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思维 -梅赐琪

1、概要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后怕
你说的都对,我就是不会。的遗憾
2、写作经常犯的错误
1⃣️写作不规范(知识问题:查重与抄袭的问题)
字词:的地得/谢谢聆听
句法:通过。。使得
规矩:通知与函;文献引用
2⃣️写作不优雅(爱好问题,消极修辞“理会与感受的区别”)
优雅: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
文采:排比与对仗
学养:引用
3、写作难的原因
(1)写作思维过程:把我们脑子里的知识用人类语言的方式传输给他人的过程。
我们知识-人类语言-写作-个体语言-他人知识
知识在脑袋里长什么样子?
1⃣️ 陈述性知识(三种形态)
命题(语言)
命题网络(语言)
图示(非语言)
2⃣️程序性知识(课程未讲,百科得)
概念: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
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3⃣️元认知知识(课程未讲,百科得)
是有关认知的知识。
三个方面:
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即主体关于自己和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的所有知识;
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即主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任务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即主体对于完成某项认知需要的认知方法的各方面的知识。
(2)降维很难(文字是最低的维度)

(3)三种基础思维
读者思维:站在读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
思考:
他为什么读我写的东西?
设身处地是假象
找到借口是目的
读的目的是要学习新知
奥苏贝尔:有意义的学习
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学习新知的。除非是传递者让他产生真实的需求。
怎么做
“挖坑-种树”理论(goulidai理论)
认知台阶:从过去习得的技能、方法和态度到新的习得的技能、方法和态度的阻碍。
找到新知与旧知的断裂带,把读者带过去,这是读者思维。
结构思维: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知识的本质:复杂自然世界的降维。
复杂世界的两个特征
(时间)然后、、然后、、然后、、
(空间)这里、、哪里、、那边哪里、、
结构化关键:对于复杂性的“工程型”重构
如何结构?无三不成文
两个重要概念:
互斥性:每一个字部分的区别是清晰明确的
包容性:所有的子部分加总即为全部
三个关系:
计划和变化的关系
写作大纲和文章的关系:写作大纲完成时:是文章结束的时候。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先做加法,在做减法。收集材料,不是无用功。
风格和套路的关系
套路:你必须要这么做
风格: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3. 创新思维:要么不说,要么不同
创新之难:创新本就是不理智的。
批评之易:批评没有创造的义务。
摆脱定见之难
不愿意拜托:定见的效率性
不容易摆脱:定见的广泛性
如何产生创新的定见
从其他的知识中寻找新路,是创新性知识的可能路径之一。(侧向迁移)

扩展概念:
1、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方法。
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很重要的原则
2 种做法:(1)确立问题时,通过类似鱼刺图的方法,确立主要问题再逐层分解,分析出关键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思路。
(2)结合头脑风暴找到主要问题,不考虑资源限制,思考解决该问题,多种方法结合可能出现新的解决方法。
2、思考快与慢-锚定效应
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形式:第一印象、先入为主。
3、理想国-洞穴之喻: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核心之一。
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
有一些特定的人,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这些器具就是根据现实中的实物所做的模型。
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囚徒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就像才从电影院走出来一样),但是没有关系,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此时,他会意识到以前所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洞穴,而以前所认为的真实事物也只不过是影像而已。
这个时候,他有两种选择,可以选择返回洞穴,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真实世界。最终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会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
整个洞喻到此结束。这一比喻与日喻和线喻相联系。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应于可见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比作可知世界。可是原文可作许多不同的解释。
柏拉图明确声称囚徒与我们相像,即是说他们代表人类无知的状态,而囚徒走出洞穴的过程则被比喻成通过教育而获得真理的过程。而其中转向是个至关重要的举动。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而变成哲学家的过程。洞穴之喻对于后来的政治和教育理论影响甚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