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篇【群而不党】

上一篇我们讲到,要远离小人,努力做君子。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群而不党。”可是,人就喜欢与同类人聚集在一起,这本来无可厚非,在一定场合中却有风险。
比如,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可是,新政刚刚施行,就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反对派的方式非常巧妙。他们并不直接攻击新政,而是对主持新政的范仲淹,进行人身攻击。使用的罪名的确是杀手锏。什么罪名呢?就是诬蔑范仲淹和欧阳修等推行新政的人,结为“朋党”。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一旦被戴上“朋党”的帽子,什么事都做不成了。
可是,朝廷越是忌讳朋党,结党的现象越严重。而且,历朝历代,朋党问题从来没有消停过。比如,明代自万历中叶以来,党争不断,各种朋党层出不穷。其中包括: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楚党、浙党等等。虽然,他们自己不承认结党,永远攻击政敌在结党。可是,各党之间互相倾轧,却是不争的事实。终于导致天启年间阉党专政的局面。
崇祯皇帝即位后,果断地处理了阉党逆案,似乎给晚明带来了一线希望。遗憾的是,他虽然打击了阉党,并没有把大明政权从党争的阴影中拯救出来。崇祯帝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所以用人不专,奖惩随意,朝令夕改,动辄得咎,弄得官员们手足无措。在人人自危的情况下,朝廷中的官员为了自保,结党的活动不但没有中断,反而变本加厉。
崇祯皇帝最后喟然长叹:“诸臣但知党同伐异,便己肥家。”意思是,各位大臣只知道进攻政敌,结党营私,方便自己,有利于自家。当时,大明王朝外有强大的清国威胁,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官员们心中根本没有国家,只忙着结党营,私窝里斗;没有几个人真正为大明政权的存亡操心。面对这种局面,崇祯皇帝既缺乏挽大厦于将倾的能力,又不具备整肃朝纲,平定朋党之争的手段,亡国的命运也就不可改变了。
中国历史中的朋党之争的教训是深刻的。孩子将来无论从政,经商,或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都要出于公心,屏除一己私利,绝不结党营私,为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可是,孩子们会觉得,人总是需要互相帮助的。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我们下一篇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