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学 申继亮教授

我来重刷了(ó﹏ò。)
发展心理学
申继光
北京师范大学
第一章 发展心理学的由来
第一节 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一、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及各种儿童观
1.中世纪及以前(宗教统治一切)
有人考古发现,杀孩子作为宗教的祭品,杀完后,尸体充当造房子时的填料。
不把小孩子当人看,父母有权随意处置自己的孩子。后来,把小孩子看成一个能力低下的小大人。
基督教:原罪(是非分明)
佛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几大皆空)
道教:(亦是亦非)
《比较哲学》巴姆
2.十七世纪开始 (文艺复兴)
天赋人权,宣扬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
①夸美纽斯[捷克]
儿童发展阶段《世界图解》
直观教学,循序渐进。
②洛克[英]
经验主义/白板说,强调后天
③卢梭[法]
提倡自由、民主、平等、博爱
《爱弥儿》《忏悔录》
遵循自然法则,尊重儿童天性
二、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大发现(19世纪):细胞、能量守恒与转化、物种进化观(改变了方法论)
工业革命:教育、开办学校
三、近代西方教育的要求
教育思想:了解儿童,尊重儿童
赫尔巴特:第一个强调心理学是科学
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对儿童的看法,自然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方法论,近代教育的要求直接导致了对儿童的关注。
第二节 近代儿童心理产生的标志
标志: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
①创作时间较早,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②他的研究目的是儿童心理的特点。
③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他不仅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观察以外,也进行心理实验。
④书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影响深远。
第三节 儿童心理学的形成、发展与分化
①形成时期:从188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分化和发展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③演变和增新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重要的影响
1.霍尔
被认为是儿童研究的奠基人,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博士。1892,成立APA;1883,在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美国心理学实验室;1887,美国心理学杂志;1891,教育学报。培养的学生,杜威、卡塔尔,总共81个博士。推广问卷法。

复演说
2.测验运动
提供了工具,对于用量化的方法来描述发展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三大理论
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格式塔
对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深刻影响
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与生命全程观
1.霍尔
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是扩大到青春期。
2.荣格
将人的发展分为前半生和后半生,涵盖人的一生。重视中年危机。老年/临终心理。
标志:霍林沃斯,1927,《发展心理学概论》
皮亚杰(1896~1980年)——认知发生论
★认识结构产生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论。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之间的平衡
★心理发展的因素:①成熟 ②物理因素 ③社会环境 ④平衡
★心理发展阶段(不变性,普遍性):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反射活动阶段(0~ 1 个月)—— 决定婴儿与世界互动的各种反射是他们认知活动的中心(同化、泛化、主客体不分)
2.习惯动作阶段( 1 ~ 4 个月)——婴儿开始将分离的行动协调成单一的、整合的活动(把不同的图式联合起来,如:听看)
3.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 ~ 8个月)——将他们的认知区域转移至身体以外的世界,并且开始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作用。
4.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阶段( 8 ~ 12 个月)——婴儿开始采用更多的方式引发事件,协调几个图式来产生单一的行动(客体永久性)
5.尝试错误阶段(12 ~ 18 个月)——婴儿发展出 有目的的行为改变以达到想要的结果
6.心理表征阶段(18 个月~ 2 岁)——主要成就在于心理表征或符号思维能力(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
㈡前运算阶段(2~7岁) .心理表征性活动大量增加(语言,象征性游戏,绘画表征)①自我中心(三山实验)②泛灵论③不守恒性(水杯,石子)④传导性推理(天黑因为睡觉)⑤同一性
潦草的现实主义,不及格的现实主义,理智性的现实主义,视觉性的现实主义
一定条件,都有生命→运动的→自发运动的→人和动物
直觉,一个维度,强调状态,不可逆性
运算——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整体性,组合逻辑规则的动作的心理表征
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假设演绎推理(钟摆,溶液),命题式思维(如果……就……)
维果斯基(1896~1934)
文化历史理论(人和动物为何不同)
两种工具——生产工具,语言、符号
心理起源于社会。心理活动的实质是对符号系统的加工、操作的过程。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的心理机能:感知,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冲动性,直观动作思维……不随意,被动的,客体引发的。反应水平,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结构,直接的,非中介的。起源,自然发展的,受生物学支配的,随神经系统发展而发展的
高级心理机能:随意的,有目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主动的,随意的。反应水平,概论的,抽象的。结构,中介性,起源,社会。发展,人际互动
心理的发展的: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标志: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改变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论机能 ③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语言发展:外部阶段 自我中心言语阶段(先动作后语言,边动作边,先语言后动作)语言的调节机能由内到外
1.教学重要问题: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最佳期 2. ADHD的治疗(VSI)
弗洛伊德(1856——1939)
1.人性观
能量系统 快乐选择 本能(生的本能,死的本能)
2.人格发展观
意识,浅意识,潜意识
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良心,自我理想)
3.心理性欲发展说——性感区(挫折,固拙) ①口唇期(0~1岁) ②肛门期(1~3岁) ③性器期(3~6岁) ④潜伏期(6~11) ⑤青春期(11或者13岁开始)
埃里克森(1902——1994)
●婴儿期(0~2)信任感,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2~4)自主感,羞怯和疑虑感 ●学前期和游戏期(4~7)主动感,内疚感 ●学龄期(7~12)勤奋感,自卑感 ●青年期(12~18)同一感,同一感混乱 ●成年早期(18~25)亲密感,孤独感 ●成年中期(25~50)繁殖感,停滞感 ●老年期(50以上)完善感,失望和厌倦感
心理发展基本问题:
⑴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优生学之父) ⑵环境决定论:华生 ⑶辐合论
⑷成熟决定论:格塞尔(双生子爬梯) ◎发展是遗传主要产物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年头与较差年头交替出现 ◎儿童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相关


⑸交互作用论/辩证观 ※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 (现实性 主导作用 主体活动 ) (狼孩 沙袋 王子 大山孩子 老鼠大脑)
㈡心理年龄划分(生理 智力 个性 活动特点 生活事件)
㈢稳定性:人类知识,领域特定知识,量变到质变,脑功能的发育成熟 可变性(个性差异)
㈣关键年龄问题(小鸭子,印刻——无需强化,很容易形成的反应)
㈤发展动力问题:由于社会和环境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变成儿童新的需要以后,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的矛盾,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

实验设计
㈠基本概念: 年龄(心理 生理 社会) 出生年代组(知青) 测量时间
㈡测量设计: ⑴横断研究设计
⑵纵向研究设计 ①样本流失,代表性降低 ②反复测查,练习效应 ③变量增多 ④限制新方法的试用
试用条件: ①社会、物理都没有使变量发生显著改变 ②反复测量引起的变化足够小 被试流失应该是随机的
⑶聚合交叉设计
㈢研究类型:质的研究,量的研究

血缘关系研究:家谱分析,寄养儿童,双生子研究
胎儿
生命的界定
1.生理学,进食、代谢、排泄、呼吸、运动、生长、反应、生殖的功能系统
2.新陈代谢学,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且不改变自身性质
3.生物化学,生命系统包含储藏遗传信息的核酸,和调节代谢的酶蛋白
4.遗传学,通过基因复制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系统
5.热力学,生命是个开放系统,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不断增加内部秩序
6.发展心理学,受精卵
新生儿
⑴视觉:调节——远近 . 协调——斗鸡眼 ◎清醒时,光线不太强时睁眼 ◎昏暗光线下,眼睛出现搜索行为 ◎试图区分图形和背景 ◎看到边界时,会停下来,在边界附近上下移动
⑵学习能力:条件反射,记忆(习惯化,去习惯化)
⑶社会性表现:①模仿能力 ②情绪
最初的社会性行为 : ※对人类声音偏爱敏感 ※对母亲的声音表现出很多的注意 ※喜欢注视真正的人类图片 ※偏爱奶味
婴儿
动作发展特点:整体到分化、上到下、大到小
动作发展对心理意义:主动性,逻辑思维,生活经验,独立性
影响因素:生理成熟,训练,社会文化
脑电波,喜好,习惯化
⑴感知觉:形状知觉 深度知觉 知觉恒长性 视觉行为规律, ※有图案的、复杂的、曲线 轮廓边缘,由外向内
⑵听觉刺激分化,(纯音,语音,声音偏爱,哭声识别)声源判断
⑶记忆:0~1条件反射的建立,客体永久性 1~3 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刚刚萌芽 然后 长时记忆,延时模仿
⑷思维,(概括性,间接性) ※朱智贤:1~3直观行动思维(正在发生,直接的) ※林崇德(3岁前数概括发展):直观行动概括,直观表像概括,直观言语概括。 ※3岁前儿童思维发生发展亚阶段: ①条件反射建立时期 ②知觉常性产生时期 ③直观行动性思维时期 ④语词调节型直观行动性思维时期
⑸语言 语音发展:感知、分辨,发音 词汇发展:◎言语理解的开始 ◎符号交集的发生、发展 句法发展:单词句(1~1.5)→双词句(1.5~2)→完整句(2~3)

气质类型
㈠传统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_-||(书上都有自己看,不想记过来了)
一、情绪(工具性、适应性)
情绪发生时间(出生便有)
出生情绪特点
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具有天生性
初生婴儿情绪的分化
4~6周,社会性微笑 3~4月,愤怒、悲伤
5~7月,畏惧 6~8月,害羞、依恋
一个半岁后,羞愧、自豪、内疚、同情
笑的发展
5周以前 自发性的笑
5周~3.5月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3.5以后,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哭的发展
内源性→在外性 反射性→主动性
兴趣的发展
孟昭兰
先天性反射阶段(0~3月)
相似性再认知阶段(4~9月)
新异性探索阶段(9月以后)
恐惧的发展
陈国蝞、孟昭兰
本能的恐惧
与直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个月以后)
怕生(6~8月)
预测性恐惧/想象性恐惧(1.5~2岁)
社会性微笑
母——婴依恋(书p198~200)
陌生人焦虑
(4个月以前)对所有人友好
(4个月以后)初步分辨生人和熟人
(5~6个月)对陌生人表情严肃 笑的减少
(6个月以后)开始害怕陌生人
分离焦虑
(6个月以前)有,不明显,没有特定性
(6个月后)焦虑变得明显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信号作用,人际交流能力)
无面部知觉(0~2月)
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
对表情自己意义的情绪反应(5~7月)
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8~10月)
早期的同伴交往(书p202~203)
自我意识的发展(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威廉詹姆斯(主体我、客体我)

游戏主导:①由于动作、言语的发展,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不断增长,产生参加活动需要,这种需要和自身能力不足的矛盾,游戏符合身心特点的独特的活动形式。②游戏可以非常有效的促进儿童发展③各种心理过程也会得到锻炼④对个性品质,行为习惯也有促进作用
成分,想象、兴趣、语言
游戏发展
⑴认知发展(皮亚杰)
练习性游戏(0~2岁) 动作的重复
象征性游戏 (2~7岁) 符号系统的发展
规则性游戏
社会性发展
无所用心的行为,袖手旁观的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结伴游戏,合作游戏
发展种类
未分化,累积型,连续型,
分节型,同一型
言语发展
造词(4~5岁)
内容,词性,句子结构,句型,句长
混沌到分化,简单到复杂,
陈述句到非陈述句,短到唱
表达:对话到独白,情景言语到连贯言语
言语的交际、概论、调节

普遍性,不可逆性,非功能性
由与生理有关的情绪体验,逐步发展为与社会有关的情感体验
(有书了,很多笔记我都记在书上了:D)
儿童自我调节(适应性)
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重要性,能力,权力,品德


⑶对他人行为原因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