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相关】常用蝎子公母分辨方法介绍(性二形性)

序
在重新编辑过往专栏时不小心把这篇删了(可以看看现在几乎所有专栏都有分类),好在有存网页文件,因此顺便修正重发一下。

本专栏只针对于玩家日常分公母,而不涉及过多学术性问题。
公母区分涉及一个性二形性(sexual dimorphism)的问题,即,两种性别具有各自的形态。需要明确的是,性二形性不一定适用于属内所有物种,下文仅考虑当存在差异时的情况。

本专栏会分成两大类描述,分别是未成体蝎和成体蝎,不会把所有物种都举例。本专栏仅提供各种可作为观察角度的性二形性参考特征,而非详细说明每个物种的两性差异。
国内所有流通属:
惧蝎Pandinus、肢惧蝎Pandipalpus、似惧蝎Pandinoides、巨异距蝎Gigantometrus、半岛异距蝎Chersonesometrus、异距蝎Heterometrus、爪哇异距蝎Javanimetrus、斯里兰卡异距蝎Srilankametrus、蝎Scorpio、后目蝎Opistophthalmus、后棘蝎Opisthacanthus、毒勇蝎Iomachus、螯戮蝎Cheloctonus、古螯戮蝎Palaeocheloctonus、冥神蝎Hadogenes、双棘蝎Diplocentrus、尼博山蝎Nebo、滑螯蝎Liocheles、类蝎Scorpiops、寇里蝎Chaerilus、国王蝎Teuthraustes、猎人蝎Brotheas、新蛮蝎Neochactas、愈神蝎Vaejovis、副愈神蝎Paravaejovis、拟尾戮蝎Pseudouroctonus、副尾戮蝎Paruroctonus、鬃尾蝎Smeringurus、中墨愈神蝎Mesomexovis、奇瓦瓦蝎Chihuahuanus、杀牛蝎Buthus、中杀牛蝎Mesobuthus、齿杀牛蝎Odontobuthus、奥氏蝎Olivierus、副杀牛蝎Parabuthus、秀杀牛蝎Compsobuthus、螫杀牛蝎Buthacus、滑尾蝎Leiurus、杀人蝎Androctonus、猎舟甲蝎Caraboctonus、厚尾蝎Hadrurus、霍氏厚尾蝎Hoffmannihadrurus、棒尾蝎Babycurus、似刺尾蝎Centruroides、等蝎Isometrus、雷氏蝎Reddyanus、信使蝎Lychas、雅氏信使蝎Janalychas、穴信使蝎Spelaeolychas、霍屯督蝎Hottentotta、特氏蝎Teruelius、异栉蝎Heteroctenus、戾蝎Tityus、织尾蝎Uroplectes、直钳蝎Orthochirus、沟尾蝎Bothriurus
主要用于区分蝎子公母的身体结构为:
栉器(pectine,包括栉器上的齿)、生殖盖(genital operculum)、触肢(pedipalp,包括髌节(patella)、髀节(femur)、螯掌(chelal manus)和螯指(chelal finger),螯指包括定指(fixed finger)和动指(movable finger))、后体(metasoma,俗称的“尾巴”)、尾刺(telson)、整体比例等。
未成体蝎
由于未成体蝎体型较小,发育未成熟,很多结构区分并不明显(比例就不用说了,之后会说的生殖盖差异如果应用在未成体中也会存在误判),所以本专栏仅针对栉器这一块结构进行公母区分。这里所讲的同样适用于成体蝎,所以一并把成体蝎带过。
一、栉器的观察
栉器位于蝎子身体腹面胸板(sternum)以下,所以在蝎子正常趴着的时候观察不到。针对观察活蝎栉器我就讲我自己用的方法:取一个大小合适的透明的硬塑料的立方体形容器,把蝎子放进去。然后拿一些餐巾纸折叠成该立方体横截面的形状,将这些餐巾纸堆叠进去,蝎子会被餐巾纸压住。堆叠到与容器相同高度后,如果容器有盖就封上,没有就找一个合适的硬平面物体盖住。最后翻过来,这样就可以观察到蝎子下方。

如果有些蝎子过于活跃,在叠纸巾的时候就会弹尾,可以待其较冷静时使用够厚的纸巾压住。
透明容器可以去淘宝买那种亚克力展示盒,尺寸啥的自己看了。
我用的观察工具是淘宝上卖的便携式显微镜,可以调焦距,自带灯光。直接将镜头对着容器用于观察的平面就行,当然也可以直接用微距单反。显微镜观察法同样适用于小型成体蝎。

各种倍数的都可以买,毕竟有些物种体型太小。如图所观察到的就是栉齿。


注意有的时候栉器上的齿可能会被折叠到栉器下面,记得挑出来。

二、基于栉器差异的公母区分
1、栉齿数
PTC(Pectinal Tooth Count)法,即栉齿计数,大部分玩家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相对精确但又费时的方法。两边栉器的齿都要数以确保准确性,参考数据在下面的链接。但是已知数据并不一定能对应的上,数出来的不一定符合参考数据,有些个体可能恰好处于两者之间。
国内流通种栉齿数整理见文末。
这个方法也有很多限制,比如一些数据的缺失,还有就是很多蝎子公母齿数极其接近或重叠,这种方法通常只适用于市面上常见的杀牛科(Buthidae)下的成员。
2、有无“大齿”
这种针对特殊物种的区分方法,就市面上的种类而言,常见于副杀牛蝎属(Parabuthus)、特氏蝎属(Teruelius)、织尾蝎属(Uroplectes)和戾蝎属(Tityus)中。织尾蝎属和戾蝎属的“大齿”会随龄数的增加而越发显著。部分物种可能发育问题会不明显,或者一边大一边小。
这个特点不一定存在于整个属当中(例如副杀牛蝎属的流通种中,具疣副杀牛蝎(P. granulatus)就没有),但我没有所有的公母对照所以就不说得太绝对。
“大齿”通常被作为针对部分蝎类分辨性别的一个参考特征(雌性特有),但是这个词应用在某些类群中存在一定错误。
“齿”是指栉器(pectine)上像梳齿一样的栉齿(pectinal tooth),同一只蝎子大部分栉齿的长短和粗细近似,而“大齿”就是指增大的栉齿,这个结构存在于每根栉器的基部。
但是在副杀牛蝎属中,虽然能看到栉器基部有增大结构,但那并不是栉齿,而是第一段中央薄板(median lamella),下图一、二的多绒副杀牛蝎(P. villosus)最明显。这个所谓的“大齿”实际上是栉器薄板的延伸,这个延伸直接封闭了第一个支骨(fulcrum,栉齿和薄板之间的圆形结构),而在它之后才是第一根栉齿。
能称得上是大齿的倒是出现在矛蝎(Grosphus)和特氏蝎属中,下图格氏特氏蝎(T. grandidieri)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那根长条形的结构并不是栉器薄板的延伸,因为它和薄板是割裂的,就像栉齿和薄板的关系那样,在文献中它也被称为基栉齿(basal pectinal tooth)。但略有不同的是,这个栉齿并不配有支骨。



矛蝎属和特氏蝎属雌性的大齿:
根据Eric Ythier在《Scorpions of the World》一书,其中双线特氏蝎(Teruelius bistriatus)、黄黑特氏蝎(Teruelius flavopiceus)的大齿呈锥形,格氏特氏蝎(Teruelius grandidieri)显著延长,安卡瑞纳特氏蝎(Teruelius ankarana)显著延长且弯曲,缀环特氏蝎(Teruelius annulatus)显著延长且末端变尖,缘纹特氏蝎(Teruelius limbatus)显著延长末端圆润,马达加斯加矛蝎(Grosphus madagascariensis)呈椭圆形。
雌性大齿的形态在下面专栏里有参考图。

织尾蝎属和戾蝎属我没有对比图,只根据Ythier的记载。
织尾蝎属中的雌蝎:
第一对齿呈椭圆形的为:具棱织尾蝎(Uroplectes carinatus)、华丽织尾蝎(Uroplectes formosus)、纤细织尾蝎(Uroplectes gracilior)、独特织尾蝎(Uroplectes insignis)、线纹织尾蝎(Uroplectes lineatus)、长掌织尾蝎(Uroplectes longimanus)、奥吉斌织尾蝎(Uroplectes otjimbinguensis)、多毛织尾蝎(Uroplectes pilosus)、条纹织尾蝎(Uroplectes vittatus)。
第一对齿更长的为:㔗氏织尾蝎(Uroplectes fischeri)
第一对齿更宽的为:三角织尾蝎(Uroplectes triangulifer)
第一对齿更长且更宽的为:黄绿织尾蝎(Uroplectes flavoviridis)、橄绿织尾蝎(Uroplectes olivaceus)
第一对齿更长且呈镰刀状的为:平掌织尾蝎(Uroplectes planimanus)
戾蝎属的大齿是国内玩家观察到的,但没有详细例子与对比图。Ythier仅写了齿数和成体的其它特征,就连Parabuthus他也没写。有些种的戾蝎稍微大几龄后可以根据螯钳的粗壮度区分,粗的为公的(见后文)。

个人观察并制作的一些公母栉器对比(四组图分别为:副杀牛蝎属、织尾蝎属、特氏蝎属、戾蝎属):




3、栉齿与栉器形态
回到常规物种中,单独就齿而言,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特征是雌性的齿比雄性的短而窄,但是有些差异并不明显,这里只作为一个参考。不仅仅是齿,栉器本身也通常是公的更长。鉴于这一特征基本成体和幼体表现相同,下图就选用成体。

在例如惧蝎亚科(Pandininae)和异距蝎亚科(Heterometrinae)等其它螯钳较大的蝎类中,还有一个常见特征是雄性的栉齿颜色会比雌性淡,但这一特征仅在成体蝎中表现。其它提及的栉器差异也存在于这部分类群中,这一块在之后的成体蝎部分就不讲了。




4、栉器的基部间距
区分幼体蝎子,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看栉器基部间距(每根栉器各自的最基部齿的间距),这个是我自己发现的。这个方法还是主要适用于杀牛蝎科的部分物种。
栉器基部间距越宽,母的可能性越高,反之则为公(注意是可能性,有些个体表现出介于两者之间)。实际上这个说白了就和栉齿的长度差异有关,这一特征在成体蝎中差异更为明显(如上面的约旦滑尾蝎所示)。

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栉器不能有移位和角度偏差,不然会造成间距变动。
必须是对称摆放,尽可能靠近,但不能过度靠近,你可以以第四对步足髋节作为参照物。
下面三张幼体图都为上母下公:



5、栉器性二形性总结
对于成体蝎,在整个蝎目(两个小目)中几乎所有蝎子的栉器都存在一定性二形性,但是如果仅讨论幼体,基本只有杀牛蝎小目(Buthida)的杀牛蝎超科(Buthoidea)下的部分类群(主要是杀牛蝎科)能使用(例如下图中的无支蝎属(Ananteris)就存在栉齿数高度重叠的情况,该属别的差异存不存在不清楚,毕竟没流通)。

杀牛蝎小目中还有两个超科,拟蛮蝎超科(Pseudochactoidea)和寇里蝎超科(Chaeriloidea),仅单型(整个超科仅一科一属)的后者有流通过一次(西里伯斯寇里蝎(Chaerilus celebenss),但后者栉齿数高度重叠,因此幼体基本不可分(别的差异存不存在不清楚,没有研究)。后者的成体栉器形态差异和别的一样明显,母小公大。

一些毒尾蝎小目的类群也存在栉器形态差异,例如蝎超科(Scorpionoidea)链尾蝎科(Hormuridae)冥神蝎属(Hadogenes),栉器依然遵循“雄性更长”的规律。

成体蝎
一、生殖盖形态
生殖盖是第二个位于蝎子身体腹面且常用于性别区分的特征。这一结构在部分类群中会存在各式各样的性二形性,但一般来说仅用于区分成体或末龄的毒尾蝎小目(Iurida)物种,而在杀牛蝎小目的流通种中光看栉器也足以区分(至于生殖盖,可以看上面的约旦滑尾蝎,雌性上缘两侧有更明显的棱角,而雄蝎则为弧线)。
毒尾蝎小目中不同属甚至同属不同种的生殖盖性二形性都不同,以下仅列举几个例子。
厚尾蝎超科(Hadruroidea)厚尾蝎科(Hadruridae)的厚尾蝎属(Hadrurus),雌性会显得近似椭形或圆润的倒心形,而雄性则更接近三角形。


在蝎超科蝎科(Scorpionidae)的异距蝎亚科(Heterometrinae)中,有着可能基本大致类似的性二形性,即,雄性的生殖盖表现为近乎椭形的菱形,而雌性为近乎倒三角形。
如果将两性的生殖盖都抽象为轴对称的四边形,以顺时针顺序定义四条边为A1、A2、B2、B1,大致符合的长度情况是:
雄性:A1/2 ≥ B1/2
雌性:A1/2<B1/2



同科的惧蝎亚科(Pandininae)也近似于这种情况,例如惧蝎属(Pandinus),但是其它属则略有不同,例如图二的似惧蝎属(Pandinoides),雄性表现得近乎为五边形,类似于博氏惧蝎属(Pandiborellius)和类惧蝎属(Pandinops)中的一个例子。
另一流通的肢惧蝎属(Pandipalpus)我仅有老旧的文献图,左、中为P. bartolozzii,右为P. flagellicauda。这两个种都被与流通的旅行者肢惧蝎(P. viatoris)同义,但中和右两个雄性的生殖盖却存在差异。





又例如在未流通的尾惧蝎属(Pandinurus),生殖盖差异很小,但雌性上缘比雄性更平直。


同科的蝎亚科(Scorpioninae)的蝎属(Scorpio)的生殖盖差异也不尽相同。


生殖盖是否存在中纵缝(从中分成左右两半)因类群而异:

在尼博山蝎属(Nebo)中,雄性生殖盖下缘可能存在一对生殖突(gp,genital papillae),至少在耶利哥尼博山蝎(Nebo hierichonticus)中发现是这样。

生殖突也是用于区分类蝎属(Scorpiops)公母的可靠方式(雄性有,雌性无),且该特征不受年龄影响,可以用于确定幼体性别。该属物种的雄性也总有更宽大的栉器和更长的栉齿。

二、螯钳形态
以下的各种特点的显著程度有个体差异。
1、螯钳动指上缘是否存在突起(或在定指相对面上会有缺口)
这种结构如果存在,可能突起很明显,而缺口不是完全符合突起的形状,只是微微凹陷,又或者突起几乎看不出,而缺口很明显。一般来说,这个特征如果出现,基本是出现在雄性中,作用是在交配时能牢牢夹住雌性。但如果雌性也存在突起,那通常会比雄性弱,至少不会超过雄性。换言之,在使用这个特征时基本就两种情况:(1)是否存在突起;(2)谁的突起更显著。

国内流通且存在这一特征的属主要有(并非属内每个流通种都存在,还有些差异微乎其微的就不列了):类蝎属(Scorpiops)、异距蝎属(Heterometrus)、后棘蝎属(Opisthacanthus)、螯戮蝎属(Cheloctonus)、冥神蝎属(Hadogenes)、国王蝎属(Teuthraustes)、尼博山蝎属(Nebo)、鬃尾蝎属(Smeringurus)、中杀牛蝎属(Mesobuthus)、奥氏蝎属(Olivierus)、杀人蝎属(Androctonus)、霍屯督蝎属(Hottentotta)、棒尾蝎属(Babycurus)、信使蝎(Lychas)、异栉蝎属(Heteroctenus)等。












2、螯掌粗壮度、长宽比
这一特征又是非常常见的性二形性表现部位,分两部分。
(1)粗壮度
这里对粗壮度的定义是,螯钳整体形状没有明显差异,但螯掌部分存在体积差异。通常而言,雄性的螯钳会比雌性粗壮,目的也是为了在交配时控制母蝎。由于显得肿大,部分物种的公的螯掌会看起来颜色更明亮。但有时两者有可能几乎没有什么差异,甚至因为体型原因,可能雌性更显粗壮。并且在一些属中(例如杀牛蝎属),也可能雌性比雄性粗壮。每个属中都各有各的情况,甚至也有种内差异,这里也就随便列一点。
国内流通且存在这一特征的属主要有:类蝎属、杀牛蝎属、副杀牛蝎属、杀人蝎属、霍屯督蝎属、特氏蝎属、异栉蝎属、戾蝎属、棒尾蝎属、信使蝎属、雷氏蝎属(Reddyanus)、沟尾蝎属(Bothriurus)等。








(2)长宽比
长宽比的改变因程度往往会导致形状上的改变,通常雄性的螯钳会显得细长,这同时也包括了螯指与螯掌的长度比差异。并且,螯钳变得窄长的雄性通常其触肢的髀节和髌节部分也会更细长。

国内流通且存在这一特征的属主要有:肢惧蝎属、半岛异距蝎属(Chersonesometrus)、异距蝎属、后目蝎属(Opistophthalmus)、后棘蝎属、毒勇蝎属(Iomachus)、古螯戮蝎属(Palaeocheloctonus)、冥神蝎属、双棘蝎属(Diplocentrus)、类蝎属(Scorpiops)、寇里蝎属(Chaerilus)、等蝎属(Isometrus)、戾蝎属等。













3、螯掌表面形状
除了粗壮度和比例外,螯掌表面也可能存在性二形性。
例如在似惧蝎属中,雄性靠近定指处的大面积外部凹陷要比雌性明显。

在单型的爪哇异距蝎属(Javanimetrus)中,雌性的螯掌比雄性粗糙,且雄性会有横向凹陷。

在沟尾蝎科(Bothriuridae)的一些雄性中,螯钳内面有一个锥突(conical apophysis)。

三、后体形态
1、后体相较于中体的长度比与粗细度
通常雄性后体比雌性更长,或更粗壮。如果因为体型劣势而在总体长度上超不过雌性,则每节通常会显得更细长。
对于雄性后体增长,国内流通且存在这一特征的属主要有:冥神蝎属、后目蝎属、杀牛蝎属、中杀牛蝎属、奥氏蝎属、齿杀牛蝎属(Odontobuthus)、似刺尾蝎属(Centruroides)、棒尾蝎属(Babycurus)、信使蝎属、等蝎属、雷氏蝎属、戾蝎属、织尾蝎属(Uroplectes)等。












对于雄性后体增粗,国内流通且存在这一特征的属主要有:杀人蝎属、副杀牛蝎属、霍屯督蝎属、异栉蝎属、戾蝎属等。

2、尾刺的形态差异
具有明显差异的比较少见,就列三个吧,我也懒得找更多的了:
波氏假尾戮蝎(Anuroctonus pococki),雄性毒针上有个副瘤,雌性没有。

着色寇里蝎(Chaerilus pictus),雄性毒囊比雌性长。

革质沟尾蝎(Bothriurus coriaceus),雄蝎的毒囊比雌蝎更细长。

四、体型差与比例差
当以上方法都不明显时可以试试这种,由于这个性二形性是最为普遍的,所以就不列举存在这一差异的国内流通属了,例子也就各举两个。
1、体型差
很多物种雌性会比雄性大(也可能反之),但就算是同种也有体型上的个体差异,肯定会有大个体雄性遇上小个体雌性。


2、比例差
相较于大小差异,身体各处的比例相对准确一点(包括之前提及的触肢和后体比例)。通常雄性中体(即背板)会显得比雌性窄,从而在某些属中更能突出雄性具有更粗壮的螯钳或后体;而有些由于公母的螯钳和后体粗壮度差不多,所以只停留在中体宽度或体型的差异。雌性具有更宽的中体,被认为是背负后代的适应性特征。往往成体雌性会吃的比雄性肥,但也不排除食欲旺盛的雄性也会吃的很肥。


总结
蝎子分公母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尝试入手:
一、未成体蝎
1、PTC法
2、部分种找有无“大齿”
3、栉齿的大小、粗细,栉器长度
4、栉器基部间距
二、成体蝎
1、栉器部分同上
2、生殖盖形状与结构
3、螯指突起与缺口、螯掌粗壮度、螯钳长宽比、螯掌表面纹理与结构
4、后体部分:长度和粗度
5、部分物种的尾刺:毒囊形状和大小、特殊结构
6、体型与比例:体型和肥胖程度仅供参考,主要看背板相较于头甲后缘的宽度比
上述所有性二形性特征均需考虑个体差异,且并非适用于整个属,还有一些个别的也可能有差异但我漏了,不过那些基本都是过于冷门现在不流通的属。
除上述特征外,还有些不常见的性二形性,例如出现在蝎属、尼博山蝎属和猎人蝎属(Brotheas)等属中背板粗糙度的差异,通常表现为雄性粗糙,雌性光滑。
完
国内流通种栉齿数整理,数据仅取自文献与个人观察,仅针对两性计数存在一定分界的科,定种问题见过往专栏:

伽氏杀牛蝎Buthus gabani ♂30-33 ♀28-28
欧氏杀牛蝎Buthus oudjanii 缺
埃氏杀牛蝎Buthus elmaotaouakili ♂30-30 ♀23-26
德拉河杀牛蝎Buthus draa ♂27-32 ♀25-28
以色列杀牛蝎Buthus israelis 缺,存在定种问题
玛氏杀牛蝎Buthus mariefrancae ♂24-31 ♀20-27
摩洛哥杀牛蝎Buthus maroccanus ♂28-32 ♀23-26
蒙古中杀牛蝎Mesobuthus mongolicus ♂22-38 ♀17-23
隆背爱琴杀牛蝎Aegaeobuthus gibbosus ♂26-33 ♀20-27
黑环爱琴杀牛蝎Aegaeobuthus nigrocinctus ♂27-31 ♀21-24
马氏奥氏蝎Olivierus martensii ♂22-27 ♀18-23
博乐奥氏蝎Olivierus bolensis/长螯奥氏蝎Olivierus longichelus ♂27-30 ♀21-23
齿杀牛蝎属未定种(疑似俾路支齿杀牛蝎)Odontobuthus sp. cf. baluchicus ♂29-30 ♀21-21
翼尾伪杀牛蝎Apistobuthus pterygocercus ♂55-56 ♀36-38
德兰士瓦副杀牛蝎Parabuthus transvaalicus ♂37-40 ♀33-36
莫桑比克副杀牛蝎Parabuthus mossambicensis ♂33-41 ♀29-36
好望角副杀牛蝎Parabuthus capensis ♂35-41 ♀32-38
具疣副杀牛蝎Parabuthus granulatus ♂28-35 ♀24-32
嘶鸣副杀牛蝎Parabuthus stridulus ♂37-42 ♀31-37
多绒副杀牛蝎Parabuthus villosus ♂36-42 ♀34-41
铜色副杀牛蝎Parabuthus raudus ♂38-50 ♀34-45
施氏副杀牛蝎Parabuthus schlechteri ♂44-52 ♀38-45
淡色副杀牛蝎Parabuthus pallidus ♂33-38 ♀28-36
极巨副杀牛蝎Parabuthus maximus 缺
扁尾副杀牛蝎Parabuthus planicauda ♂34-40 ♀31-35
短掌副杀牛蝎Parabuthus brevimanus ♂28-32 ♀21-25
曼氏秀杀牛蝎Compsobuthus maindroni 缺
沙栖螫杀牛蝎Buthacus arenicola ♂27-32 ♀21-25
瘦螯螫杀牛蝎Buthacus leptochelys ♂32-39 ♀27-31
黑刺螫杀牛蝎Buthacus nigroaculeatus 缺
五线滑尾蝎Leiurus quinquestriatus ♂30-39 ♀26-38
韩氏滑尾蝎Leiurus haenggii ♂28-39 ♀24-32
阿拉伯滑尾蝎Leiurus arabicus ♂34-40 ♀28-33
长栉滑尾蝎Leiurus macroctenus ♂33-43 ♀30-37
约旦滑尾蝎Leiurus jordanensis ♂33-37 ♀27-31
南方杀人蝎Androctonus australis ♂30-38 ♀22-29
阿氏杀人蝎Androctonus amoreuxi ♂31-35 ♀21-25
英雄杀人蝎Androctonus aeneas ♂28-30 ♀21-23
乔里斯坦杀人蝎Androctonus cholistanus ♂26-32 ♀21-23
强壮杀人蝎Androctonus robustus ♂24-30 ♀22-25
亲缘杀人蝎Androctonus finitimus ♂28-32 ♀22-24
毛里塔尼亚杀人蝎Androctonus mauritanicus ♂26-30 ♀20-25
肥尾杀人蝎近似种Androctonus cf. crassicauda ♂30-32 ♀24-27
土耳其杀人蝎近似种Androctonus cf. turkiyensis♂31-37 ♀23-29
双色杀人蝎Androctonus bicolor ♂24-28 ♀19-22
纤细杀人蝎Androctonus tenuissimus ♂27-28 ♀21-23
俾路支杀人蝎Androctonus baluchicus ♂27-30 ♀22-26
贡氏杀人蝎Androctonus gonneti ♂28-33 ♀23-25
瑟氏杀人蝎Androctonus sergenti ♂23-27 ♀21-23
留氏杀人蝎Androctonus liouvillei ♂28-32 ♀22-26
光亮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lucidus ♂18-21 ♀17-21(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光泽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nitidus ♂18-24 ♀17-21(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纤细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gracilis ♂30-36 ♀25-30
双色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bicolor ♂27-29 ♀23-28
黑掌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nigrimanus ♂32-33(原文献仅有雄性)
埃氏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edwardsii ♂26-34 ♀22-30(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条纹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vittatus ♂21-30 ♀18-27(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缘纹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limbatus ♂19-27 ♀18-26(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秀丽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elegans ♂23-25 ♀22-23(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巴氏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baergi 缺
雕纹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sculpturatus ♂19-31 ♀18-26
渐黑似刺尾蝎Centruroides nigrescens ♂28-30 ♀25-27
斑等蝎Isometrus maculatus ♂/♀16-19(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吕氏雷氏蝎Reddyanus loebli ♂/♀14-17(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内氏雷氏蝎Reddyanus neradi ♂12-13
尖刺信使蝎Lychas mucronatus ♂21-22 ♀19-20(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纤细信使蝎Lychas scutilus ♂/♀15-20(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三棱雅氏信使蝎Janalychas tricarinatus ♂/♀≥23(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斯里兰卡雅氏信使蝎Janalychas srilankensis ♂/♀21-25(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霍氏穴信使蝎Spelaeolychas hosei ♂/♀18-24(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模式霍屯督蝎Hottentotta hottentotta ♂25-29 ♀22-26
浅黄霍屯督蝎Hottentotta flavidulus ♀31-32(原文献仅有雌性)/塔木尔霍屯督蝎Hottentotta tamulus ♂30-39 ♀27-34
三线霍屯督蝎Hottentotta trilineatus ♂22-28 ♀17-25
多斑霍屯督蝎Hottentotta polystictus ♂22-24 ♀18-20
詹氏霍屯督蝎Hottentotta gentili ♂32-35 ♀26-31
犹太霍屯督蝎Hottentotta judaicus ♂27-32 ♀22-27
弗氏霍屯督蝎Hottentotta franzwerneri ♂32-38 ♀26-32
贾拉拉巴德霍屯督蝎Hottentotta jalalabadensis ♂31-35 ♀24-29
布哈里亚霍屯督蝎Hottentotta buchariensis ♂29-33 ♀24-27
半高地霍屯督蝎Hottentotta minusalta ♂28-35 ♀25-30
贾氏霍屯督蝎Hottentotta jayakari ♂37-42 ♀32-35
萨氏霍屯督蝎Hottentotta salei ♂37-42 ♀32-34
格氏特氏蝎Teruelius grandidieri ♂34-40 ♀29-34
黄黑特氏蝎Teruelius flavopiceus ♂27-32 ♀25-29
安卡瑞纳特氏蝎Teruelius ankarana ♂36-41 ♀31-35
木色异栉蝎Heteroctenus junceus ♂17-22 ♀15-21(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加氏异栉蝎Heteroctenus garridoi ♂22-23 ♀21(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阿布德氏异栉蝎Heteroctenus abudi ♂19-24 ♀17-22(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太子港异栉蝎Heteroctenus princeps ♂/♀20(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咔氏戾蝎Tityus carrilloi ♂20-22 ♀19-21(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斑尾戾蝎Tityus stigmurus ♂22-24 ♀18-25(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锯齿戾蝎Tityus serrulatus ♂24 ♀22-26(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连纹戾蝎Tityus confluens ♀23-24(阿根廷的Corrientes种群为专性产雌单性繁殖,其它地区也几乎没有报道雄性)
硕螯戾蝎Tityus magnimanus ♂19-21 ♀18-22(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粗螯戾蝎Tityus crassimanus ♂18-20 ♀缺
厄瓜多尔戾蝎Tityus ecuadorensis ♂缺 ♀17-20
斯氏戾蝎Tityus smithii ♂20-21 ♀18-21(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脆弱戾蝎Tityus asthenes ♂缺 ♀22
条纹织尾蝎Uroplectes vittatus ♂20-22 ♀19-20
平掌织尾蝎Uroplectes planimanus ♂24-28 ♀22-26(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黄绿织尾蝎Uroplectes flavoviridus 缺
橄绿织尾蝎Uroplectes olivaceus 缺
丘氏织尾蝎Uroplectes chubbi 缺
多毛织尾蝎Uroplectes polisus ♂28-30 ♀25-27
奥吉斌织尾蝎Uroplectes ojimbinguensis ♂15-17 ♀14-15
三角织尾蝎Uroplectes triangulifer ♂20-24 ♀19-24(科内少见没法用来区分的)
㔗氏织尾蝎Uroplectes fischeri 缺
具棱织尾蝎Uroplectes carinatus ♂23-26 ♀20-22
多孔直钳蝎内盖夫亚种Orthochirus scrobiculosus negebensis ♂19-20 ♀15-18
秃额直钳蝎Orthochirus glabrifrons 缺
淡色直钳蝎Orthochirus pallidus ♂缺 ♀16
黯足直钳蝎Orthochirus fuscipes 缺
因氏直钳蝎Orthochirus innesi ♂17-19 ♀15-16
印神直钳蝎Orthochirus krishnai ♂缺 ♀22
中介愈神蝎Vaejovis intermedius ♂21-26 ♀19-23
携刺副愈神蝎Paravaejovis spinigerus ♂22-27 ♀16-22
迷惑副愈神蝎Paravaejovis confusus ♂14-19 ♀10-14
桑塔丽塔拟尾戮蝎Pseudouroctonus santarita ♂10-12 ♀8-10
黄副尾戮蝎Paruroctonus xanthus ♂28-32 ♀19-23
巴氏副尾戮蝎Paruroctonus baergi ♂20-29 ♀13-22
梅萨鬃尾蝎Smeringurus mesaensis ♂32-39 ♀23-25
瓦氏鬃尾蝎Smeringurus vachoni ♂28-40 ♀20-29
斑点中墨愈神蝎Mesomexovis punctatus ♂19-21 ♀16-18
茹氏奇瓦瓦蝎Chihuahuanus russelli ♂17 ♀14
栗色厚尾蝎Hadrurus spadix ♂35-40 ♀26-33
亚利桑那厚尾蝎Hadrurus arizonensis ♂32-38 ♀24-34
安沙波利哥厚尾蝎Hadrurus anzaborrego ♂35-41 ♀28-34
哲氏霍氏厚尾蝎Hoffmannihadrurus gertschi ♂31-33 ♀26-29
凯氏沟尾蝎Bothriurus keyserlingi ♂19-21 ♀16-17
革质沟尾蝎Bothriurus coriaceus 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