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历史百年战乱(官渡及赤壁前夜)】
汉帝四百零二年,汉商共二十九年,魏九十七年,儒略历200年。
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在北方,曹操与袁绍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袁绍令陈琳撰写讨曹檄文,以此发动清君侧之战,意图夺取豫州。
曹操只得应战,可哪怕他征得许多民兵,军队总数仍不及袁军三分之一。于是曹操改变战术,令军队进行袭扰,蚕食小部,坚守城池,尽量不产生正面冲突。
这一战术起到显著成效,但相较战局却没有太大增益,袁军仍以不可阻挡之势破城。
江东孙策见北方起战事,认为正是北上的好时机,意图几个月内召集齐军队与军粮。
在此期间,他决定带着亲信文武去野外大猎一场,既鼓舞斗志放松身心也能促进交流。
可惜,正如后世许多君王一样,孙策的这一次打猎并没有收获什么好结果。就在休息之时,旁边山崖上突然射下几支冷箭,其中一箭正中孙策肩胛。
群臣大呼主公,一部分武将策马前去追杀刺客,其余人急行带孙策回城救治。
经医诊断,孙策所中乃是毒箭,且毒性酷烈,最多阻断毒素继续蔓延,如不长期静养,致使毒性复发则必有大患。
数日后孙策转醒听闻此消息,连连悔恨自己不应该鲁莽行事,又忙问是谁行刺。
前去堵截的那些武将表示,等他们奔上山崖时只看到几具摔得面目全非的尸体,想必是那些刺客任务达成后赴死了。
孙策惊愕受刺激又昏了过去,群臣乱作一团,所幸这次时间不长。
谋士劝诫孙策暂缓出兵,先静养整治内部,但孙策认为此次曹袁交战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如若不趁现在攻取一州半郡,待北方统一则江东必然处于被动,于长久不利。
一番争论,君臣达成妥协,由众将带兵北上,孙策则坐镇建康静养,震慑其余势力,并派专人专兵根除这些草莽地头蛇。
数周后的一天,孙策病情初愈,他认为出去转一转会好的更快,趁此机会也能微服私访以见成效,群臣争辩不过,只得作罢。
江东猛虎带上个把私兵,穿上平民衣装在城中游视,询问老百姓对近日江东的观感,很是满意。
就在此刻,从远方吵吵嚷嚷传来一阵锣鼓乐声,孙策有些疑惑,询问周边人,却得知这是什么“玄正上仙”的仪仗乐队。
孙策闻之色变,拔剑疾步上前。
当初随父亲征伐黄巾时,他就对这类名号深有了解——那些带着这种名号的黄巾将领对任何一支前去讨伐的军队而言都是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至于这个玄正上仙,孙策更是熟悉的不得了,当年孙策初治江东时,还是与这家伙好说歹说以利诱之才真正收到了粮草农税。
那场宴席之后,孙策对此极为忌惮,言此人绝不可留,他可不想在江东再看到一个张角张道陵。可现如今他居然锣鼓喧天,难道我的那些探子私兵甚至百官大臣都收了贿赂不成吗?!
孙策越想越恼,三步并作两步登上台顶剑指对方。
“吾名于吉,不知这位是?”也许是由于背光,于吉看不清来者何人。
“你没有资格知晓我的名字!我却问你,你怎敢如此大张旗鼓、极尽奢华?”
“不是在下刻意如此,实是民心所向,这些锣鼓声都是附近的乐师自发演奏的。”
于吉越解释,孙策就越愤怒。民心,一个老道居然敢用民心所向形容自己?
不待说完,孙策便把于吉刺了个对穿。于吉的卫兵立刻抄起兵器赶过来,而孙策的私兵也匆匆登上台,两军对峙。
底下的民众不知发生什么,询问卫兵得知于吉被杀后纷纷哭喊玄正上仙。孙策听到这如山呼海啸一般的民声,大呵一声“杀于吉者,江东孙策也,何不呼我名?!”喷出一口鲜血,旧伤复发毙于台上。
————————
孙策死后,江东群臣乱作一团,后推孙策之弟孙权为首。
有此大事发生,孙权紧急召回正在北方征战的众将巩固局势,同时把军事重心从骑兵移向水军,转攻为守。
曹操闻之大喜,知南方无患,得以调兵北上,豫州防线更为牢固。他深知袁绍的性格,刚愎自用急功近利,若久攻不下,君臣之间必出间隙。
果不其然,豫州防线的阻力远超袁军的预料,袁军被堵塞在官渡未得寸进。谋士出策却被袁绍驳回甚至杖责,致使百官离心。甚至有人转而投靠曹操,带来了关于袁军粮草重地乌巢的信息。
曹操派一支奇兵转绕后突袭乌巢,一把火把袁绍大军的粮草烧了个干干净净,还特意放了几个俘虏让他们回营报信传播恐慌。
果不其然,袁军大乱,曹操趁机攻伐,击溃袁军,俘虏数万,袁绍率残部逃窜。
曹操乘胜追击,派精兵追杀袁绍,其本人则亲攻河北。
追杀袁绍的军队,其统帅正是刘备。
————————
刘备投曹后,曹操对其甚是礼遇,封为左将军,但实际上却也暗中提防,没有给刘备一次率自己嫡系征战的机会。
刘备为消除曹操戒心,明面上也只能规规矩矩,暗地里却和天子汉献帝搭上了线。汉献帝在朝堂上晒出族谱,亲口称刘备为皇叔,算是把正统法理给钦定下来了。
同时,汉献帝还密书一旨衣带诏送与包括刘备在内的少数忠臣,密谋刺杀曹操再创基业,然而计谋败露,汉帝系忠臣尽数被根除,献帝本人更是被软禁起来。
幸于刘备有急智,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屡次伪装,才堪堪把曹操的疑心压下。
但这也不过能应付一阵子,于是刘备请令随军出征捉拿袁绍,实则暗中操作把统军将领换成自己,兵卒也换成了自己的亲兵。
至于袁绍?刘备才没心思帮曹操做善事,还不如说曹军被拖住的时间越久越好!
“英雄岂能久居人下?”
————————
曹操知晓此事后长叹一声,象征性的派兵追回刘备,实际上对此根本不抱希望。如果对刘备没有深刻的认识,他又怎么敢妄言在青梅煮酒时妄言天下英雄唯曹刘二人?
至于袁绍,曹操也没把他放在眼里。哪怕袁绍真的回营,那些权贵谋士认不认他还是两说。
————————
汉帝四百零四年,汉商共三十一年,魏九十九年,儒略历202年。
袁绍颠簸流离,最终病死在一座破庙中,无人问津,冥冥中竟和袁术的死法一模一样。
曹操吞并了袁绍的大本盘,剩余河北三州不占自乱,袁绍的两个儿子被推举上位各占一州,辽东公孙氏趁机也撕下一州。
刘备已然投到刘表帐下,双方展开了友好的会谈。尽管刘表不可避免地有所顾忌,但亲族血缘让双方关系天然更上一层楼。当然,也有刘表年迈,不如曹操精明的缘故。
总而言之,刘备终于可以稍事休息,不再像在曹家那样提心吊胆了。
魏太宗驾崩,其子继位。太宗一朝政事清明,名臣倍出,国疆稳固,显中兴之相……也是可笑,明明才历二世,其所营造的盛世居然被称为中兴。
新上位的魏帝——或者说魏大公,正审视着眼前这幅地图,思索着大局方针。
————————
原北朝领土自里海至太行山,如今魏国却一举缩回了北漠草原腹地,鲜卑族起家反匈的圣山之间。
西亚戈壁地界,被排南派勾结来的那些蛮族占据着,他们没有北国人的自我认同,也不在乎什么法理,正依托着旧有的魏朝城邦过着优哉游哉的部落生活,可谓文明的倒退。目前并不需要担心这些蛮族,但倘若以后北朝一统,对这些地区却只能再掀起一次大征服,再进行一次同化。
作为一个曾经的北朝大一统国家君主,魏大公隐隐地有些心痛。
北漠草原之上,那些由枭雄野心家建立的诸侯邦国,他们有着北国的民族认同,也更擅长用文明的方式勾心斗角。
像群狼一样危险,像红肉一样鲜美。魏大公如此评价。
南朝诸侯列国,他们的土地极其肥沃,但相应的,他们的国力也绝非北朝所能想象。古时北朝占有黄河上下,尚且不能为敌,何谈如今?
也许那远亲曹操能助魏一臂之力。魏大公浮生出一个冒险的想法。
————————
魏大公如何思索与设下对外目标暂且不表。治国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不先坐镇朝堂稳他几年,哪怕再有雄才大略也不敢施展。
时间很快到了儒略历207年,此间曹操挥师一统巩固了河北三州,并一战成名将辽东公孙氏主力全歼,打断了公孙家的脊梁骨。
尽管军事上一败涂地,但通过外交,公孙家成功拉到了汉商共的关系线,并真假参杂向曹家虚张声势,表示要么玉石俱焚,辽东拉上肃慎一起抵御曹操,要么就此停战,辽东还会向曹操称臣纳贡并抵御肃慎。
慑于肃慎总督国与汉商共的威势,也考虑到水土不服与后勤线过于漫长的原因,曹操最终同意了公孙家的提案,割走原属于袁绍的河北一州,令其自治辽东。不过曹操也不是个好糊弄的主,为遏制公孙家的权力,曹操上表汉帝禁止公孙家建立超过五千人的军队,并以监察为名,直接在辽东驻扎了多达两三万人的监察军。
监察军直属中央,军员一年一轮换,军饷由辽东地方提供。平日负责维持当地治安,抵御外
敌,也起到威慑辽东的作用。作为利益交换,每半年由中央发放给辽东家号令监察军的虎符,但中央也可以决定不发放。
总而言之,只要你听话,那么监察军就会成为你最好的助力,如果你不听话,监察军就会一巴掌把你扇下去,接下来是选你家族的其他人还是另有任命都与你无关了。
这样一打一拉,堪称封建专制国家控制卫戍国的典范。其不同于汉朝无论内外一视同仁的官僚议会,更多依托着军事力量与中央威慑,后人称之为都护府制度。
————————
刘备依然在刘表帐下做事,尽管已经被任命为一州之主,但他对这样的进度一点也不满意。
曾经他脱离曹操时可说过英雄不能久居人下,现如今却是闹哪样?
刘表年老智昏,趋于保守,徒见其他诸侯扩张而守土自安,哪怕刘备多次进言也没能改变。
有幸得了一位谋士徐庶,可还没捂热乎几天,刘备就得知曹操把徐庶的母亲软禁了,胁迫徐庶转去曹营。刘备还能如何,只得放他离去。
不幸中的万幸,徐庶走前向刘备引荐了一位据称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能人,号卧龙。
刘备在此地经营多年,自然知晓一些利害。这卧龙是历史悠久的诸葛宗族一员,诸葛宗族长期混迹汉朝议会,在整个南朝士族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存在。
刘备不过混个皇亲名头,实则从头到尾都是妥妥的寒族出身,他当然不待见这些士族,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当今知识还被士族所垄断着。
于是他亲自出使寻访,只带关张二人护卫,但却分别吃了两次不同形式的闭门羹,引得关张很是不快。
刘备看出这是诸葛宗族的考验,也许那卧龙都不一定知晓,所以虽同样不满,却也只能压在心里。
“只希望这卧龙先生不要让我失望。”
————————
孙权继承兄长遗志,在固土御敌的前提下将江东治理的井井有条,原在此地的旧望族与宗教势力都被选择性根除的七七八八,所得钱财半数归入府库,半数分与平民,很是增强了孙氏的威望仁望。
尽管对北方展现守势,但孙家对江南地区的其他诸侯并不保守。在此年间,孙权兼并了几处闽浙小诸侯,并屡次向江夏发兵。然而,孙权在政治上的才能并不等同于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欺负小诸侯还能做到平等战损比,但对刘表手下的江夏发兵便只能屡次败北了。
孙权失了面子,愈发恼怒,再加上这江夏太守曾经杀了他父亲,新仇旧恨促使他屡败屡战。还好,江东在这几年的经营下很是繁荣,能够支持他如此征伐,而杀父之仇的宣战理由也能够多次使用。
终于在206年,断断续续的攻伐战落下帷幕,孙权耗费了数倍于预期的物资占领了江夏郡。不过江夏能够拱卫江东,其战略意义不可估量,即使亏损也有所值。
孙权由此认识到了自己战略战术能力不足,后续不再轻易发起进攻,客观上避免了自取灭亡的可能。
不得不说,孙权的治国水平令人称道,那些损耗的府库空洞仅仅一年便被填补,甚至还有富余。
更让孙权感到可喜的是,汉商共似乎向江东投来了橄榄枝!
————————
汉海外洲商业共和国,一个越出华夏文明预设轨迹的异数,后世一个辉煌的帝国,一个天下布武的制裁者。
然而在一开始,汉商共不过还只是个新兴国度,孱弱至极,依托着大海的屏障才不被其他诸侯所吞并。
议会派逃离本土时,由于过于匆忙,技术产品、生产资料、人力都没带多少,直到他们亲临海外洲体验了几天贫苦生活,才忆起这些东西。
议会派痛苦的发觉,汉洲适用的绝大多数事物,如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不能用于治理海外洲。
汉洲土地辽阔土壤肥沃,海外洲地域狭隘穷山恶水。
汉洲人口众多发展先进,海外洲人口稀少发展落后。
汉洲大一统气候适宜,海外洲零散状北寒南暑。
“穷苦如斯……如此看来,先帝太祖所言殖土移民,与发配苦寒之地也没什么两样。”最高代表大议侯田乾长叹一口气。即使此前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却还是没料到如此境地。
失去了汉洲向海外洲提供的技术产品,加之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央政权,海外洲已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议员们相信,不出太长时日,这些地方就会独立建国。但以议会派的实力,哪怕遣使过去也无法阻止。
一番痛苦的挣扎,数日不休的辩论,所有议员都明确了一点——只有摒弃古旧的遗训,相信现在的我们自己,才能拓出崭新的未来。
这场阵痛的辩论,立下了汉商共的基调,使其质变,破茧成蝶,也意味着汉商共正式脱离了大陆国家的思想束缚,转化为海洋国家。
辩论结束之时正是八月初一,这一天也被后世的汉商共定为国庆日。
〔我们是被长辈遗弃的孩子,只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血泪之路!〕——“开国者”田乾
————————
解放思想之后,议员们短暂地被鼓舞起来,田乾和其他几个代表大议侯趁热打铁,经过众议修改推出了一连串的汉商共新政。
人力与技术不足,那么就画出未来的可能性,吸引本土人民前来。
没有稳固的中央政府,那么就不需要中央政府,列出各州行政区,进一步强化议会选举,层层分布。
各州存在分离倾向,那就利用利益与民族情结固化关系,说明利害。
无法对各州实行统治政策,那便不统治,高度自治只要互惠互利便可。
……
根据田乾的设想,汉海外洲商业共和国将是一个州议会制的联邦共和国,同时缝合了周朝分封的武装殖民扩张色彩,因此在初期百余年更类似于一个海外洲的联盟组织。
〔不要以为周朝的分封制是前人愚蠢没有想到郡县制才创立出来的,任何制度都有其适用的时期。分封制其实一开始一点没有赏赐的意思,正相反,武王将那些功臣亲戚分封到当时无法控制的域外苦寒之地,给些许人马便让其自生自灭开发,这样才能更快散播华夏文化,更快发展。〕——“开国者”田乾
经后世考证,田乾与代表大议侯们此间推出的新政并非一时兴起空穴来风,而是田家数百年间总结的商业经济学经验,加之与王家的政治学精华相结合的结果。
————————
根据此前保存的造册籍贯与地图,议会派暂且划分了南洋最高总督领、朝鲜总督领、天竺总督领、东昆仑总督领四大区,后三区由代表大议侯之间竞争选出三人担任总督,并下分数州。
很快议会派与南洋殖民地当地官府取得联系,并成功在吕宋扎根定都,而前往另外三处殖民地的船队也正有惊无险的航行中。
得益于汉朝的殖民政策,各处殖民地仅有中下层管理机构,而并不存在上层结构,这为汉商共的权力交接提供了缓冲时间。
汉商共的宣传同样火力全开,在本土汉洲人看来,这海外似乎就成了蓬莱仙境一般。哪怕不如宣传的那么高大上,也总比战乱的故土好吧?于是源源不绝的有难民前来,更有甚者直接举族迁徙,在带来劳动力的同时还间接的获取了一些船只与生产资料。
肃慎总督国的加入是意外之喜,但也是一个未曾预料的变数。田乾知道,肃慎族不过是趁机独立,为了谋求更多利益才改了首领名号为总督,并一定程度的学习了议会制度。
汉商共害怕肃慎一翻脸吞并了朝鲜总督领,而他们也需要肃慎土地上丰富的资源与彪悍的雇佣兵,因此不好薄了肃慎的面子。更何况如果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经过讨论,汉商共议会给出了一个适宜的方案,即加盟国体制。
汉商共中央无权干涉加盟国的国家内政与主权,但有权一定量调度加盟国的军事力量与经济力量。加盟国有自愿加入或自愿中止加盟的权利,有同外国发生关系、同外国缔结条约等国际事务权利。
总而言之,加盟国具有主权国家的自由,在汉商共这个联邦联盟中能得到一定特惠利益,而汉商共也能从加盟国中汲取力量。
肃慎总督对此提案表示满意,承诺提供肃慎所拥有的资源,双方后续派遣专员商讨详细商务条例。
————————
前往另三区的船队和代表大议侯先后发来贺信,信中称权力交接顺利云云。
朝鲜总督言称,朝鲜地界矿产丰富,土壤较为肥沃,殖民历史悠久发展程度较好,且北有肃慎作为屏障,可以立即与南洋总督领进行往来。且朝鲜与汉洲北土更近,宣传机器也许可以更猛烈地开动了。
天竺总督言称,原有天竺租界领由于天竺境内列邦战乱已然化为汉商共的实际永久领土,为汉商共省去了一大笔开销。天竺列国诸商并不了解我们脱离本土的详情,也不在乎这些事宜,我们之间依然正常贸易。过去汉朝国富民强残留的威望为我们进一步谋求利益提供了很大助力,而境内的异族民众也对我们并无不满。
东昆仑总督言称,东昆仑地界顺利接手,与罗马同样取得了联系。他们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依然以为我们还是那个强大的帝国,不过出了些乱子,所以十分慷慨的给予了我们故有利益,如塞里斯运河特惠权一类。同时据罗马相关人员所言,似乎有由于战乱被拖在欧罗巴境内的汉商组建了互保的雇佣兵组织,目前正活跃在英伦地区,也许我们可以和他们达成联络,甚至于构建出一个大不列颠总督领也未尝可知。
田乾看着这些信很是愉悦,也各自回送了一封报告南洋总督领的信件。
他知道,尽管这些信件言辞还有些谦逊,还有些上表请中央批准的意味,但实际上只是习惯使然罢了。这些信中说的“也许”“大概”,那些总督估计早就去做了。中央根本没有对他们发号施令的权力,只能提出议案,接不接受还是他们当地的事。
这也许对一个渴求权力的传统封建帝王是可悲的事,但田乾却不这么想。开玩笑,这套地方高度自治的政治体制就是他亲自制定的,他会不清楚其中利弊?
南国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大义,高于邦国。
〔废旧立新,当日始耶!〕——“开国者”田乾
————————
经过几年的发展,汉商共各地平稳进入了发展期,汉商们也正积极地在各总督领之间开辟新商线,地图一次次更迭换代不断细化,为汉商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益。
不要轻视一张准确地图的价值,经后世考证,古罗马帝国之所以不断被蛮族入侵乃至衰落,正是因为没有一张准确全貌地图的缘故。倘若他们知晓北欧东欧,犁庭扫穴除恶务尽,谁生谁死仍未可知。
在此期间,田乾也一一为剩余的几位代表大议侯安排了去处。
“东昆仑总督和游离在英伦三岛的汉商雇佣兵取得联系,让他们在威尔士建立了辖区根据地。此地看来有不可预计的未来利益,那么就派一个代表大议侯过去拓土吧!”
——大不列颠总督领成立。
“东瀛的九州四国岛是我汉商共领土,可却只有几个中层管理,我看东瀛的矿产不亚于肃慎,发展却十分落后,不如派一个代表大议侯!”
——东瀛总督领成立。
“有冒险家从东昆仑海岸一路向南,航行了数月才出现转角,据他们所言其上珍宝不可计数。这么大的地域,我认为可以任命两个总督!”
——中南昆仑总督领成立,南昆仑总督领成立。
田乾对着愈发精细也愈发庞大的地图画线圈地,不亦乐乎。
嘛,总归是划分好了,之后的事都是当地总督操办,他只用治理好自己的南洋领便足够。
————————
转转悠悠来到了207年,田乾和那些总督一样年事已高,各州议会正紧锣密鼓的选举候选人。尽管田乾和各地总督多次商议,却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完善适宜的继承制度。子嗣继承当然是不被允许的,可除此之外呢?
田乾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只能学习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寡头选举,同时规范化议员品级,去除了那些花里胡哨的前缀,直接规定了基本议员—议员—议侯(县级)—大议侯(郡级)—代表大议侯(州级及总督)的晋升空间。
为了保证各家族各派系利益尽可能的公平公正与不出独裁乱子,汉商共规定每县郡州总督领的领导人八年一选,可连任,若领导人任期内发生重大错误可进行弹劾。
最终,在人声鼎沸其乐融融的议员集会中,年过七旬的“开国者”田乾面带笑容地宣布退位,缓缓走下讲台。
〔时代终归是年轻人的时代。〕——“开国者”田乾
后世认为,是时代的局限性束缚住了田乾。在科举制成为现实、议会没有改组改革成为党派议会之前,所谓的议会也不过只是官僚门阀朝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因此田乾只能提出改良之后的寡头选举。但这种选举制度已然有了新时代的雏形。
各大家族斡旋着总督之位,而寒族与小士族则团结在一起意图争得一州一县之地。
事实上,南洋总督之位花落谁家几乎是既定事实了。田家之后自然是王家执政,无论是高山仰止的名望、富可敌国的财富还是甲兵兴旺的军事实力,王家不出头没人敢称大。更何况王家在田乾执政时把家族秘辛倾囊相授,田家更要投桃报李帮帮场子。
其他总督领也先后落下帷幕。鉴于汉商共如今还是开拓阶段,蛋糕十分庞大,大家族们十分慷慨地让出了许多利益用于缓解寒族小士族与他们之间的矛盾。诸如东瀛、中南昆仑、南昆仑之类新兴的总督领都被让给了寒族小士族。
肃慎作为加盟国,其继承人制度当然不受汉商共管辖,大不列颠总督领由于其独立性与特殊性,由当地汉商集团进行内部选举。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总督上任自然想做出些政绩。汉商共这台国家机器被注入了年轻人活力,轰鸣地向前迸发。
————————
经历多年经营,大不列颠总督领客观上已经夺取了整个英伦三岛的控制权。爱尔兰岛上仍是部落分治的局面,而这些大酋长都承认了大不列颠总督领的宗主权并向其进贡,而苏格兰则由汉商共与罗马共治。
南非总督领沿着海岸不断安营扎寨,最终抵达了那位冒险家口中所言的岬角。南非总督因其“处昆仑洲之终南”将其命名为终南角,并认为这里将来会发展成重要的贸易转港,于是拍板定都在这里。
中南昆仑总督领在扩张地界的同时,还得知了意外之喜。与其他总督领进行贸易的中南昆仑船队在开辟航线时发现了一座岛屿,而这座岛屿的面积粗略判断竟有一个天竺总督领的大小。无论是从发现权方面还是从一开始划分管辖地域,中南昆仑总督领都对这座岛屿有着不容置疑的管辖法理。中南昆仑总督在盛兴下将其命名为隆运岛,蕴含着对来往船只祝福与盼望总督领一直幸运的意味。
东瀛总督领通过威逼利诱狠狠震慑了瀛洲人,那些较远的土著居然将汉人视作了神灵。苦笑不得之后,东瀛总督意外发觉这还是一个巩固统治的好办法,于是在土著中大肆宣传这种言论,并分化土著,以其汉化程度给予公民权利。东瀛总督一时风光无限,各路土著无不望风而降。
四大旧总督领在开发旧有土地的同时也不断推进着自己的区界。
————————
最近从汉洲逃往海外的灾民宗族少了很多,一方面是因为过了快四十年,想逃离故土的人早就走的差不多了,一方面也是因为汉洲诸侯对汉商共的警觉与防备。
诸侯之间的激烈兼并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地方政权相对稳定。当他们准备发展时,却发现人口比之战前少的不正常,追查到原因后自然不会给汉商共什么好脸色。
人口红利已经吃干,汉洲与海外的技术代差也基本抹平,除了开拓新地这一永久而缓慢的方法外,汉商们还需要额外的利益。尝到了加盟国与代理人体制带来的甜头,总督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和一个汉洲本地诸侯合作。北朝与内陆不予考虑,越南北部接壤的诸侯容易引来祸患,曹家势大且已经和肃慎产生了矛盾,那么便只有一个诸侯可选了——吴齐的孙家。
经济让利、外交沟通、虚张声势,汉商共将北方的曹操将要南下侵吴的消息半真半假的告知孙家,同时云里雾里说了一番汉商共的强盛,又列出在此基础下十分合理的经济合作协议与军事同盟提案。孙吴被唬的晕头转向,顿觉在条约上吃点亏也没什么,很快就签订了协议,成为汉商共的加盟国。
————————
作为一个名义上保持中立姿态的国家,汉商共的商队事实上随处可见,而那些长期驻扎在诸侯国首都作为转港的商队更起到了一定仲裁维护地方治安和外交使团的机能。
这些汉商不会去主动探寻什么秘密,当官员谈机要甚至平民侃大山时他们都会主动避嫌。
平日邻里街坊出了冲突这些汉商也会进行调解,而由于他们深谙律法等等知识且商品物美价廉,民众也乐于听从他们的调解,客观上这些汉商成为了一个跨宗族的族长。
从上到下,从官员到平民都对他们放下了戒心,汉商们却更加恪守原则,却不是他们如何正直。
作为商人,他们怎么可能不会计算利益呢?只不过传统常识中那些刺探情报的方式太过低效了。遮遮掩掩之下,匆匆忙忙之间,既会得罪人,得到的还可能是假情报,实在不值当。
真正的事是藏不住的,甚至不必捕捉风言风语,凭借商业圈子的消息流动与物资人员调动,加以统计分析,汉商便能将事计算的七七八八。
〔“这么说吧,哪怕只得到已知信息的十分之一,我也能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举个例子,这座城的人员流动突然密集了起来,车马频繁运货,甲士森严,隔壁几座城的粮价突然有所上涨,加上邻里街坊说有当兵的大儿二儿来探亲……很显然,是兵马调动。”〕——《野史戏言》
凭借这些汉商,汉洲的一切事宜在汉商共眼里几乎都是透明的。
不得不说,汉商共的谍报手段令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