艇,准备建造一批排水量2000吨左右,具有较强火力和一定护甲,还能参与远洋护航的新型训练炮舰,这就是伊利级诞生的由来。

该级舰仅建造两艘:伊利号与查尔斯顿号。首舰于1936年1月29日在纽约海军造船厂下水,当年7月1日完工服役。2号舰于1936年2月25日下水,当年7月8日完工服役。

舰员:236人
标准排水量:2000t
满载排水量:2340t
舰艇尺寸:100.13m×12.88m×3.45m
装甲防护:侧舷主装甲带预留位置但未加装89毫米;机舱部位装甲32毫米;弹药库上部装甲25毫米,侧装甲51-76毫米;指挥塔侧面装甲102毫米,顶部32毫米
武备:
4门单管152mmMK 17型舰炮(配有MK 35设计指挥仪,MK 18炮座,射程18100米);
4座4联装28mmMK 1型机关炮(即芝加哥管风琴,8发弹匣供弹,单门射速150发/分钟);
二战爆发后加装了MK 3型雷达和深水炸弹投放轨,备弹30枚。
舰载机:1架OS2U翠鸟水上侦察机
动力:2座巴布科克-威尔考克斯燃油锅炉,2台帕森斯齿轮减速蒸汽机;主机输出功率:6200马力;双轴
续航力:8000海里/12节
最大航速:20.4节

伊利号与查尔斯顿号服役后,均加入了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首舰伊利号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曾加入为保护当地侨民组建的40-T特混舰队,二号舰于1937年前往西班牙接替了姐姐的工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伊利号驻扎于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一侧,负责中美洲海岸与加拉帕弋斯群岛之间的定期巡逻;查尔斯顿驻扎在西雅图,负责阿拉斯加和阿留申水域的巡逻任务。

1942年6月,伊利号被调往大西洋执行护航任务。同年11月12日,该舰在护卫TAG20船队时被德国海军U 163号发射的鱼雷命中,之后在库拉索岛威廉斯塔德港西北冲滩搁浅,后来该舰被拖回威廉斯塔德港进行维修,但在修复过程中再次沉没,于是该舰便被放弃。

查尔斯顿号则要幸运的多,该舰在二战中毫发未损还击落了一架日军飞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该舰还有1945年末陆续访问了中国香港和上海。1946年5月退出现役,之后被售出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