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尺八的一尺八寸管实际长度及其制作时所用音律新考
首先,之前我一直认为日本所藏尺八中没有一尺八寸的黄钟管,最近根据一些资料表明,唐尺有大小两种,大尺为小尺的1.2倍,小尺才是音乐所用尺,根据目前唐尺来看,现存唐尺多为29.5上下,亦有30出头和31.7上下总三种。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和后来明朝一样分营造尺量地尺和裁缝尺,亦可能是在后期不断变大。但如果此中有小尺,即便以此中最小的29.5上下的尺带入比例公式,所得大尺为38出头,显然不合常理,所以明显这些现存尺都是唐大尺的范畴。在一些文章中提到唐朝有出土24.6的尺,虽然我不知道出自何处,但是以此尺带入比例,正好得唐大尺为29.5上下。此尺的一尺八寸为44厘米上下,日本所藏两支唐尺八正合此长度。我以此管为黄钟长度,用三分损益率计算大吕,太簇,姑冼等管长,发现与日本所藏尺八皆大体吻合,而用29.5的假想尺计算则公差极大。所以唐尺八的一尺八寸正身,极有可能就是日本所藏的两支44厘米长度上下的尺八。并且在对一支唐玉尺八的测频中发现,唐尺八和明清洞箫一样都有一个特点,即同一孔不靠开半孔,仅通过气息角度和强弱改变,就能吹出两个音,两音为上下半音关系,表明了一孔双音并非外切吹口的专利,古人实际在制作时为了考虑能一笛多调,都故意把音孔定在两音之间,这样虽然牺牲了音准,但可以一孔双音,极大提升了乐器转调能力。此项共同点,进一步证明了明清文献中所述,洞箫为唐尺八的遗制的观点。
而有人提出的唐尺八和后世均孔洞箫竹笛为“七平均律”之论,我认为不可。唐朝文献在讲律制时便明确记录,尺八是符合三分损益率的。后翻阅明清朝文献中有对箫形制的详解,尤其有一本书明确的记录了取孔方法。事实上古人并非不知道音孔准确的位置,但是在实际制作中如我上文所述,为了能够一笛多调,一孔双音,刻意将指孔开在了两音之间。这里可能有人不清楚我说的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比如如今的g调箫筒音为D,以古人之法,实际是先算出d这个音的位置,再算出#d的位置,然后得两者的平均数来取孔,这样一支箫筒音作5就可以吹g和bA两个调。如今很多人不知道古人之意,以现在平均律笛箫一笛一音的思维来测量古笛,自然就会发现音极度不准。实际在明清多本文献中都提到,箫在吹奏时需要俯仰,俯仰之间为两音,即如今尺八的沉浮技法古之已有,我根据明箫数据所试制的箫在和古琴合奏时也证明了这一情况,的确俯仰间可以构成半音关系。只是如今笛箫都以正律定孔,失去了此特性而已。所以表面上从结果看古笛箫是对音列进行了七等分,但是实际依照依然是三分损益率,音关系不准云云,实际是今人不知古人吹奏之法,此制式实际是古人在追求乐器转调能力时的解决方案而非落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