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小学国学文化、品国学智慧
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得很,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期望哩。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在学校学的各门学科,不过是做人所需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否成个人还是问题。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
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俱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判断力。
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 做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 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 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
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这总体智慧的养成:第一,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它,叫它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到如何繁难的事,我都有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它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孩子从小学国学文化、品国学智慧,奠定一生的思想品德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人生的体验加强,这些智慧将慢慢发挥巨大的作用。
胡适对自己的成就,曾这么评价说:“我四岁时,就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还是读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我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担任主持人,也是出口成章,用典精准而自然,很多人都感叹董卿的美无关于容颜,更关乎于气质。董卿也是被国学典籍文化滋养,才有如今的气质和成就。
谈起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在这里,不得不提起国学小才女:李尚容。为什么要学国学呢?她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一个这样的国家自然有其生存之道,这个“道”便是国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才开始懂得这种“道”。
之前特别推崇阳明先生,大家都说他是圣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道,但我却一直都不理解是这种“道”究竟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找寻他。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我逐渐的体会到了一种“道”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沉淀下来的一种底蕴,用现代的话说出来,可以说“它”是哲学,可能说这是一种智慧更恰当一些,像“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智慧一样。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智慧去面对我们的生活,像上课时候说的,我们可以用这种智慧去面对我们人生中遭遇的事情,去提升我们的存在形式,让自己的层次可以升高一些,去享受我们的人生。


在未学习本门课前,也接触过好多有关国学的东西,但都是朦朦胧胧。更难以分辨道家、佛家、儒家的智慧,像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也”一直都是不明所以,现在想想当年的自己真的就像呢些在私塾里摇着头在跟着老先生读书的懵懂儿童一样,但自从学了这门课,开始尝试着学习中国的智慧,道家、佛家、儒家的智慧,并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
先从造字角度来说一下“道”,因为一个字形状的产生是由它将要有的功能来决定的,所以说字的形状还是值得研究一番的。首先两点一横代表的阴阳,在中国国学中,阴阳由一而生,继而产生万物,即所谓“道一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继续往下走,是一个自我的“自”字,强调出道是要靠自己用心去体悟才能得到的;而衬托这一切的是一个走字底,道明人若想要体悟大道,就需要深谙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
继而从意思去说,道的原始道理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在金文中,也就是古“道”字出处中说,道指的是陌生而必须走通才能到达目的地的路径。道是万物,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


实际一点,从用处上去说,道是我们生存、发展、超越、以至超脱的根本。国学的根本,便是道,而国学更像是一种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智慧决定人生的高度,所以说我们需要认真的去学习本门课程,尽可能做到五气加身,成就七彩人生。
可能由于现代过于快的社会发展,从而造就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而这,便是造成我们当代人心浮气躁的原因,可能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像我会选择通过骑行的方式去修炼自己,避免浮躁。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我看到了像“心静致远、心实则灵、心和则尚、心慧若愚”这种东西。之前的我,总是感觉拉萨对我来说是一个圣地,不断的吸引着自己,自己也在用“我一定要去那里”这种心声去回应这种召唤,通过学习,我逐渐的了解了佛教,综合之前对拉萨做的功课,逐渐有了更深的体会。希望自己真的可以达到“人躁我不躁,将胜人一筹”的境界。
李尚容:3岁系统学习国学文化经典书籍;7岁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获“诗词小达人”称号;10岁录制广东电视台《少年听你说》节目;11岁与樊登同被评为2019年“全国十大读书人物”;12岁被聘请为未来心教育先贤赋能“少年导师”
在《少年听你说》节目中,尚容讲述了自己与国学结缘的故事,并说“国学就像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面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宝藏,无论是谁拥有了它,都将成为真正富有的人”。
学习国学,就是学习源于原始太初,传承于历史现实,脉动鲜活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
学习国学,就是学习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精髓总结,更是成就自我的生命智慧的有效途径。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它,叫它变成清明。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仁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但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来。即彼我互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讲人格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