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第五章札记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上)

1、(1)富裕程度=(必需品+方便品+娱乐品)享受程度
(2)由于:人所需的物品=一部分(自产自得)+极大部分(交换中他人给予)
所以:贫或富,看拥有的可支配劳动=能够买多少劳动
(这里用“劳动”作为最基础的“物”来描述所有的商品的价值,并且这里可有两项可得,
能够购买的多少“劳动”=(必需品+方便品+娱乐品)享受程度)
(3)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2、(1)某物的真实价格=此物的真实费用=此物的所需的“劳动”
(2)世间的一切财富,皆由劳动购买
(3)交换物中A物与价值的估算是需要“同量”的(即:卖方和买方都觉得合理可交换)
3、(1)反驳:霍布士的“财富即权力”,并说“有财力不一定有权力”,有财力只能证明有购买力(即 ,对于商品、“劳动产物”拥有支配权)
(2)财产↑→支配他人“劳动量”↑
(从以上可知,财产↑→购买力↑→对商品支配权↑,
其中,商品=他人劳动。
∴财产↑→商品支配权↑→对他人劳动支配权↑“这里用他人劳动替换掉了商品”,
又∵2知,某物交换价值=他人劳动,
∴某物交换价值=该物对其产出者的劳动的支配权)
4、劳动虽为商品交换价值的基底。但由于劳动难以判定其“困难程度”,“熟练程度”,并且现实生活中不怎么交换“劳动量”,且商品比劳动更容易理解。所以不一定使用劳动去评定一切商品的价值。作者以“交易成功”作为尺度,即,大家都不觉得亏的话,那么可以认定该商品的交换价值,即,确定商品的“劳动量”了
(感想:这里更像是由于B不存在,所以使用A更为贴切,并且通过C来证明其合理性)
5、用货币衡量商品交换价值更合适
6、(1)金银价值也会变动,在金山银矿被发现时更加明显
(2)数量,不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3)自身价值变动的商品也不适用于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4)所以,只能用劳动来衡量
(5)所以,劳动是商品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感想:根据4、可得A商品交换价值=B商品交换价值,根据6、可得劳动是商品真实价格,货币是商品的名义价格,A与B商品的交换成功→A与B的交换价值相同,假如A与B交换过程是A→货币,货币→B,那么此时A与B与中间的货币交换价值相同,于是乎,这里,货币的数量不仅意味着名义价格,还可能意味着交换价值)
7、需要多量货物购买劳动是因为货物价格跌落,需要少量货物购买劳动是因为货物价格上涨。
8、真实价格=一定量生活必需品、方便品
名义价格=报酬劳动的货币
(感想:根据8、劳动报酬=货币与劳动的交换,
根据4、货币交换价值=劳动的交换价值
根据2、某物交换价值=他人劳动
∴某物交换价值=货币交换价值
又∵某物真实价格=此物所需劳动量
此物所需劳动量=此物交换价值
某物真实价格=货币交换价值
假如货币交换价值=货币名义价格时,
真实价格=名义价格)
9、同一物品名义价格的价值(同一物品的价格),因金银价值变动而不一样。所以,如果地租中,出租价格不变,那么容易亏本。(通货膨胀,钱不值钱)
10、贪图近利的君主→会减少铸币内含的金属量(参照上一章)→以至于货币交易的地租(书中称为货币地租)的价值↓
11、矿山的发现→降低了金银的价值→即便不减少铸币内含金属量货币地租↓(这里逻辑不遵循10的逻辑,但依旧是降低了金银的价值,这也是10,减少铸币内含金属量导致货币地租降低的原因)
12、用谷物交易的地租(谷物地租)>货币地租(在保值的能力上)
13、货币地租↓=金属价的跌落+其他原因
14、金属价↓+币中含有的金属量↓→货币地租损失更大
15、同量(货币购劳动)因为变动而不易买到,同量(谷物购劳动)更有可能买到
同量(谷物保持真实价格)=同量(谷物购劳动)——可能性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