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星小子 剧场版2 绮丽梦中人 美版评论音轨 文字版

(本评论音轨录制于2003年,收录于美版20周年纪念DVD)
大家好,我是Central Park Media
(美版DVD发行商)的本间真澄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福星小子 剧场版2 绮丽梦中人》的导演
押井守先生,向他讨教本片的方方面面
大家好,我是押井
我是Central Park Media的John
(O'Donnell,该公司的创建者,与本间是夫妻)
本片《福星小子 绮丽梦中人》
制作于1984年,已经过去将近20年了
怎么样,这个开头您怀念吗?
与其说怀念,20年过去
动画已经变成完全另一个世界了
作画的方式己经过去时了
剧本是押井先生的原创作品
没和原作者的高桥留美子女士谈过吗?
完全没谈过
做完了,说句“请看”那种感觉吗?
当时在完成前,发生了很多事情
第一部剧场版(《只有你》)本来不是我导演
有过前任者,前面的导演中途退出了
我有点像是代打者,着急忙慌的当上了导演
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
这里那里的,怎么说呢,有些瑕疵
意外的是观众倒挺喜欢
但我对作品并不满意
到了第二部,光剧本就搞了半年左右
有人(首藤刚志,“皮卡丘之父”)已经写了剧本
但是这稿废掉了
没有写手,时间越来越紧,我只好自己写了
这是情况之一
好像是因为没时间,您就直接开始分镜的制作……
(与其说分镜)更像是便签一样的东西
我先写了个剧情
然后一边想故事,一边做分镜
大概用了一个月,一个月写完的
押井先生也是TV版的导演
您在这个剧场版之前……
拍了大概100集电视版,积累了导演的经验
TV动画和剧场版有什么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于,主角去的学校
友引高中
友引高中作为仅有的主舞台
原作里登场角色还有很多外星人,怪兽之类的
(本片)基本只有高中生
我想创造一个日常的世界
上太空,去什么异世界……
出来一堆外星人之类的,我都不要
仅仅以高中的学园祭为舞台
只用高中生创作电影,这就是我的目标
开场突然出来很多角色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TV版的时候……
基本上动画师都喜欢画各种各样的东西
比如自己喜欢的漫画角色
TV版的时候也是
我一放松管理,就多出来一堆角色
涉及版权问题,可是很可怕的
一不小心,不得了的角色就到处跳出来
高中生里冒出来个名角色
经历过这个后,反倒是只有这部电影是东宝制作的
拥有(大量)版权
因此我们能用的各种服装也好,怪兽也罢
限于东宝作品的范围内
然而由于是东宝发行本片
东宝电影的怪兽啊,外星人什么的随便用
所以后面哥斯拉都出来了
是是
所以您才让它们出场的
东宝的宣传人员可高兴了
那时候没什么影像资料
后面出场的哥斯拉的画面都是动画师看过无数遍电影后
照着记忆拼命画出来
由于是老胶片,连下雨一样的伤痕都再现出来了
他们确实很努力
美国人看这个开场,还是会注意到德国的万字标志
这里有什么含义吗?
德军,NS之类的正是随着TV版的播出
渐渐出现在媒体上的
工作人员里有军迷,我自己也对之抱有兴趣
所以会出现战斗机,老的战车
像这里出现的是名为豹的德军坦克
是主战坦克
大多数的坦克也和它长的差不多
我们就开始往作品里加入这些元素
一不小心这就成了这个系列的标志
我喜欢这些老气的战车,战斗机之类的
所以可劲儿的往里加
不过做TV版的时候,有过很多争执
“为什么会出现战车,战斗机,特别是德军?”
我经常被制片人叫去怒斥
他不想让这些出场,但粉丝们却很喜欢
正是这些东西的出现
才形成了本系列独特的,怎么说呢,世界观
原作里没有这些,只是动画的设定
简单的说,就是我为所欲为
我知道老师您喜欢射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日本人里应该很少有人喜欢射击吧
在日本当然不能打枪了,但我经常因公赴美
本来我就喜欢枪械,在这上面花了不少功夫
应该是12,3年前开始的
偶尔赴美的时候到射击场去
几乎可以说是我唯一的爱好了
不过日本不能打枪不也挺好的嘛
打靶对吧?
对,打靶,我不喜欢打猎,不想杀动物
该怎么说呢?
虽说喜欢,但这个时期太忙了
别说射击,连温泉,旅游都没去过
有那么4,5年没旅行过
几乎都耗在工作室
我选择展现学园祭
就是因为我所处的动画工作室自身和这个世界一样
像学园祭?
每一天……对,就像在准备学园祭
电视版每周一集,每周都要做
基本上半数的场景都要彻夜赶制
现场很年轻,基本都是十几,二十啷当岁
所以我们就像一直在准备高中的学园祭
一晃眼,两三年就过去了
因此我想做关于这种感觉的东西
我们都很疲惫
所以登场角色也都看起来很累
这个阶段工作人员都筋疲力竭
疲劳值达到顶峰
像这样夜里烧水想喝茶的场景
是我想做的
而不是什么特别的场面
这个场景我喜欢
我想从这些女孩子之间的对话开始,展开故事
因此这个意义上来说
和之前《福》的做法相当的不同,不同倾向的作品
制作团队中有森山雄治(作画指导,分镜)
可以说他在美国很受粉丝欢迎
团队成员是怎么组建的?
基本上是TV版的工作人员中,优秀的成员
其他的人……
实际上在这部电影中才第一次参与制作《福》
有各种各样的人
基本上当时,做电影版的时候
TV版的工作人员就像客串一样来做电影
就像庆典,学园祭一样
所以平常做不了的东西
反倒可以大搞特搞
平时忍着没干的事情都干一遍
就是这样
这个时期大家都想做
一说要弄电影版,大家都跃跃欲试
所以找人没费什么事
有多少TV版的工作人员参加了?
应该有一半吧
比如森山,山下(将仁)
都是TV版的中坚力量,关键动画师,都来了
但这还不够
就把,该怎么说,老手都调过来
基本上以TV版的动画师为中心
您对角色有,该怎么讲,有有感情吧
每周都导演相同角色的故事
那么角色的塑造上
和普通电影相比,您单独的电影相比有什么不同?
基本上电影版和我做的TV版是完全不同的
TV版50,60集,长的甚至200话
一两年间做相同的角色,渐渐会投入感情
和角色一同变老,成长
电影在90,100分钟内
得让第一次接触的人也能欣赏
所以演出的重点不同
角色当然重要
但做电影更注重世界观是什么样,主题是什么
作为作品要收尾
我觉得这是电影的绝对条件,很重要
特别是在电影中,想要说什么,想要表达什么
不表现清楚可不行
弄成像TV版那样内容很多,或者规模很大
就没法成为电影
第一部电影版就是这样
那不过是一集规模很大的电视剧而已
您指剧场版1《福星小子 只有你》
对,《只有你》
那也是押井先生您导的吧
对的
回想起来,自己也大失所望
大失所望?
嗯,对做出来的东西很失望
那不像是电影,没成为电影
只是长一点的电视剧
只是长电视剧集
角色和TV版一样,性格一致,设定也一样
出场的世界也基本相同
只不过出现了各种角色,粉丝们很高兴
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粉丝电影,话题电影
所以到这第二部电影
我一开始就打算拍成真正的电影
作为电影作品独立出来
怀着这样的想法制作,做法和方式都变了
仔细看的话,能看出来角色都不同了
这是为电影用的角色,修改了设计
为了匹配本片的表现,将他们稍作变更
服装不同,学校的设定也有重新做的部分
最大的不同点,我刚才也说了
以主角们的高中生活为起点,创作故事
从他们的日常出发,变得越来越怪
想要做这样故事
不是那种谁谁突然现身的世界
而是什么事已经悄然发生
不是说电影开始才发生事件
事件在电影开始前很久就已经发生了
而电影中的登场人物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时间即是这样流逝的,做出如此的构成
否则,时间就不够
我想这是本片最大的特征
醒悟过来,才发现在重复相同的一天
发生了什么事,中途才意识到这件事,以此展开故事
这个模式我经常使用
这是我喜欢的构成方式,从这部作品开始的
说到重复同一天,这部电影9年后
美国的比尔·默瑞主演的《土拨鼠日》,票房不错
您怎么看?觉得被他们偷了创意吗?
您可能看过
比尔·默瑞饰演的电视台记者
访问宾夕法尼亚州的某个村庄
象征着春的来临
某种像鼹鼠一样的生物从地里钻出来
他就是去报道这件事的
结果连续好几天,每天早上都在重复相同的事情
就是这么个有趣的电影
睁开眼睛又是相同的一天,相同的早上
感觉刚说的话昨天以及之前也说过
这种感觉稀松平常
很久以前就有许多这样的电影和小说
这部也是其中之一
但……其中有一点刚才也说了
制作现场持续时间太长,大家都累了
一旦累了,就会产生既视感
以为做过相同的事情
怀疑这个故事是不是之前在TV版里做过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之前做过两三回了
会这样产生记忆的混乱
我们以此为提示
登场角色全都有工作人员的影子
我的分身也在其中
我们毫无疑问的活着,醒悟过来会发现
就是在重复做之前的事情
一步都不离开现场一直干活的话
会渐渐怀疑是不是世上正在发生不一样的事情
觉得被关起来的这一隅的外面是不是有另一个世界
而我们就把现场的情况
原封不动的做成了电影的主题
这样电影就基本成立了,完全都没为此烦恼
像这样重复的设计就好像自然而然的
这种意义上,一点都没费事
人一个个的消失,怎样将之烘托电影的气氛呢?
使用悬疑这种基本的技巧之一
人逐渐减少,逐渐消失
制作现场也渐渐变的轻松
这就是使用的公式
这部电影的难处就在于预算和日程都很紧
我们做了半年
没有乱来的余地
所以使用了这样的方法
用准备学园祭的混乱场面开场
人渐渐减少,就是这样的构成方式
这部电影当然是在梦中发生的故事
而《攻壳机动队》发生在电脑创造的另一个世界中
两者有什么类似点吗?
有的吧,我从以前就一直有所谓虚假性的感觉
该怎么说呢,现在所处的像现实一样的环境里
我不觉得有什么事是绝对的
哪里可能有别的世界
相邻的不同的世界
现在生活的世界可能全都是假的,大家都是在演戏
我从孩子的时候就一直这么想
所以创作故事的时候
就不自觉的写成了这样的剧情
这部作品不是第一次
TV版的时候就做过
但作为电影的主题却是第一次
这种意义上算是一种冒险吧
估计一开始就说要这么做的话
制片人不会同意
但先前说了,之前的剧本都作废了,时间的逼迫下
就怎么样都行了,只要能做完就爱咋咋地吧
只要能做完就成
公开日程已经预定了
东宝方面说
“就等着这部完成,只要能做完你想怎么做都行”
说起来,得益于我们的坚持
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完成了电影
这种事也是必要的
但也挺险的,稍微再晚一点就完不成了
勉勉强强搞定
勉勉强强
但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本片这么怪,当时用电影形式来做动画也不多
万一失败了,我可能就再也拍不了片了
还是很紧张的
但转念又想“去他的吧”
第一部剧场版做的那么郁闷
所以第二部就是要成功
自己想把它搞成真正的电影
所以这么说起来,本片就是我在怄气
我也是相当紧张,不知道观众会不会来看
电影里也有这样的台词
“这样搞真的会有客人上门吗?”
我也这么想
“这样的东西真的有人会觉得有趣吗?”
没有哪份工作像这部一样
在公开后让我如此介意观众会不会来看
但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这片还是成功了
不过其中也有不妙之处
此话怎讲?
我膨胀的厉害
以为做什么都行,多么怪的电影都可以拍
这么做太有意思了
所以之后我又拍了一部任性的电影
(《天使之卵》,实际是OVA)
结果完全失败了,我失去了工作机会
但我不认为拍这部电影影响到了我后续的电影制作
这位“温泉标志”,是高中的老师
我相当喜欢这个角色
做电影的时候就一定要把他加进来
说起来,他就像是导演一样
动画导演的工作就是理顺这些像吵闹的高中生一样
任性,乱成一团,总是念念有词的动画师
就像是学校的老师一样
而且我是真的具备学校教师资格的
真的吗?
是的
小学教师资格
有实际教学的经验吗?
有的,不过是实习,没真当老师
梳理动画现场,就像是当学校的老师
说起来,和角色有共情,做到这里真的是累坏了
身心俱疲
这个老师已经记不起什么时候回过家
我也会想上次是什么时候回的家
毕竟好长时间没回去了
我把当时自己的生活原封不动的再现了
电车也是,我经常乘坐夜间的电车回家
什么乘客都没有
会怀疑这趟电车到底开向何方
会有这样的妄想
特别是坐夜间公交车的时候
“这是平时一直坐的公交,但会开往何处呢?”
一下起雨来
“平时见惯的街道还是原来的街道吗?”
会变的有点害怕
人会特意和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保持距离
累了之类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日常中的非日常
对的
“这是哪?”“我在做什么?”
明明是平时回家的路线,但突然碰到了死胡同
我想试着借助这些来构筑电影的悬疑
既不是动作,也没什么战斗场面
这样的恐怖也好,悬疑也好,能多大程度的吸引观众
对此我在演出的时候感到非常困难
是最让我紧张的地方
所以各个镜头不只是仅仅有指向作用
还不得不包含表面之下的稍有不同的东西
就像这哪怕是一小段电车移动的段落
也不得不有点惊悚的味道
演出不达到这个水平可不行
虽说很难,但我也在这个风格的创作上得到了自信
毕竟这种事平常做不了
特别是动画一般不会做这种风格的演出
感觉挺有意思的
这个车站,就是我平常坐车去工作室的车站
基本上(出场的)都是我熟悉的场所
为什么选择刚才的车站?
那是西武新宿线
我当时乘坐的电车
这是旧式的校舍,做的是旧式的校舍
基本上只从我记得的,记忆中残留的世界,风景
取材创作作品
有件想尝试的事,就是电话
有时我会想“电话的另一端是什么样的呢?”
我基本上讨厌电话,现在也没有手机
电话本身让我喜欢不来
我总想着电话的那一头真的有人在吗
这放大了我的妄想
会怀疑电话那一边连接到哪里
这些……该怎么说呢,自己平时不会怀疑的东西
平常使用的电话,公交车,电车等等
一旦开始对之进行怀疑
也挺惊悚且有趣的
我基本就想些这样的东西
出租车也是一样
晚上一个人坐出租车回自己的公寓
会觉得难道要开往别的地方
平常不是看不到驾驶员的脸嘛
除非回头
你会想这个人怎么回事
我喜欢想这样的事情
该怎么说呢,虽然可怕
但不只是可怕,还很有趣
与其说有趣,不如说让人十分兴奋,非常期待
所以我就想能不能把这种可怕感加入到娱乐中去
娱乐基本上就是让人紧张心跳
让人开心让人又哭又笑
还不只是这样,电影的乐趣,娱乐部分还包括恐怖
不知自己在何处的不安感等等
娱乐不就是包括这些感情的嘛
这就是我当时所想的,并一定要尝试的
动画基本上就是让人紧张心跳,让人又哭又笑
是相当简单易懂的世界
但我想再加入一点复杂的情感
不安感,恐怖感之类的
最后这些让人觉得“啊,真香!”
能感受到感情的起伏
使得作品能够成为娱乐
只不过,不做就不确定能不能真的成功
所以一直都抱持着不安的心情
不确定它能不能成为电影
当时在电影院上映之后
观众的反应您感受到了吗?
果然还是有人看不明白,不明白是什么动画
但就算看不懂
他们也觉得挺吓人,挺有意思的
让人想起年轻时准备高中学园祭的令人怀念的世界
城里的人都消失了,自己一个人走在变成废墟的城里
很多人年轻时都产生过这样的妄想
很多人看后都说,也想在这样的世界住下来看看
这样的末世感,意外的让很多年轻人产生了共鸣
我在高中时代也有相同的感觉
某晨醒,旁无一人,入高中,亦无人
是为妄想
然,若无此妄念,则生而甚苦也
我以为喜欢这样的人应该会有
但真正上映后意外的很多
一开始,该怎么说呢
这个世界不也是感觉很舒服的嘛
刚才您说,很多人看不明白
那第一次看不懂,该怎么说呢,就再看第二次,第三次
您觉得有这样的重复观看者吗?
应该有的
但原作的粉丝,第一部电影以及TV版的粉丝
会有些不满
主角是拉姆这个女孩子,她的朋友,外星女性朋友
在本片里基本没出现
就是说,这是主角同学的故事
因此喜欢原作,喜欢TV版的观众
应该是想看点别的吧
不过最后大家觉得这样也可以
不过当时上映的时候还是让人有些迟疑
果然还是有人说看不明白,剧情的部分虽然能看懂
但是却有一堆不明所以的镜头
但那是我故意做的
有意为之?
嗯
比如这个算是宠物吧,身上有个©符号
这©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开个玩笑
毕竟我们处在一个©的世界
我看的时候笑了,因为是东宝的电影
东宝对©,对版权看的很紧
对对
当时我就想“果然东宝都做到这个地步了”
每个登场角色都应该有©
不只是宠物,每个人我都想给印上个©
但做的太过会惹人生气,所以就这样了
想要表现的是
带着©的东西都很可怕哦
虽然是在像猪一样的东西——然而那是貘——的背后
它后来把整个镇子都给吞掉了
表示说可不要小看©哦,很可怕的哦
所以不是对周边商品的讽刺咯?
嗯,我没那么想
“貘”这种东西,该怎么说呢,美国人应该不知道吧
那边也有这种的东西吗?
“貘”就是神话中会吃掉梦的生物
我虽然没听说过
希腊或者罗马神话中也许有过,不过现代应该没有
在下学识不足,不太清楚
貘是为了让电影完结而设计出来的
哦
没有貘的话,电影就会没完没了,一直重复下去
它是来自日本的神话传说吗?
貘应该是来自中国的传说
啊,OK
普通的日本人知道貘是怎么回事吗?
日本人的话……最近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
最近的年轻人啥都不懂
这么说好奇怪,但说的也对
这里是胡同的场景,我以前就喜欢小胡同
还保留着孩童时在这种地方玩的记忆
这是什么?
这是风铃,wind chime
好像是附有魔法一样飘着,很神秘的感觉
该怎么说呢……嗯
我就是不自觉的喜欢风铃,小巷
《机动警察》那部作品里也有小巷
电影也是
《地狱看门狗》在台湾拍摄小巷的时候,很开心
小巷就像迷宫一样,不知道会通向哪里
还是有神秘感
嗯
虽然是日常生活
但像是日常中冒出来的异世界的入口
小时候虽然开心
但进入小巷的时候还是会害怕
像是小巷,迷宫,地牢之类的,我都钟意
这个站在窗边的男人,很多人问我他是谁
那他究竟是谁啊?
那个是……怎么说呢,从外面看这个世界的某人
也就是我,制作者
您自己
嗯
您自己?
嗯,有意为之,不过看起来有点像阿当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以为的
我也以为是阿当
很多人这么说
我也觉得应该明确的表明他是另一个角色
头发的颜色也不太一样
莫非作画的动画师和上色的女孩子
以为那就是阿当
那就是从外侧看这个世界的某个人
电影中,放置一个从外侧看这个世界的人
怎么说呢,我喜欢这么做
这种闹哄哄的桥段,做多少我都不嫌烦
这也是对观众的杀必死
一开始也说了,豹式坦克我喜欢
让战车出现在教室里,泳池里
这些情形也是我的妄想之一
战车在之前的场景中还在教室里
现在突然到了泳池里
是怎么挪过去的?可能我想的太理性了
应该是某人移动的
我本来想在后面逐渐阐明的
但制作中途觉得,不知道也无所谓
最近意识到的
与其围绕着提出的问题……该怎么说呢
电影把提出的问题总结起来
让人感觉“啊,原来如此”
并将其接受,这对故事来说不重要
主要是多大程度上体验到某种气氛
所以在制作途中我就不再考虑之前提出的问题了
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但是以前就强调剧情要能讲的合理,才会成功
永远有人执着于这一点
所以这样的人会不自在
会觉得这是什么玩意啊
特别是美国的电影,最近的美国电影就是这样
所有的场景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还是要留点疑问,继续推动剧情
之后明白过来“啊,原来是这样”
最近许多片子完全不这么做,全都讲的很明白
我觉得这样很可惜
可惜?
嗯,很可惜,本来可以展示很多的方面
还有很多构成的方式,各种讲故事的方法
乐趣就在其中,如果电影中发生的东西都让观众知道
我认为,那就是最让观众无聊的方式
我最喜欢的是看的不明白
到最后发现“哎?故事是怎么收尾的?”
我觉得这样的话电影才有趣,可以反复观看
所谓“拍的好”的电影都很简单易懂
现在日本的,美国的电影都这样
制作很豪华,规模庞大,故事简单
登场人物在想什么,怎么行动,都简单明了
如果问100个人
那么95个人会说看了相同的电影
我觉得100个人看到100部不同的电影的话
不也挺好的嘛
这样才比较有趣
各自看到了只有自己才看得到的电影
如果问别人的看法,那么会得到的回答是
“啊,我不是这么想的,而是如此这般”
我想看过的人至今为止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之类的
都会体现在其看法上
我觉得电影是块试金石
所以应该更加珍视它
这样才意思嘛
而我去好莱坞的时候,有人对我说
如果不能为100人中的95个人拍片
在好莱坞就不会成功
所以我就想,不去好莱坞拍片也好
肯定就是这样的原因
这场戏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样,这么多人出场
还有镜子的效果,真相之类的
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场戏是我做的最开心的一场
使用了很多视觉上的技巧
都是些很久以前就有的经典视觉技巧
正因为是动画才能用,毕竟是画嘛
如果是真人电影或者3D动画的话,就会露出破绽
就因为是动画,做起来才有乐趣
尝试了各种视觉技巧
只不过做起来意外的很费事
光与影,都不好做
嗯,对动画师来说是很费力的
这场戏让人觉得“哎,这什么啊,怎么回事”
这是互相对着照的镜子
站到两面镜子中间就是这样的
他在往画面深处跑
还有天花板和地面倒置等等,这些乱糟糟的情况
但舞台……该怎么说呢,客观上是没露出破绽的
登场人物并非在固定的舞台中活动
舞台本身就在不断变化
而角色跟不上这些变化,所以越来越乱
就像这里
嗯
就是想尝试这些东西
这里也是,他想停在楼梯上所以摔倒了
我想把这样特意设计的桥段做成动作场景
这里做的相当开心
只不过可苦了动画师
他们应该够累的
我想,他们做的连场景的连续性都忘掉了
这个校舍也被人挑了很多次毛病
每次出现都不同
有时候两层,有时候4层,还有3层的时候
大概是因为我的记忆中
搞不清楚我上过的学校有几层楼
所以我就按照心情变化
所谓世界,就是记忆中残存的世界
所以每次回忆都略有不同
人不是活在同一个世界,而是根据心情的不同
一点点活的不同
就是这么回事
实际上这才是最接近真实的
不过确实有人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这一点
所以才会想看第二次,第三次
多大程度上是技俩,多大程度上是作品表达或者隐喻
他们可能没法区分开来
而我也没有特意去区分它们
但这部电影做起来真的很开心
有人问过为什么时钟没有指针
有什么理由吗?
嗯……
所以才挂着“故障”的牌子?
要表明的是
一直重复相同的事情,和正常的时间不同
所以不需要指针,这是个没有时间的世界
因此以象征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写着“故障”的牌子一开始就在那里
只不过看不到
就是这种,该怎么说呢,醒过神来
就到了没有时间的世界,时间不断重复的世界
这里的荞麦面馆,也是我的妄想之一
我喜欢这样的荞麦面馆,怎么说呢
按美国风来说,就是快餐
立食面馆,我的妄想是立食面馆里总是藏有秘密
地下藏有战斗机之类的
我基本就是把自己平常生活中的妄想直接做成桥段
因为这样很有意思
观众们看的开不开心我就不知道了
大概,也挺欢乐的吧
这个是鹞式战斗机
我挺喜欢的,总想着要做一次
这里是吉祥寺,我常去的街区
这就不用特意去取景了
就是平常生活的世界,就不用特意去了
而且也没有取景的时间,只能这么做了
而且做起来也开心
这里的设计大家都喜欢,大家真的都震惊了
要说简单也确实是简单
像这样战斗机载着7,8个人,吵吵闹闹的飞
也是一种单纯的愿望了
这里大家都喜欢,都震惊了
这里的故事,日本人都知道吧?这个龟的典故
嗯……基本都知道浦岛太郎的故事
像是日本版的瑞普·范·温克尔
是的
这里就是设计成懂的人自然懂
预计大概有一半的观众会明白
会联想到浦岛太郎
这个是印度的传说,世界是托在龟的背上
我想要,怎么说呢,把世界放在圆盘上
印度也有这样的故事?
是的
他们相信世界是在龟背上
算是一种印度世界观的模型
系列里已经涉及到很多次浦岛太郎的故事
所以觉得基本上这里大家都能明白
这又是独特的世界啊
之前消失的人正在支撑着这个世界
您为了这样的设计做了研究吗?
像是真正鹞式战斗机的表盘
因为热爱,所以找了各种资料
当时还没有什么人画这样的东西
只有少数的动画师会研究真实的战斗机
然后画出来
现在这种事已经很平常了
当时却没什么人这么做
也是相当费事了
我老想着开鹞式回家,开战斗机回学校
这个时候我在最佳状态
妄想全开,做的非常开心
这里节奏突然变了
如果撒了很多次谎话,但不让人察觉是谎话
一个个谎言会让人产生疑问,但并非不能继续
撒了谎之后,还有更大的谎话
那么前面的小谎话就无所谓了
这就是我设计的“机关”
这里也是我喜欢的世界,便利店
以前我就喜欢便利店,粗点心店之类的
总之很欢乐,喜欢这种食物很多的样子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对头
而且不用付钱,这是我高中……小孩子的时候的妄想
镇上的东西都归我
也不知道有没有那样的店
一般不都得先付钱嘛
但如果不这样,可以当场就吃,小孩子偶尔会这样
这样应该会很开心美味
如果付了钱,买回家再吃,该怎么说呢
就没什么意思,没有心跳的感觉
如果你看到好吃的面包,就突然大吃特吃起来
肯定是很美味的,虽然这是不允许的
平常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梦里
非常多的人喜欢这场戏
说明大家都这么想过
他们还写借条
这个便利店真厉害,一直都有食物,还不用付钱
是是是
永远都有库存
库存不断
刚才真有意思,有种《阴阳魔界》的感觉
对的
(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
1959年开始放映的美剧,以富于想象力的单元剧著称)
从这里开始有点暑假的感觉了
电影的节奏也稍微放缓,有点暑假的味道
像是野餐……该怎么说呢,自己住的同样的街区
同一个学校,却空无一人
如同是永不结束的暑假开始了一样
没有尽头的暑假
比如过年过节的时候,街上的车不是很少嘛
这时候就会想“啊,要是一直这样就好了”
许多人喜欢这段
经常收到反馈说“我也想住在暑假永不结束的世界”
既然是电影,怎么说呢……特别是动画
基本都是面向中学生,高中生
把年轻人的妄想,愿望以及欲望以具体形态展现给他们
即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乘上巨大的宇宙战舰作战也是一样道理
突然被卷入战争,突然开始驾驶机器人
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愿望
而展示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动画的基本工作
以此出发,该做些什么?
该创作些什么使得作品成立?
这即是两个要素
展示两者是我们的工作,缺一不可
就算片子拍的好
但如果观众的愿望和欲望得不到回应
那么他们就不会满足,不会来看电影
相反,如果满足了愿望,我们制作者又会不满意
毕竟我们是要表现些什么的
所以怎么说呢
制作电影就是满足这两方面
不过这一点是在事后才意识到的
两手都要抓
是在做完《机动警察》这部作品之后才完全明白的
当时我太自我陶醉了
觉得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东西
大家也一定有同感
毫无理由的,只是随着自己的愿望行事
要是不行的话,就算了,我也只能这么做
我觉得没法只配合观众的要求和愿望制作电影
只为了这一点的话
我没法忍受这么痛苦的工作
所以觉得稍微随着自己的心意做也可以嘛
这里怎么说呢,自己的学校变成了废墟,成了湖
可以游泳,在街道上玩滑轮,我一直都想这么干了
长大之后,经过十几年,梦想终于成形了
就是这样
果然被我发现,很多人都抱有同样的想法
您很欣慰吧?
很欣慰,原来大家喜欢这段
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做出来大家也不会高兴
怎样把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喜欢的东西
化成具体形态表现出来,让观众满足
这方面我有了自信
所以说我是很有创造能力的
并非改变形态,或者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不做自己想做的东西的话
电影不会成立,观众也不会高兴
我明白了这一点
哥斯拉的部分就是这样
怪兽电影要把城市毁成废墟
我想拍的是,大家在废墟里看这样的电影
大家现在都是在电影院看电影的
但我那个时候
是在学校的操场,空地上拉一块屏幕看的
过去的日本,每年到了夏天
会进行露天电影的放映
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
在学校操场看电影的感觉
边看边吃西瓜
挺开心的嘛
是是,很开心
不过会被蚊子咬
渐渐的我在自己的电影里选择并放入自己的愿望
因此该怎么说呢,我从来没经历过文思枯竭
点子一个接一个迸发出来
嗯
比如这里用洗衣机洗意大利面
啊,果然是洗衣机啊
我还想这怕不是洗衣机吧?果然是啊
再比如一次做12人份的炒饭,虽然都是些傻事
怎么说呢,这种和好朋友住在同一小屋檐下的感觉
虽然都是单纯的事情,但都很重要
特别是娱乐从业者在创作的时候
自己不乐在其中可不行
做了这部电影我真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然而太自信的话可能会失败
所以说不能为所欲为
这是后来我在别的作品中学到的
当时您和制作团队度过了非常开心的一段时间
之后又一起继续合作了吗?
说起来
做这个的时候我自己和工作人员的关系是最铁的时期
我想做的东西有一半他们都不懂
但貌似大家想写,想画的东西都很像
比如让战斗机,战车,一堆可爱小姐姐出场
怎么说呢,大家相互理解
比如说“做点有意思的东西吧,怪点的东西”
这个意义上,说不定那是最幸福的时代
大家都很年轻,我也是
做这个的时候我大概是30岁,可能30还挂零
这之后,就变遭了
这之后,包括森山,大家都开始做自己的东西
大家都分开了,写剧本,当导演等等
大家都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这是和跟随我多年的工作人员
做的最后一部作品
结果,这就像是我们最后的学园祭
当时我们没这么想,还以为会有缘再相会
然而并没有
此为世之乐也,时而共事一处
时而散落天涯,料想再无聚首之时
遂联手他人,谓之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英语何如?
One chance one encounter,一期一会
把握每一个机会
是的
机会不会第二次降临
当时的人都是一时之选
如果不这么想,就没法交往
现在想起来,大家都做得非常好
这么莫名其妙的故事
他们会说“这哪是故事啊,电影能成立吗?”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说不定真是个好时代
我和他们在制作现场热热闹闹的
现在没那种气氛了
制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
“20年后会在美国,欧洲发行20周年纪念DVD”?
制作作品的时候
对未来设想到什么程度?
那时什么都没想过
只想着接下来的事
做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在想
“我还能再拍电影吗?”只想到这个程度
作品存活下来了
所以反倒是经过这么长时间,还出了DVD什么的
我当时没有这么自信
实际上做这个的时候
我在想做完这个接下来要做什么
我想不断的做有趣的东西
所以不喜欢在一件事上花时间
赶紧弄完去忙下一个
谁也没想过作品之后会怎么样
但20年后再看,还是感觉新鲜
确实有些古怪的笑点
不过大家果然还是太年轻了
上了年纪后
演出上好和坏的部分都变得洗练了
像是layout,抓时机
组合镜头的方式,构成方式
逐渐变得高明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学习的结果
要表现的逐渐宣告出来
去掉无用的东西后,变得更漂亮
反倒是胡来的能量消失了
要是现在拍这个的话,表现上会更好
但我觉得有趣的程度可能达不到这样了
所以说这是年轻人的活儿
靠着劲头做出来的
现在光有劲头是做不出来的
工作人员大概也这么想
当时制作预算是多少?
这部相当低,我记得当时是8千万左右
8千万,80 million 日元……不到1百万美金
嗯
80万
80万美金
嗯,80万左右
应该更少点,大约70万
当时的电影大概都是这个数
这部是标准比例,电影院用遮罩变成宽银幕放映
但胶片上是标准比例
为了做出宽银幕放映的画,layout上花了一番功夫
我们管这个叫贫穷宽银幕
我听说过,贫穷宽银幕
贫穷宽银幕
要做宽银幕,纸不是很大嘛
嗯
但这部是在标准尺寸中裁成宽银幕
所以叫贫穷宽银幕
贫穷宽银幕
当时动画电影做成标准比例是理所当然的
记得这之后我才开始做真正的宽银幕电影
这部电影的预算8千万日元
现在用这个金额肯定是做不出来了
但预算涨上去的话,会有什么不同?
因为回收成本的高风险,不卖座不行
我们会有很大压力
演出,导演会不敢进行各种大胆的挑战
比如007电影,加入了各种元素
不让尽可能多的人来看可不行
怎么说呢,我想压力会逐渐累积起来
不过作为导演,对待小制作或者大成本,都应该一致
这是理想情况,至少是我的理想
虽然我现在正拍的电影预算相当大(《攻壳2》)
但感情上,如同制作这部电影一样
怎么说好呢,我想要制作完全新类型的电影
拍新的故事是不够的,要做新形式的电影
怎么说呢,算是冒险吧
如果心里不这么想的话,电影就没意思
要说难是一定的,现场的规模上去了的话
导演的工作也会增加很多琐事
杂事会加进来啊
能拍板的事情的范围呢?有变化吗?
还是会变的
导演的职责除了演出外还有很多
比如调停动画师之间的争吵,这些无聊的事情
怎么说呢,演出职责以外导演有各种任务
比方说帮助各种宣传活动
事越来越多,确实挺麻烦的
我反倒是喜欢做低成本的电影
作为交换我能按自己的想法来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有很多钱又能为所欲为是最好的
我想要是能那样就好了
然而钱出的多了,投资者也就鼓起劲头
追求的不是回本,而是盈利,赚大钱
想在世界范围卖几百万份影音产品
我觉得这也可以
投资者越是有野心,电影越有意思
相对的,导演得能满足这样更大的野心
我觉得这是电影的有趣之处
但如果搞过头了,注定会失败
我认为电影导演
怎么说呢,都有点偏执
比如拍《现代启示录》那个大叔
还有拍《星球大战》那位老伯
不知从何时开始,并非电影的规模变大
而是电影中设计的装置的规模变大
和制作电影,电影的内容相比
制作电影中的装置更有意思
就这样电影导演渐渐消失
有这样的恐惧感
不过基本上电影导演会迷上这种事
有妄想扩大的瞬间,可能我也有过
我想这是要考虑的事情,电影越大,无尽的妄想也膨胀起来
虽然电影的规模变大是件大好事
只有装置逐渐变大,故事反倒是变得无聊
虽然不指名道姓,但这种事看得多了
特别是好莱坞拍的电影,基本都会变成这样
做了一部卖座电影后
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就不断推出来
装置越来越大,电影的故事却越来越无聊
怎么说呢,下面这一点我觉得是电影有趣的部分
就是自己创作的部分和现实渐渐区分不开来了
《现代启示录》的导演卡波拉就是这样,那是相当有趣的电影
渐渐分不清是在拍战争电影
还是真的在打仗
这个电影也是
我渐渐区分不出正在做的部分和想表现的部分
我想这是其中的乐趣
做这个的时候完全没想过海外市场吧?
那时候没必要,完全没想过
影像制品业还不存在
应该是这部作品的时候,听说LD出现了
不过电影还是要在电影院看的
至于要传播到哪里
至少这部作品的时候完全没考虑过
现在制作电影的话
投资者中有大工作室,好莱坞工作室加入进来
制作起来有什么区别?比如剪辑之类的
在外国,欧洲或者美国,制作完基本就要上映
制作过程中要和发行商交涉,这都变成常态
我刚才说了,就算这样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步调
要是变了,那就太无趣了
《攻壳机动队》的时候也是
国外的资金投进来,但我只能按以往的制作方式来
如果这样可以的话,才成交
我是这么想的,我不太注意这些
本来日本动画就是这样,和欧美做的动画有根本上的不同
恐怕这就是它的魅力
不同于迪斯尼,汉纳-巴伯拉,或者欧洲艺术动画
刚才也说了,它将观众无意识的愿望化成形
这一点大概就是日本动画的特征
就是这么回事
这基本是日本动画的优点,如果不这么做的话
就会失掉其根本,大家会觉得没意思
这几年,我的电影在世界各地公开上映
也卖了不少影像制品
周围的人问我,有什么变了吗?
“什么都没变哦”
不可能变得,没有变
我觉得真人电影有变化,我自己也拍真人电影
之前还在波兰拍过
确实对于真人电影来说
根据拍摄的地点,要展示给什么样的受众
是否在海外放映等因素,会有所不同
动画是没法变的
为什么现在业界里有2D对3D的争论?
一直以来有这么多
像是《阿基拉》,《攻壳机动队》的2D赛璐璐动画
您怎么看?
将来都会变成电脑制作,3D的动画吗?
我觉得日本动画暂时不会变成3D
当然30,40年后会怎么样不知道
但暂时我想不会变,不变为好
对我来说,这些角色是日式的
怎么说呢
角色的设计本身已经满足了观众的欲望
这么说起来,那才成为商品,只能是这样表达
这可能是在日本特别进化出来的
如果变成3D,假设过了5年就会过时
我觉得会这样,因为3D是客观的
2D能让人按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物理上不正确也没事,因为它能按欲望来变化
3D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其客观性
没法这么直接的表达
所以我认为,至少角色要用2D来表现
这大概是日本动画最重要的一环
当然背景,机械之类客观的东西可以用3D来做
这也有助于其表现力,我现在也是这么做的
角色还是要用2D来画
表现力上,和3D的角色相比
2D角色完胜
演出上有更多的好处
所以情况暂时应该不会变吧
这一段,用3D做的话说不定更扣人心弦
我是这么想的
做这里可费劲了,动画师画到要死了
我想这也有好处
不过是勉强出来的好处
至少像这样感情上不得不将想法
寄托在女性角色,主角身上的时候
用画来表达的话,怎么说呢
感觉应该能传达给观众吧
我从来没见过3D角色能在感情上很好的传达
那会变成人偶,人偶动画
所以目前应该还是这样
我想3D设计的角色说不定也能像画出来的角色一样
富有感情,满足观众的欲望
总有一天会的,但现在还做不到
从小就看那样的东西长大的人
到现场开始作画,创作的时候就会开始
最近的孩子,从小就自然的看很多3D,CG
20年后到现场开始工作的话,就会使其可能
我到时候估计就不再工作了,这样不也挺好嘛
我不画画,也不会画画,只会演出
所以反倒是这种事看的透彻
要说用画来创作电影,其内容是什么?
就是化欲望以成形
我认为日本动画就是这么直白的,按想法做出来的
所以欧洲,美国等地的观众觉得有意思,新鲜
受到很大冲击
我想不就是这么回事嘛
否则眼睛那么大的女孩,超巨胸的女孩之类的
本来不是会让人感到怪诞嘛
我想之所以不觉得怪反倒认为可爱
就是这个道理
那要是用3D来设计的话,只会被当成怪物
我想这就是动画的表现力
但将真人电影的各种方法论
表现和演出方法引入动画,那又是另一码事了
原作者高桥留美子对这部有什么反应?
刚才她就在人群中
高桥留美子客串登场了?
很多人都客串了
我现在都还记得
当时这部作品用连动片的方式做了一次展示
原作者来了
之后开了一个会,谈谈好坏
我问她这样可以吗
她基本没说什么
不予置评?
与其说不予置评,她说了一句
和导演……想法不同
我想就是这样
估计表明她不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原作者貌似喜欢上一部作品
第一部剧场版《只有你》
原作者的想法,和将原作转化成画面的导演的立场
终究是相左的
如果完全按原作来,是没法变成电影的
动画,漫画和电影在表现上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我觉得做电影
无法避免让原作者不高兴
我和原作者高桥
几次来着……只见过3,4次
见了也就说一两句话
怎么说呢
互相之间相当看不顺眼
互相之间
似乎她比较不高兴,我没想那么多
《福星小子》原作基本上是女人的愿望
(看了觉得)“啊,这是女人的愿望”
所以做电影的时候替换成了男人的愿望
不换不成,毕竟我是男人
似乎她不喜欢这点
女人,怎么说呢,从和男人约会到结婚为止
都是朵花
结婚了的话,就变成老婆了
结婚之前,被男人各种宠溺
不就像女王大人一样嘛
要是结婚,就变成老婆了
所以要尽量延长这个时期
尽可能拖着男人,拖啊拖着
不轻易答应结婚
所以从约会到结婚
可能是女人最美好的时期
女王大人的时期
嗯,我是这么觉得的,她们不想给出结论
不想给出结论,占据有利的地位
给出可能性“说不定最后会选你哦”
这对她们是最有利的
男人更单纯,就是什么都想要
结婚也好,老婆也罢
结果上都是额外的奖励
“如果只能这样的话,那就这么办”
愿望和欲望上,(男女)应该是不同的生物吧
可能不一样
电影导演98%是男人
因此电影都是为男人拍的
是啊,您是这么想的啊
是的
有这么多女演员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女导演用男演员的方式,和男导演用女演员的方式
完全不一样
那么作为电影哪种更有普遍性?
无论如何
电影目前还是男人表现的世界
女性观众能享受到多大程度
这又是另一码事了
这部电影,我毫无疑问是用男人的逻辑拍出来的
我有这样的自知
我对女性,怎么说呢
珍惜,尊敬并且喜欢
但她们和(男人)还是不一样
我把她们当成不同的生物
可能这么想对互相都好
我不是说女人就该保持沉默
因为人和人都有所不同
不扯上这一点的话就不能保持一致
我这么说可能会惹女权主义者生气
从小开始,作为女孩长大,和作为男孩长大
我想有决定性的不同
生物学上就不一样
要说我的话,该怎么讲呢
还是和狗一起生活比较简单
当然我不是说不需要女人,她们也同样重要
最后这一场戏也是以这样的想法做的
这个女孩虽然是以少女的形态出现
但却是世界上女性的象征
以这样的意图做的
这样啊
女性的主题?
女性的……
象征,象征性的
是的
她让他负起责任“要负责哦”
这是她出场的意义
这里大家意见大不相同
现场制作人员不明白
“要负责哦”是什么意思
要我说的话……
她这里说“要负责哦”
这个是同一个少女拉姆吗?
开始在地铁里的那个
她可以说是拉姆
从拉姆这条线来讲是这部电影的女性原理
女性逻辑的象征
所以……怎么说呢
(她追求的)是从此是不是梦都无所谓
只要一直幸福就行
男人可受不了这个
男人还是想看看另一边有什么
所谓生活,男人的生活不应该一无所有
为了做什么而生活,而产生出价值感
我想对女人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价值
在决定要做什么工作之前,活着本身就有意义
就是这个意图,所以她说的是
让我从梦里醒来也可以,但你要为此负责哦
这里可以有多重意义
我也在想观众对这句“要负责哦”怎么看
我写了这个故事,本来不想再做这个系列的动画了
觉得做不下去了
所以虽然至此编制了各种各样的梦,让大家乐在其中
但时钟再次转动的时候,就是结束之时
接下来有点做不下去的意思在里边
电影的责任谁来负呢?
最后只能各负各的责任吧
导演能负起自己做的电影的责任吗?
我想制片人也有该负的责任
观众怎么看这部电影,感觉的责任我可能没法负
但还是有观众说“要负责哦”
观众啊
“还我票钱”有相同的意思
“要怎么赔我的钱和时间?给我负责”
我想阿当就是这样的男人,实际上负不起责任
这两个也是,中间那个是森山
啊,森山雄治先生
戴帽子的是山下
写着To me?tome?
最后这里看板出现,电影结束
实际上我是从这里出发的
开头标题根本没出现过
这是结尾标题,偶尔有些电影会这么用
在大结局这么做,有这样风格的电影
我想也这么做做看
能给美国的粉丝讲些话吗?
说什么好呢,我感兴趣的是
美国的年轻人应该也有这样的愿望吧
早上醒来,城里一个人都没有
慌张的想,接下来自己该如何活下去
我想这一点应该没什么不同
不过毕竟是20年前的作品
看的时候请记得这一点
要是现在拍的话应该会拍的更好
自己看了之后
感到20年前的年轻人们确实很拼
特别是预算只有8千万日元
现在用这个钱可拍不出来
当时那是相当痛苦啊
夏天开始做,冬天完成,应该是花了半年工夫
热天开始做分镜,完成的时候都下雪了
试映的时候应该是下雪了
让我回忆起来以前是以这样的速度制作的
现在看来不敢相信
那时候是动画电影最有意思的时期
现在要做的话要两三年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怎么讲好呢
我想那时候
是我,动画师,以及所有工作人员最顶峰的时期
今天感谢您分享这么多趣事
谢谢
为您解说的是押井守导演
谢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