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3.2.2.2 从地球的产生到人类社会的出现

2023-11-17 11:1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从地球的产生到人类社会的出现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它同整个太阳系一样,并不是从来就存在的,也不是什么“造物主”创造出来的,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

  根据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般结论,地球自形成以来已经有四十五亿年左右的历史,其中有完整的地质历史记录的年龄是二十七亿年左右。这二十七亿年左右的历史可以分成五个“代”(各个“代”还可以分成若干个“纪”)。

  地球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太古代,长约九亿年,距今约二十七亿二千万年到十八亿二千万年。太古代的早期,地球表面已形成了岩石圈(即地壳),也形成了水圈和大气圈。这时地壳的稳固性较弱,升降频繁,到处都有强烈的海底火山喷发和地震,地球内部的灼热岩浆大量喷出海底或侵入地壳。在太古代,到处都是深浅多变的海洋,只有若干岛屿突出于海面。在太古代的晚期,在海洋中出现了低等的生物类型       单细胞生物。

  地球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元古代,长约十二亿年,距今约十八亿二千万年到六亿二千万年。由于地壳运动的反复进行,使原有的地壳逐渐加厚,终于在元古代的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相对稳定的区域。从元古代初期起,海洋中的低等藻类植物就大量繁殖起来;到了晚期,没有坚硬外壳的低等动物(如海绵骨针、水母之类)也出现了。

  地球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古生代,长约四亿年,距今约六亿二千万年到两亿二千万年。古生代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以上为古生代早期)、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以上为古生代晚期)。这一阶段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广大浅海环境,陆地面积增加。在古生代早期,出现了大量具有坚硬外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泥盆纪,鱼类和裸蕨类植物繁盛起来;在石炭纪和二迭纪,两栖类和蕨类迅速发展。

  地球史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中生代,长约一亿五千万年,距今约两亿二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分三迭、侏罗、白垩三个纪。这时陆地面积大为增加,地势高差亦明显增大。动物中恐龙极度发展,植物中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的地位。末期发生地理气候的大变化,使恐龙类全部灭绝,哺乳类代之而起。

  地球史的第五个发展阶段是新生代,指七千万年前至现在的这段期间,分第三纪和第四纪。这时由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来处于海洋状态的地方升出海面,形成了现在的雄伟的山脉和富饶的平原。哺乳类大量繁盛,被子植物大为发展。在第四纪(距今一百万年左右),人类出现了。

  人类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距今约一千五百万年以前(即地质学上称为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的时期),从哺乳动物中分化出了一支高度发展的古猿。这种猿类在生理构造和活动方式等许多方面都与人类有近似之处,因此被称为“类人猿”。它们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广大森林里,成群地居住在树上,叫做森林古猿。由于长期的树上生活,它们的前肢和后肢开始有着初步的分工:前肢主要地用于攀援和握取,后肢主要地用于支撑身体。后来,自然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除了赤道地区还保存着巨大的森林以外,其他地区的气候变冷了,森林减少了。于是森林古猿就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在森林中生活,它们发展成了现代类人猿;另一支被迫过渡到地面上来生活,它们的前肢和后肢的分工进一步加强了:由于必须经常使用前肢来握取棍棒和投掷石块,前肢就逐渐变成了手,由于必须经常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后肢就逐渐变成了脚,于是这支古猿就朝着人类的方向发展。南方古猿就是这支古猿的代表。

  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是“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2]因为手从支撑身体的职能中逐渐解放出来的过程,也就是类人猿逐渐学会劳动的过程。一般的高等动物是不会劳动的,它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自然器官进行本能的活动,而不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直立行走的类人猿却不同。它们的手在从支撑的职能中解放出来的时候逐渐学会了越来越复杂的动作,最后终于学会了制造最简单的劳动工具。这样,它们的活动已经不再是本能的活动,而是萌芽形态的劳动了。达到了这种发展程度的古猿,已经不再是一般的猿,而是猿人,或“正在形成中的人”了。同时,来,“所以,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3]

  手是身体的一部分。根据达尔文称为“生长相关律”的规律,生物体的个别部分的形态与其他部分的形态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手的变化必然引起身体的其他部分的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的是:身材增高,体力增强,胸腔扩大,背脊伸直,颚部收缩,骨盘成盆状,下肢发达,而在一切变化中最重要的是脑的发达、颈部位置的改变和喉管的发达。这些变化在身体的结构上把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了。

  在劳动的过程中,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不断地发现自然对象的新的属性和新的联系;同时,由于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性的、社会性的,由于相互帮助和相互协作的需要,“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4]如果说,一般的动物需要彼此传达的东西很少,只要用简单的叫声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话,那么,正在形成中的人要传达所需要传达的东西就不是叫声所能济事的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在不断的努力下,猿类的不发达的喉管缓慢地然而确定不移地朝着有利于说话的方向改造着,而口部器官也终于学会了连续发出一个一个的清晰的音节,并进一步产生了语言。所以,“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5]语言的出现,是人类从动物划分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脑的容量逐渐增大,大脑皮层的活动日益增强,到了一定的程度,猿脑就变成了人脑。同这种变化相适应,感觉器官也进一步趋于完善化,能够感觉到一般的动物所感觉不到的东西;由于直立行走和颈部的自由活动,又能够“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从周围世界中摄取更丰富的感觉印象,这些印象又在语言的帮助下巩固和积累起来。这样,终于形成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产生了意识。这是人类从劳动中划分出来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

  意识的产生对劳动和语言起着巨大的反作用。由于有了愈益明晰的意识的指导,劳动就越来越具有自觉性和计划性了。这样,人们就最终地从动物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完全形态的人了。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开始。

  以上所简述的从地球的产生到人类社会的出现这个长达几十亿年的过程,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不过是无限地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一个极小的片段。但是,就是这个片段,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至于整个物质世界,就更是一个无限发展的长河了。


注:

[1] 太阳系的具体形成过程问题,在康德        拉卜拉斯的“星云假说”出现以来的两百多年中,天体演化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假说。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获得最终的解决。但是,有些假说已经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太阳系中的许多复杂现象。随者有关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有关材料的日益增多,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可以预期的。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49页。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0页。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2页。

[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2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3.2.2.2 从地球的产生到人类社会的出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