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解说词文本04 种豆南山下
【豆类作为谷物重要的一类,以顽皮灵俏的形态潜藏在世界各地,为人们带去不同风味和能量。“豆”用多变的外形与味道拓宽了人类食谱的边界:香料、配菜、佐餐…豆类不停转换身份,造就出腐乳、豌杂面、锅巴油粉、鸡肉豆饼等各类特色美食。】
第四集 种豆南山下
它们是顽皮灵俏的种子,生长遍布地球每个角落。憨态可掬的外表,却有着深藏不露的城府。
只有与巧手相逢,豆才会一次次卸下铠甲,释放非凡的能量,拓宽人类食谱边界,绽放风味的万千姿态。
/西藏 林芝 墨脱县/
雅鲁藏布江两岸陡峭,密林中暗藏着危险。这是雨季前进入森林的最后机会。没有路,但难不倒尼玛旺堆兄弟。
很快,他们找到了熟悉的老藤。离地二十米,藤蔓指引的更高处,是旺堆的目标。这是中国境内最大的豆荚——榼藤子。
/榼藤子/
荚果长达一米,豆子硕大,种皮坚硬,半年前结的果实已经干枯变脆,榼藤子,过去是家庭主食的补充,如今更像稀罕的食材。
雨林带回的榼藤子需要先做处理。几乎所有的豆荚和豆子都含有皂苷和凝集素,它们是豆科植物通用的防身武器,过量摄入会产生中毒反应,这给人类的食用增加了难度。
每一步处理,旺堆都得加倍小心。豆子加热后爆壳,为了避免家禽误食,种皮不能随意丢弃。
水煮可以破坏毒性物质,但是对于个头大的榼藤子,去毒的过程没有那么轻而易举,旺堆还需要父亲的指导。
添柴烧旺火,滚水煮开,再倒掉,如此反复。每煮一次,旺堆的父亲都要摆上一粒榼藤子,煮完九次才能松一口气。
/韭菜炒榼藤子/
旺堆家的习惯,用辣椒和嫩韭菜爆炒。富含淀粉和油脂的豆仁,有类似坚果的口感和杏仁的香气。经年累月,人们渐渐学会了与豆类的相处之道。
豆类,富含植物蛋白,在漫长的时光中,被人们作为重要的粮食,大大丰富了谷物的类型。
/浙江 桐乡 店街塘村/
蚕农每天为了幼蚕的口粮忙碌,谷雨刚过的江南,田里的桑枝新发嫩叶。
/蚕豆/
桑田边,一种豆科植物,此时也将饱满的豆荚挂在了腰间。豆荚形如老蚕,这可能是蚕豆名字的由来。
种子被豆荚包裹,这是豆类植物特有的果实形态。蚕豆荚成熟后将自然张开,助推种子传播繁衍。但是贪图口感的人,往往会抢先一步。
/宁式豆瓣鳝丝/
初夏的鳝鱼肉质细嫩,必须快炒才能定型。韭黄和蚕豆用底油煸香,响亮的辛和清新的甜衬托出柔和的鲜美,这便是初夏的江南味道了。
世界上最早食用蚕豆的是地中海地区。和中国人追求新鲜不同,他们更偏爱干蚕豆。
/阿拉伯炖蚕豆Ful Medames/
下端浑圆的大肚锅,聚合热力,循环蒸汽。熬煮12小时以上,蚕豆淀粉大量爆出,有炖肉般的浓香和细沙的颗粒感。
岚岚平时在市区上学,奶奶的厨房对她来说充满了田野的新奇。奶奶今天要为家人准备丰盛的一餐。
咸肉释放出酝酿了整整一个冬季的脂香,雷笋脆爽,新摘的蚕豆质地绵密,气息清新。粳米和糯米对半,一同被蔬菜和汤汁包裹,铺满新鲜的藠葱,滋味鲜明地宣誓夏季的到来。
/立夏饭/
立夏,农作物进入旺盛的生长期。江南有吃立夏饭的风俗,孩子快快长高的美好愿望都在这一碗蚕豆饭里。
伴随着蚕结茧,属于鲜蚕豆的时令结束了。在养蚕期间吃的豆,也许是人们叫它蚕豆的另一个原因。两个月的辛劳换来雪白的棉兜,今年可以给儿孙们每人做一条蚕丝被。
/墨西哥 尤卡坦州/
围绕谷物生长的节律,分配饮食,安排生活。不仅精耕细作的地区如此,依赖自然的中美洲乡村也有高妙的创造。
十月,米格尔带孙女在自家田里采收。玉米是家庭的日常主食,豆类也不能缺席。今天,妇女们用利玛豆做午餐,这是菜豆的一种。
南瓜籽浑身散发油脂的香气,绞碎和煮熟的利玛豆组成馅料。这里还沿用最古老的烹饪方式,加入炙烧的岩石,利用存续的热能,烧灼出浓烈的焦香。
/南瓜豆馅玉米饼Polcán/
填入玉米面团油炸,不同谷物的氨基酸相互补充。无论营养还是味道,南瓜、玉米和菜豆都是餐桌上的黄金搭配。
这个组合联袂演绎的奇妙还不止于此。尤卡坦半岛石灰岩地质覆盖,地表几乎没有河流和湖泊。又过了三个月,这次的采收必须举家出动。
芜杂的丛林,米格尔家的庄稼隐匿其中。这是一种看似粗放、实际非常有智慧的混合种植形式,一切开始于半年前。
玉米率先发芽,南瓜紧随其后,最后是豆子。豆子柔嫩的茎蔓不断试探、摇摆,找到玉米秆,再奋力攀缘向上。
这个抱团生长的形式被称为“生命三姐妹”。玉米作为支撑,豆为土壤固氮,南瓜抢夺杂草的养分,形成一个互助的生态系统。
全家25口,男女老幼一起上阵。玉米已经收过,这次成熟的是豆子。
/利玛豆/
几千年来,玛雅人一直沿用这套独特的米尔帕自然种植法,如今它甚至反过来,给现代农业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丛林的丰收过后,将迎来盛大的聚餐。黑胡椒提供辛辣,胭脂树籽带来草木的清新和红艳的色泽,最适合用来烹煮鸡肉。
大餐需要更大的烹饪空间。院子里,男孩们在米格尔爷爷的指挥下制作地坑炉。
/豇豆/
鸡肉已经酥烂入味,拆成细丝。新收的豇豆,豆荚已经变薄,淀粉聚集,豆子粒粒饱满,与猪油酱汁一同掺进面团,捏成容器的形状,填满玉米糊和鸡肉。
来自田野的收获,混合肉类与香料,包裹进芭蕉叶。白云为盖,天地融于一炉。谷物来自土壤,现在又重新回归大地。
/地坑鸡肉豆饼Pibipollo/
两个小时的耐心等待,美妙的气味从地下飘出。趁热切开,地坑鸡肉豆饼是全家人的期待。
米格尔和孙女再次来到田地,传统的种植法还在代代延续。依循植物的自然天性,这何尝不是人类与谷物的共生。
/豌豆/
与人最亲和的豆类要数豌豆,它生长的每个阶段都是美味。
/豌豆尖酥肉汤/
长苗时,只掐顶端的嫩尖儿。热汤汆烫,立刻激发豌豆标志性的香气。
/荷兰豆炒百合/ /火腿甜豆/
结荚果的阶段,人们培育出专吃豆荚的荷兰豆和食用豆仁的甜豆。
/豌杂面/ /豆汤肥肠/
成熟的豌豆颗粒,慢煮能获得浓稠绵软的质地,适合搭配不同的食物。甚至仅凭一己之力,也能成就独特的美味。
/云南 大理 南涧县/
沈朝芝带着她100斤重的作品上路。天不亮出门,是为了去山另一边更大的集市。每六天赶一次街,乡民陆续到来,摊主们迫不及待亮出自己的手艺。
这是哀牢山、无量山一带特有的小吃,不同质地的层叠其实都是豌豆的变身。
豌豆粉碎后,滤一遍杂质。直径一米的大锅,沈朝芝依着锅底的弧度,用刮板均匀地摊出一张薄薄的豌豆锅巴。新鲜出炉的锅巴已经是薄脆香浓的美味。
接下来要继续过滤豌豆粉浆,提取更细腻的淀粉,蘸水的八种原料也要提前准备。除了香辛料,用粗糖腌制的木瓜醋轻盈爽亮,散发天然的果香。
成熟豌豆,淀粉含量超过五成,过滤掉蛋白质、细纤维和色素,洁白无暇才符合沈朝芝的要求。稀释后,熬煮半小时以上,边煮边搅,糊化出质地通透黏稠的液体,当地人称为油粉。
一张锅巴,一勺热油粉,淀粉凝胶粘合每一层锅巴,不断重复交叠。锅巴软化,油粉冷却定型,豌豆的不同形态再次合体。无量山的豌豆千层,有着独特的造型和口感魅力。
/锅巴油粉/
沈朝芝的锅巴油粉色泽金黄、层数最多,迅速在集市打开局面。蘸水由食客自选,分量不限。锅巴绵韧,油粉清亮,木瓜醋、辣油和蒜汁调味,柔滑爽口,豆香浓郁,有果冻般的口感。
最早,豌豆粉只是果腹之物,人们不断改良,让它成了诱人的小吃。这份手艺也给沈朝芝和家人换取了安稳的生活。
/花生/
并非所有豆荚都迎风悬挂。有一种豆科植物如同卧底,长年蛰伏在沙土里。花生常被归类为坚果,但闽南的叫法更加还本归源——土豆,长在土里的豆。
/水煮花生/
新鲜花生含水量高,容易发芽霉变,加海盐同煮,帮助花生脱水。日晒夜收,反复七次,脆韧中有阳光和淡淡海风的味道。
/贡糖/ /麻粩/
花生大概是最好相处的百搭型豆科食材。甘蔗种植广泛的岭南地区,花生与蔗糖结合,恰似金风玉露,造就出种种甜味小食。
/泰国 曼谷/
/泰式青木瓜沙拉/ /泰式烤猪颈肉/
东南亚地区也将花生视作调味的主力。高调的酸辣是泰餐的标志,用焙炒的方式激发花生自身的油脂香气,温和醇厚、浓香耐嚼,是左右逢源的一味。
/印度尼西亚 日惹/
/沙嗲肉串/
在印尼,美味离不开沙嗲酱,其中最重要的原料是已经粉身碎骨的花生。在争奇斗艳的香料面前,花生不动声色,将其他风味悉数包容收纳。
/广东 化州/
/香油鸡/
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榨油,香味嘹亮外向。广东化州,所有白斩鸡都要用花生油做最后润饰,才能以香油鸡之名登台亮相。
/福建 晋江 深沪镇/
在花生最早登陆中国的东南沿海,还有一种做法是将功夫化于无形。
天不亮的老街,朱凉凉第一个开门。这家早餐店是从父亲那里接手的,四十多年只卖一样东西——花生汤。阿凉顾店,丈夫阿九负责送汤。
制作花生汤要提前一天准备,夫妻俩有分工。泡软的花生衣用自制的木板搓下来,同时将花生仁分成两瓣。阿九负责熬煮,大火烧开,撇去浮沫。转到煤炉上,用小火煨足足半天。
高温下,花生里的蛋白质帮助油脂和水混溶乳化。揭开凝结的油脂层,汤色奶白,不见一点油花。
花生颗粒外观完好,但只有舌头知道,它早已绵密酥软。加白砂糖收紧汤底,花生仁将将浮上水面,表明甜度刚好。
/福建 晋江 深沪镇/
一碗花生汤,能满足大多数闽南人对早餐的期待,但每人又都有自己的吃法。芋头质地扎实,适合垫底,也可以用油条代替汤勺,趁热大口收尾。
/花生汤/
阿凉的招牌是手冲鸡蛋花生汤,蛋液被高温冲散,为甜润浓香增添一抹轻盈。每一位食客都是老相识。花生汤总是在上午卖完,阿凉这时才会打开自己的午餐,边吃边等丈夫到来。
从暑热蒸腾的岭南,到天寒地冻的北国,豆类都可以适应。冰封的江面是彼得洛夫的工作地点,每隔四天他才能回一次家。彼得洛夫是董金福的俄罗斯族名字。
/黑龙江 逊克 下道干村/
这里的冬季超过半年。老伴高凤云已经在张罗饭菜。
极寒环境的东北,储存冬季食物,人们有非凡的天赋。货郎车十天来一次村庄,新鲜蔬菜的补给十分有限。冬藏即将耗尽,天还没有回暖的迹象。
/绿豆/
晒干的豆类耐久藏,是中国人家中常备的杂粮。青黄不接的时节,它会有大用场。只需一点热水和一夜的等待,绿豆身形膨胀,体内的酶被激活,沉睡的豆子即将苏醒。
为了生活方便,村民大都选择去县城过冬。老董和老高于是多了帮着邻居照看家院的任务。又是老董去江上值班的日子,老高闲不住,她的字典里没有寂寞两个字。
被唤醒的绿豆,逐渐舒展筋骨。严寒使万物放慢脚步,但生活不会,人们选择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也在时光里学会如何与寒冷共处。
豆瓣里储存的能量输送给嫩茎,伴随日夜不停的生长,维生素浓度攀升,并生成具有鲜味的谷氨酸。豆子,变身成为蔬菜。
连续几个晴天,大地露出了原本的色彩。老高要花点心思迎接这个迟来的春天。
面皮擀得又薄又匀,每一层用油隔开,一分两半,焦香软弹。搭配炒鹅蛋和肥腴的酱香蒸肉,春饼的配菜务必丰富。
豆芽长势旺盛,尤其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时候,让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因为水分含量高,豆芽必须快炒。将将断生,淋一勺醋,即可出锅。
/春饼卷豆芽/
根根生脆,精神抖擞,在一众荤腥中脱颖而出,享受在口腔中清脆的切割感和肆意的豆香。吃过春饼,春天就不远了。
/四川 什邡 红白场社区/
同样是冬季,四川盆地湿润的空气为另一种谷物提供了转化的条件。
/大豆/
豆类作物中,原产中国的大豆最有个性,但直接食用,不仅口感不佳,其中的抗营养物质对消化吸收还有一定影响。还好,中国人发明了豆腐。
不到七点,张云芳的豆腐坊已经热气蒸腾。点卤后的第一碗豆花,是夫妻俩的早餐。街坊姐妹是牌桌上的对家,换上工装,是豆腐坊协力操作的帮手。
在云芳的豆腐坊,豆腐还只是起点。环境水汽接近饱和,加上适宜的温度,方寸的豆腐是微生物广阔的舞台。
不同菌种和谐共生,从豆腐中吸取营养。菌丝分泌大量的酶,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同时,鲜味物质出现。
/四川 崇州 怀远镇/
川西一带格外迷恋这种微生物带来的鲜味。一百公里外的崇州人把豆腐压得更薄,像一卷布帘子,以便菌丝织成厚厚的毛毯。
/豆腐帘子/ /清炖帘子/ /鱼香帘子/ /麻辣香脆帘子/
霉腐带来的鲜,剑走偏锋,迥异于肉类和蔬菜。即便做红汤,麻和辣也无法掩盖它超然于众的风味。油炸豆腐帘子,外酥内韧。用浓稠酱料包围,或五香或甜辣,是耐嚼的零嘴。
/四川 什邡 红白场社区/
霜打过的白菜,到了最清甜的时候。
张云芳的霉豆腐菌丝繁茂,但这还不是最终产物。喷洒白酒能延缓微生物滋长,在豆腐表面滚上盐、辣椒和花椒碎。
白菜腌制两天,褪去水分,变得柔韧不易破损。用它包裹豆腐,定型的同时阻隔空气,等待风味的渗透和发酵的深入。
中国人把豆腐带给了世界,但腐乳的美妙奥义也许只有华人懂得欣赏。制作腐乳的玄机,至少在明代已经被熟练掌握。
出产大豆和盐的地方,大多有腐乳制品。各异的风土,不同的味觉偏好,造就出千姿百态的外观和味道。
/红油腐乳/ /梅子腐乳/ /火腿腐乳/
可以直接佐餐,也能做调味担当,甚至是了解一方风味的切入口。腐乳与芝麻酱的组合,为游牧的剽悍找到农耕的温润注脚。
/南乳/
在岭南地区,腐乳已经不单纯是食物,而是一种色香味类型的代名词。
/南乳支竹羊腩煲/ /咸煎饼/ /鸡仔饼/
南乳色泽红艳、酒香奔放,用来调味羊腩肉,动物与植物的脂香悱恻缠绵。在粤式面点里,南乳也常常是代表性的风味。
/白菜腐乳/
一粒大豆历经脱胎换骨,浸透百转千回的滋味。
做完腐乳,张云芳打算和老伴去旅游;墨西哥,豆子之后,南瓜也熟了;云南,沈朝芝接到了一个大订单;东北,董金福的春播也要开始。
豆,像一个慢热却忠诚的朋友,已经陪伴了我们几千年。它塑造生态,提供蛋白质,也是美味的魔法师。种豆南山下,此物最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