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诡谲怪诞,勇夺奥斯卡的“宅神”导演回来了!


作者 / 气球上的喵
编辑 / Pel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在14年之后也和我们见面了,再多几个梦来到现实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2022年,知名导演、特效化妆师、艺术指导、制片人、编剧、概念设计师、作家、动画人、“宅神”(跨界正是他的标签)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的首部定格动画电影《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Guillermo
del Toro’s Pinocchio)(下文简称“皮诺曹”)终于迎来了第一批观众。

“没有哪种艺术形式比动画对我的生活和事业影响更大,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像皮诺曹那样与我产生如此深刻的私人联系”(No art form has influenced my life and my work more than animation and no single character in history has had as deep of a personal connection to me as Pinocchio. )
吉尔莫·德尔·托罗
《皮诺曹》自08年开始筹备,中途多次搁浅,制作过程一波三折,因为资金原因一度于2017年终止,直到网飞买下版权,才得以脱离泥潭。动画的原作故事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小说《木偶奇遇记》,而新奇别致的造型和置景则来自艺术家格里斯·格里姆里(Gris Grimly)为卡洛·科洛迪的原作绘制的插画。


与《潘神的迷宫》和《水形物语》相似,《皮诺曹》也在奇幻之外,注入了历史反思和政治隐喻。
故事背景从架空的童话世界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政权掌权前夕的意大利。在一战中因炸弹而痛失爱子的木匠,在二战前夕的一次醉酒中用儿子墓旁的松树制作了木偶,女神因同情他的遭遇,赐予木偶生命和名字——皮诺曹。皮诺曹完全不懂人类的一切,爱是什么?服从是什么?生死又是什么?他将会在一次次奇遇中体会到一切。

从背景可以看出,电影与《潘神的迷宫》和《鬼童院》一样关注儿童在战争中的境遇,儿童并非对周遭的一切一无所知,而是有着纤细的感触。用皮诺曹—木匠,执政官儿子—执政官两对父子关系,透过家庭和社会两重环境探讨“规训”,皮诺曹是一只自由的木偶,而更多的人却是没有牵线的木偶,被人操控而不自知,暗示了当时狂热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多个场景和情节刻画出战争的荒诞和残酷,体现出反战思想。

作为一部成长电影,与迪士尼于40年代推出的动画版本《木偶奇遇记》相比,除了定格动画的独特画风,2022版的《皮诺曹》不再执着于将木偶皮诺曹从外形上变为人类男孩,同时也不再将皮诺曹视为教育“听话好孩子”的偶像,而是让皮诺曹在旅行中收获了人类的亲情、友情和勇气,同时保持了原本的自我,并被父亲以原本的样子接受,这无疑体现了更为当代的价值观,也贯彻了导演在多部影片中对“怪物/边缘人”的温柔、包容与赞扬。


托罗版动画中皮诺曹的造型更接近木偶虽然电影试图探讨沉重严肃的问题,但作为导演的首部PG级电影(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一般儿童合家欢电影适用的评级),《皮诺曹》故事流畅轻快,拥有童话故事拥有的一切元素:冒险、友情、大反派、善恶因果、神奇的动物和仙子。


托罗与定格动画的缘分并非只有制作《皮诺曹》的十几年间。在来到好莱坞之前,他本来打算以定格动画的形式拍摄第一部长片,并已经和伙伴们制作好了100多个木偶,却惨遭入室盗窃者破坏,拍摄计划不得不终止。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履历颇为亮眼,与好友阿方索·卡隆、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一起被誉为“墨西哥电影三杰(三剑客)”,曾凭借《水形物语》摘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

阿方索·卡隆凭借《地心引力》和《罗马》两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并以后者擒获金狮奖,同时是《潘神的迷宫》(托罗执导)和《美错》(伊纳里多执导)的制片人;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凭借《鸟人》和《荒野猎人》两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通天塔》摘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托罗的作品个人风格十分强烈,横跨英语和西班牙语电影,以丰富多变的想象力,绮丽独特的视觉风格,饱含童话的纯真与诡异的诗意,混杂暴力色彩与邪典恶趣味,制作出《潘神的迷宫》(还曾被他改编为同名小说)《地狱男爵》《猩红山峰》等电影,还参与了《霍比特人》的剧本写作。被中国的影迷们亲切地称为“陀螺”。



而比起陀螺眼花缭乱的作品和所获得的成就,更令人羡慕的是他的“别院”——荒凉山庄(Bleak House),这座坐落于洛杉矶郊外的“私人博物馆”和“灵感图书馆”的爱称取自陀螺喜爱的英国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同名小说。

在陀螺小时候,他的母亲为他购买了一张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写字桌,陀螺将漫画书、怪物模型等私人收藏摆满了桌子,这张小小的写字台成为了日后“荒凉山庄”的迷你版本。
陀螺庞大的收藏无所不包,从书籍、杂志、电影DVD、漫画、海报、服装、道具等等,凡是他感兴趣的物品都被收入囊中,从科学怪人到阿童木,从莎士比亚到爱手艺,都是他的灵感源泉,共同构成了他的“工作空间”。
陀螺经常出入这座由13个不同主题收藏室组成的二层小楼,深情地称之为“真正自我的体现”。而对于很多阿宅来说,这里也可以称之为“天堂”。


陀螺可以称得上是御宅族的“顶级代言人”,对多个领域,尤其是亚文化有着强烈的热爱与深入研究,集各类厨力于一身的他,“宅属性”呼之欲出。

01
影迷的自我修养
身为知名电影人,陀螺电影宅的身份无须多言。和许多知名导演一样,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克里斯托弗·诺兰、史蒂文·索德伯格、J·J·艾布拉姆斯等,陀螺的导演生涯也始于儿时的一台“超级八”摄像机*。
*超级八(Super 8 film camera)是一款最先由柯达公司于1965年开始生产的手持摄像机,流行于上世纪70-80年代,因使用8毫米胶片而得名。


在陀螺8岁时,就开始使用可动人偶(action
figure)拍摄定格动画。高中时期的陀螺已经能熟练地使用超级八摄像机拍摄定格动画,并且在自己的学校教起了其他学生电影和动画,并一起制作定格动画短片,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短片最终“被一个肆无忌惮的大学生窃取,他将这些短片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提交,竟然以此毕业”!不过这个混乱的插曲也并没有影响陀螺对电影和定格动画的热爱。

在电影主题收藏室(film room)内,超过7000张DVD和蓝光碟散发出迷影的光辉。他本人也曾于知名电影杂志《视与听》刊登出评选出自己最喜爱的10部影片。


从上至下中文电影名和类型如下
《八部半》(剧情/奇幻)
《美女与野兽》(1946年法国版)(奇幻/爱情)
《科学怪人》(恐怖/科幻/惊悚)
《畸形人》(恐怖/剧情)
《好家伙》(犯罪/惊悚)
《贪婪》(犯罪/惊悚)
《被遗忘的人们》(犯罪)
《摩登时代》(喜剧)
《诺斯费拉图》(恐怖/惊悚)
《辣手摧花》(犯罪/悬疑/惊悚)
从陀螺评选出的电影可以看出,他最喜爱恐怖/惊悚片,尤其是风格独特的老电影。在第一次观看黑白恐怖电影《科学怪人》(1931)时,他就对弗兰肯斯坦创造出的“怪物”的困境产生深深的共鸣,荒凉山庄中更是摆满了《科学怪人》手办。



“怪物”是陀螺从恐怖片中汲取到的重要养分,他从小阅读怪物杂志,对“环球怪物宇宙”如数家珍,并多次直言不讳对怪物的喜爱。
“我喜欢并认同怪物”(The first thing is that I love monsters, I identify with monsters. )
吉尔莫·德尔·托罗

在他的作品中总有形形色色的怪物出没,甚至有媒体赐名“怪物之王”(king of monsters) ,《潘神的迷宫》中的潘神、苍白之人你一定不陌生,而《地狱男爵》系列更像是一场大型“怪奇秀”,各式各样的怪物无疑是想象力的产物。




▼《地狱男爵》系列的怪物们▼





在执导第一部长片之前,他拍过十余部短片。此外,陀螺还从事了十年特效化妆师工作,而他的老师正是其9岁开始崇拜的偶像,电影《驱魔人》的特效化妆师迪克·史密斯(Dick Smith),通过他的手诞生了恐怖电影历史上的经典镜头。



02
硬核ACG爱好者的生存之道
陀螺也是个动/漫画宅,不止一次在社交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豪华收藏。

陀螺的收藏品中甚至包含世界上第一部关键帧动画《恐龙歌蒂》(Gertie the Dinosaur)(1914)其中一帧的手绘原稿。


初入好莱坞之时,陀螺就执导了两部漫改电影《刀锋战士2》和《地狱男爵》系列,同时从不掩饰自己对DC黑暗正义联盟的喜爱,并希望亲自撰写剧本和执导,但他也承认,“我并不喜欢超级英雄,我只是喜欢怪物”。


他的漫画收藏颇为丰富,麦克·米格诺拉(Mike
Mignola)(代表作《地狱男爵》)、伯尼·赖特森(Bernie Wrightson)(代表作《沼泽怪物》)、艾迪·坎贝尔(Eddie Campbell)(代表作《来自地狱》)的漫画原稿均在他的收藏名单中。


陀螺与日本漫画同样有着不解之缘。大友克洋(代表作《童梦》《阿基拉》)、浦泽直树(代表作《怪物》《21世纪少年》)、日野日出志(代表作《藏六的怪病》《地狱变》)等都是他喜爱的日本漫画家。


陀螺的阅读范围也涉及《铳梦》《机动警察》《杀戮都市》《特工次世代》等风格各异的作品。





陀螺不满足于只将动/漫画作为爱好,曾参与写作的吸血鬼小说《血族》被改编为漫画和真人剧集,还和梦工厂多次合作,担任了《功夫熊猫》系列、《穿靴子的猫》系列、《守护者联盟》等动画电影的创意顾问和执行制片人。





“我想制作一部能和我的父亲、兄弟,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的动画剧集”(I wanted to do a series that I could imagine watching with a glass of milk on the couch with my dad and my brothers. )
吉尔莫·德尔·托罗
陀螺参与编剧、制作的动画剧集《巨怪猎人》《天外三侠》《男巫》,共同构成了他的“阿卡迪亚传说三部曲”,同样是基于他参与写作的同名小说。这三部作品的背景设定在虚构的洛杉矶郊外小镇阿卡迪亚,《巨怪猎人》的男主角吉姆是一名努力懂事的单亲家庭少年,然而在某一天他被赋予了使命,虽然身为“巨怪猎人”,但却要同时保护人类和巨怪的安全与平衡。《天外三侠》则聚焦在阿卡迪亚生活的三个外星人,《男巫》则回归吉姆,探讨一切的起源。



比起陀螺的其他作品,阿卡迪亚系列洋溢着更多的童趣,少了一些黑暗,是一部儿童向冒险动画,但仍能看出陀螺的影子。仍然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聚焦他们初次面对陌生、离奇、危险世界的感受,以及在亦真亦幻、与现实平行的地下世界中形态各异的怪物。
看似简单的故事也展现了他丰富的知识储备,融合了亚瑟王传说(召唤男主的护身符和盔甲,以及男主与梅林的渊源,用陀螺的话说,是“亚瑟王蒸汽朋克”)。





毫无疑问,他天马行空、变化多端的幻想与动画的适配性更高。
谈到ACG文化,陀螺的特摄宅之魂根本掩饰不住(tokufan),特摄作品中层出不穷的怪兽完美迎合了他的“怪物之魂”。在他执导的大制作电影《环太平洋》中,在好莱坞典型叙事和特效的包裹下,怪兽和机甲大出风头,成为了他写给特摄片的“情书”。


雷·哈利豪森,美国特效大师,定格动画特效先驱者,著名作品有《神秘岛》(1961)、《辛巴达航海记》系列、《诸神之战》(1981)等;
本多猪四郎,日本著名特摄导演,对怪兽电影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哥斯拉》(1954)《魔斯拉》(1961)《空中大怪兽拉顿》(1956)等。
陀螺崇拜的永井豪(代表作《魔神Z》《恶魔人》)也给予了电影不错的评价,还赠与了陀螺签绘。






小岛秀夫曾对陀螺的《环太平洋》盛赞有加,称其为“终极阿宅电影”,但二人合作的恐怖游戏《P.T》却被取消了,以未完成的形式被下架。



早在十年前陀螺就承认了自己是电子游戏的超级粉丝,尤其是单机游戏,还分享了自己喜爱的游戏。






虽然他也承认“几乎所有游戏我都玩,但大部分我都不能完成,我的原则是,无论是书籍、电影还是游戏,如果不能吸引我的话就会放弃,我这辈子从不做家庭作业”。
“大部分抱怨电子游戏的人从没玩过它们”(Most people that complain about videogames have never f**king played them. )
吉尔莫·德尔·托罗
早在2006年,陀螺已经萌生了开发游戏的想法。他参与开发的恐怖游戏《日落》(Sundown)和《失常》(InSane)均因资金问题宣告失败,以他的电影《地狱男爵》为蓝本的游戏也令他不甚满意。陀螺去年也表示,不想再涉足电子游戏领域,但对于“绝对兴趣导向”的他来说,未来永远是未知数。

除了上述宅籍,陀螺还有一些更为小众的趣味。他对维多利亚时代非常迷恋,荒凉山庄的内部装潢完全复原了维多利亚大宅的风格,还收藏了查尔斯·狄更斯、威尔基·柯林斯*等维多利亚时代作家的作品。
*威尔基·柯林斯,悬疑惊悚小说家,代表作《月亮宝石》《白衣女人》,同时也是狄更斯的好友。


陀螺动手能力也是一流。




陀螺还曾在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多伦多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展示他的作品和收藏品。
截止目前,陀螺还有多部未上映、未选角、未命名的项目,而至今没有音信的项目也有很多,甚至被称为“陀螺宇宙”,包括延滞多年改编自其偶像H·P洛夫克拉夫特作品的《疯狂山脉》、梦想多年的重置版《科学怪人》以及“蒸汽朋克哥特西部”(Steampunk
Gothic Western)版《基督山伯爵》等等。
正如reddit网友辣评“他放弃的项目比完成的多太多”(He
abandons more projects than he finishes),这大概是兴趣爱好太广泛的副作用吧。但看到陀螺这么多进行中或传闻中的作品,影迷们反而会更安心,至少陀螺的灵感还没有枯竭,还在履行着一个粉丝的忠实职责,还能够继续做梦。《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在14年之后也和我们见面了,再多几个梦来到现实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