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防原子武器常识
今天跟各位读者朋友们聊一聊原子武器的作用以及特点和防护常识。
一、原子武器的一般性能
(一)什么是原子武器
原子弹、氢弹通称原子武器或核武器,氢弹又称热核武器。原子弹、氢弹可用飞机投掷,也可用导弹、火箭等兵器、发射。
(二)威力的表示方法及分类
原子武器的威力大小用梯恩梯当量来表示,也就是相当于多少吨黄色炸药(梯恩梯)爆炸时的能量。按其威力可分为:小型(当量在2万吨以下)、中型(当量为2--10万吨)、大型(当量为10--50万吨)和特大型(当量大于50万吨)。氢弹的威力一般在几十万吨以上。
(三)爆炸方式及景象
原子武器的爆炸方式有空中、地面(水面)和地下(水下)爆炸。
空中爆炸时,首先见到的是耀眼的闪光,随后,在爆炸处立即出现一个明亮的火球(图1),在一定范围内还能听到核爆炸的巨大响声。火球迅速膨胀、上升,并逐渐变暗,成为一团灰褐色烟云。烟云继续上升,体积不断扩大,并与地面吸起的尘柱相连,形成核爆炸所特有的蘑菇状烟云(图2)。高空爆炸时,烟云和尘柱始终不连接。这些特征在几十公里远的地方都能看见。

地面爆炸与空中爆炸比较有以下特点:火球与地面接触,近似半球形一团灰褐色烟云。烟云继续上升,体积不断扩大,并与地面吸起的尘柱相连,形成核爆炸所特有的蘑菇状烟云(图2)。高空爆炸时,烟云和尘柱始终不连接。这些特征在几十公里远的地方都能看见。

地面爆炸与空中爆炸比较有以下特点:火球与地面接触,近似半球形(图3);尘柱粗大,并一开始就和烟云连接在一起(图4)。地下爆炸时,看不到火球,有发散状巨大尘柱。


(四)原子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
了解原子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是为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轻或避免它的伤害,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原子武器具有四种杀伤破坏因素: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又叫贯穿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前三种在爆炸后几秒至几秒钟内起作用,是主要杀伤破坏因素。第四种能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1. 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产生的高速高压气浪。它比普通炸弹爆炸时的气浪大得多,就像台风一样。冲击波能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的直接杀伤暴露人员,破坏武器、技术装备和建筑物等。主要引起人员摔伤、骨折、耳鼓膜和内脏损伤。由于工事、建筑物的倒塌,石块、碎片的飞散等,又引起对人员的间接杀伤和对武器装备的间接破坏。
地形、地物对冲击波的传播有很大影响。山地、土丘、森林、建筑物能减弱冲击波的杀伤破坏作用。人员就地卧倒时,被冲击的面积缩小约5倍,也可减轻伤害。冲击波传播速度比光辐射慢,通常看到闪光后经过一个短暂时间冲击波才能到达,因此,看到闪光后迅速防护,可以避免或减轻冲击波的伤害。
2. 光辐射
光辐射就是闪光和火球发出的强光和热。在一定范围内,能直接烧伤人员的暴露皮肤(如手、脸、颈等),特别是眼睛容易受到伤害,引起闪光盲(跟用眼看耀眼的太阳引起的花盲相似),严重的会烧伤眼睛,引起失明。也可使建筑物、土木质工事和易燃物着火,从而间接烧伤人员。
光辐射和太阳光一样是直射的,因此,利用一切能遮光的物体遮蔽起来,都能避免或减轻伤害。烟、雾、雨和雪天也能减弱光辐射的杀伤作用,甚至白色和浅色的衣服也有一定的防护效果,
3. 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几秒到十几秒钟内放出的一种看不见的射线。它象透视用的爱克斯光那样能穿透人体。人员遭受射线的程度用“照射剂量”的大小表示,它的单位叫“伦”。照射剂量小于50伦,人员一般不会引起伤害,但照射过多时,就可能得放射性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白血球减少、出血等症状。只要及时治疗,可以恢复健康。
早期核辐射对大多数物体没有破坏作用,但能使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发暗,摄影胶卷感光失效,影响半导体元件的性能。它通过空气和各种物质时能被削弱,因此,利用一定厚度的物质层进行防护,就能避免或减轻对人员的伤害。

4.放射性沾染
放射性沾染主要是从烟云中降落的放射性灰尘(也叫“落下灰”)。烟云随风飘移,可使下风方向较大地区的地面、物体、空气受到放射性灰尘的沾染。它与早期核辐射一样靠射线伤人。射线的强弱程度用“辐射级”的大小表示,它的单位叫“伦/时”。通常所说的沾染区,是指辐射级在0.5伦/时以上的地区。放射性沾染主要通过体外照射(也叫外照射)引起伤害;吸入、误食或从伤口进入体内,也会因内照射引起伤害。
空中爆炸后地面沾染很轻,几乎不影响人员行动。即使是地面爆炸沾染较重,但随着爆后时间的增长,沾染程度不断减弱,沾染区面积迅速缩小,因此,伤害作 用也很快降低。只要加强防护,沾染后及时消除,就可以避免或减轻伤害。防毒面具能有效地防止放射性灰尘吸入体内,口罩也有很好的防护作用。误食了沾染的食物和水,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在两三天内就可排出体外,所以,很难引起急性放射性病。只是误食的量较大时,才会对人体有伤害,而这种伤害是可以治好的。
教员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多数情况下,核爆炸对无防护人员的伤害,是几种杀伤破坏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根据其杀伤破坏特点进行有效防护。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原子武器虽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它的杀伤破坏作用是有限的,叮防的,引起的伤害也是可治的。
原子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主要集中在爆心附近,随着距离增大而作用减小,离开一定距离就没有危害了。
二、对原子武器的防护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只要政治挂帅,充分发动群众,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资技术准备,就能战胜敌人发动的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
(一)原子袭击前的准备工作
教员同志曾经教导说:“我们要有准备。有了准备,就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为了避免或减少损害,原子袭击前,应积极做好人员和武器技术装备的各项防护准备,主要是采取隐、盖、埋、涂、洞等措施。
隐:合理地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隐蔽防护。
盖:对易燃、易碎装备物资和器材进行遮盖防护。
埋:用土对物资、装备、弹药、食物等进行埋藏防护。涂:在物体、建筑物和工事暴露的土木质部分涂泥、白灰或防火漆进行防护。
洞:构筑工事,挖地道、坑道,是防原子 最 有效 的措施。
各种工事都可以大大缩小原子武器的杀伤破坏范围。比如10万吨当量原子弹空中爆炸时,人员利用地形和工事进行防护与暴露在地面相比,轻度杀伤半径大为减小(见下表)。

山洞、矿井、地下铁道、地下室、地窖等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应加以规划、改进和利用。若构筑堑壕,应逐步加深、加盖、加固。在堑壕壁上挖“猫耳洞”(图5),防护效果更好,应广泛应用。构筑猫耳洞时,尽量挖成曲式,以提高防护效果。利用交通壕、堑壕挖猫耳洞时,要使洞口底部稍高于交 通壕底部,以防雨水流入洞内。各种坑道、地道、工事最好有两个以上出入口,有一、两个拐弯,并特别注意通气口的加固和设置防护门。

人员利用防毒面具和一般的防尘口罩、毛巾、雨衣、塑料布、被单、蓑衣、雨鞋或风镜等,对放射性灰尘都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如用四层纱布夹棉花做成的口罩,其防护效率达95%,两层毛巾的防护。

(二)原子袭击时的行动
听到警报后,应准备好个人防护器材,迅速疏散隐蔽。发现闪光后,切忌看火球,应勇敢、坚定、沉着,立即进入就近的工事或利用附近地形、地物(如土丘、土坎、弹坑、沟渠、桥梁孔等),迅速疏散隐蔽(图6、7、8)。在开阔地面上的人员,要立即背向爆心卧倒(图9)。卧倒时收腹,双手垫胸下,张口以防震伤;紧闭眼睛,以免光辐射伤害;脸夹于两臂间,把暴露皮肤遮盖起来;遇热空气暂时憋气,以防烧伤呼吸道。上述防护动作可归纳为:
原子弹不可怕,很多办法能防它。见到闪光是信号,利用地形快卧下;两手交叉垫胸前,闭眼收腹张嘴巴。



在交通壕内的人员,也要采取上述姿势卧倒在交通壕底部(图10)。

来不及离开房舍的人员,应避开窗口,卧倒在背向爆心的墙根或床铺、桌子底下(图11)。
车辆驾驶员见到闪光后,应立即停车,尽量低头、卷曲或压低身体,车辆上的人员应抓住牢固的部位或卧倒在车箱底部。

(三)原子袭击后的行动
原子袭击后,应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迅速发动群众和组织专业队伍实施侦察,消防、抢修、抢救,并采用简易器材和方法进行防护和消除,作好战斗准备。
沾染区内人员,应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有组织地转移,尽量不在沾染区内吃东西、喝水、吸烟、坐卧和接触沾染物品。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自救互救,包括用简易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替伤员穿戴防护器材,对停止呼吸的伤员进行人工呼吸等。如条件允许,应迅速后送处理。
离开沾染区后,应及时用拍抖、洗刷等方法消除放射性沾染。对皮肤先用毛巾、纱布等干擦,擦拭时顺一个方向,要注意翻动毛巾、纱布。再用清水漱口和冲洗眼睛,洗涤暴露的手、脸、颈部(图12),擤出鼻涕,用棉花蘸水擦鼻孔。沾染严重时应洗澡,对易沾染的部位,如头发、耳窝、指甲缝等处要仔细洗刷。洗完后,经检查如消除不彻底,应再次洗涤。

对沾染的服装可拍抖、洗刷。拍抖时应从上到下地轻拍一遍,然后再重拍一至两遍,人员站在上风(侧风)方向(图13);洗刷同日常洗衣服一样,在洗衣粉溶液中搓洗后,用水漂洗二至三遍即可(图14)。


对粮食和食品,可用去表层的方法消除沾染,能洗涤的食物,如颗粒粮食、蔬菜,可用水反复冲洗。对沾染的水可用净化水的方法消除沾染,如自然沉淀、明矾净化或用未受沾染的细粒粘土净化,也可用滤水器(图15)过滤;当江河、湖泊等水源受沾染时,可挖滤水井(图16)过滤。用上述方法消除,如条件允许,都需检查后方可食用。


对沾染的枪支,用树枝、稻草或小条帚,由上而下的扫刷;用湿布由上而下擦拭枪支表面,一般擦拭几次即可。对枪支的孔、缝、沟、槽内的放射性灰尘,可用削尖的小木棍缠布条擦除。如情况允许,可将枪支分解,用汽油或洗消液(水中加中性洗衣粉)进行擦拭。
车辆沾染吋,对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可用扫除、擦洗等方法进行重点消除;有条件时,可用冲洗等方法进行全部消除。(图17)

对沔青、水泥、石块路而和庭院,应先扫除放射性灰尘,然后用水冲洗。清除的泥土和垃圾,要掩埋。
无法处理或消除不净的沾染物品,还可暂时隔离保存,待放射性自然减弱后,经检查合格后才可使用。
误食了沾染的食物和水,在3小时内可引吐;一天内可服通便药;在几天内可多喝茶或利尿剂,利于放射性灰尘自体内排出。
人员进入沾染区执行任务时,在进入前服碘化钾100毫克,可大大减少放射性碘进入体内的存留量。并应限制在沾染区的停留时间,尽可能减少照射,避免伤害。

本文作者:笔名易北海/剑星北,未经作者本人及本公众号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笔名易北海/剑星北,对军事、历史有一定自己的见解,军事方面,尤其擅长军事历史、军事战术、军事战役、军事战略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曾经自学了大量的军事书籍和军校教材。例如:军事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教材(00年版和13年版)。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