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狂人日记》赏析鲁迅小说中的写作技巧

2023-03-20 11:06 作者:丶糸色望丶  | 我要投稿

1.狂人与常人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篇序言。我们都知道,《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但是小说的序却是用文言写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都知道《狂人日记》讲的是一个人得了被迫害妄想的病,在序里面,第一人称是文言的“余”;而在正文部分里,第一人称是白话的“我”。由此可见一个很浅显易懂的事理:在这篇小说里,“余”是正常世界的,而“我”是狂人世界的。

我们今天只聊写作技巧,不带大家作细致的赏析,不然可以开好几节课了。鲁迅设计这篇序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用短短一段的文字就把所谓的两拨人,即“狂人”与“正常人”割裂开了。并且正是这种割裂让我们可以读出文字故事以外的一些东西。

 

2.孩子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提到过两次孩子。

第一次是在文章前半部分提到村里的那些孩子的眼神和行为,和他们的父母如出一辙,认为是“他们娘老子教的”,和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药》中老栓和小栓的设计类似,鲁迅在这里很明确地指出那些“吃人”的行为,那些成年人在做,并且会教会他们的小孩去做,一代代地延续下去,这就是封建的传承,数千年以来,从未更改。

第二次提到孩子已经是文章的结尾了,狂人在此时已经又经历了一次蜕变,他一步步揭开吃人的真相,发现不仅狼子村的佃户在吃,村里的村民,看病的医生,包括自己的大哥,甚至自己也不免在某个时候吃了自己妹子的几片肉。他起初还“心里满是正气”地劝说众人和他一起不要再吃人了,结果是被当成了“狂人”被关了起来,他最终彻底清楚地认识到要改变这些吃过人的成年人的思想很难,难如登天。但没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救。注意,这里的呼喊是用的省略号而不是感叹号,因为狂人自己也凄厉而无助,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呐喊有没有效用。那些不吃人的孩子,就是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的希望。而“救救孩子”,其实也是鲁迅现实中开始写作的目的所在。

 

3.文章中的小细节

鲁迅的文字功底十分地扎实且细致,我们举几个小例子来看看。

(1)【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我们都知道,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是给齐桓公吃,而非文中提到的桀纣。而徐锡麟的名字也错写成了“徐锡林”,这当然不是鲁迅的笔误,而是为了营造出狂人“疯癫”时的模样,他把一个“精神病”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而后文提到的“用馒头蘸血舐”讲的当然就是《药》里的故事了,真所谓梦幻联动。

(2)大哥的角色

在文章中,大哥是作为在狂人“发病”之后处置狂人的角色,他是家中的话事人,后文提到了大哥其实也是吃人的角色。在这里,鲁迅用大哥这一个形象,其背后其实是代表着整个社会(尤其是南方)的封建家庭制度,家里人犯了事,第一反应不是报官不是公示,而是先由家庭内部解决,历史上这种家庭宗族迫害的例子数不胜数,也就是吃人。文中的大哥就是宗族的话事人,这种封建家庭制度具有“吃人”的本质,那么大哥自然也难逃吃人的事实。

 

4.深层思想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首先我们先看第一选段,月光明明几乎每天都有,为什么狂人却说三十多年没见了呢?而且还说过去三十多年全是发昏,而今日才“分外爽快”。可见这时的狂人已经开始觉醒,他是第一个从“发昏”的世界里苏醒的人,因而才觉得愚昧落后的世界要“处处小心”,甚至感觉连狗也多看了两眼。

而另外几个选段代表着狂人进一步的升华,他一步步地认清整个世界整个社会“吃人”的真相,明明他才是最清醒最明白的那个,却被那些愚昧落后、封建麻木的所谓“正常人”称作“狂人”,认为他“发了病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狂人”并没有发病,而一直发病的是那些自诩的“正常人”。

我们回过头再结合文章的序,我们不难看出,《狂人日记》其实讲的是一个悲剧。因为序言里说到狂人的“病”已经“早愈”了,换句话说,觉醒了的他又被重新拉回了封建的泥沼中,甚至还“赴某地候补”了,甚至未来还会成为官员。细细想来,这其实是一件很渗人的事情。

序言和正文划分了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文字优雅整饬的文言文与颠倒错乱的白话文。我们更不要忘记,《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在那个时代,是没有人用白话文来写作的,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用文言文阅读,那时的人看这篇文章,都是带着好奇的新奇的眼光来“观摩”狂人的,狂人所代表的的觉醒者在那个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是受尽曲解的,他们是被认作“发了病”“发了疯”的。鲁迅用独特的二元对立的文章结构给读者抛出的,是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你们是继续满怀优越感地站在有着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文言文世界,以“正常人”的身份观摩“狂人”;还是选择觉醒,抛弃“正常人”的身份去追寻“狂人”?

正是从这篇文章开始,中国文学的历史被鲁迅粗暴地撕开了一个口子,把封建的真相展露无遗,越来越多的“狂人”开始出现,“救救孩子”的呐喊声愈发热烈。文章中作为引路人的狂人最终被社会同化,但作为狂人想拯救的对象的青年的我们,会不会坚定地去反抗当时那“吃人”的社会呢?


文档为群内聊天内容整理,发言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各位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意见或建议(包括捉虫等),请联系群内管理员!

想一起参与讨论,欢迎加入散题书院,门牌:1045099671

从《狂人日记》赏析鲁迅小说中的写作技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