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神不说话的“人格死亡”
关注我时间久的粉丝应该能够看出来,最近2年,夜神身上的“狂妄”正在一点点的消失。
在过去,我能够处变不惊地在各种场合说出“我的目标是做出最好的游戏”,也能够笃信自己拥有改变世界的才能,并且能够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看到不平的事情就要管,并且还一定会强迫自己去管得十分漂亮。
我管过盗版,管过破解,管过游戏租号平台,管过造假PV和抄袭节奏,我管过很多行业里的不平事,为这些事件都带来了巨大的播放量。即便去管这些事情的代价,是在这之后,在热度消散之后,留下一堆因为这些事情而看我不爽怀恨在心的喷子们。
过去的我,性如烈火,刚直不屈,做事之前先扯旗,高举大旗一边被喷子们集火一边坚定地冲向既定的目的地。这种狂妄让过去的我受到很多非议,尽管我帮助过很多人,却有很多人会攻击我,甚至攻击我的人还在我尽心尽力帮助过的人之中。
当然,与此同时,这种狂妄也让我成为一种“领袖”,又或者说,“个人英雄”。
因为我无时无刻不在燃烧着自己,这种燃烧会让我24小时发着光,就像火炬一样,自然也会吸引喜欢这种火焰的朋友们。
25岁生日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动态,大意是,25岁以后,我的行事风格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转变。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种转变具体会是什么样子的,只知道,这种转变大概是不可逆的,也大概需要给大家来写下一些提醒。
“如果你在25岁之前,不要尝试理解这种转变,对你一定是不好的”。
当时的我在动态里这样说。
这句话现在仍然适用。
如果你没到这个阶段,一定要继续保持自己的狂妄与愤怒,这对你的人生是有巨大帮助的。
愤怒是年轻人的燃料,狂妄是年轻人的发动机。
狂妄能够让你无视困难,愤怒能够让你突破阶级。
而一旦你平和,这些驱动力就都没有了。
必须承认,我的三观因为“组建家庭”收到了巨大的冲击,并且重建了。
最近两年,我经历了买房、还债80万、装修、结婚在内的多件人生大事。
我多了一对父母,也经历了岳母偏瘫在床在EICU里呆了好几个月的晦暗时光。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但觉悟是。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再是一个需要高歌猛进的个人英雄,也不再是一个“无惧失败”的堂吉诃德。当我想以“我还年轻、我可以十次百次地失败,我只需要成功一次”来激励自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句话对我已经不再适用了。
有很多人在事实上需要我的照顾,也有很多人在事实上并不期望我走得足够快,只希望我每一步都走得足够稳当。
我的妻子不会做饭,我享受为她做每一顿饭的那种踏实感。
她常对我说,“我们家里现在不缺钱,我们做事都不要着急。”
25岁之前的我会对这句话嗤之以鼻,我会觉得,我得拼,哪怕在最细的绳索上走钢丝,我得一路削尖了脑袋往上走,并且还要走得足够快。
“我想在三十岁之前赚到一千万,我想创造我自己的世界,拉着一帮有本事的人开自己的公司,我还想让我写下的故事响彻中国的每个角落,甚至响彻世界,我想用十年的时间做游戏,做到我的游戏比英雄联盟还要更火。”
这些都是过去的我梦想并且坚持为之努力的。甚至可以说,是竭尽全力。
但现在,这些我统统都做不到了。
如今的我很难让自己快起来,因为变快就意味着放弃健康。在过去我能够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每天连续工作超过十五个小时,但现在,即便是考虑到妻子担忧的目光,我也很难把速度提上去。
与此同时,面对事业,我也不再能够保持一颗“不惧失败”的心。我会思考失败之后我还剩下什么,我是否有再次翻身的机会,我的每一步走出去之后,失败的概率有多少,我和其他人的竞争力有多少,他们做的好的地方我能不能做到,如果我因为金钱、技术、资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做到,我又能够在什么样的别的地方补充甚至超过对方呢?
当你开始从各个你能想到的角度对比市场上各个案例和你自己正在做的东西之间的差别,你的“狂妄之躯”就被自己从内部打破了。狂妄这个buff只有在你笃信甚至狂信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你才真的无所不能,当你无法笃信自己能做到全部的时候,这团包裹你身体的火焰就会逐渐地燃烧你自身。
“我必须得承认,有很多事情我做不到。”
过去虽然我也承认这点,但在过去,这些做不到的事情,我从来不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我不会去思考,我的游戏没有精美的动画,别的游戏动画很好所以火了,但我的游戏没有,是不是我的游戏就没办法火了?应该是的吧,毕竟这个东西还蛮重要的,我自己玩游戏也会在乎这些内容。
现在的我是会三思、五思、百思、千思乃至万思的。
换句话说,瞻前顾后,想的东西越来越多。
但其实,当你想得越多,你能做的就越少;当你花上无穷无尽的时间去尝试在你不擅长的地方提升自己补充自己,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无边无际的可能性在你擅长的地方展现自己壮大自己。
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
一种是尝试去博采众长,一种是坚定地扬长避短。
如果你保持狂妄,你也许不能意识到你在做后者,但你大概率会在事实上做到后者。
但如果你陷入和我一样的“纠结期”,当你尝试去补全你木桶的短板,你就会发现,这个事情是一个没有终点线的事情。
你永远也做不完。
有一个词语是,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的意思是,“我总是想做一件我能力以外的事情,还以为自己做得到。”
完美主义事实上就是一种眼高手低。
想要补全自己在各方面的短板,其实也是一种眼高手低。
因为人一定是有短板的。
只要你与别人比较,你就必然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如果与你比较的那个“别人”足够强,那你不如的地方,也就足够短。
这是人类必然的局限性。
为什么我鼓励大家在年轻的时候保持狂妄,
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一种纯天然的赤子之心,
只要你能够保持这种自然的狂妄,那你就能够天然地避开这个名为“比较”的局限性。
但倘若这种“金身”被打破,基本上就是不可逆的了。
思维模式改变的那一天,就是过去的你死亡的那一天。
你会从一个“完人”变成一个“凡人”。
这就是我这两年里所经历的。
我再也不能以一个“无限猖狂”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了。
即便我假装“狂妄”,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对比,也依然会穿过那个伪装的壳。
我的开发进度变得很慢,因为我无法确定自己如何补全短板。
即便在我的长处上我也会与比我更强的人比较,不断地挫败,不断地修改,但越修改越挫败,而后不断地暂停。
暂停的时候我会去打游戏,但打游戏又让我感到更加的挫败,因为我打的游戏都比我自己做的游戏更好,它们中有一些甚至比我心里构建设想的那个梦想游戏做的还要好。
也许你会问我,过去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吗?
我在前文说过,保持狂妄是一种被动的金身。
如果你能把自己沉在这个金身里,你就能永远保持自信而后奋勇向前。
但一旦这个金身破了,你就再难回到那个状态里去。
于是挫败感就无尽地叠加叠加叠加再叠加。
狂妄人格的死亡是一个容易预料到的事情。
唯一的问题是,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2022年快要结束了,今年一年我停更了2次,
第一次从2月份停更到8月,第二次从11月确定停更,到现在依旧还在思考。
每一次停更我都会发一条动态,你可以发现,两次停更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停更的半年,我的动态是,
“我要去寻找。”
找什么呢?找一个能够让我无法保持狂妄的情况下,还能够进步的办法。
狂妄是一种进步的内驱力,在金身存在的时候,我一定会顺着这种内驱力最终尝试让自己达到我幻想中的那个我自己,是先有“幻想中的结果”,再有“围绕结果的过程”,即便那个目标再离谱,过程再不可靠,但就是能够不可思议地实现。
无论是我这些年把一个又一个几乎难以实现的游戏做出来,还是我做UP主用让人匪夷所思的速度一年就涨了十万粉。这些都是基于狂妄逻辑的,都是先有幻想,而后过程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但狂妄之力失效以后,这种“我想,所以我能实现”的能力,也已然消失了。
我可以完成我笃信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但换句话说,如果我无法笃信我能够完成,我就再也做不到了。
为此,我沉沦了大半年的时间。
在这半年里,我做了很多尝试。
比如写小说,比如学AI,比如把过去能够激发我自信的领域全部重新走个遍,甚至中途重新回来做了一段时间的杂谈和短视频,但那种“狂气”都再难寻回了。
它已经确凿的消失了。
不知道我的观众们有没有发现这一点,即便是我最引以为傲的杂谈视频,我如今都没什么锐气继续做下去了,因为我总觉得,其他人会做得比我更好,要不就是觉得做着很累。
但“觉得做着很累”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其实还是因为“狂气”的丧失。
锐气一破,人就变钝了。
这一年的低谷,是我生命中无法逃避的一劫。
最终,我只能无奈地接受了,“那个狂人已经死了”的事实。
如果一个人不再狂妄,他能够认识到自己和其他人之间的不足,也能够认识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弥补这种不足,无论自己如何自律如何奋斗如何拼搏都无法填平自己和比自己更强的人之间的鸿沟,他会怎么做呢?
我想,大多数的人,会躺平吧。
我也躺平了很久。
我玩了很久的游戏,疯玩,狂玩,每玩一个游戏,都会把这个游戏的开发者水平和自己进行一个惨无人道的对比,对比之后把自己贬低到一个无以复加的洼地中。
这一年里,我对自己说过最多的话是,“他能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整个矛盾闭环的根源在于,对比。
问题不在于,我不行。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不行的。
即便你是前1%,把你放到前1%的人群里,你又变成了后1%。
即使你是前万分之一,把你放到那万分之一的人里面,你可能又变成了后万分之一。
参照系决定了对比的结果。
你自然可以尝试意识到修改参照系,但问题在于,你总是在对比,修改参照系却不能“总是”。
总是修改参照的话,就变成了找借口。
你的三观被重塑了以后,思维模式决定了你一直在对比,并且无法把自己往下比。
于是我的挫败感才会越来越强,行动力才会越来越少。
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之后,我尝试重新捏造一个新的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格,来代替过去的狂妄人格。
这个人格,需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自己必然并且永远是不足的,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必然是无法弥补的,也绝不会把多余的精力给放到这种无意义的弥补当中。
换句话说,他要能够坦然地讲出“我就是不行”,但同时却要能够在无数个“我不行”中找到那条唯一能走的路来。
看明白了吗?
这个人格和狂气人格是截然相反的。
狂妄人格的做法是,我笃信自己一定行,然后我自然而然地就能忽略所有不行的地方。
而新人格的做法是,我笃信自己一定不行,但正因为这种笃信,让我最终能够找到那个行的路径。
比起过去的高歌猛进,新人格的行为模式,其实更贴近于向死而生了。
“反正所有的方式都不行,所有的领域都比不过其他人,为什么不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一头扎进去呢?”
“扎进这个领域要达成什么目标?”
“哪里有什么目标,那些目标都是别人在做并且别人一定做得比我好的,而我只需要满足自己的热情就行了。”
我的意思是,我不再跟任何人比。
我能够接受任何一个人都比我强的“事实”或者“假设”,又或者说,现在的我根本不在乎这种事情到底是“事实”还是“假设”。
我不在乎我做出来的游戏在整个行业里到底能够到哪个级别,在市场上又能够占据哪个品类,在细分里能不能达到某种突破,在口碑上能不能满足某种需求……
我默认我做不到,所以我不再去想。
我默认我不能行,但恰恰因为这样,我发现,我又行了。
我的行动力又回来了。
我重新回到了某一种“圆润”的状态之中。
而这种圆润,比过去的“狂气”还要更加地稳固。
过去我会说,“别给我提任何意见,别给我提任何建议,不管你们怎么说,我就是牛,我做的游戏就是好。爱玩玩不玩滚。”
现在的我会说,“别给我提任何意见,别给我提任何建议,我比你们更加明白我做的游戏有多差,我只能做到这一步了,我自己做得很开心,喜欢玩我游戏的人玩得也很开心,你看我看不惯或者玩游戏玩不惯的话,那就去玩别的游戏吧。反正,所有的游戏做得都比我强。记住,是所、有、的游戏做得都比我强。”
其实是一个意思。
很有趣,虽然路径不一样,但在结果上,相似的人格回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