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的水泥行业系列3——中期降碳路径
快车通道:
汽车行业碳中和系列汇总
广东汽车碳足迹系列汇总
汽车左B柱LCA系列汇总
汽车白车身LCA系列汇总
磷酸铁锂专家交流汇总
磷酸铁系列汇总
林业碳汇专家交流汇总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系列汇总
CCER 项目减排效益测算系列汇总
绿电专家交流汇总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碳中和背景下的水泥行业系列的第二部分:短期降碳路径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三部分:中期降碳路径
中期来看,在单位水泥熟料碳排放量大幅下降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限制水泥产量或接力降低水泥行业的碳排放总量。
2016 年以来水泥行业实施了第一轮供给侧改革,主要通过减量置换、错峰生产等措施实现。
2021 年以来的碳中和背景下,水泥行业或将迎来第二轮供给侧改革,一方面,限制新增产能或减量置换政策更为严格,错峰生产更为常态化,当前已有部分区域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产能新建政策。
水泥行业减量置换、错峰生产等政策:
全国碳市场运营已满一年,拥有良好碳排放数据基础的水泥、电解铝行业将可能在未来 2 年优先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在碳减排的大趋势下,对各水泥熟料企业碳减排的分配额度将逐步收紧,这将使得各水泥熟料企业进行设备技术改造等,否则需要从其他企业购买碳排放指标,两者均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近几年中大型企业依靠自身的规模、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已在碳减排方面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对于行业中碳排放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来说,未来碳减排成本的上升或倒逼部分企业逐步退出,从而降低水泥产量及碳排放量。
国内水泥产量已进入平台期,未来水泥消费量会持续下降。水泥产业虽然拥有较低的单 位碳排放,但由于总产量庞大,其整体的碳排量居高不下。国内水泥产量于 2014 年达到 24.9亿吨的高峰,此后总产量进入平台期,2020 年国内总产量约为 23.77 亿吨,人均水泥消费量 达到 1.7 吨左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规模庞大,有着较高的水泥表观消费量,但对比海外其他国家(地区),人均水泥消费量平均值在 0.46 吨左右,长期来看,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也将从平台期逐渐回落。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预计我国人口数量将在 2029-2030 年达到峰值14.42 亿。综合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水泥消费量将降至 14.42-17.31 亿吨,由此将带来碳排放减少 27-39 个百分点。
政策约束保持高压,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水泥生产方面的政策约束步步趋严,自 2015 年工信部颁布水泥熟料错峰生产政策以来,各项错峰生产、压减产能政策陆续出台,“十三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技术水平进步巨大,产能增量被有效控制,行业集中度 CR10 提升到 55%以上。
预计“十四五”期间政府将继续保持对水泥行业的限产限增措施,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淘汰落后无效产能,关小上大产线等政策激励将贯穿未来水泥行业发展始终,继续加速行业出清,对头部企业扩大市占率带来利好,增强水泥生产企业话语权。
2030 年我国水泥消费总量预测:
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逐步完善后,配额的拍卖比例和碳均价必将逐渐攀升至国际平均水平,则头部水泥企业凭借更先进的生产体系、更灵活的企业内部统筹规划和更低的碳排放水平,能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打破地域壁垒、扩大市场占有率。规模优势凸显,大集团会更加积极参与碳资产管理,提高市场竞合力,马太效应下行业集中度迎来迅速提升。
碳中和背景下的水泥行业系列的第三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四部分的内容:长期降碳路径
免费服务: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中和,碳交易,碳资产,碳计量,碳排放,林业碳汇,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案例,ESG,CCER,CCUS,电池回收,锂电池,电力碳中和,电价政策,抽水蓄能,汽车碳中和,碳汇造林方法学,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林业碳汇专家交流,钢铁碳中和,氢能,ISO14064-1,绿电专家交流,广东汽车碳足迹,汽车左B柱LCA,汽车白车身LCA,碳减排制度,CCER制度
付费服务:
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
2、上市企业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