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6.64 阴阳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64、阴阳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古代的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观察到自然界有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明暗、死生、牝牡、雌雄以及人类本身有男女等现象,逐步形成了阴阳这样两个哲学范畴。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阳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阴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是是由阴、阳两种“天地之气”构成的。世界是在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天地之气”的运动推移下发生、发展着。
我国古代的阴阳观念是早出现在《周易》一书。《周易》一书的卦辞、爻辞中,虽然没有阴阳这个名词,但是,构成八卦基础的两个主要的卦 乾卦和坤卦就是天地、阴阳的象征。乾为天,属阳。坤为地,属阴。它表示天地、阴阳孕育生长着万物。另据《国语·周语》记载,公元前779年泾河、渭河、洛河流域发生强烈地震。周大夫伯阳夫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这是我国古代关于阴阳观念的最早记录。
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对于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数、医学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到了战国时代,随着五行思想的盛行,它被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利用,赋与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例如,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就把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揉合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但是,阴阳观念的合理因素始终被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所继承,并且在古代的科学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