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纪录片《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解说词文本03 黍粟本嘉禾

2023-04-02 23:55 作者:付与明年  | 我要投稿

 

【从古至今,人类发展出了较为固定的主食谷物,而历史同样悠久的黍和粟,有的依旧活跃在人们的餐桌上,担任主食的重要角色;有的经过时间雕刻而音讯渐少,但风味却不曾改变。糜子粥、鸡爪谷酸面包、小米鮓、高粱饭、黄油黑松露玉米……无论是黍粟作物还是玉米高粱产物,制得美食千变万化,但无一不体现谷物的百变魅力。】


 第三集  黍粟本嘉禾

 

这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谷物家族。不露锋芒的小小颗粒,蕴藏着随遇而安的品性。

 

有的独领风骚,位居显赫的主粮地位;有的在时间沧海中,音讯渐少。它们相映生辉、此消彼长,共同点燃一缕缕人间烟火,映照着古往今来的多样生活。

 

四月,燕子们忙着筑巢,张爱定的建筑工作也开始了。56岁的老张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工匠,家里不到五亩地,全在山上。这处塌方修葺好,正赶上春播。

 

/河北 邯郸 王金庄村/

 

太行山,石厚土薄,层叠的梯田是人们应对生存的解决之道。

 

天不亮,妻子张海叶炒好一锅蔬菜。将要播种的田,在山的顶峰。种地是辛苦活,沉睡了一冬的田地要先犁、后耢。

 

耧车上倒入的种子是粟,当地人叫谷子。晃动籽抖,粟种顺势下落,能一次播种三行,每一寸土地都不会浪费。

 

/小米焖饭/

 

农具房是临时的厨房。粟脱了壳叫小米,熬出的米浆解渴又充饥。野韭菜用来调味,煮到小米开花,加入提前准备的蔬菜,辛香提味。午饭就地解决,毛驴也吃了一篮土豆。

 

太行山年降水量少且不平均,小麦、水稻难以存活。粟由狗尾草驯化而来,是一种异常坚韧的谷物,现在只差一场春雨。

 

/粟/

 

种子在泥土下萌发,蓄积能量。降雨被收集到水窖,雨水对谷物和人同等重要。几缕春风几场雨,粟就长出来了。

 

/贵州 黔东南 乌尧村/

 

中国北方的小米颗粒分明,而西南地区的人们更偏好黏糯的品种。

 

/小米鲊/

 

炸过的五花肉和熏制的腊肉,加入蒸熟的糯小米,注入慢熬的冰糖水,填满一整碗,蒸制四个小时以上。黏糯拥抱油脂,浓缩一切对美好食物的想象。

 

/河北 邯郸 王金庄村/

 

九月,庄稼成熟,梯田又热闹起来。

 

粟在中国北方大约栽培了八千年,一直是重要的口粮,它的种植版图曾经扩大到整个欧亚大陆。如今,粟的主粮地位已经被取代,但凭借耐旱的特性,在黄河流域依然广有种植。

 

粟的加工,不同地方的人们各有解法。除了直接食用,北方人还把它磨成粉。

 

在赤峰,猪油和小米面混合搅拌,制成小米油酥,它是当地一种小吃的核心秘密。均匀涂抹在小麦面皮上,仔细卷起。

 

五花肉卤制后,再用红糖和松木熏烤。高温下,油面分离,饼皮酥松有层次。小米虽已匿迹潜行,但香气犹存。

 

/对夹/

 

酥饼开口塞入熏肉,再次回炉。小米对夹,金黄焦脆,馥郁奇香。

 

/河北 邯郸 王金庄村/

/摊黄儿/

 

相比之下,张海叶家的做法更加纯粹。发酵后的面糊含有大量气泡,趁热做成摊黄儿。眼下正是火柿子熟透的时令,松软的海绵质地卷上夹起,甘香迷人。

 

四亩多田,一年一收,颗粒归仓。为了让土地休养生息,谷子田明年将要轮作另一种旱地作物,它的故乡在地球遥远的另一端。

 

/墨西哥 纳亚里特州 卡潘村/

/墨西哥玉米薄饼/

 

10岁的莱尼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父亲夺得冠军的留影。追上父亲的脚步,今年莱尼父子将一起参加最长玉米比赛。

 

切博鲁科火山最后一次喷发在150年前,给这里的土壤带来丰富的养分。莱尼家的田就在山下,种植着世界上最大的原生玉米品种——哈拉。

 

八千多年前,玉米在墨西哥中部被驯化。数千年的培育使穗轴逐渐粗大,籽粒也成倍增加。

 

比赛当天是莱尼妈妈的生日,奶奶一早就开始准备。石灰帮助玉米皮软化,释放出人体必需的烟酸。加入鸡肉和香料,小火慢炖。

 

莱尼父子到达赛场,由于世界性疫情,赛事一度中断。重新恢复,选手们都志在必得。为鼓励人们保护哈拉,比赛设有丰厚的奖金,每人挑选三棵玉米参赛,总长度最大者获胜。

 

莱尼是最年轻的选手,初次参赛,季军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墨西哥玉米鸡肉浓汤/

 

经过长时间炖煮,玉米硕大的颗粒像花朵一样绽开。亲友们陆续到达,父子俩也及时赶回。

配上新鲜的蔬菜,浓郁的红汤底略带辣味,玉米粒清甜有嚼劲。

 

玉米是墨西哥人的骄傲,也是农业驯化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因为适应力强、产量高,脚步势不可挡地遍及全球。

 

/广西 来宾 联堡村/

 

四百年前,玉米传入中国。珠玉般的外观,被人们称为玉蜀黍,足见对它的珍视和喜爱。

 

夏末,黄梅凤家的天台上,小家伙正要外出工作,它们的目标是正值花期的玉米。顶部雄穗,此刻能产生千万粒花粉。下方的雌穗,吐出丝状花柱。

 

/玉米/

 

两个月的时间,苞叶变黄松散,玉米可以收获了。

 

/小葱炒糯玉米/

 

西南是玉米进入中国的路径之一,不同的风土催生出一种特殊玉米。人们抓住自然的灵光一闪,悉心培育出几乎全是支链淀粉的糯玉米。

 

/蜂蜜玉米粑粑/

 

新鲜玉米磨浆,混合少量面粉,用清香的苞叶包裹。玉米粑粑细嫩甜糯,蜂蜜加持,有着无限温柔的口感。

 

/糯玉米粥/

 

来宾的街头,早餐5元一份,附赠20多种免费小菜。然而小菜不是目标,让人欲罢不能的恰恰是一碗素净洁白、浓稠香软的糯玉米粥。

 

/铁锅炖玉米饼/

 

在盛产玉米的东北,充分利用大锅的空间和热力,发面玉米饼沿锅贴一圈。暄腾松软和焦香脆底兼而有之,还能吸收肉汤。

 

/墨西哥 墨西哥城/

 

墨西哥是目前拥有玉米种类最多的国家,而墨西哥人甚至以“玉米人”自居。

 

/手撕牛肉塔可/ /炸鱼塔可/ /牛排塔可/

/红辣椒鸡肉塔可/ /碳烤猪肉塔可/ /鲜虾脆皮塔可/

 

塔可,一种风靡全球的墨西哥小吃,配菜可以千变万化,但玉米饼是永恒的主角。

 

/玉米海鲜面汤/

 

主厨阿特兹喜欢用现代语言讲述传统玉米故事。玉米笋柔嫩多汁,炙烤增添焦脆的牙感。红虾熬煮玉米面浆,海鲜和玉米的组合平衡巧妙。

 

/爆浆玉米小丸子/

 

用分子料理手法,将新鲜玉米汁制成水滴形状。轻咬,甘甜喷薄而出,享受一种奇特的体验。然而这些都满足不了阿特兹。

 

每到高温潮湿的天气,一种“病态”的玉米会在田里无常出没。散发着潮湿泥土和菌子特有的气息,臃肿变形。玉米一旦被黑穗菌感染,就变身谷物家族的另类——玉米黑松露。

 

不友好的气味是挑衅,有时也是撩拨和诱惑。所谓怪味,其实就是超越了经验和惯性的味道,与美味常常只有一线之隔。隔阂一旦被击破,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低温慢煮玉米黑松露/

 

蘑菇、蒜头、松仁和苔藓的味道,还有隐约的甜和花香。

 

/甘肃 天水 清水县/

 

六百年前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全球粮食结构。玉米种植不断扩大,另一些谷物逐渐退隐。

 

十月,黄土高原,一种高大的作物开始收获。火麻,在中原先民的五谷概念中曾占有一席之地。

 

火麻秆风干后,颜色变白。抓住一头,将外皮轻轻撕开,这种细长柔韧的植物纤维在古代是天然的纺织原料。

 

/火麻籽/

 

火麻籽只比绿豆稍大,油脂充沛,炒熟后有浓郁的坚果香气。嗑麻籽是天水人的特殊才艺。

 

/芝麻油/ /火麻油/ /胡麻油/

/核桃拌苦菊芯/ /火麻油蛏子皇/ /火麻油拌酸奶/

/兰州百合炒虾仁/ /清炒山药/

 

麻还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麻油家族里,胡麻油、芝麻油浓烈外向,火麻油的香气更清丽悠远,有草本植物和豆类混合的味道。直接拌水果酸奶,或是为清淡的菜肴画龙点睛。

 

两千多年前,麻籽是先民的粮食,如今它已远离舞台中心。然而,在西北人手中,还保留着一种特别吃法。

 

研磨,破坏火麻籽的细胞结构。用热水反复搓洗,滤去细渣。保持锅内沸而不滚,不用点卤,蛋白质即可变性,产生絮状沉淀。

 

/麻腐/ 

 

这就是天水人挚爱的麻腐,口感细腻,散发坚果、木质和烟熏的复杂风味。

 

/麻腐包子/ /麻腐饼/ /麻腐盒子/

 

麻腐为平淡的面食增添奇妙的质感和风味。做成包子口感绵软,趁热最好吃。烙饼,表面酥脆,要蘸上新舂的蒜。油炸的盒子最有嚼劲。

 

其貌不扬的一棵植物,从茎秆到籽粒,都给一家人带来温暖。

 

霜降,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冬天要来了。可是,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西藏 日喀则 陈塘镇/

 

罗布在山上搜集一种细竹,他和家人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1500米的山腰。这里是夏尔巴人的聚居地,对面就是尼泊尔。

 

/穇子(鸡爪谷)/

 

妻子松确正在等待姐妹们,一起去山下的田里,收割一种夏尔巴人的谷物。形状像鸡爪的谷穗已经呈现棕褐色,这种谷物叫穇子,夏尔巴人更喜欢叫它鸡爪谷。

 

/鸡爪谷糌粑/

 

谷物的籽粒磨成粉,用热水烫熟。劳动间歇,这是便捷的一餐。鸡爪谷糌粑,缠绵的颗粒感中有谷物的清甜,一直是当地人依赖的主食。

 

无法考证鸡爪谷何时来到西藏。五千年前,它在非洲被驯化,种植遍及亚欧,至今还是印度的重要谷物。

 

/上海/

 

麦佳,来自拉脱维亚,她的丈夫哈迪普是一位印度裔厨师。

 

尽管生活在上海,妻子照例要在圣诞节前做北欧风格的酸面包。而哈迪普计划换个花样,加入来自印度的鸡爪谷粉。没想到,不含麸质的面粉给制作增加了难度。

 

在哈迪普经营的印度餐厅,一切就得心应手多了,鸡爪谷在这里有更成熟的表达。

 

/鸡爪谷松饼/ /烤羊肉配鸡爪谷古斯古斯/

 

用鸡爪谷面糊制作松饼,扎实质朴,与冰激凌组合,形成奇妙的反差。羊肉炙烤出香味,小鱼裹面糊,油炸至酥脆,鸡爪谷以特别的形式最后登场。

 

餐厅里的创新初有成效,但哈迪普还惦记着为妻子准备的酸面团。

 

/鸡爪谷酸面包/

 

面包出炉,外皮厚重焦脆,内心却软弹筋道,传递出浓浓的谷香和清爽的酸味。第一次尝试虽不完美,但妻子麦佳还是给予了鼓励。

 

/西藏 日喀则 陈塘镇/

 

夏尔巴人是与高山共生的族群,拥有非凡的脚力。松确和姐妹们带着收获,徒步3个小时,回到山腰的村寨。庄稼收完是值得庆祝的大事,松确将用10天来准备一场答谢宴。

 

鸡爪谷煮熟,混合酒曲,可以促进糖化和发酵。重新装进锅里,用毛毯保温。两天后,鸡爪谷长出白色菌丝,这是发酵成功的标志。全部转移到陶土坛里,等待风味的酝酿。

 

罗布带回的箭竹被打磨得光滑精致,装点一新;松确也换上了盛装。陶土坛启封,拉开宴席的序幕。

 

插入竹管,深吸一口,这是鸡爪谷酒最地道的引用方式。微酸,回甘,像果汁利口顺滑,又像米酒,兼具浓稠的口感和清新的米香。

 

/鸡爪谷酒/

 

谷物,关乎农业民族的生存。如今,不再忧心温饱的人们餐桌日渐丰富,一些曾经赖以为生的粮食,通过另一种形态,找到新的归宿。

 

/贵州 遵义 仁怀市/

 

如果要在谷物中选出制酒冠军,非高粱莫属。

 

用河水浸泡蒸煮后,籽粒内部的淀粉颗粒膨胀、糊化。混合酒曲,高粱张开怀抱,不断网罗空气中的微生物。全程使用整颗粮食,进行固态发酵,这在世界蒸馏酒中独具一格。

 

高粱在窖池中蜕变,从青涩到醇厚,造就了赤水河流域这个中国白酒酿造的天堂。一切都是从岸边的高粱开始的。

 

/贵州 遵义 簸箕坝村/

 

有似鹰嘴的凸起,深红色的糯性高粱,当地人叫小红粱。种子粒小皮厚,遇水就开始萌发。两周后,幼苗长出,移栽到地里,等待雨季的到来。

 

端午前后,赤水河两岸紫红色的土壤被雨水冲刷,河水从清澈染回了红色。河谷地带气候湿热,有助于高粱蓄力生长。

 

/高粱/

 

高粱起源于非洲,大约在六千年前被驯化种植,如今逐渐从餐桌上隐退,一个原因是种皮含有丹宁,味道苦涩,但是这难不倒愿意在烹饪上耗费精力的中国人。

 

刚收割的高粱米,反复搓洗,磨去种皮,进一步减少涩味。和大米、玉米碴混合,杂粮饭在老金家是一种有意保留的习惯。

 

/高粱糖三角/

 

高粱磨面,借助糯性揉成面团。红糖、花生和猪油做馅料,高粱糖三角香甜油润,在口腔中牵缠。

 

/高粱白酒/

 

高粱种皮中的单宁对烹饪是难题,但在白酒酿造和储存中,却可以转化出一些特殊的芳香物质。适量的丹宁,还能为白酒增加醇厚的口感。

 

由于较高的酒精度和易燃性,白酒参与中式烹饪,除了调味,还有很强的观赏性。

 

/草头圈子/ /酒香响螺/

 

酒液热锅相遇,瞬间汽化成腾焰飞芒,让草头入味,也解了肥肠的腻。炭烧海鲜,烈焰炙烤下,白酒几滴加入,鲜香扑鼻。

 

/茅台镇紫云牛肉/

 

茅台人近水楼台,用本地酒烹制本地黄牛肉,干锅烈火,牛肉肌理润泽,滋味更加可口。

 

/杂粮饭/

 

高粱虽然逐渐淡出中国人的主食序列,但在绝境中走出另一条赛道,大放异彩。丰收,是最好的下酒菜。

 

每一种与我们相处的谷物都值得珍视,竭尽所能挽留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在岁月中酝酿出无可替代的风味,这是人类与谷物的约定。

 

/山西 河曲 娘娘滩/

 

黄河,一路穿过黄土高原,在山西河曲境内沉积出一个沙洲——娘娘滩。李来凤独自一人生活在这里,陪伴她的是一只叫浪浪的狗和一只叫小花的猫。

 

黄河流域,有一种作物的籽粒非常像粟,这就是黍,俗称糜子。

 

浆米罐中的糜子在夏日的傍晚开始发酵,只需静候,风味就会如约而至。经过一夜,原本质地紧实的糜子米表皮变得柔软。

 

糜子曾经在中原地区的文明史中留下过浓重的印记。过去娘娘滩上也种糜子,直到十多年前,田地被树木取代。

 

/酸粥/

 

20分钟小火焖煮,糜子米就能开花。糜子粥酸香可口,帮助肠胃消化,几乎是李来凤夏天的日常。

 

/黍/

/内蒙古/

 

对岸的内蒙古,也能看到糜子在饮食中留下的踪迹。

 

黄油润锅,牛肉干、嚼口和奶豆腐加入。炒熟去壳的糜子米,蒙古族称炒米,从元代开始就是草原族群离不开的谷物。

 

/锅茶/

 

煮到微滚,奶、肉和谷物的组合,牧人叫锅茶。浓稠的液体中,有咀嚼的快感,热量和饱腹兼得。

 

/山西 河曲 娘娘滩/

 

70年前,李来凤嫁到娘娘滩。儿女成家,陆续搬离。老伴去世后,她依然选择留下。

 

今天是李家的大日子,二儿子驾船来接母亲,这是李来凤三年来第一次离开娘娘滩。住在县城的大儿子和儿媳一早也开始忙碌。

 

糯性的黍粉搓成小团,在滚水加热的笼屉中烫熟一层,再细细地铺上一层。蒸汽使每一层黏性增强,如果要达到光滑上劲的程度,还得和烫手的面团较劲。

 

今天是李来凤的生日,儿孙们要悉数聚到二儿子家。黍粉做的菜糕正是给母亲祝寿的贺礼,带到老二的厨房做最后加工。

 

/菜糕/

 

高温油炸,表皮迅速脱水,留下金黄焦酥的气泡。咬一口,香气乍泄,内里却是清鲜绵软。

 

白云苍狗,黄河南岸早已今非昔比,还好全家都在,糜子也在。

 

/山西 河曲 碓臼墕村/

 

黍保留在河曲人的饮食里,每年开春,它还有一次特殊的展示。粳性与糯性的黍粉按一定比例搭配,成为主妇手中富有趣味的雕塑材料。

 

/糕灯/

 

农历二月二是河曲县点糕灯的民间节日,把祈愿寄托于丰盛的食物是人类共通的习俗。河曲人将岁岁平安的向往赋予精巧的造型,点亮在夜色里。

 

节日过去,日子恢复宁静。娘娘滩上曾经有百余口居住,如今只剩下三户人家。儿子们轮流每周上岛,看望母亲,带去食物和生活必需品。

 

/糕灯·生肖猪/

 

新的一年,李来凤依然有糜子相伴;太行山,张海叶用谷子换来了新鲜蔬菜;天水,今年的火麻秆即将风干;墨西哥,家人们津津乐道莱尼得奖的消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千风味。小小的籽粒,果人腹,安人心。无论兴衰沉浮、沧海桑田,谷物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纪录片《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解说词文本03 黍粟本嘉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