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历史百年战乱(末年篇)】
一切似乎欣欣向荣,罗马和汉朝都处在黄金鼎盛期。
然而天意弄人……
————————
汉三百四十年,魏三十四年,儒略历138年。
东西两边都发生了大动乱。
罗马帝国北部三大蛮族外加想蹭一口的匈人等等联合南侵罗马,北陆丝绸之路被迫中断,而首都罗马也爆发奴隶起义,似有当年斯巴达克起义之雄风。
汉朝无外患,可那更加强大的内忧足以媲美罗马内外相加之重。
汉太祖和王莽的威望支撑立宪立贤系列圣明政策三百余年,如今大势已去,议会腐败选择出的这个明君反倒成为了最大的祸患——他,开启了皇室复辟运动。
魏朝虽然没什么大问题,可是内部也有亲南排南之分,他们在朝堂之上的竞争愈演愈烈。
整个世界数一数二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在这时出现了大动荡,史称二世纪之乱,又称【百年战乱】。
————————
汉三百四十一年,魏三十五年,儒略历139年。
汉朝皇室试图复辟专制制度,利用偏皇室派的陆军打击议会。
议会利用偏议会派的海军反击,准备后路前往海外洲,并作出一套绝地反击计划——刺杀皇室。
在没有彻底失败前,议会还是不想杀掉皇帝的,那意味着彻底撕破脸皮,之后皇帝这个位子该怎么办就不好说了。
奴隶叛军和蛮族打好了关系,毕竟不少奴隶属于蛮族。
奴隶据罗马城里应外合,日耳曼人向南突刺直击罗马,斯拉夫人在东线发动掩护进攻,凯尔特人则准备将罗马人赶出英格兰。
魏太祖再看不下去排南派了。
他运用手段将排南派流放的流放,被杀的被杀。
怒火中烧下,排南派勾结北方阿兰人和萨尔马提亚人蛮族回击魏朝。
朝堂之争硬生生演化成改朝换代的趋势。
————————
汉三百四十三年,魏三十七年,儒略历141年。
代表大议侯们震惊的发现,汉朝陆军竟然强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这时他们才隐约想起,历代皇帝似乎都有强化陆军的举动……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复辟战争!
议会紧急采用论道方式,使其他阶级明白皇室复辟对他们百害而无一利。
工商业地主阶级第一个挺身而出,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而战。
原本只在上层发展的政治斗争,转眼扩大到了地方层面。
汉朝风雨飘摇……
罗马军队虽然足够防御全线,可谁知日耳曼人不要命似的集中绝大多数兵力在一点上?
日耳曼人打穿南北,一条线直接刺到罗马沿海,然后中心开花准备打穿亚平宁。
不得已,罗马只得分散兵力回防,前线展现守势。
罗马向汉朝寻求经济援助。
魏太祖简直要气疯了,集全国之力向西北平定蛮族。
但由于蛮族游牧化更纯,加之西北沙漠戈壁地形复杂,后勤线不稳定,致使魏军反而很难完全消灭他们。
这场闹剧一般的战争居然又闹剧一般的进行了下去。
魏太祖向南寻求帮助。
————————
汉三百四十五年,魏三十九年,儒略历143年。
皇室派同样拉拢了农业地主阶级,和议会派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峙。
议会利用海上霸权优势,控制九州沿海关键区域作为根据地,并从海外洲募兵。
大议侯们向罗马和魏朝求援,然而他们的使者也都来到了汉朝。
三方使者面面相觑,脸色震惊而又悲观。
只能靠自己了。
议会试图策反一些陆军将领,然而这些陆军在长久忠君政策的熏陶下已然全心全意为君主专制而战。
从这些陆军的行为举止中,议会看到了儒派思想。
罗马放弃对外寻求支援,在长城各处驻守兵力,极力巩固防线,同时回身堵住亚平宁半岛出口,步步为营向南推进。
摒弃掉那些傲慢,罗马派遣使者挑拨离间蛮族,分化瓦解各部。
魏太祖无奈,但却没有那么悲观。
在三国中,魏朝所面临的动荡威胁是最小的。
魏军加强力量,发挥出超常实力北上伐蛮。
————————
汉三百五十二年,魏四十六年,儒略历150年。
汉朝议会派和皇室派在各地沿江地带开了数十次战役,双方总计死伤数十万,不相上下。
随着时间的继续,地方势力也参与进了这场席卷全国的大混战中。
这个由议会与皇室双权制衡所构建出的政治体制在地方上矛盾重重。
保皇派由皇室、外戚、宦官和农业地主阶级共同组成。
外戚宦官尽管并非与皇室一心,但却是目前和皇室最有共同语言的。不打倒议会,他们和皇室再怎么内斗也只有自己那少得可怜的利益。至于农业地主阶级,则是为了谋求更多的上层话语权与权力,同时除掉自己的竞争者。
议会派由议会、寒族士人、工商业地主阶级和各式商人手工业者组成。
寒族的上升空间就是成为议员,议会也代表着工商业地主和商人手工业者的利益。
地方上的保皇与议会之争,导致政治运转几近瘫痪,所有官员豪族都在站队谋求自己的利益。
他们都忽视了最穷苦的农民。
时年大旱,史载,自黄河流域钜鹿一带兴起了一种名为太平道的宗教,尊黄帝与老子为圣,宗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其创始者张角为首领。太平道依托民间医术闻名周边。
张角有着庞大的野心,想要称帝,于是他凭借太平道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太平道认为上古黄帝时代庶民无私人人平均,主张推翻腐朽的汉朝建立新的王朝。
太平教从一开始也具有着浓厚的政治与地方武装色彩,在有意号召下,万千灾民纷纷头戴黄巾举义,一时间烽火燎原。
巴蜀汉中地带也兴起了一支由张道陵创建的宗教,名为五斗米教,因入教富裕者需交纳五斗米而得名。张道陵相熟许多当地富农地主,与之进行了利益的交换,于是五斗米教迅速集中了川蜀一带粮食并统一收纳救济难民,得到了民心广泛的认可。
有了民心就有了一切,五斗米教借此机会横扫当地巫教,与富农地主联手击溃了旧中央官员体系,重新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地方的政治框架,改革农业技术遏制土地兼并,一时间川蜀成了人间乐土,许多灾民也纷纷迁移到这里。
不同于太平道,五斗米教削弱了黄帝的权威,抬高老子尊其为太上老君,也不对九州争霸抱有什么雄心,更像是单纯为民提供避风港。
罗马和蛮族北线有攻有守,南线收复亚平宁失地,正把叛军和日耳曼军围困在那不勒斯城中。
如今,罗马军队不得不面对他们自己坚不可摧的城防。
戏剧化的一幕,魏太祖御驾亲征蛮族时被一发冷箭射中,染上重疾,并很快驾崩。
没了开国君主的权威压制,不认可亲南政策的那些亲信将领也都撂担子不干了,亲南派的势力被大大削弱,各族复生分裂之心。
————————
汉三百七十三年,魏六十七年,儒略历171年。
黄巾起义打了保皇派和议会派一个措手不及,各地郡县迅速沦陷,这也正式为汉王朝敲响了丧钟。
各地原本已经站好队的保皇派豪族寒族见到中央如此费拉不堪,顿生异心,狮子大开口向中央要求放权。
九州大地彻底陷入了诸侯割据混战状态,皇室觉得自己好像搞了一个大乱子。
议会派各方的利益相较保皇派更加一体,所以一时没有出什么乱子,大家都在等代表大议侯们商量对策。
这种时候刺杀皇室也没什么用了。议会派心灰意泠,主动宣布退出九州,成立【汉海外洲商业共和国】,简称汉商共,实行总督领议会共和的联邦制度,拥有全部海外洲领地。
汉商共对各九州势力宣布中立,只进行贸易活动。
东北肃慎见此时机也起兵自立,成立肃慎总督国,加入汉商共。
罗马现在状况不是很好,不过英格兰罗马军还是老样子。
欧陆罗马军依据日耳曼长城坚守阵线数十年,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蛮族恼羞成怒,终于不再硬碰硬,集中实力再次刺穿中线,迂回绕过日耳曼长城解除西线威胁,迅速南下。
国内奴隶起义此起彼伏,打击着罗马元气。
魏朝终究还是分裂了,得益于魏太宗力挽狂澜,一次又一次的击退了进攻,这才保住了魏朝皇族本部的地盘,但其他部族的领地则尽数丧失。
况且,这几次击退也只能代表暂时的安稳,在没有推翻魏这个北朝正统法理之前,诸侯们是不会彼此背刺的。
仰天长叹后,魏太宗决定祸水南引,下诏昭告天下并传书诸侯,诏中魏太宗自降国格为公爵,放弃了北朝正统的法理,另一方面宣布南北一体,北朝也是诸夏的一支,给北朝加了法理后以救亡汉室为理由介入战争。
北朝诸侯一听觉得有利可图,暂时放弃了对魏国的征伐,或彼此争斗,或引兵南下同样参与九州战事。
九州割据势力对此感到不安与恐惧,于是他们团结起来形成南朝诸侯联军,否认北朝的法理正当性。
————————
汉帝三百八十一年,汉商共八年,魏七十五年,儒略历179年。
黄巾军在南北夹击下败下阵来,张角宣布退出争端,带领残部投奔五斗米教。张道陵与其交谈甚欢,两人论道数年,引经据典,最终创造出了一门伟大的宗教——道教。这都是后话了。
在诸侯争抢的奔波之中,汉帝位更迭频繁,但已经没人在意他们了。直到少子刘协继位,皇室彻底沦为一颗棋子。
北朝西凉国大将击败了一支南朝诸侯军队,意外在城中发现了汉帝一系,大喜过望,速速将其迎回首都。西凉公董卓知晓此事后同样喜出望外,奉汉帝以号群雄,试图谋夺更大的利益。
但董卓乃北朝人,十八路诸侯不吃这一套,以救驾为名径直攻向西凉,双方于虎牢关一处展开攻防战。
北朝诸侯见状,也参与进这场战役,和南朝诸侯形成对峙局面。
魏国同样作为北朝一方参与了虎牢关战役。
罗马方面,大陆战线南移数千里至布列塔尼半岛——阿尔卑斯山脉——巴尔干山脉一线,最终在汉商共几大总督领的协助下稳定局势。
英格兰战线发生变化——汉商共建立威尔士辖区成立大不列颠总督领,支援罗马英格兰方面发起进攻,并要求战后苏格兰地区共治。
————————
汉帝三百八十八年,汉商共十五年,魏八十二年,儒略历186年。
虎牢关一役,南北诸侯打了个堪堪平手,双方却都损失惨重。
且南北诸侯联军内部也都有着不小的利益纠纷与矛盾,随时间流转,以南北为阵营的两大联军纷纷无法运转,最终,诸侯们在镐京签订和议,南朝诸侯承认北朝诸侯的华夏法理,北朝诸侯将汉帝送回南朝,各诸侯间解除一切目前维持的战争与结盟状态。
南北朝的概念首次失去意义,在这片大陆上,诸侯不分南北你我地互相兼并。
夺取苏格兰区域计划成功,根据协议,罗马与汉商共共治。
大陆战线上,罗马与汉商共就东西军事理论进行充分交换,最后决定战略放弃高卢,西线改换比利牛斯山脉天险进行防守。并在山脉空缺处建立要塞,集中兵力收复东线失地。
————————
汉帝三百九十四年,汉商共二十一年,魏八十九年,儒略历192年。
南朝诸侯联军解散后,利益纠纷彻底公开化,诸侯彼此指责对方战事不利,拖欠己方粮草等等,并以此为由大打出手。
各诸侯察觉到汉帝现如今不过是一块鸡肋,并无大用却会引火上身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便不在管汉帝。
北朝也没好到哪里去,西凉国在战役中被各国吸尽经济,还被自己本部势力背刺,董卓惨死宫中,致使联军解散后顷刻间被各国瓜分,首都更被付之一炬。
尽管已经得到了南朝的法理,但对北国而言,他们还是更想先统一北国再考虑征南方略。
魏太宗心力交瘁,呈现出不符合年龄的苍老之色,鬓发白了几分。
罗马在亚平宁半岛与阿尔卑斯山脉之东西两处入口修建要塞,彻底控制住了这两个隘口。
东线军团北上,在各族军力均在高卢一带时趁虚而入,收复大量失地,重新把控东线长城,战线重回原处。
欧罗巴的战事陷入焦灼,让我们转过头专注于东方。
汉帝流转各处,重归旧都南京,后又被驱逐到关中一带,受西凉国残部袭扰,不得已,汉帝亲自出面献上珍宝财物才换得片刻清净。
在众臣的建议下,汉帝决定去往镐京,听说那里还有一些忠于汉朝的亲军。
然而在赶往镐京的路上,汉帝一行被军队拦住,其首领言曰镐京危险,希望汉帝能随他前去许县,还能被诸侯庇佑。
汉帝不知此言真假,但慑于兵威只得同意。
————————
此时统领河南乃至关中一代的正是当时统御南朝的大诸侯之一——䆓州牧曹操。
曹操乃魏朝人士,家族出身朝中宦官,实际上是被过继过去的养子,论亲缘关系倒也与当朝皇室有那么一丝牵扯,但也快撇到八辈子之外去了。自从天下大乱,南北两朝分崩离析,曹操那颗意图有所作为的雄心正强劲地泵动。
他首先凭借家族势力招募了一批私兵前去剿灭黄巾军寻求大机缘,在后期斩首行动中收编了整整一州黄巾兵马,这批军队经历了整场黄巾起义,皆是老兵,实力不俗,曹操将他们收编为青州兵,自此便有了自己的势力。
后来他寻到盛产铁骑实力较为强盛的西凉国下投靠董公,凭借青州兵与曹操本人精湛的军事战略能力屡战奇功,得到了董卓的赏识。虎牢关战争他为南朝诸侯制造了不少棘手的麻烦,但时间流逝,曹操敏锐的发觉西凉实质受南北诸侯夹击,便秘密和南朝诸侯达成协定,以刺杀董卓为代价换得南朝诸侯钱粮。
他厉行险招,凭自己深受董卓信任只身一人觐见董卓,引开董卓亲卫当世第一武将吕布后拔剑将董卓斩于宫中,后骑上快马率军洗劫了一番西凉国都扬长而去。
经此一战,西凉国人心大乱不灭也得灭,曹操则得到了西凉国都和南朝诸侯的双份收益,势力更为壮大。镐京和议后曹操趁机奔赴南朝地界,接连抢占河南江北数州之地,更是自领兖州牧,练兵屯田雄霸一方。
听闻汉帝正在关中一带游荡,曹操认为自身有自保之力,且现如今汉帝权威一落千丈,就算夺过来也不会有当初那么大威胁,还能落得一个忠于汉室正统的法理。这法理对南朝诸侯而言可能只是鸡肋,可对来自北方的曹操而言却是不可或缺的宝物。
他认为汉帝无论如何都会去镐京,所以在周围设下兵马,遇到汉帝一行便将其速速带回安置于豫州许昌,并火速通报自己。
不出几月,曹操就得到了汉帝安置的消息,赶忙奔赴许昌会见汉帝,晓以利害,并保证自己忠于汉室不做僭越之事。汉帝是个明白人,自然知道不能真把自己当个皇帝看,也摆出了相应的姿态应允。
汉帝重新在许昌做了一套即位仪式,并定都许昌,称许都,废非首都地区京号,改南京为建康,镐京为洛阳。
同时,汉帝封赏曹操爵衔,允其剑履上殿见帝不拜,并正式授兖州牧。
————————
曹操得到了这样的名头自然高兴,而他统领的军队也无不充斥着快活的气息,哪怕是平时严肃的谋士大臣,在此刻也不作什么规劝。
除却寥寥几人。
刘备闷闷喝了一樽酒,愁眉凝视阴云密布的天空,别有一番苦涩在心头。
刘备,看这姓氏大抵就能猜出他和汉室血脉相关。和曹操相似,刘备也只是祖上沾亲带故,流到他这一代早就是一介流民了。
他以卖草鞋为生计,得昔日同窗引荐举孝廉做了一小小县令,各地局势愈发动荡,他却清廉正直,保这座县城民生安稳。
这种虚幻的美好并不长久,更高一级的政治斗争很快波及到了刘备的县城,郡上派督邮来各县监察,名为巡视,实则就是刮油水,拉县令站队。但刘备不吃这一套,能屈能伸不合作,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忽悠了督邮一个月,逼得督邮怒气上涌逼供县丞,刘备趁机演说,带领愤懑不平的县民打进督邮府,自己亲自用柳条鞭抽了督邮一顿,但却“失手”将其打死。
他和县民商量对策,县民都很信服刘备,也不觉得自此之后郡怪罪下来他们能有多大概率幸存,都决定收拾家产组建乡勇武装跟随刘备。这些县民中有关张二人声望颇令人信服,武艺高超,且早与刘备关系密切,这次更是散尽家财帮助刘备,他感激不尽,于是与这二位结为生死弟兄。
此后,刘备带着这一支武装力量游击四方,恰逢黄巾起义,郡县纷纷自立,刘备也不再受各地追杀。他带县兵前去同剿黄巾,却不像其他门阀大族一样视之为死敌,只斩首恶,对饥民流民多加宽容收编,很快就壮大起来。尽管组织度较差,但战力与忠心足以称道。
黄巾起义结束后,刘备再次和昔日同窗搭上线,那位同窗现如今也是一路诸侯,他邀请刘备参与联军共剿西凉,刘备欣然应允。
期间刘备部队做到了许多其他诸侯没有做到的事,斗华雄战吕布,关前大破董军。
联盟解散后,刘备再次流转四方,受徐州太守邀请来到徐州一带,在吕布军和曹操军之间巧妙周旋,护得徐州安稳一时。后太守病重,刘备接过徐州太守职位,练兵屯田,与吕布联手抗曹,却在一次出勤时被吕布背刺夺走徐州城。刘备为大计忍辱负重与之议和,自己退居卫戍城小沛。
就算如此,吕布也没有什么悔改之意,再一次受蛊惑袭击小沛,逼得刘备转而投曹,引曹兵攻徐州。
此时的刘备空有抱负,却辗转不得志,多次寄人篱下,对现在的形式而言并不重要,所以我们以后再谈他。
————————
次年,淮南袁术得传国玉玺,不顾群臣劝阻执意称帝,在诸侯间很是惹眼。
曹操发兵讨伐张绣,因贪图美色功亏一篑,更损一员大将,虽胜犹输。
吕布得到刘备投曹的消息,大怒伐备,破小沛,刘备带兵逃亡北方。
再一年,河北袁绍彻底吞并冀、幽、青、并四州,与辽东公孙氏结盟,威震北方,对曹操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曹操伐布,擒而杀之,得徐州。
再年,曹刘与周边诸侯共伐袁术,袁术焦虑而死,其势力土崩瓦解。
孙策奔袭夺取庐江郡,杀败刘勋,一统江东六郡。
————————
说到孙策,那也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
孙家经营江东多年,当年黄巾起义与讨伐董卓之时,孙策便随其父孙坚出征,二人武力高超,常常凭一己之力杀的对方百骑溃逃,二人还在洛阳城中寻得汉帝遗失的传国玉玺。
盟主袁绍与后勤官袁术猜忌孙坚,认为他势力太大,倘若得胜对己不利,便故意不提供粮草军械,且常派孙坚攻要塞险地。
最终,孙坚在一场战役中战死,不久联盟解散,孙策为收拢父亲残部向袁术要兵。袁术知其骁勇,不愿给予,要求孙策留在自己营中打下功劳。
孙策不得已,为袁术效力征战,打下数城。袁术却反复无常,常常不兑现承诺,孙策二次攻下庐江,袁术都说封他为庐江太守,结果都没有如愿。
吴郡都尉与孙策有旧,劝其决裂袁术收取江东自立,于是孙策请离,甚至以玉玺为质。袁术见状大喜,认为孙策不会有什么二心,且江东群雄割据,未必会有作为,就拨出孙坚残部给孙策。
百姓一路听闻孙策军经过,纷纷加入军队。孙策率兵与吴郡都尉合兵一处,同时募集家族力量,短时间召集了数万兵卒,逐个击破江东城塞。
这时袁术称帝的消息传来,孙策看在残余情面的份上劝阻袁术,不听,二人正式断交。
后许都下诏约诸侯共讨袁术,孙策趁机杀败庐江太守,彻底统一江东六郡。
此时的孙策占据极其富庶的旧都地界,手握强将名士,并积极备战训练骑兵,意图染指北方,风光无限。
但这江东鱼龙混杂,各路显贵势力在此仍有残留,如若不除,孙策怕是要有大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