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饲养记录●黄纹锯锹

2018-01-26 14:25 作者:广door叁叉  | 我要投稿

作为一个几乎啥坑都掺一脚的虫友,甲虫坑尤其兜虫和锹甲这类应该算是我入的最早也最深的坑了,不过一开始我基本也都还是养的野采到的成虫,直到前年......

2016年10月15日从家旁边的小山上的朽木堆里翻出了一条锹甲的幼虫,当时也不知是什么种类,总之就带了回家然后匆匆忙忙网购了包发酵木屑然后便开始了第一次的锹甲幼虫饲养

采回来时为3龄初期,还很瘦,从后半身背部的卵黄块可以看出是条母虫
11月时已经长得白白胖胖了

幼虫的体重是影响到日后成虫体型的关键,幼虫长得越胖越重羽化后成虫体型也就越大

12月底开始做蛹室

幼虫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化蛹及羽化会在化蛹前挖出一个椭圆形的空洞,也就是蛹室,并用自己的粪便加固蛹室内壁,人工饲养下幼虫常常会贪方便贴着容器做蛹室,这样可以少做一边,也正好方便观察是否化蛹

蛹室做好后进入前蛹期

进入前蛹期的幼虫便不会再移动,身体伸直,表皮缩水准备化蛹,不同的种类前蛹期长度也不一样,黄纹锯锹为一周左右

2017年1月7日化蛹

由于是母虫,所以当时即便已经化蛹了也还是不清楚是什么种类,在企鹅群里讨论了一下有人说是锯锹也有人说是D属锹

1月21日羽化

答案解析:黄纹锯锹

黑色的鞘翅与前胸甲,上面还有着漂亮的对称橘黄色斑块,这就是黄纹锯锹的标志性特征
放入湿水苔中度过蛰伏期

新羽化的甲虫不要急着拿出来把玩,甲虫刚羽化时一些身体机能还尚未发育完全,此时的甲虫会进入一种类似于冬眠的状态,不好动也不进食,称之为蛰伏期,此时就给它们准备一个阴暗潮湿的环境让甲虫静静度过这段时期(野生状态下一般在蛹室中度过蛰伏期),蛰伏期间尽量不要去打扰,如果蛰伏期的甲虫受到太多惊扰可能会导致折寿甚至暴毙,蛰伏期的长度随着种类的不同也各不相同,短则几周长的甚至可达半年,黄纹锯锹为一个月左右;当甲虫的爪子变得有力,开始到处爬动以及进食和排泄便是出蛰伏了,出蛰伏后的甲虫才可以打斗及交配繁殖

就母黄纹来说体型还不错,不过有一两条腿的跗节好像有点发育不良...

想当年饲养的第一种锹甲就是黄纹锯锹,现在第一只从幼虫带大的锹甲也是黄纹锯锹

缘,妙不可言

然而还没有结束,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在母虫化蛹后2017年1月9日又挖回来了两条幼虫

一条2龄一条3龄

2龄的那条很快也长到了3龄

3月6日发生了点小意外,由于一条幼虫没有贴着边做蛹室,结果已经前蛹了我都不知道...本来想着换土结果把蛹室给挖开了......

还好只挖掉了一半,还能凑合着用

如果是还没进入前蛹期的幼虫就可能还能够再重新做一个蛹室,但这就意味着要多消耗一次体重有可能会影响到以后成虫的体型;如果已经进入了前蛹期又不小心把蛹室挖坏了也可以用花泥做一个人工蛹室来代替,不过注意人工蛹室的大小也要做的跟幼虫自己做的蛹室差不多,太大或太小都可能会导致化蛹或羽化时出现问题,还有注意蛹室里不要掉入异物,否则可能导致羽化时畸形,最后就是注意湿度不然化蛹或者羽化时卡皮了那就惨了

3月9日顺利化蛹,公虫!

另一条幼虫也于3月中旬做蛹室了

3月22日化蛹,也是公虫

蛹的颜色变化

3月10日 已变为黄色
3月21日 眼睛变黑
3月30日 可以看到内部已经成型
3月31日 蛹皮缩水即将羽化

3月31日一早看到这样估计今天应该就要出来了,于是一直守在旁边,直到下午两点多羽化终于开始了

腿部挣破蛹皮试图翻身
翻过身后背部的蛹皮裂开
新的身体慢慢从蛹皮中钻出
大部分身体出来后挣脱头部和腿上的蛹皮
鞘翅开始充血慢慢闭合

这时如果湿度不够鞘翅就可能无法全部闭合,也就是燕尾

鞘翅闭合完成,后翅开始充血展开
后翅完全展开
傍晚快18点时头部抬起
21点,鞘翅颜色逐渐显现
22点,后翅折叠入鞘翅之下,羽化完成

第一次亲眼目睹甲虫羽化的全程,当时也是挺激动的

另一只公虫也于4月5日羽化了

这里说一下温度对于甲虫生长的影响,无论是幼虫期、蛹期还是蛰伏期在加温的情况下都是会变快的,像天然蛹室里的母虫和公虫在25度以上的加温下蛹期两周便羽化了,而蛹室被我挖掉了一半的那只公虫因为怕加温会给烘干了所以在20度左右的室温下蛹期三周才羽化

不过现在想想当时也是犯了个挺愚蠢的错误,黄纹锯锹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物种应该是不容易因当地的气温而冻死的,低温稍微拖长一下幼虫期可能还能养出体型更大的个体,可当时傻不拉几的把幼虫也拿去加温了...结果长是长得快了,但最后两只公虫养出来体型都卡在了29mm......

锹甲的体长测量:从颚尖算到鞘翅末端

不过遗憾的是公母的羽化时间相差太大,黄纹锯锹本身成虫寿命也不长,最终公虫出蛰伏后不久母虫就挂了...没能繁殖

甲虫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幼虫的形态度过的,而饲养这些幼虫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因为就基本相当于在养一盒土……幼虫不能经常挖出来不然受到惊吓的幼虫可能会出现拒食、掉重的现象,严重的甚至会死亡,因此幼虫除了有时钻到容器边上或者换土的时候外基本是看不到的,换土的时间也基本一两个月才需要换一次,也就是换次土就一两个月不用管了,也确实挺无聊的,但当看到它们成功羽化时就会感觉这长时间的等待都是值得的,看着这些幼虫在自己手里从一条肉虫子变成威武漂亮的大甲虫时那种成就感只有养过的人才会懂

最后来介绍一下这篇专栏的主角-黄纹锯锹

黄纹锯锹(双边前锹甲、宽带前锹甲)

Prosopocoilus biplagiatus

一种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印度、马来半岛、越南及我国广东、福建、云南、西藏的小型锯锹,体长18-39mm(现在纪录不知破40mm没…)

虫如其名,前胸甲和鞘翅上有对称的黄色斑块,一些个体的雄性头部两侧也有对称的黄点,饲养很简单幼虫用发酵木屑即可无需吃菌,成虫产卵也能光用发酵木屑连产卵木都可以不要,不过养活虽容易但难在出长牙个体,很多锹甲往往都是大个体为长牙小个体为短牙,但黄纹锯锹却不是这样,长牙形跟大个的短牙形体长上不会有太大差异基本就是把颚和身体的比例变了下,因此很随机……黄纹锯锹的雄性大部分都是短牙个体,偶尔有中牙的个体,长牙个体非常少见,因此亲手挑战养出长牙个体也算是饲养黄纹锯锹的一大乐趣吧

结尾是网上找的两张长牙黄纹的图片,跟短牙那种萌物形象简直天差地别啊


饲养记录●黄纹锯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