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1坦克皮肤【被俘的Mark.V】历史背景科普:1918年,德军使用的缴获坦克
战地1中的巡航坦克,也就是Mark.V坦克有个迷彩皮肤,名叫“Betuepanzer wagen V”,翻译过来是“被俘的Mark.V型坦克”,其中Betuepanzerwagen这个词是德语,意思是“缴获坦克”,可见这个皮肤也和德军有关。不过现实一战中,德军没有缴获Mark.V型坦克,他们真正缴获并使用过的,是Mark.V型坦克的前身:Mark.IV型。

1917年11月20日,英国陆军出动400辆Mark.IV型坦克在康布雷地区发动了世界上第一场大规模坦克进攻。交战的最初几天里,受到轻微损伤的英国坦克都能够自行开回战场,而被重创的则由保障单位想办法拖回本方阵地。但在随后几天里,随着德军反击的加强,坦克由集中使用转变为小股行动,战场抢修的条件也随之变差了。结果,许多无法行动的坦克就成了德国人的战利品,据估计至少有50辆受创程度不同的Mark.IV型坦克落入德军之手。
德国人从战场上搬离动弹不得的坦克的办法颇具创意,他们使用一种特制的平板运输车,先由4具千斤顶把坦克整个顶离地面,然后以运输车的平板插入坦克底部,装稳后再将其运离战场。下了火线的英国坦克由火车运往比利时的沙勒鲁瓦(Charleroi)进行大修,据信至少有30辆被完全修复。其中F营的F41号坦克还在成功修复后被运至柏林,于1917年12月19日先是接受了德皇威廉二世等皇室成员的检视,继而送往柏林动物园同其他的战利品一道供市民参观。






有20辆Mark.IV型坦克很快被涂上铁十字标志,组建为了第11、12突击坦克分队,很快,德军还将组建第13至16分队,也都使用英国Mark.IV型坦克。而越野能力差劲的A7V坦克在1918年3月就被宣告停产,当时春季攻势还没发动。
可以说,德军高层对英国的坦克发展一直艳羡不已,以致当一辆完好的Mark IV型在1917年12月落入德军之手后,连德皇威廉二世都在第一时间赶来参观。而在A7V的试制过程中,这位皇帝则从未光临过。因此,每次战役中德军士兵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场上尽量收集可用的英国坦克。

事实上,Mark.IV型坦克虽然速度不如A7V,但越壕能力要强出不少,而且该型坦克的雄性型号拥有2门57毫米炮和4挺机枪,雌性型号也拥有6挺机枪,其反工事和反步兵能力在当时算得上不错。
德军将俘获的Mark.IV型坦克重新命名为“Betuepanzerwagen IV”,意为IV号缴获型坦克。为了避免误击事故,这些坦克的前后左右都被涂上了大大的铁十字。1918年春季,德军还为这些坦克设计了伪装迷彩,主要是铁灰底色上加涂土黄色和深褐色,到了后期还掺加了绿色。



由于英国坦克自带的枪炮与德军后勤不匹配,于是德军将IV号缴获型坦克的枪炮换成了与A7V同款的“马克西姆.诺登菲”型57毫米速射炮&MG-08型水冷式重机枪。但讽刺的是,这款57毫米炮其实还是英国设计的武器,德军只是在比利时和俄国大量缴获了这种火炮,而之所以用它不过是国内工厂无法在短时期内开发出坦克炮的权宜之计。但是德国为该型火炮研发了一种穿甲炮弹,其初速为489米/秒,能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20毫米装甲,足以秒杀当时任何一种英法坦克。

1918年3月21日,德军坦克在80多公里宽的战线上投入了战斗,可惜只有9辆,其中5辆是隶属于第11突击坦克分队的IV号缴获型坦克。上午9点40分,这些缴获坦克作为第36步兵师的矛头对圣昆廷地区发动了攻击,由于浓雾和硝烟笼罩,这些英制坦克推进得异常缓慢而谨慎,很快就和突击群的步兵们失去了联络。11时30分许,“法国的阳光”照射到了战场上,英军的炮击也随之而来。第11分队的2辆英国坦克被这轮炮火命中而动弹不得。
不过,虽然德军的装甲力量很少,但是这些钢铁怪物的出现,依然使许多英国士兵大感恐慌。当英国步兵第一次看到德国坦克时,惊骇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在1916年首次看到英国坦克的德国人。于是,在本方早就开始使用此类武器的情况下,英国人依然跳出战壕,转身就跑。

1918年4月初,第12突击坦克分队前来增援第11分队。同月9日,德军在弗兰德斯地区发动了“乔其纱”行动,当天这两支突击坦克分队也参与了战斗,配合步兵进攻。但是,弗兰德斯就是个遍地烂泥的地方,而IV号缴获型坦克这种早期战车通过泥地的能力很差,德军不得不让坦克在本来就拥堵不堪的道路上开进。结果很多坦克抛了锚,将路堵得死死的,让后面跟进的炮兵和辎重部队全卡了位。不得已,德军将这些坦克要么被炮火击毁,要么被坦克车组遗弃,基本就白白浪费掉了。

事实上,就算抛开地形问题,IV号缴获型坦克在皇帝会战中的表现也无法用满意形容。德国人赋予这些坦克的任务是支援步兵推进,但突击部队的本质是速度和灵活性,而行动缓慢的Mark.IV型坦克无法及时跟随,结果很快就被步兵落在了后面,最终有多辆被英军的炮火击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