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梁永安、林白、刘铮、罗翔、王德威:文学应抓住“此刻”的时代精神 | 202...

2022-07-26 15:17 作者:54小郭  | 我要投稿


10:00


第一问:对这一届作品的整体感受


10:34


  • 乡村文学的欠缺;
  • 和上一辈的代际关系这个话题的欠缺


17:57


  • 林老师诗人式的感受
  • 今年长篇作品,是对以往的补充
  • 粤语写作
  • 下沉的想象力


26:05


  • 缺少感时忧国的作品;
  • 多是炫学式的写作,缺少知识分子式的写作;
  • 缺少讽刺调侃的作品


36:06


  • 作品中有描写科幻的,有复古的,但是现实性的作品整体上量的确是比较少的;
  • 作品给人的感受经常是虚无感和幻灭感。它通常都是对周边经验的一些主观式的解读,但很少能够跳出这个经验之外,做一些超验或者客观的一些追问,所以有的时候读完一本作品,心情会特别沉重和恍惚,但是你就找不到一个出路,它也没有给你一个出路,它也不试图给你一个出路,就感觉我们读者进入到一个时间的荒野,我们在无尽的漂泊;就像一块玻璃被打碎了,但每一个碎片化的玻璃又折射了一些碎片化的影像,但是你又很难拼凑一个完整的影像。


38:20


首先,呼应前面几位老师:

  • 呼应梁教授提到的农村写作,它这个问题不只是农村写作的问题,而是对现实或现实主义如何界定的问题,这个在中国大陆文学传统里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论述,也是一个大的传统,这个传统到了2022年似乎有了一个微妙的转变,但是只有一次文学奖评比我们也很难说明文学创作未来的走向。但是看得出来这一届的参赛的作者有意无意都在思考,什么是现实,我怎么去界定和描写这个现实,或者甚至如刘铮先生所说,我怎么去介入这个现实,我要怎么样去表示我的感时忧国,或诚如夏至清先生所说的,感时忧国也很可能有过犹不及的这样一种挑战。
  • 这里面有相当有意思的作品,像林白女士说的,让我们会觉得我要多看一点我很有兴趣多知道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但是我可能要呼应大家共同的感受,我们似乎在寻找一种有力气的陈述,一种有力气的故事,但是我们这次似乎都觉得有很多作品在技术层面上,或是在想象层面上其实操作得非常精彩,但是似乎缺乏了我们这些非青年的评论者我们向往的一种东西,这是代表我们自己是过时了的呢,还是未来的这些青年作家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标志的那个青年的一个理想目标呢?
  • 其实这是可以辩论的,就到底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我们是不是在把我们自己的这个世代的一些期望强加于另外一个世代身上,还是我们真的可以说,以我们的阅读量,以我们的生活经验而言,也许目前这个世代还有一些可以继续再增强他们的写作实力的或创造力的地方。

然后,自己对第一个问题的发言:

  • “悬想”——对于现实,这些小说家还是企图——也许是打擦边球、也许是绕道而行——还是企图想要做一些介入的努力,但是似乎还欠了那么临门一脚,让你感觉到他们实际的创作的成就,我们赞叹之余,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如果扩大对于写实现实主义的定义的话,那么对于这种悬想式的做法,我们乐见其成。但是似乎在操作上还有可以更精益求精的一个方式。
  • 地方或地域文学的倾向——这次呢就发现南方写作成为了一个新的可以注意的方向。
  • 风土和环境——对环境的关注,这个部分其实大有可为之处。作者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己的地域,或是集中在自己的传统的这个乡土的写作,那个部分可以更进一步的深耕细掘,需要有一个新的对于环境的意识,对于生态的意识的自觉。
  • 大与小——在过大和过小之间,怎么摆放我们自己在现实和现实写作的文字这样的一个位置,这是未来的挑战。



50:41


第二问:我们现在的创作出现了一些“精致的小说写作者”,技巧很精致了,想象也很绚丽了,但是它回避或是躲避一些重大的现实的东西。那么此时此刻,文学何为?文学应不应该介入现实,如果需要,怎样书写才是真实和深刻,而不是对社会事件的拼抄,要怎么能够把握时代精神,才不会沦落一种新的庸俗?


52:36


文学是什么呢

——文,文以载道。文如何载道呢?

  • 乐观主义:朝闻道,夕死可矣
  • 悲观主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怀疑主义:道可道,非常道

希望我们的文学作品能够在这三种立场中进行切换,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让我们不断去追寻这样一种道。

——学,学以致用。

  • 带着一颗谦卑的心去探究


58:28


  • 年轻人要去把握现实、洞察现实,历史条件其实是很差的,因为我们你要身处这个时代,你往往很难认识它的。
  • 观念的时代vs思想的时代
  • 观念的时代和思想的时代有太大的区别。观念的时代里边我们需要一种锐度。这个观念的时代里边,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维度上有自己一个比较简单的观念,然后因为简单而打开我们的感性,不约束我们的感性。
  • 也许我们今天的青年人在做的就是一个时代转换,用自己的个体生命的种种,苦辣甜酸或是种种浮沉,做出这种个性的个体的这样一种释放。
  • 当今是个真切的解放。青年的生命本身是往后建设的时候,会有一个伟大的会合,形成一个真的、社会的互相之间的强大的互动,而在当下还比较涣散。
  • 所以青年的文学里边也非常不容易,所以有很多扭巴的东西,要通过这个扭巴而获得历史的扭距,推动转动时代转换,我想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一块,然后可能一个活生生的时代就逐渐地被互相感触到了。
  • 什么是观念的时代vs思想的时代?
  • 就像五四,追求新道德、恋爱自由、爱情自由等等,但是这个东西没有背后的历史化,即自身中国人并没有经过这么一个系统的形成。所以这个东西其实看起来很新,也确实有历史驱动力和很大的一个聚众性,有很迅速的普及性。但实际上,如果从欧洲的历史来看,他们的思想的发展是经历漫长的一个时代演化过程的,这个时候这个自由不是“给你的”;观念的时代里,自由好像是“给你了”,其实你并不拥有,因为你并没有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真正地自己去把它实践出来去体会出来,那个时候才有思想,才真正的是有逻辑,有内在的根系的。
  • 那么观念的时代就是有强大的一种新鲜感,但是来了以后其实没有自己的内生长,其实没有经过漫长的大大的一个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进化形成那种真正的思想肌理的。
  • 我们今天充满着似乎的这种新鲜空气,但实际上它就是浮立在地表之上的。
  • 我们今天的青年变得太快,从四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是吸收了太多的东西,我们都是在没消化的过程中。孟子说“盈科而后进”,而我们今天是那个科根本就没有填,然后就在快速的流动里面哗的过去了。而这个过程,这思想就失去了。这是个危险的事情,就说一个伟大历史过程里面其实是个思想过程,但往往因为流速太快的时候,观念有了,但是思想没有形成。


01:09:51


  •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它并不一定说是一个照片式的,它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通过寓言的方式,通过科幻的方式。
  • 我对年轻人的作品的期待就在这里,谁真正地把握了时代的精神,并且体现到他自己的作品里,那他就是成功了,而我们所推崇的也正是这一类的作品。
  • 要把握时代精神这个任务本身并不容易,但是在文学竞技场上,不会对青年文学有着另一套标准。期许着!



01:16:44


第三问:对现在青年作者的建议


01:17:32


林老师划水偷懒了哈哈


01:18:01


  • 引用阿甘本,什么是此刻,什么是当代,当代的意思就是the most untimely,就是最没有办法相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对此也许我们就错过了都不一定,这是可能的,所以我们要预设这种擦肩而过的可能性,这种历史的偶然性。对于一个比较激进的评论者,他认为那个才是此刻,那个才是当下,那个是无从预知的,我们必须要预留那个空间。
  • 举一个例子,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放在这个评奖现场也可能会被刷下去。
  • 作品的价值可能在多年后才能被广泛挖掘,如刘慈欣在八九十年代写的《三体》,2000年时新华社记者韩松的《2066年之西行漫记》。


01:26:48


罗老师谦卑表示没有建议


01:27:38


对新时代的写法,聪明一点可以做到很妙,叙事技巧上,举例张悦然、格非、双雪涛、王占黑、陈春成。


01:35:06


王老师听到双雪涛想多发下言,提到了双雪涛、班宇、郑执、迟子建、陈春成。


01:38:53


畅销的作品,它不仅是作家个人的意念,它有民意基础,它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是选出来的作家,代表着一定的时代共性。



01:40:15


最后:对这个奖有什么建议


01:40:23


  • 评出来这个奖之后,可以有或是让他们与青年读者相互交流或是其他形式的活动,希望这方面有一点创新。


01:41:15


  • 这个奖是对青年作家来说的一个高地,一种激励,很好。


01:42:26


  • 现在的小说写作者可以抓住后疫情时代的经验,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 用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表示我诅咒你或者是我希望你不好,真是个有趣的。


01:45:16


  • 从“此刻”出发,希望或许一些伟大的作品能够作为给这个时代的“礼物”,能够带领我们走出洞穴。


01:46:56


  • 最重要的公民之间相互沟通的方式,以及建立这个社会的秩序和憧憬的方法,就是互相地说故事。说故事是启动文明的一个开端,我们怎么去看待未来,怎么去回想过去,端赖我们这个世代此时此刻的——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一起来说这个故事、分享这个故事。理想国,从说故事开始。



媒介形式给人的思维带来的细无声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看视频、看字幕和看成段的文字带给头脑的思考也是大大不同的,笔记可以细细品味,感谢六位老师带我们领略思想的光辉,共勉。

梁永安、林白、刘铮、罗翔、王德威:文学应抓住“此刻”的时代精神 | 20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